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農業發展由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這是對我國當前農業發展階段的重要判斷。在這樣的階段性背景下,如何認清形勢,轉移重心,順應市場需求,夯實農產品供給質量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農產品供給總量不足的矛盾已經得到有效緩解。單從農產品供給總量來看,我國的農業發展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巨大勝利。但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家對優質、安全、多元的農產品需求越來越高,人們的食物觀正逐漸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放心”“吃得愉快”轉變,這對農產品供給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看來,消費者的這種需求還無法得到充分滿足。
此外,在農產品監管和信息服務方面,也未能完全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我國農業生產還處于產品多、品牌少,普通品牌多、知名品牌少,讓群眾普遍信得過的品牌十分稀缺的情況下,人們對優質農產品的辨識度較低,選擇空間很小。
農產品供給質量的全面提升,不但可以從根本上滿足多數消費者對農產品的品質需求,增加消費者的消費選擇,還有利于幫助消費者樹立消費自信,提振消費者對政府公信力和國產農產品的消費信心。為此,我們需要做好以下三件事。
完善頂層設計,提升農產品供給質量體系的綜合管理效能。調整農業、衛生、質檢等部門之間的職責權限,劃清部門的職能邊界。在職能交叉、矛盾突出的領域,建立起制度化的磋商機制,減少體制摩擦,增強政策的有效性和一致性。并且組建專門的農產品質量提升推進機構,成立專門的工作小組,統籌協調全國農產品供給質量提升工作,明確我國農產品有效供給的發展方向、工作重點和實現路徑。
加快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夯實農產品供給質量提升的前提和基礎。加大力度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統一完善標準評價體系,規范推廣生產技術,制定以產品標準、試驗方法標準、投入品使用準則為主的國家標準體系。同時,要打好綠色牌、有機牌和安全牌,推行糧食的綠色種植,養殖環境的生態無公害,加工環節的衛生無添加,引導有條件的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三品一標”認證,提高農產品生產標準化覆蓋率,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保證優質優價,增強農產品供給質量提升的動力。農業品牌建設是提高農產品供給質量最有效的市場手段,農業部將2017年確定為農業品牌推進年,開始全面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這既是對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的積極回應,也是對新時期農業供需矛盾調整后的主動適應,預示著我國品牌農業發展開始進入加速期。為此,我們可以從三點發力。一要鼓勵企業創建名牌。對首次獲得中國馳名商標、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以及省著名商標和省名牌產品的農產品的經營者,按照標準給與相應獎勵,有條件的地方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實行除基礎獎勵之外的激勵措施。二要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有競爭力的區域公用品牌。結合“三區”建設,以縣或市為單位,立足優勢資源和區域特色,加大品牌整合力度,提升產品價值,培育地方特色品牌。三要將品牌的培育和保護納入法制化軌道。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保護品牌形象和利益,為品牌農產品的生存和發展創造良好的秩序和環境。
作者單位: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業新聞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