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過去的‘十二五’期間,我國蔬菜產業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績,蔬菜生產力持續發展,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現階段,全國蔬菜種植面積穩定在3 億畝以上,年產量達7億噸以上,無論是產量還是供應量均達到歷史峰值。但從供給側角度審視我國蔬菜產業的發展,仍存在一些結構性矛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呼喚優質農產品 供給。”19日,在云南省保山市舉辦的2016全國蔬菜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討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任興洲發表主題演講時說。
來自全國各地的100多名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電商等企業負責人代表出席了研討會。在當天的研討會上,與會人士就進一步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優化我國蔬菜生產 結構和區域布局,加大創新驅動力度,推進蔬菜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深入探討,探索加快轉變蔬菜產業發展方式,保持蔬菜產業穩定發展與農民持續增收。
中國蔬菜流通協會會長戴中久說:“推進蔬菜產業供給側改革,既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自身發展問題倒逼下的客觀要求。蔬菜產業供給側改革應該更好 地著眼于產品、產業和經營主體,通過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提高供給質量,達到與需求側相適應的新水平。”
戴中久認為,只有滿足市場需求的變革才會被市場所選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蔬菜產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同時,也為全國蔬菜產業發展創造了全新的機會。
“我國蔬菜消費需求格局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蔬菜消費規模持續擴大,需求的品種也越來越多樣;蔬菜消費從過去重數量發展到現在的量、質并重。”任興洲介紹,我國 蔬菜產業在產銷數量擴張的同時也暴露出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存在的瓶頸,雖然蔬菜整體質量水平有所提升,但農藥殘留超標問題仍然存在,生產標準體系不健全,監管手段偏 弱,監測與追溯體系不健全等都影響著蔬菜產品的整體質量水平的提升;種植科技投入不足,優良種子的缺失,嚴重制約了我國蔬菜產業的良性供給;缺乏品牌規劃,優質產品無 法通過品牌彰顯其價值;生產效率偏低,全國2.6億農戶,經營規模在30畝以下的占96%;流通環節效率低,果蔬流通腐損率高達20%-30%,每年造成損失達1000 多億元。
研討會東道主,保山市副市長丁昌吉說,以保山為例,我國很多地區蔬菜產業雖有獨特優勢和良好發展基礎,但存在諸多困難和問題制約發展,產業發展的觀念和思維轉變滯 后,思路和辦法適應不了“新常態”下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蔬菜流通交易的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缺乏對接市內外、國內外大市場的交易平臺和手段等。
“農村地區蔬菜產品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離不開品牌的打造。目前,我國農業產業水平偏低,規模化程度不高,品牌意識不強,品牌及營銷還處在初級階段,缺乏品牌策劃、 品牌培育與品牌戰略的觀念。產品原產地品牌多,企業、產品品牌少;地域性品牌多,全國性、國際性品牌少。”首都經貿大學陳及教授認為,打造蔬菜品牌,首先要擴大產品規 模,“同一地區的企業只有報團取暖才能提升市場占有率”;做精產品,不求全而求專,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以產地為旗,通過政府和行業協會推廣,形成地區獨有的品牌優 勢。
“想要突破目前我國蔬菜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遇到的瓶頸,就需要依靠現代化的生產和運營,擁抱‘互聯網+’蔬菜產業的新興業態。”京東集團首席扶貧專家李敏博士 說,“從需求側的角度來看,高質高價的進口農產品規模逐年擴大,而從供給側的角度看,目前我國高品質的蔬菜供給不足。具體到農村地區,菜農缺乏種植養殖技術與服務,缺 乏資金擴大種植養殖規模,缺乏可靠的農資產品和購買渠道,制約了我國高品質蔬菜的供給。”
李敏表示,京東集團目前正致力于推進“一村一品一店”項目,針對各地不同的情況,挖掘當地綠色優質的農產品,提供金融農資幫扶,技術服務幫扶和銷售渠道幫扶。
“蔬菜產品在生產銷售管理等環節可全面導入電子商務系統,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供求價格等信息的發布與收集,并以網絡為媒介,依托農產品生產基地、物流、配送系統 ,使優質農產品交易與支付快速安全的實現。”商務部國際電子商務中心內貿信息中心主任王德利說,“電子商務在降低農村流通成本,提高農產品商品化率和農民收入,推進新 型城鎮化,增加農村就業帶動扶貧開發等方面已取得明顯成效,在蔬菜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也將發揮不可或缺的功效。”
“到2020年,還將建立起覆蓋全國農產品的重要流通節點,以跨區域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為龍頭,區域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為骨干,公益性農產品零售市場和田頭市 場為基礎的全國公益性農產品市場體系,完善公益性市場的投資運營和監管機制形成公益性農產品市場,與其他市場相互促進、有序競爭、協調發展的農產品流通新格局,在保供 穩價和安全環保等方面發揮骨干支撐作用,為農產品提供供給側改革的基礎保障。”王德利說。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參考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