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農業供給側改革發展論壇暨新華網三農頻道上線”發布會20日在新華網舉行。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在論壇上表示,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連續增產增收,新增量和總量都創歷史新高,但是糧食供求面臨階段性、結構性過剩難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形成有效率、可持續的農產品供給,實現農產品供給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的轉移。
2015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
宋洪遠表示,中央作出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部署,其背景主要是因為我國糧食生產出現階段性、結構性過剩。“近年來,糧食連續增產增收,特別是在‘十二五’期間,我們每年糧食增產300億斤,五年是1500億斤,‘十二五’的后三年連續三年總產量達到12000億斤,新增量和總量都是歷史最高,這些都屬于階段性過剩。”
隨著中國農業連續多年增長,農產品總量充足,但是農產品數量與質量存在結構性矛盾,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產品供需平衡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躍升,將成為“十三五”時期的農業發展的重要任務。
對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和目標,宋洪遠說,“第一,要提高農產品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第二,要增強調整農產品供給結構的信心;第三,要形成有效率、可持續的農產品有效供給;第四,要實現農產品供給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轉移。”(記者胡可璐)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