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2014年底,特色小鎮的概念最早由浙江省提出,其概念的出現迅速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新載體。2016年7月,國家住建部、發改委、財政部決定在全國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同年2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國家發改委、國開行聯合發布的《關于開發性金融支持特色小(城)鎮建設促進脫貧攻堅的意見》指出,建設特色小鎮有利于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新型城鎮化,成為帶動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抓手。尤其推進特色小鎮在貧困地區的發展,有利于將特色小鎮建設和特色產業協同推進,實現致富和脫貧的同時推進。
二、現階段存在的問題
(一)無特色產業支撐。現有特色小鎮的建設基于一定的地方產業,有時簡單地為營造特色,直接吸納當地傳統產業,并嫁接互聯網平臺等一系列“互聯網+”的概念進行改造,這些產業并沒有融合具有現代意義的概念,即便一時打造成特色小鎮,也很難永葆生機。沒有深層次的、突出的、差異化的小鎮特色產業內涵,小鎮的建設也就失去了其靈魂,同時沒有特色產業的支撐,也就缺失了小鎮扶貧開發持續發展的動力載體,而只能是“曇花一現”,貧困戶無法長效脫貧。
(二)建設資金短缺。目前,建設資金短缺已成為制約特色小鎮快速建設發展的“瓶頸”,分析原因:一是城鎮經濟自身發展較弱,從江浙滬實際發展經驗可看出,經濟發展的規模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特色小鎮的建設,也就是說小鎮的經濟發展依賴于整體經濟的水平;二是融資渠道的單一,據實地調查數據得出,現階段特色小鎮建設的資金大部分來源于政府投資,缺乏一個穩定的融資渠道,政府方較少地運用市場化手段進行資金籌集,也勢必會造成建設資金方面的短缺。
(三)文化傳承欠缺。新型城鎮化建設要體現歷史文化特色、民族傳統特色。雖然有一些特色小鎮在建設過程中也強調了對歷史經典傳統文化的傳承,但是在實際建設當中,有些還是照搬照抄其他地方的發展經驗和內容,鮮有結合自己當地城市文化的塑造。因此,特色小鎮建設必須要與傳統產業平臺有區別,深度挖掘特色產業的歷史內涵,做好文化傳承與自我特色的深度融合和對接。
(四)農村基層政權的錯位與失衡。近年來,農村經濟和社會問題明顯增多,其直接原因是基層政權組織功能弱化、權力的錯位與失衡問題。在扶貧開發中,農村基層政權的有力治理也關乎著脫貧攻堅的實現。因此,在統籌推進特色小鎮建設與脫貧攻堅工作中,強化基層政權的建設,實現權力的監督與制衡,同時注重加強村民理想信仰教育,激發群眾建設特色小鎮脫貧奔小康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館陶的實踐與發展經驗
(一)館陶實踐。館陶縣地處河北省東南部,華北平原的南部。館陶是河北省省級貧困縣,總人口36萬,4鄉4鎮共277個行政村。截至2015年底貧困人口15,828人,貧困發生率5.69%。
自2014年以來,館陶縣積極探索扶貧開發與美麗鄉村建設相融合的新途徑,以產業興鎮、文化提升、生態改善為高度融合的農村就地城鎮化新路徑,走出了一條特色小鎮與脫貧攻堅統籌推進的成功之路。館陶縣按照“尊重民意、留住鄉愁、做強產業、改造提升”的基本思路,打造了糧畫小鎮、黃瓜小鎮、羊洋花木小鎮等一批具有鄉村風情、城市品質的特色小鎮,每一個美麗鄉村都有一個特色鮮明的產業支撐,使大批貧困戶在特色小鎮的建設中受益,實現脫貧致富,成功打造了河北省貧困村脫貧出列的“升級版”。
(二)館陶發展經驗
1、因村制宜,培育富民特色產業。館陶縣在特色小鎮的建設中每個小鎮都有一個清晰的產業支撐。在產業的培育上,館陶縣主要通過兩個途徑:一是培育全縣富民大產業。依托特色小鎮,館陶在全縣培育了蛋雞、黃瓜、黑小麥等富民產業,使更多的貧困村依托全縣大產業布局“搭便車”,實現“一產帶多村”;二是扶持“一村一品”。羊洋花木小鎮著力打造花木種植業。依托冀南花木集團,著力打造占地5,000畝的中國農民花博園,通過土地流轉掙租金、到企業務工掙薪金,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以太陽湖、月亮湖為中心,建設了飲食、客棧、商業等旅游配套設施,形成了集觀光旅游、休閑度假、兒童拓展、采摘等功能一體的生態景觀園區,使30余戶貧困戶年人均增收6,600元。在培育特色產業的過程中,館陶縣努力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主要采取三種方式:一是以集體土地參股企業;二是合理利用閑置宅基地和廢棄大坑,種植經濟苗木或者合作搞旅游開發;三是設立發展基金。在特色小鎮的建設中,吸引當地社會資本投入資金。
2、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拓寬融資渠道。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增加對扶貧開發的投入是政府作用和市場作用相配合的反映,也是財政資金和社會資本相融合的體現,對幫助農村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能夠起到關鍵作用,同時為破解特色小鎮建設的資金難題。館陶縣在創新投融資模式上分別采取:一是財政資金撬動。政府作為特色小鎮建設的主體方,用現有的財政資金去撬動、引導一部分社會資本加入到基礎設施的建設當中,道路、水利、電力等一系列配套設施的完善讓村莊具有市場運作的條件和可能。截至目前,館陶縣美麗鄉村建設共投入資金2.8億元,其中縣財政投入5,000萬元(不到20%),撬動社會各類資金2.3億元(超過80%);二是村級自籌促動。村集體經濟作為特色小鎮建設的活力資金來源,可以率先行動,擴修村內道路、建設文化廣場,從而為村整體的脫貧攻堅打下良好基礎。如“黃瓜小鎮”翟莊村2015年村集體收入達到100余萬元,利用這部分資金小鎮建設了具有特色的村史館、黃瓜大學等,在建設美麗鄉村的同時,鄉村旅游也得到了發展,使當地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三是民資涌入牽動。在建設特色小鎮的過程中,單單的財政資金投入是遠遠不夠的,也是缺乏長久持續發展動力的,因此館陶縣在融資方面,注重社會資本的引入,讓更多“聰明”的民資加入到其中,有力補充了財政資金的不足,在這其中也為企業提供了一個展現自己社會責任的舞臺,使更多的企業愿意加入到其中。
3、依托美麗鄉村建設,實現貧困村面貌改造提升。館陶特色小鎮的做法是依托美麗鄉村,把美麗鄉村作為小鎮的靈魂,構筑了一批留得住鄉愁、聽得見鄉音、聞得到鄉味、感受得到鄉情的魅力小鎮,實現了傳統文化的繼承,但又不失現代氣息,針對此,館陶制定了“萬人小鎮”規劃綱要,利用3~5年建成9個萬人小鎮,如糧畫小鎮是“一鎮四社區”,包括壽東社區、壽南社區、壽北社區和法寺社區,其中壽東社區是省級貧困村,四社區共享基礎設施,都以糧畫產業為主導,其他各類手工畫為輔助,堅持產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的生產、生活、生態、體驗融合發展。在特色小鎮的建設中,館陶縣不搞大拆大建、千村一面,而是秉承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理念,打造成了具有自身風格特點的小鎮特色。真正將美麗鄉村建設打造成為精準扶貧的有效平臺,使兩者有機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和特色小鎮同步推進。
4、加強基層政權建設,夯實脫貧攻堅根基。“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加強黨的建設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礎和保障。在統籌推進特色小鎮建設與脫貧攻堅工作中,館陶縣探索小區自治,加強基層政權建設,逐步夯實脫貧攻堅根基。為了讓群眾得到實惠、嘗到甜頭,館陶縣積極學習借鑒浙江、江蘇等先進地區的特色小鎮的建設經驗,篩選試點貧困村,開辦村民學校,讓群眾在學習中真切感受到建設特色小鎮與脫貧致富之間的關系,激發建設熱情。同時,在小鎮還開展了情景式黨校教育,將黨的理想信念傳遞到村民的自覺行動中去,使之自發地、情愿地參與到小鎮建設和發展中去。
主要參考文獻:略
作者簡介:張新宇,河北農業大學商學院;魏加威,河北農業大學商學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合作經濟與科技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