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有效的扶貧檢查調研,可以及時發現扶貧工作存在的問題,也可以傳導壓力督促引導各地提高扶貧工作實效,對脫貧攻堅是有助力作用的。但走形變味、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扶貧檢查調研,對于脫貧攻堅工作,不會起到助力的作用,只會形成添堵的效果。
據報道,為推動脫貧攻堅工作,內蒙古自治區于今年9月啟動了全區脫貧攻堅交叉檢查工作,各旗縣抽出20人左右的檢查組,對貧困旗縣進行交叉檢查。檢查制度的設計初衷是好的,但具體實施環節卻走了形、變了味。
首先,檢查過于頻繁表面、過于形式主義。半年時間內,自治區貧困旗縣的扶貧工作要迎接5次評比檢查:2次全區“大檢”、3次專項“小檢”。扶貧檢查如此頻繁,卻并沒有深入貧困一線,而主要是檢查貧困戶建檔立卡情況,看圖表數據材料。
其次,交叉檢查有些不顧實情、互相拆臺。根據規定,在檢查評比中排名靠后的旗委書記要被約談做檢討,導致同級交叉檢查時,有些旗縣因為別人給自己打了低分,不顧客觀情況,也給對方打低分。
走形變味的檢查制度,不但不能檢查出基層扶貧情況,還給基層工作帶去一系列困擾。一位干部透露,一次為迎接另一個旗縣來交叉檢查,全旗在培訓費、差旅費、接待費上共計花銷20萬元,這20萬元至少能夠給20個貧困戶每家買頭牛了。為了準備檢查材料和迎接檢查,扶貧干部天天疲于往檢查組駐地跑,經常開會到晚上十一二點。因為檢查側重于圖表數據,基層扶貧干部要花費大量精力反復做表格、調整數據以及完善表達方式,導致基層扶貧工作偏向圖表扶貧、數字扶貧,甚至是虛假扶貧。比如調查問卷中有一項群眾滿意度測評,檢查組當天抽完需要入戶的村子后,干部們連夜給需要入戶的貧困戶發錢。
過于頻繁的扶貧檢查調研,并不是內蒙古自治區獨有,其他地方也有類似問題。據不完全統計,中部某縣一個鄉鎮一年就有500多批次領導干部前去調研。這意味著鄉里一年365天,平均每天至少都有一撥領導前去調研。
科學有效的扶貧檢查調研,可以及時發現扶貧工作存在的問題,也可以傳導壓力督促引導各地提高扶貧工作實效,對脫貧攻堅是有助力作用的。但走形變味、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扶貧檢查調研,對于脫貧攻堅工作,不會起到助力的作用,只會形成添堵的效果。
一直以來,國家對扶貧檢查工作都十分重視。汪洋同志于2017年6月1日在北京主持召開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第十七次全體會議時強調,要充分發揮考核評估推動作用,確保脫貧攻堅始終沿著正確方向扎實推進。之后,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又于2017年11月22日發布《關于開展扶貧領域作風問題專項治理的通知》,明確指出要改進調查研究,減輕基層負擔。
據報道看來,一些地方的扶貧考核調查工作并沒有改進,基層的負擔也并沒有減輕。相反,檢查調研工作喧賓奪主,占據了時間,耗費了精力,浪費了金錢,以至于扶貧干部不能下到基層,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脫貧攻堅的實質工作上面。扭轉這一局面,既要改變評比標準,更要改變檢查方式。
變“多地一制”的整體標準為“一地一制”的地區標準。扶貧工作要精準,檢查標準同樣要精準,相關部門要根據不同貧困旗縣的不同貧困情況,制定相應的評判標準。變“你我對比”的評判標準為“自我對比”的評判標準。去年和今年作對比,今年和明年作對比,自我對比的標準,清晰明確,相較之下,動力大于壓力,還有利于地區之間良性互動。
變“走馬觀花”式檢查為“下馬看花”式檢查。檢查工作過于頻繁,檢查組剛到一個地方,翻翻材料看看圖表,就又要緊趕慢趕,奔赴下一個地點。檢查的總體頻率要降低,單次檢查時間要延長。變“材料圖表”式檢查為“走村串戶”式檢查。在一戶貧困家庭的扶貧手冊上,寫著幫扶購買兩頭母牛、協調金融貸款5萬元、種植青貯玉米10畝、改造60平方米房屋。實際情況卻是,除了改造35平方米危房,其他事項純屬虛構。不走村串戶,就難以弄清真實的貧困情況,難以弄清扶貧工作存在的不足。變“上級同級”式檢查為“獨立三方”式檢查。上級同級檢查花銷巨大,還難以獲得客觀真實的地區貧困情況。獨立第三方檢查可以規避以上不足,有利于資源的有效配置。
扶貧檢查制度,是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制度有效,助力脫貧攻堅;制度失效,阻礙脫貧攻堅。相關部門,一方面要制定科學高效的扶貧檢查制度,一方面要建立糾偏矯正的監督機制,另一方面還要處理好扶貧檢查和脫貧攻堅之間的關系,讓扶貧檢查更好地服務于脫貧攻堅,不搞形式主義,不要喧賓奪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