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需要持續做好農村低收入人口的幫扶工作。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后,黨中央決定設立5年過渡期,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進入過渡期以來,各地積極探索建立完善對農村低收入人口的救助幫扶機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過渡期內的幫扶制度讓農村低收入人口享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公共服務。政策瞄準單元從區域逐步精準到戶到人,涵蓋了低保邊緣家庭、剛性支出困難家庭、脫貧不穩定家庭、邊緣易致貧家庭等困難群體類型;區域方面則提出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等政策對象,并著力構建欠發達地區的常態化幫扶體系,使幫扶更加精準。統籌兜底性保障與開發式幫扶,在做好兜底保障的同時,對有勞動能力的農戶提供勞動機會,幫助其提高勞動技能或能力、擴大生產規模或轉變生產經營方式,促進農戶依靠自身力量發展。現在很多鄉村都有不斷壯大的特色產業,像甘肅天水的花牛蘋果、陜西柞水的木耳、山西大同的黃花等,各地因地制宜推進鄉村富民產業發展,不斷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
過渡期內,各地還普遍建立并實施了防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全國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建設也有序推進。比如面對突發意外容易造成返貧致貧等情況,很多地方將當地行政村劃分為數量龐大的網格,配備網格員,聚焦大病重病戶、突發意外情況等重點農戶,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早消除,將各類風險隱患及時動態清零,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盡管已取得一定成績,但當前針對農村低收入人口的救助幫扶工作仍面臨一些挑戰。比如盡管近年來針對經濟困難老人的生活和護理補貼,以及高齡老人的補貼水平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但補貼金額仍相對較低。比如監測幫扶涉及的部門較多,但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不夠充分,沒有形成合力。再比如,有些地方還是以政府的兜底幫扶為主,社會幫扶的方式和力度不足,只是簡單地給予資金,沒有充分激發幫扶對象的內生發展動力。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要進一步健全幫扶機制,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這也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要優化防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打破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打造能充分發揮部門合力的信息共享平臺,有效整合打通各部門之間的大數據資源。要完善幫扶模式和幫扶方式,積極引導、吸引、加強社會力量參與。在做好兜底性保障的同時,做好開發式幫扶,通過發展的方式來解決更多問題,從簡單地進行經濟維度的救助向發展性維度拓展,健全就業和產業幫扶機制,不斷夯實廣袤鄉村的產業發展基礎,加強資源要素支撐,依托各地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加快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統籌運用好縣域的力量,加快發展農村電商,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強化“志智雙扶”,為低收入農村人口提供種植養殖技術、網絡直播等更多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其職業發展能力。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合理設置公益性崗位,提供就業服務,組織好勞務輸出工作。要瞄準重點地區和重點群體,堅持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的底線。在明確欠發達地區界定標準和范圍基礎上,以區域為基本單元,對欠發達地區實行區域性普惠政策,制定出臺有針對性的幫扶舉措,切實促進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瞄準老年人、兒童、單親家庭等重點群體,充分考慮其發展需求、家庭照料需求、風險預防需求,積極推進照料、康復、護理、心理救助等服務的拓展,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救助幫扶支持網絡,發揮常態化救助幫扶政策在激活困難群體潛能、支持家庭發展和保護特殊群體等領域的作用。加大教育、醫療等幫扶力度,全面提高農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讓農村人口更便利地享受到更多優秀的醫療資源,繼續加大投入力度,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供給,進一步縮小城鄉居民的生活差距,努力提升農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國家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光明日報》2025年1月8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