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據黑龍江農業發展特點,探討了黑龍江省供銷合作社利用互聯網平臺,整合系統內外資源,帶動黑龍江農業產業服務體系、城鄉零售渠道體系、農產品銷售體系及區域電商平臺集群建設的主要做法、存在的問題及相關建議。
黑龍江省供銷合作社聯合社(以下簡稱“黑龍江省社”)是黑龍江省最大的合作經濟組織。自成立以來,黑龍江省社始終將為農服務放在首位,積極拓展經營服務領域,創新為農服務手段,努力將自身打造成為同農民利益聯結更緊密、為農服務功能更完備、市場運作更有效的合作經營組織體系。截至2016年底,黑龍江省供銷社系統已建立連鎖網點21 065 個,連鎖經營企業160 個,配送中心254 個,2016年全系統銷售總額實現750.6 億元。
“十三五”時期,黑龍江省社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及黑龍江省政府關于深化供銷社綜合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以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為抓手,主動注冊成立了黑龍江惠豐金源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以此來帶動全省農村電商發展,推動供銷社轉型升級。經過短短三年多時間的發展,黑龍江省社已構建起良好的“互聯網+”運作生態體系,形成了線上線下、系統內外、產業上下游相互融合、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一、主要做法
(一)建設縣鄉新零售體系,帶動農村服務網點建設
經過三年多的發展,黑龍江省“電子商務進農村”推廣工作效果顯著,已在農村形成了眾多服務網點。然而,由于農村空心化、老齡化、地廣人稀等特點,農村服務網點在為農服務時成本高、體驗性差,使其難以真正發揮為農服務的主體作用。為此,黑龍江省社充分利用國家商務部“萬村千鄉”“電子商務進農村”及供銷總社“新網工程”在全省建立的農村小型商超網點資源,通過加盟連鎖的方式,將已有的分散鄉村商超整合提升為連鎖店,形成了覆蓋全省的鄉村渠道體系。目前供銷社系統已在全省建立4 173 個村級服務社,實現了黑龍江省所有市縣全覆蓋,成為黑龍江省覆蓋范圍最廣、網點數量最多的為農服務網絡。黑龍江省社利用已開發的采購、物流、微店、交易等平臺,不僅為零售店提供統一的網上采購、線下配送、會員管理等基礎業務,還植入其他互聯網服務產品,包括農資銷售、代購代理、物流配送、信息咨詢服務等,既滿足了服務網點的基本業務需要,擴大了經營和服務品類,實現了收入增加,又滿足了周圍居民多樣性的服務需求。除此以外,目前黑龍江省社正在計劃在2020年前投資5 億元,在全省建設200 家“供銷1購”直營連鎖店,1 000 家“供銷1購”標準加盟店,20 000 家供銷社電商合作店,努力打造全省最大的農村“互聯網+新零售服務”體系。
(二)供應鏈服務平臺建設
除了積極建設縣鄉新零售體系外,黑龍江省社還積極推進供應鏈服務平臺建設。供應鏈服務平臺體系包括基地訂單管理、區域供應鏈服務平臺、城市展銷體驗店、開放式推廣體系四個方面。
1、基地訂單管理服務
以銷售前端獲得的訂單為基礎,與種植大戶、種植合作社簽署收購合約,積極開發合作社會員服務系統,為種植、養殖業合作社提供從訂單、農資供應、金融貸款、農技服務、代耕代種、信息類(市場預測)、物流、市場推廣、人才培訓、農牧托管、土地流轉、農機服務等全產業鏈服務,帶動農資銷售及助農金融業務。2020年前通過合作社服務平臺,為全省至少50%以上合作社提供全產業鏈服務,覆蓋耕地面積6 000 萬畝。
2、區域供應鏈服務平臺
在全國黑龍江農產品主要消費地(如長三角、珠三角、西北地區、華北地區等)設置前置性倉配中心及分裝廠,為企業提供倉配及供應鏈金融服務。目前黑龍江省大多數農產品加工銷售企業規模太小、資金及抗風險能力弱、倉儲設施遠離消費地,難以及時、足量滿足客戶需求。建立區域供應鏈服務平臺不僅能降低前期運營成本壓力,而且通過為企業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以降低其資金壓力,帶動更多合作伙伴加入到產品銷售體系中。
3、展銷體驗店
在主要城市設置展銷體驗店,一方面有利于品牌和影響力的打造;另一方面,為前端的經紀人及渠道客戶提供展示窗口。其中重要部分就是生產基地展示平臺、質量追溯體系和會員管理區域中心。
4、開放式推廣體系
整合從生產到倉儲配送供應鏈,為眾多的渠道商乃至個體經銷商提供無憂服務。在供應鏈前置、展銷中心及后端的柔性化生產組建好的基礎上,通過發展龐大的經紀人和渠道商隊伍,以會員制形式帶動產品銷售。
二、問題及挑戰
雖然黑龍江省社在推進“互聯網+”工程的過程中取得了顯著的的成效,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依然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和挑戰。
(一)對互聯網認識不足
電子商務進農村不僅包含消費品下行、農產品上行、農資供應及服務體系建設,同時也包括通過互聯網思維及平臺對社會資源整合及供應鏈再造等內容,電子商務進農村的引爆點、切入點選擇性非常廣闊。然而,由于互聯網是新生事物,無論政府和企業對其所包含的內容和范圍都存在著認識不足的問題,對理解政策制定、發展領域、路徑選擇、模式創新等方面受到一定限制。
(二)受客觀環境制約
黑龍江屬于農業大省,農產品體積大、附加值低、不易保管、季節性強以及地廣人稀、消費規模相對小、電商運行基礎薄弱、黑龍江距離消費集中地區距離遠等一系列特點,使得電子商務進農村存在一系列客觀發展瓶頸。
(三)大品牌、實力型企業觸網深度、廣度和力度不足
黑龍江農業的發展最終需要大企業、大品牌、大平臺的帶動,然而,從目前的發展形式來看,黑龍江省既缺乏覆蓋全省、影響全國的大型電商平臺,又缺乏能滿足各區縣地方特點的區域電商平臺。而且,黑龍江省還缺乏有實力、有長遠戰略規劃的本地化互聯網企業,目前很多小型電商公司既無長遠規劃,也無持續運營的實力,難以支撐高風險高投入的電商運營,導致支撐黑龍江省農村電商運行服務體系市場化、企業化運作的運營主體缺乏。
(四)資源聚集度過低,資金使用分散
互聯網和電商的發展,需要較大投入和規模效應,需要相對較高的資源聚集度。同時,各級政府都有相對的資源投入,但支撐全省性的體系和企業發展資金投入不足。
(五)人才聚集度低
農村電商發展需要的專業知識及技能較高、創新意識較強的人員隊伍,然而,由于黑龍江省尚未制定有效的人才引進措施,難以為專業人才提供有力的平臺體系和政策環境,導致本來稀缺的人才大量外流,不能集中起來辦大事。
(六)產業聚集度及契合度低
目前,黑龍江省很多電商公司不接地氣,缺乏實體經濟支持。如果沒有實體經濟做支撐,或沒有與實體經濟建立緊密的業務、流程乃至資本上的聯系,無法形成電商產業集群及生態系統,難以真正發揮電商產業鏈的規模優勢。
(七)物流聚集度底
物流單量的聚集度低、不能形成規模效益是黑龍江省網銷農產品物流成本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除了有實力的大型企業外,作為黑龍江省市場主體的中小企業難以制定出一套優化的物流運輸體系及節點布局,無法搭建起綜合的社會化的物流服務平臺。
(八)市場化水平不足
這一輪電子商務進農村的特點是政府驅動型,然而,政府資金及其他資源在投入使用的過程中,難以以市場化的方式運作,無法吸引更多本地化、專業化的運作團隊以及民間資本進入,阻礙了共同打造農村電商運行體系目標的實現。因此,從省、市乃至縣級層面,應該建立農村電商發展基金,通過市場化手段,對那些本地化、持續性、帶動型、盈利式的企業及項目進行支持及投資,提高資本市場化運作水平。
(九)缺乏適合本地特點的區域電商平臺及服務體系
國務院辦公廳近期印發的《關于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基礎在縣域,活力在縣域,難點也在縣域”??h域經濟是國民經濟最基本的經濟單元,是相對完整的內生閉環系統。但這一輪農村電商的發展中,電商巨頭力推工業品“下行”,并沒有在帶動本地產業及經濟發展上起到理想效果,這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農村縣域的經濟生態,抽走了當地的財源。因此開,發適合縣域特點的區域電商平臺以及能沉得下、做得實、引得進(資本及資源、)帶得動(產業)的企業化、專業化有實力的服務團隊則成為發展縣域電商的關鍵性要素。
三、政策建議
大企業控制大宗農產品貿易,這是全球農業的發展趨勢,也是中國農業的發展趨勢,黑龍江省應著力培育這樣的大型農業企業,以便對大宗農產品貿易有更多話語權;由于企業規模小、品牌知名度低,難以將黑龍江省眾多的獨具個性的地方特產銷售出去,因此,要主動為個性化產品搭建全國的銷售平臺和渠道,積極培育有實力的大型企業,提升黑龍江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目前黑龍江省沒有一家能夠為種植戶、家庭農場及合作社提供全產業鏈服務的企業,但未來黑龍江的大農業一定是由大型服務性企業控制大宗農產品的生產端,因此,要積極支持大型農業社會化服務企業的發展,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
四、結束語
“互聯網+三農”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從黑龍江的操作時間看,如何將傳統產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相得益彰,共同成長獲益,關鍵在“融合”,這個融合是一個動態過程。黑龍江省供銷社利用自身傳統產業的優勢及強勢地位,主動與互聯網對接,既在互聯網時代力爭順勢而為,趕上潮頭,同時也借用傳統產業的良好融合,降低了電商平臺運營前期的投入成本及風險,使“互聯網+”的效果看得見、做得實、摸得著、用得上。為“互聯網+三農”的推廣應用做出了有益探索。
作者單位:黑龍江惠豐金源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業網絡信息》2017年第9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