——以河南省12個村為例
【摘要】基于河南省抽樣調查的529份農民工回流問卷數據,采用統計分析和二元logistic模型對農民工的回流區位選擇及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本村、本鄉鎮和本縣城是省際流動農民工回流區位的主要選擇地,本鄉鎮和本縣城也是農民工回流創業的首選區位,而本市、外市回流農民工較少。農民工回流區位選擇的主要機制是務家和經濟收益的平衡。影響省際流動農民工回流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為農民工年齡、家庭中小學生數量、家庭農民工數量、人均耕地面積等。農民工流動與回流實際上均為農民工在地理空間中的位置選擇與變動,其取決于不同區位的粘性大小。
【關鍵詞】省際流動;農民工;回流區位;影響因素;河南省;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271192)
在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到外地務工就業一直伴隨著大量的回流現象,這引起了經濟學和社會學界的極大重視[1]。尤其是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經濟增速放緩,失業率激增,大批農民工被迫回流返鄉,相關研究從2009年開始增多。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產業轉移、經濟布局調整和中西部區域經濟的發展,農民工回流持續增加,對回流的研究也開始成為學者們關注的重點。
目前,國內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回流的狀態與特征[2]、動因[1]、影響因素[3]、經濟社會影響[4]等方面。回流與流動是農民工空間流動的兩種最基本方式,國內有關農民工回流動因的相關理論也多引用國外的研究成果[1,5-6],因為流動本身暗含著對回流的解釋,如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理論、斯達克的新遷移經濟理論、托達羅的預期收益理論、生命周期理論、赫伯爾的“推拉”理論、結構主義理論、人力資本理論等。同時結合中國國情,學者們也從制度主義、成本收益、家務管理、推拉力等方面分析農民工回流的機制和理論框架,普遍認為,戶籍制度[7]、經濟政策[8]、社會保障[9]、就業崗位、收入狀況[3]、社會資本和社會關系網絡[10]、農民工個體因素及人力資本[3]、家庭因素等[11]是影響農民工回流的重要因素。在回流效應上,正向效應與負向效應并存[7],但多以負向選擇為主[12],回流有助于我國二元經濟結構的轉換[13],但對農民工回流創業應該持謹慎態度[12]。
國際上對回流移民的研究歷史較長,文獻也較多。但和國內不同的是回流移民大多為國際移民,對國內各地區之間的回流移民研究較少。較早時期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回流的空間分類和時間分類、人才回流、回流遷移與區域發展、影響因素等[14-15]。近些年來,回流遷移的影響因素及其社會效應、回流后的區域和職業選擇、熟練工人的回流和人才回流仍然被關注[16-20]。有案例研究表明,回流也可能是正向選擇的結果[20],回流者更可能是創業者[17],帶回技術和儲蓄[18]。
上述成果給本研究以重要啟示,但有關省際流動農民工回流區位的研究成果還較少,而對回流區位的研究不僅是認識農民工空間流動規律的重要內容,而且在實踐上對于回流區域制定相關政策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主要從回流的區位分布及影響因素方面對此問題進行研究。此外,鑒于目前對農民工回流的概念尚無統一認識,本文將省際流動農民工回流定義為:農民工(農民外出至省外務工6個月以上)返回到本省且持續時間在6個月以上。
1 數據來源、樣本概況與研究方法
1.1數據來源
本研究所使用數據來源于作者組織的農民工回流調查。調查內容主要包括農民工本人及家庭概況、外出務工地點及工種、行業、收入情況、回流原因、回流地點選擇及回流后生產經營情況。調查方式為農民工問卷調查和村干部深度訪談,其中,問卷調查通過設計問卷、試調查和問卷修改等環節完成。調查員來自于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共12人,調查前均經過嚴格培訓,調查時間為2014年春節期間。所調查村莊共12個,其選擇考慮到了地形、城郊區位、經濟發展水平、農民工分布等因素,在河南省的分布比較分散,基本上代表了農民工回流的整體情況。調查結束后,對問卷進行錄入和匯總,剔除掉個別無效問卷后,最終形成529個樣本、每個樣本55個屬性的數據庫,成為本文研究的基礎。
1.2研究區選擇
本文以河南省作為案例區進行研究。河南省位于中國中部,是古老的黃河文明的發源地,優越的地理環境,使其成為我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2014年河南省人口達9413萬,占全國的7%[21],位居全國第三。我國人口第一大省廣東省的人口總數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口輸入,本研究區河南省則相反,長期以來均是我國最重要的勞動力輸出區,外出農民工一般占全國10%左右。河南地處中原腹地,是我國鐵路運輸和公路運輸最重要的樞紐地區,對外交通便利,農民工在全國分布較為廣泛,南部沿海、東部沿海、北部沿海、西部地區、周邊地區都成為河南省農民工的務工目的地。總之,河南省的農民工數量之多和分布之廣在我國均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1.3研究樣本概況
全部樣本中,男性353人,占比66.7%,女性176人,占比33.3%,呈現出以男性為主的特征,這和外出農民工的總體構成基本一致,表現出回流者的隨機性。從年齡上看,20歲以下、21~30歲、31~40歲、41~50歲、51~60歲、60歲以上的農民工所占比重分別為4.0%、30.2%、22.3%、28.4%、12.5%、2.6%,表現出集中于年齡較大區間的特點。在教育水平上,文盲、小學、初中、高中及以上人數分別為9人、175人、284人、61人,呈現出以小學和初中為主的特點,和農民工整體的教育水平基本一致。外出務工年限較長,平均8.3年,其中,務工年限在5年以下者高達241人,占比達45.6%,5~10年者155人,占比29.3%,10~20年之間者94人,占比17.8%,20年以上者僅39人,占比7.4%。回流農民工的務工地較為分散,分布于全國25個省區,但主要集中于河南、廣東、北京、浙江、上海、山東、江蘇等7個省區,其占比為76%。
1.4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
該模型是一種典型的對數線性模型,通過回歸擬合解釋變量與事件發生概率之間的非線性關系,被廣泛應用于分析不同解釋變量取值組合呈現狀態的概率,以及在一定條件下事件發生與否的概率[22]。
記X=(X1,X2,?,XP-1)表示影響事件A發生概率的因素,P(x)表示事件A發生的概率。設F為線性函數F(X1,X2,?XP-1)=β0+β1X1+?+βP-1XP-1,則
式(1)稱為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由此可直接計算事件A發生的概率,模型中的系數采用極大似然參數估計迭代計算。
2 農民工回流區位特征
本村、本鄉鎮和本縣城是省際流動農民工回流區位的主要選擇地。省際流動農民工回流地域的行政范圍主要包括本村、本鄉鎮(除本村外)、本縣(除本鄉鎮外)、本市(除本縣外)、外市等5類。據調查統計,在這5類地域中,本村、本鄉鎮和本縣城成為農民工回流的首選。在所有樣本中,回流至本村的153人,占總樣本數的28.9%,回流至本鄉鎮的173人,占比32.7%,回流至本縣的157人(其中縣城148人),占比為29.7%,三者合計占到樣本總數的91.3%,回流區位表現出高度的集中性。此外,回流至本市的僅有20人,占比3.8%,回流至外市的26人,占比4.9%(表1)。
表1 農民工回流區位分布
本鄉鎮、本縣城成為回流區位首選的主要原因在于,這二個點位可以實現農民工離土不離鄉的夙愿。首先,在空間距離上,鄉鎮和縣城距離農民工所在村莊較近,其中,鄉鎮平均距離為5.3km,縣城平均距離為12.6km。由于距離很近,農民工外出務工所造成的社會網絡的中斷已不復存在,其擁有的社會資本在非農產業發展中將繼續發揮作用。尤其是便于照顧家庭成員,例如小孩、老人、配偶等,家庭社會關系并未因從事非農產業而斷裂。實際上,中國農民工的外出務工行為遵從一個基本規律,即增加收入與務家之間的平衡,回流至本村、本鄉鎮和本縣城很好地解決了務家問題。其次,在鄉鎮和縣城具有從事非農產業的基本條件。縣城和鄉鎮作為農村地域的中心地,具有向其腹地提供服務的基本功能,聚集了大量的第三產業,可以承載較多的產業人口和勞動力。同時,在產業轉移、縣域經濟發展等政策的推動下,不少鄉鎮和縣城的第二產業功能日益增強,一些產業集聚區得到較好發展,企業不斷增多,就業容納能力得到提升。
本村則為農民工的“根”,是農民工空間活動的出發點和回歸地。回流至本村的農民工多為永久性回流,主要包括年齡較大者、身體有病者等。據調查統計,年齡大的勞動力面臨高強度的工作身體可能會吃不消,因此選擇回流到本村從事較為輕松的農活,該部分回流農民工104個,占被調查樣本總數的19.7%;一些務工者長期勞累成疾,不得不回到當地休養生息,而不再外出打工,此部分農民工27個,占比為5.1%。
本鄉鎮、本縣城成為農民工創業首選區位。農民工經過長期打拼,積累了一定的資金,人力資本也得到一定的提升,進而開始創業,主要是開辦商店做小生意。據調查統計,此類創業者共121個,占全部回流者的22.9%。由于村落內部消費市場狹小,這些創業活動很少在村內進行。創業區位選擇在本市外縣和市外的幾乎沒有,其原因主要與離家距離較遠或社會資本缺乏有關。這些創業活動大多選擇在本鄉鎮或本縣城,因為其克服了上述兩個缺陷,可使創業活動得以進行并實現合理的利潤。但總的來看,此類創業者屬于少數,且從事的經濟活動規模較小、范圍有限。
本市、外市回流農民工較少。二者合計占到回流農民工的8.7%。回流至本市外縣的,僅20例,占樣本總數的3.8%,可能與特殊的社會關系或外縣能夠提供工作崗位有關;回流到外市的26例,占樣本總數的4.9%,主要是由于外市能夠找到工作,且收入較高,同時家中無太大負擔。
3 影響因素分析
3.1變量設計
農民工回流是伴隨農民工流動的一種重要現象,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從微觀角度分析,在本地能否取得農民工自己認可的工作崗位、工作穩定性和工資收入的多少是決定回流的關鍵因素,農民工個體特征和家庭特征影響其自身流動性的大小和對工作滿意度的判斷,是回流決策的重要影響因素,原務工狀態(如工種、收入、距離、工作環境)等是回流決策的基底因素,其與預期務工狀態差異的大小是農民工對比選擇的重要依據。村莊作為農民工的流動源和回流匯,對其收入、家務管理、滿意度判斷等產生重要作用,直接影響回流決策的制定。因此,本文基于微觀角度,選擇個體因素、家庭因素、村莊因素、務工因素等4類因素進行分析。而此前關于農村外出農民工回流決策因素的經驗研究,其自變量也關注到了遷移者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婚姻狀況、戶籍性質、人均耕地面積、在外流動時間、相對收入水平等[12,23]因子,此外,家庭特征對于農民工回流的作用也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的興趣所在[24-25]。各類影響因素中,個體因素包括農民工的性別、年齡、婚否、受教育年限等因子;家庭因素包含家庭人口總量、家庭中小學生數量、家庭代際數量、家庭幼兒數量、家庭農民工數量、家庭老人數量等因子;村莊因素包含村農民人均純收入、人均耕地面積、在本村的經濟地位、村莊地形、距最近地級市的距離等因子;務工地因素包含務工工種、務工地區位、務工公司環境污染情況等因子。這些影響因子的賦值和含義見表2。
表2 變量設計
3.2農民工回流影響因素的回歸分析
基于現有理論和研究文獻,本文建立農民工回流影響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并利用SPSS19.0統計軟件,采用極大似然方法估計模型參數,具體回歸分析結果見表3。其中,因變量定義為:農民工回流到本縣為1,回流至縣外為0。
表3 模型運算結果
從表3可以看出,農民工年齡、家庭中小學生數量、家庭農民工數量、人均耕地面積均達到了顯著性水平。
個體變量中,農民工年齡達到了顯著性水平,表明年齡是影響農民工回流區位選擇的重要因素。農民工年齡的回歸系數為正,說明年齡越大的農民工越傾向于回流到當地,而年齡較小的農民工趨向于在外地工作。家庭生命周期理論認為,處于不同家庭生命周期中不同年齡的家庭成員,其家庭責任和社會分工有所不同。處于家庭成長期和家庭成熟期中的農民工,當年齡較小時,其較少承擔家庭責任,個體的獨立性較強,且多數向往城市環境,并尋求刺激又充滿挑戰的生活,加上在一些經濟較發達地區就業工資收入較高,因此回流至外地城市的概率較大。而其中年長的農民工,既要照顧年幼子女,又需贍養老人,家庭負擔相對較重,因此回流到當地照顧家人或務農的概率較大。農民工年齡回歸系數為正,也可能意味著農民工回流的負向流動,即回流到本縣的農民工更多的是由于在省外工作的不勝任或不適應,年齡越大,回流到當地的概率就越大。事實上,隨著農民工年齡的增長和體能的下降,回到當地成為農民工的多數選擇。一般情況下,當農民工的年齡大約在超過50歲時,回流至本地的概率明顯增加。
家庭變量中,家庭中小學生數量和家庭農民工數量均達到顯著性水平。家庭中小學生數量與農民工回流區位顯著正相關,說明農民工家庭中小學生數量越多,農民工選擇回流到當地的概率越大。從家庭中小學生數量與農民工回流區位的交叉統計中可以看出,家庭中有1個中小學生的農民工,選擇回流的比重為87%,家庭中有2~3個中小學生的農民工選擇回流的比重達到95%,家庭中有3個以上中小學生的農民工選擇回流的比重為100%,完全回流。這是由于中小學生多的家庭,農民工要面臨照顧學生、輔導學生的重擔,因此更傾向于回流到本地。家庭農民工數量與回流區位顯著負相關,說明家庭農民工數量越多,回流到本地的概率越小,農民工在外地工作的概率越大。這是由于勞動力較多的家庭,可以相互分擔家庭的壓力,農民工照顧家庭和處理家庭日常事務的負擔較小,從而可以選擇長時間在收入較高、就業機會較多的城市務工。中國農民工的務工機制,實際上取決于外出務工收益和務家之間的平衡,且以務家為前提條件和基本選項,即外出務工主要是為了增加家庭收入,彌補家庭收支赤字,當家庭成員需要時,農民工就會選擇回流至當地。
村莊變量中,人均耕地面積達到顯著性水平。人均耕地面積與回流區位顯著正相關,說明農戶擁有的人均耕地面積越大,越傾向于回流到本地。這是因為耕地是農民的根本,是農民生存和取得經濟收入的主要物質基礎。耕地面積越大,農產品總產量越大,農業產業收益就越大。相反,如果耕地面積越小,農戶的基本生存得不到保障,農民工就不愿意回流到當地務農。農民工在空間上的位置取決于不同區位推拉力的對比,如果本地的拉力增大,農民工就會選擇在本地就業和生活,即回流至本地。相反,如果本地拉力減小,外地拉力增大,農民工就不會選擇回流至本地而選擇外地。這種拉力,主要體現在經濟方面,其次是務家方面。
4 結論
本文以抽樣調查取得的529份農民工回流問卷數據,采用統計分析和二元logistic模型對農民工的回流區位選擇及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可得到以下結論。
第一,本村、本鄉鎮和本縣城成為省際流動農民工回流區位的主要選擇地,本鄉鎮和本縣城也成為農民工回流創業首選的區位,而本市、外市回流農民工較少。整體上,農民工回流以負向選擇為主,正向選擇和創業選擇所占比例較小。回流區位選擇的主要機制是務家和經濟收益的平衡,應大力發展鄉鎮和縣城經濟,使其成為農民“離土不離鄉”的主要載體,從根本上解決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
第二,影響省際流動農民工回流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為農民工年齡、家庭中小學生數量、家庭農民工數量、人均耕地面積等。其中,年齡、家庭中小學生數量、人均耕地面積與回流區位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家庭農民工數量與回流區位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農民工流動與回流實際上均為農民工在空間中的位置選擇與變動,其取決于不同區位的粘性大小,如果本地的粘性增大,農民工就會選擇在本地就業和生活,即回流至本地。
參考文獻略
(作者簡介:高更和(1962—),男,河南洛陽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戶地理與農區發展等。)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地理》2017,06(37),151-155+170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