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觀大勢、定大局、謀大事,先后作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發展等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正式提出“互聯網+”行動,2015年國務院制定出臺實施“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并將“互聯網+”現代農業作為11個重點行動之一。2016年原農業部印發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今年是“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實施的第四年,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我們有必要對3年多來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問題等進行全面梳理,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深入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的實施路徑,以期為鄉村振興戰略高質量實施提供強有力的信息化支撐。
一、“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的進展
互聯網技術與農村經濟社會各領域正在加速融合,對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社會治理能力都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激發了新動能,培育了新農民,催生了新業態,農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局面正在形成,“互聯網+”已經成為搶占農業農村現代化制高點的重要抓手,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
一是規劃引領,“互聯網+”現代農業政策體系基本形成。自2015年以來,原農業部會同有關部門印發了《“互聯網+”現代農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并就“十三五”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農業農村電子商務、信息進村入戶、農業農村大數據等工作出臺了專門文件,構筑了“互聯網+”現代農業的“四梁八柱”。同時,有28個省份制定了“互聯網+”行動實施方案,并將“互聯網+”現代農業作為一項重要內容。特別是2017年在江蘇首次舉辦新農民新技術創新創業博覽會,為“互聯網+”現代農業加快發展和農村創業創新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二是應用帶動,“互聯網+”推動農業轉型升級成效初顯。2013年以來,原農業部組織9個省份開展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示范,征集、發布426項節本增效農業物聯網產品、技術和應用模式。2017年啟動實施數字農業建設試點項目。2018年成功發射了首顆農業高分衛星,為農業監測安上了“天眼”。通過這些工程項目的示范帶動,物聯網、衛星遙感、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在種植業、養殖業等行業得到推廣應用,在輪作休耕監管、動植物疫病遠程診斷、農機精準作業、無人機飛防、精準飼喂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通過機載北斗定位系統對收割機進行定位,為實現小麥跨區機收率達到95.5%提供信息化保障。農機深松整地作業物聯網監測面積累計超過1.5億畝,作業質量、效率和服務水平大幅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加快建設,在線監管能力不斷提升,初步實現對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的全程追溯管理。
三是創業創新,農村電子商務等新業態蓬勃發展。2014年由商務部牽頭開始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截至2017年底已累計支持756個縣,其中國家級貧困縣499個,推動電商企業紛紛開通扶貧頻道。2016年以來,原農業部在14個省份開展農業電子商務試點,探索鮮活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休閑農業等電商模式。2017年農村網絡零售額達到1.25萬億元,其中農產品電子商務經營額達2400億元,今年有望邁進3000億元大關,已帶動就業人數超過2800萬人。同時,分享農業、定制農業、創意農業、康養農業、共享農莊、加工體驗等新業態新模式快速興起,返鄉下鄉雙創人員已累計達到740萬人,其中一半以上都依托互聯網技術。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借助互聯網推介得到蓬勃發展,2017年接待游客28億人次,營業收入7400億元,從業人員1100萬人,帶動750萬戶農民受益。
四是進村入戶,“三農”綜合信息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在全面總結12316經驗做法的基礎上,原農業部2014年啟動開展信息進村入戶試點,從2017年開始轉入整省推進示范,目前已在18個省份全面展開。通過信息進村入戶工程的實施,在每個行政村建設益農信息社,有效整合涉農信息資源,為農民群眾提供公益服務、便民服務、電子商務和培訓體驗等服務,做到讓農民進一個門辦樣樣事,也成為政府收集社情民意的“傳感器”。截至目前,已建成運營益農信息社20.4萬個,培訓村級信息員63.3萬人次,為農民提供公益服務8250萬人次、便民服務2.9億人次。同時,著力創新完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加快構建“互聯網+農技推廣”信息化體系,建設全國農業科技云平臺,為120多萬農業專家、農技推廣人員、職業農民提供在線學習和服務。此外,原農業部已連續3年組織開展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
五是共享開放,“互聯網+政務服務”讓數據價值開始顯現。推進網站整合、系統整合、數據資源共享開放,升級改版農業農村部官網,實現一站式服務。建成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農獸藥基礎數據、重點農產品市場信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息直報等“四平臺”。組織21個省份開展8種農產品大數據試點,在優化投入要素結構、病蟲害防控、自然災害防御、產銷精準對接等方面開始發揮作用。創新完善農業監測預警體系,每日發布農產品批發價格指數,每月發布19種重點農產品市場供需報告和5種重點農產品供需平衡表,每年舉辦農業展望大會并發布展望報告,用數據決策指揮、用數據管理服務、用數據引導產銷的方式正在逐步得到應用。
六是基礎夯實,“互聯網+”現代農業支撐條件明顯改善。深入實施“寬帶鄉村”工程,持續推進農村地區電信普遍服務,深入推進網絡提速降費,農村互聯網基礎條件明顯改善。截至2017年底,全國行政村通寬帶比例超過96%,農村居民每百戶擁有手機接近300部,基本實現農民一人一機。截至2018年6月底,我國網民數量中農村網民占比26.3%,規模達到2.11億,農村互聯網普及率提升到36.5%。已建成15個農業信息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科學觀測實驗站。同時,科學布局窄帶物聯網應用于農業,已在牛羊放養、草原監測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二、“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近年來,“互聯網+”有力地推動了經濟轉型升級和社會發展進步,為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和保障。“互聯網+”已經成為新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創新驅動發展的堅實支撐、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途徑、打贏三大攻堅戰的有力保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手段,“互聯網+”的前瞻性、包容性、泛在性特質日益凸顯。但農業是一個弱勢產業、效益偏低,受農民文化水平有限、農村發展仍然滯后等客觀因素影響,深入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發展不平衡。城鄉數字鴻溝依然存在,東中西部區域性差距仍然較大。有的地方對“互聯網+”現代農業的內涵和內容缺乏全面深刻的把握,存在把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等同于發展電子商務的情況。有的市場主體沒有把握住農業農村的需求和特點,沒有認清與工業和城市的不同,存在照搬照抄、水土不服的現象。“互聯網+”現代農業還處在起步階段,農業農村數字經濟蘊藏的巨大潛力遠未充分挖掘。
(二)基礎支撐不完善。受農業投資風險高、見效慢、收益低等影響,社會資本投資積極性不高。目前,雖然網絡進了村,但仍有不少家庭農場、規模化養殖場、海洋牧場等還沒有覆蓋,制約了生產信息化的服務普及。有的農民反映,每個月的網絡資費超過50元就會影響上網。特別是邊遠貧困地區,網絡和農產品加工流通等基礎設施落后,物流成本高,影響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導致不少地方的綠色優質特色農產品賣不出去、賣不上好價錢。
(三)實用人才缺乏。既懂互聯網又懂農業的復合型人才匱乏,信息設備維護、網絡營銷、信息服務等方面的人才嚴重短缺,難以適應產業融合快速發展的需求。同時,務農農民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91.8%,很多農民有設備不會用、有產品不會賣、有信息不會查,信息化應用技能亟待提升。農村地區總體條件不好、收入不高,創業創新難度大,難以吸引、留住人才。
(四)推進機制有待創新。信息數據資源共享機制還不健全。政務信息系統互聯互通不夠,公共服務信息化進程滯后。部省聯動、部門協作、合力推進的工作機制有待強化。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多元化投資機制尚未完全形成。可盈利、可持續的商業化運營機制還不成熟。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小農戶的利益聯結分享機制亟需加快建立完善。
三、深入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的實施路徑
總的看,“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成效顯著,但農業農村仍然是信息化的短板和洼地。深入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要以鄉村振興戰略為主戰場,瞄準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攻方向,創新完善體制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持問題導向,突出工作重點,強力推進農業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數字化、服務在線化,強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更加平衡、更加有序、更加安全的發展,引領驅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一是加快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全產業鏈中的融合應用。農業信息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制高點,要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實施數字鄉村戰略,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首先要大力發展數字農業,擴大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范圍、規模和內容,強化現代信息技術集成應用,推動綠色興農、質量興農、品牌強農,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第二要構建農業農村數字資源體系,開展重點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充分發揮大數據的預測功能,切實提高數據信息服務的準確性和有效性;第三要深入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加快設計和實施農產品電商出村工程,充分利用新媒體,大力發展內容電商、綠色電商,促進農業市場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以電商平臺為載體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二是加快培育壯大農業農村數字經濟。當前,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正成為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也是全球新一輪產業競爭的制高點。過去是,要想富,先修路。現在是,要發展,先通網;種糧養豬賣鮮貨,發家致富靠網絡。要培育壯大農業農村數字經濟,首先要大力推動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盡快修通修好農村信息高速公路,為提升農村信息消費能力創造基礎條件;第二要加快推動農業農村數字產業化,依靠信息技術創新驅動,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第三要推動農業產業數字化,利用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對傳統農業各領域各環節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數字化改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釋放數字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
三是加快提升農業信息技術研發創新能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核心是加快農業信息技術創新,尤其是要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首先要充分發揮科學家和企業這兩大創新主體的重要作用,特別是要發揮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生力軍作用,鼓勵支持企業創新研發機制;第二要組織實施農業農村信息化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工程,加大農業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核心技術和裝備的研發力度,加強農業信息核心關鍵技術的自主創新;第三要科學合理布局學科和人才培育基地,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和孵化基地,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業信息核心技術及產品,加強標準制定,強化成果轉化和應用。
四是加快推進“三農”綜合信息服務。要適應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務普及,降低應用成本,為他們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務,在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首先要完善鄉村便民服務體系,打造“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的綜合服務平臺,建立村莊網上服務站點,提升農村社會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第二要創新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以網格化管理為抓手、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實現基層服務和管理精細化精準化,提升農村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第三要全面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將其作為鄉村振興的重大基礎性工程來抓,集聚涉農信息資源,建設公益服務平臺,提升益農信息社服務功能和水平,為返鄉下鄉人員投身“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提供創新創業平臺;第四要加大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力度,利用“互聯網+”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讓手機成為農民的“新農具”,全面提高農民利用信息發展生產、改善生活、增收致富的能力。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業經濟問題》2018年第10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