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當我們面對珍貴的藍天白云、青山綠水時,該如何破解綠色發展這道難題呢?四川省崇州市給出了一個答案,既能改變原有的經濟模式又能造林綠化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這就是構建新型林業經濟體系——“林業共營制”。“林業共營制”這種經濟模式不僅優化了林業功能區布局,而且形成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與資源稟賦相匹配的現代林業產業生產結構。這是崇州市優化經濟產業結構、加快綠色發展的一項實實在在的創新成果。這個寶貴的經驗現在已經培育出了新型職業林農在推動當地林業專業化經營。本課題研究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推廣這項經濟新舉措,以此來推動全省乃至全國的林業供給側改革,實現林業增效、農村增綠、農民增收。
一、崇州“林業共營制”的探索背景
(一)內在動因
崇州市幅員面積1090平方公里,地理呈“四山一水五分田”分布,林地面積453.5平方公里。這四百多平方公里的集體林業一直為崇州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建設做出著重要貢獻,截至2016年崇州全市農、林、牧、漁業和服務業總產值58.30億元,比2015年增長(下同)4.2%。其中林業總產值0.91億元,增長3.5%。雖然林業產值每年穩定增長,但是林業內部存在一些問題阻礙著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1、勞動力缺失
受地理條件的限制,崇州林業區經濟發展緩慢,勞動力不斷地在向城鎮轉移,尤其是青壯年在進城務工之后,深刻的體會到種植收入和勞務收入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多的年青人不愿意回到山區生活,導致山區人口結構嚴重不合理,老齡化嚴重,勞動力嚴重缺失,最終會出現了嚴峻的“誰來護林、守林”、“誰來種樹”問題。
2、機械化水平低
由于山區自然條件相比平原地區限制很多,基礎設施條件差,再加上林區居民的購買力不如平原地區的高,又加上林區老齡化有嚴重,林業機械更新不及時;再則國家對山區機械投入力度沒有平湖地區的高,僅為平湖地區的三分之一。所以目前,國家的山區農機化發展水平滯后于平湖地區,其耕、種、收機械化水平平均比平湖區低15%,崇州不也例外,崇州的林區機械推廣應用水平低,出現了林地荒蕪、無人撫育的現象。
3、林業生產“兩高”“兩低”
由于林業生產成本高和運輸成本高,產出低效和低收益,導致林農從業熱情低。加之在現代裝備和科技應用上,不能滿足現代林業底線需求,難以適應現代林業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發展要求。
4、林農生活生產距離遠
5.12大地震后,山區的林農大部分在新村集中居住,生產生活方式發生變化,生活區距離林業作業區較遠,并且生產作業半徑擴大,不利于林業產業的發展。
所以崇州作為全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縣和全省林權抵押融資試點縣,加快林業內部改革,構建新型林業經營體系,推動林業發展方式轉變,是崇州林業現代化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
(二)外在因素
自從2008年6月8日國務院頒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以后,全國各地中央精神旗幟的引領下一直積極地進行林業改革,進入到新時期,黨的十八大以后,中央提出運用“五大發展”理念助推經濟改革,進一步推進林業改革,實現綠色發展。隨后四川省為了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關于綠色發展的新理念新戰略新部署,在2016年7月28日四川省第十屆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上通過《中共四川省委關于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四川的決定》,這意味著四川省決定始終堅持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構建綠色發展空間體系,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開展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努力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四川。成都市也于2017年4月在第十三次黨代會上,按照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的總體目標,確立了“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的空間戰略,崇州就在“西控”范圍內,要想持續優化生態功能空間布局,大力發展高端綠色科技產業,提升綠色發展能級,保持生態宜居的現代化田園城市形態。需要改變發展方式,大力發展高端綠色科技產業,對高排放的產業加以限制,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控制發展,轉移發展, 把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轉變為轉型升級的發展優勢,以綠色GDP為目標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
以上這一系列因素促使崇州林業改革進入新階段: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建設美麗崇州為統領,深入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突出抓好省級現代林業產業重點縣建設,推進特色林產業基地20萬畝建設。 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集體林業的經營的模式,以還權賦能為核心,依法明晰產權;以素流動為紐帶,以盤活集體林地資源資產為突破,放活經營,規范流轉、減輕稅費,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林業生產力,讓農民獲得重要的生產資料,激發農民發展林業生產經營的積極性,著力創新林業經營體系,促進林農持續增收。促進農民特別是山區農民脫貧致富,促進林業轉型升級發展,破解“三農”問題,最終讓崇州林業能很好的適應經濟新常態的發展。
二、崇州“林業共營制”的實施方法
近年來,崇州市抓住全國集體林業綜合改革試驗示范區和四川省林權抵押貸款改革的機遇,堅持五大基本工作原則,進行林業產業改革路徑探索。
(一)服務大局,制度創新。按照“為全面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探索新方法、積累新經驗”的主要目的,把完善制度和創新體制機制作為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綜合試驗的核心任務,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動搖,堅持確保林業生態紅線不突破,推動深化農村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向縱深發展,探索有效模式,積累改革經驗。及時總結試點經驗,系統梳理面臨的問題,研究制定改進措施,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
(二)封閉運行,風險可控。以農村改革試驗區為平臺,認真研判推進改革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以風險可控為前提,充分考慮各方面因素,積極穩妥推進有關改革措施,在全市范圍內封閉運行,落實風險防范措施,避免引起大的波動。
(三)突出重點,協同推進。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重點,統籌推進深化林業各項改革,加快林業經營體制創新,構建新型林業經營體系,完善林業支撐保護體制,重點突破,整體推進,全面深化林業改革。
(四)科學布點,先行先試。以全國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綜合試驗示范區為平臺,把能夠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成果作為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綜合試驗示范區先行先試的重點,統一規劃,嚴格把關,力爭試點區域在林業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大膽創新、先行先試,在不同領域不同方面率先突破。
(五)深化改革,促進發展。堅持以改革促發展,以改革增動力,向改革謀增收,率先轉變林業發展方式,促進林農收入持續增加,推進崇州現代林業轉型升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速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不斷創造更好的生態條件。
在五大工作原則的基礎上再按照“確權頒證奠基礎、股份改造育主體、基地建設壯產業、抵押融資破瓶頸、完善分配促增收”的思路,一步步進行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本著“共建、共營、共享、多贏”的經營理念,采取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努力推進“林業共營制”的發展。
第一步:林地確權頒證,保障林農利益。
以開展林木所有權和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為突破,研究制定出臺了《崇州市林木(竹、果)權證頒證管理辦法(試行)》,對非林地上營建的特色水果、花卉苗木、工業原料林、筍用竹等,在自愿申請且無權屬糾紛的基礎上,經現場核實、張榜公示和登記造冊后,進行確權登記頒證,核發《林木(竹、果)權證》,明確特色水果、花卉苗木、工業原料林、筍用竹等所有權,賦予所有者依法經營、處置和辦理抵押貸款等相關權能。嚴格執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檔案管理辦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快建設林權管理信息系統,做好林權檔案管理工作。
第二步:林地經營權流轉,轉變經營模式。
以探索開展集體林地承包權與經營權、林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置為核心,培育林業職業經理人、林業合作社、家庭林場、專業大戶、涉林企業等新型林業經營主體,探索實踐“林業共營制”,在不改變林地集體所有性質和林地用途前提下,引導林權依法、公開、公平、有序、規范流轉,推進林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林地適度規模經營。制定出臺《崇州市林地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試行)》,健全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林權流轉交易平臺。農村集體和個人承包經營的集體商品林地,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以租賃、入股等方式流轉,累計流轉面積達50畝以上的,在自愿申請的基礎上,經現場勘界、張榜公示和登記造冊后,向流入方頒發《林地經營權交易鑒證書》,核發《林地經營權流轉證》,明確流出方和流入方權利、義務,賦予流入方依法開展林地經營、申請林木采伐、辦理抵押貸款等相關權能。
第三步:林權股份改造,培育生產主體
運用林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成果,推進林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林木所有權“四權分置”,引導林農以林地經營權、林木所有權作價折資折股,工商注冊成立林地股份合作社。合作社針對林地經營生產周期長、前期投入較大、收益緩慢等特點,將入社股權分為原始股和新增股兩種方式。原始股是指社員入社的折資股份和募集的生產資金股份的總和。新增股是指合作社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若有林農以林地經營權和林竹所有權新增入股。只有當產權明晰,股權劃分合理之后才會吸引更多的有志者加入到新型林業合作社的隊伍中來,培育出新型林業生產者。
為此崇州政府積極為符合中央、省、成都市的林業職業經理人、林業專業合作社、家庭林場、專業大戶、涉林企業等新型林業經營主體爭取惠林政策補助,并將這些優秀林業經營者納入到省級名錄庫。崇州本級財政也為林業產業發展建立專項資金,扶持培育這些新型林業經營主體,鼓勵發展木本糧油、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加快構建適合現代林業發展“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 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林業新型經營體系。
第四步: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壯大林業產業
通過統籌規劃,發展設施林業、精準林業、智慧林業,推進林業科技化、機械化、信息化深度融合,逐步按照田網、水網、路網、林網、技網、機網、服務網進行林業 “七網”基礎設施建設,并實施坡改梯工程,建設高標準林地,壯大林業生產。現已建成萬畝櫻花產業基地文井江牛尾筍、三郎攖花、懷遠銀杏等特色林業基地以及文井江鎮鐵索村設施林業科研示范基地,打造出 “龍門山貨·牛尾筍”等品牌。
同時推進林區生產、外聯、旅游道路和林區旅游設施建設,發展林下種植,擴大林下養殖規模,并以森林公園、國有林場、林業產業基地、森林康養基地和園區為載體,打造森林康養地域品牌,加快建設全國森林康養目的地,壯大林業生態旅游規模。
第五步:建立林業互助擔保制度破解抵押難題
以核發《林權證》、《林木(竹、果)權證》、《林地經營權流轉證》為基礎,堅持“自愿聯合、民主管理,入社自愿、退社自由,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原則,尊重林農意愿選擇,引導林農以《林權證》、《林木(竹、果)證》、《林地經營權流轉證》等評估作價入股,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經營性實體性林農互助擔保合作社。探索出“兩證一社”(即:《林木(竹、果)權證》、《林地經營權流轉證》、林農互助擔保合作社)抵押貸款方式,花卉苗木可采取聯保擔保方式貸款,規范林權抵押貸款,為入社林農貸款提供擔保,有效解決分散林農信貸調查難、資產評估難、抵押擔保難、資產處置難等問題,構建林業發展投資融資機制,調動林農融資辦林業的積極性。完善林權抵押資產評估及備案登記程序,探索建立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制度。探索公益林收益權抵押,建立林權抵押融資收儲基金和林業信貸擔保金制度,化解林權抵押貸款金融風險,確保金融支林健康發展。
通過以上方式創新林業經營模式,推進農業經營的規模化,提高組織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完善收益分配,逐步形成三位一體的“林業共營制”的新型經營體系。
三、崇州“林業共營制”的框架梳理
按照集體林地承包權與經營權、林木所有權與經營權“四權分置”原則,在充分運用農村產權改革成果基礎上,崇州初步探索建立起“林地共營制”的運行框架。(如圖所示)
(一)組建林地股份合作社
引導林農自愿以林地經營權、林木所有權作價折資折股,工商注冊成立林地股份合作社,現已組建林地股份合作社16個,入社林地1.8萬余畝。堅持“自愿聯合、民主管理,入社自愿、退社自由,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原則,尊重林農意愿,引導林農以林地經營權折資入股工商注冊林地股份合作社。討論并通過《章程》,按照《章程》規定依法建立成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等組織機構。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理事會、監事會職責》等內部管理制度,并在實踐中形成了完善的合作社管理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
1、完善經營管理機制
一是直接經營。借鑒農業共營制經驗,公開競聘農業職業經理人,形成“理事會+職業經理人+監事會”運行機制;入社社員是合作社經營主體,生產決策、林業職業經理聘用、分配方案等全程參與決定;理事會代表全體社員負責決策“栽種什么”;農業職業經理人負責“怎樣栽種”、“如何管理”,提出具體生產實施意見、生產成本預算、產量指標等,交由理事會討論通過后執行;監事會是監督機構,代表全體成員監督理事會和農業職業經理人的工作。二是參股經營。采取林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再入股),林地股份合作社以林地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入股林業產業化企業,合作社按林地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折價占有公司的股份,采取“保底+分紅”的利益聯接機制,分享林業產業化企業的經營收益,再按股返還成員,實現現代物質技術裝備、企業家能力等先進生產要素與經營方式的高效對接,提高林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促進現代林業經營的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和社會化,形成了多元主體共同構建、共同經營的新型農業組織體系。
2、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強化利益分配聯結
本著經營收益多方共享、分配方式靈活多樣的原則,在充分兼顧入社社員、職業經理人(林業企業)、新型集體經濟組織各方利益后,合作社采取現場談判協商方式,由職業經理人(林業企業)與入社社員共同協商確定利益聯結機制,采取靈活多樣的分配方式,一般采取純收入按比例分紅、保底二次分紅、傭金+超獎短賠等分配方式,保障各方利益。如宏益林地股份合作社采取純收益1:1:8(提取公積金10%、支付職業經理人傭金10%、社員80%)分配方式;又如季崧林地股份合作社采取保底二次分紅原則按先對入社社員按100元/畝·年保底,剩余利潤再按照1:2:7(提取公積金10%、支付職業經理人傭金70%、社員20%)分配方式;再如雞冠山宏益林地股份合作社,結合產業發展種植竹筍及本地櫻桃,第四年才能產生收益,農業職業經理人首次聘用時間為4年,前三年農業職業經理人每年每畝50元基本工資,第四年后采取除本按1:1:8比例分紅,即10%作為職業經理人傭金、10%作為合作社公積金、80%用于入股分紅。
(二)培育新型職業林農
推動林業專業化經營。以構建新型林業生產體系為抓手,構建教育培訓、認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新型職業林農培育體系,建立產業、科技、社保、金融、創業“五大”新型職業林農扶持政策,推進林業生產專業化經營。一是加大產業扶持力度。對林業職業經理人領辦或新辦林地股份合作社、家庭林場,發展林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優先推薦享受相關專項資金扶持。二是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建立林業職業經理人初、中、高“三級貫通”評定制度,開展生產經營、電商營銷、金融服務等培訓,形成“林業職業經理人+新型職業林農”生產經營管理服務團隊,培育多元化的林業職業經理人隊伍。現已培育認定林業職業經理人35人、職業林農185人,其中初級林業職業經理人21人、中級4人。三是加大社保扶持力度。對購買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上崗林業職業經理人,經審核符合條件的,繳費部分由財政補貼60%,現已享受財政社保補貼的林業職業經理人達22人。四是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涉農金融機構對評定為初級、中級、高級林業職業經理人的分別給予10萬元、20萬元、30萬元信用貸款支持,本級財政按銀行同期貸款基準利率的50%給予貼息。五是加大創業扶持力度。對畢業5年內的高校畢業生取得林業職業經理人證書,受聘或領辦新型林業經營主體的財政給予一次性獎勵1萬元。
(三)構建林業服務體系
建立集信息咨詢、技術服務、產權交易、生產服務、品牌電商、森林資源管護為一體的林業綜合服務體系,借此來推動林業全產業鏈發展。
1、搭建林業科技服務平臺
與川農大、省林科院、成都市農林科學院等合作,組建綜合性林業專家大院,聘用林業專家56人,采取“專家大院+技術人員+林業經營主體”科技服務模式,形成林業科技“產學研用”融合鏈,現已建立林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1800余畝。
2、建林業綜合服務平臺
探索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與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引進四川空中農人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整合20多家林業社會化服務主體,搭建“O2O”全產業鏈服務平臺,提供林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服務。
3、搭建林業品牌電商服務平臺
推動“互聯網+林業”,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開展林產品“線上線下”銷售品種10多個,延伸林業產業鏈和提升價值鏈。
4、搭建林權流轉交易服務平臺
建立市、鄉鎮、村三級林權流轉交易管理和服務網絡平臺,開展林權流轉交易鑒證,采取自愿申請、現場勘界、登記造冊、張榜公示、交易鑒證、頒發權證等方法步驟,引導林地經營權依法、公開、公平、有序、規范流轉,賦予流入方依法開展林地經營、辦理抵押貸款等相關權能,放活林地經營權,拓寬林農增收渠道。現已開展林地經營權流轉登記頒證18宗、1.24萬畝,經濟林木(果)權登記頒證21宗、0.67萬畝。5、搭建農村金融服務平臺。建立林權抵押貸款“六大體系”,依托“農貸通”平臺,推行“互聯網+農村金融”服務,開展林地經營權證、林木(果)權證抵押貸款,探索“政府+合作社+企業”三位一體的林權擔保收儲體系,確保資金放得出去、收得回來、發揮效益。探索形成“三站合一” (林權流轉交易站、林業金融服務站、林產品電商服務站)運行機制。
通過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現在崇州市林權管理制度體系比較完善,財政金融支林體系更加健全,“林業共營制”可持續發展經營體系也初步形成,基本實現了林業資源增長、林農增收、生態良好、林業和諧的目標。
四、崇州林業 “林業共營制”價值及啟示
(一)林業共營制的價值取向
1、優化了林業生產功能布局。圍繞推進林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林業產業園區,推進了中高山區生態涵養森林旅游基地、無根山丘陵區特色苗木種植基地、平壩區精品苗木種植基地建設,優化了林業功能區布局,形成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與資源稟賦相匹配的現代林業產業區域布局和生產結構。
2、促進了林業轉型升級發展。圍繞推進林業發展方式轉變,發展林業適度規模經營、產品加工、品牌電商、生態旅游、森林康養,形成林業“產加銷服一條龍、林工貿旅一體化”融合發展格局,延伸了林業產業鏈,提升了林業價值鏈、強化了林業生態鏈,實現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3、創新了林業經營體制機制。圍繞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優化林業資源、資產、資金、技術等要素配置,破解了家庭經營應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瓶頸,提高了林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促進了林業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產業化經營,形成“共營共享”的利益共同體與分享機制,帶動了林農持續增收。
(二)對崇州建立“林業共營制”的建議
1、加強林業經營者抵御自然風險能力
不僅要提高林業從業者的生產經營能力,還要提高林業經營者抵御自然風險的能力。因為森林資源特別容易受到自然因素影響,因此,在經營過程中存在較大的風險。由于客觀因素的影響,林農在抵御風險方面存在不足。政府相關部門設置技術推廣站,通過網上教學與培訓、提供無償的技術咨詢與示范,向林業經營者提供專業知識及技能,提高林區風險抵御能力,促進我國林業的快速發展。
2、強化約束林業采伐制度的執行。因此,應充分依托當地社會資本,強化林農對采伐限額制度的認識,推進約束型林業制度的科學、合理與有效執行。既能很好的完成林業經營目標又能保護生態環境。
3、運用林地資源可視化系統。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特別是互聯網的普及,數據倉庫、網絡安全、地理信息等技術的日趨成熟,現代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趨向于采用網絡化、構件化、智能化和面向對象的系統實現技術。運用可視化系統可以是林地信息更加透明,通過互聯網可以查詢林權宗地的座落及林地詳細的資源情況,減少了投資交易的風險,增強投資者信心。
綜合而言,崇州探索“林業共營制”,形成“集體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經營、管住用途”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這為林地流轉及經營方式都帶來了新的思路,希望對農林業的供給側改革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作者單位分別為:中共四川省委黨校、中共崇州市委黨校)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