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印發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升農民精神風貌。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物質文明發展突飛猛進令人驚嘆,億萬農民的生活水平的提升有目共睹。特別是新農村、美麗鄉村建設戰略實施以來,農村的環境、面貌煥然一新,農民的文化生活逐漸豐富起來。
成績取得自然令人欣喜,但即便如此,部分地方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依然不容樂觀,精神文化的構建還存在發展的不均衡、不充分現象,尤其在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農村,農民的精神世界還處在一個嗷嗷待哺的狀況,與物質文明相比精神文明建設“慢了半拍”。讓精神文明唱響鄉村振興戰略主旋律,用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號引領農村的發展,讓文明、文化塑造農村的“精氣神”,無疑是新時代農村發展的題中之義。
“鄉土”,是千百年來農業社會發展特點的集大成。要深刻認識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地位,準確把握做好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任務和要求,在深化各種形式上的精神文明創建外,還必須立足“鄉土文化”的構建,用接地氣的文化去引領農村的發展和農民的富裕。
立足“鄉土文化”,塑造新時代農村的價值秩序。在我國城鎮化加快、社會價值追求多樣化的背景下,鄉村社會同樣也面臨著人際關系的信任危機、鄉村歸屬感下降、陳規陋習還存在等系列問題,因此,在鄉村這樣一個“熟人”系統的領域,需要通過家風的教育和村規民約的形式來逐步規范每一個居民的行為,從而在塑造新時代的農村的價值秩序,形成一種向好向善、見賢思齊的新風尚。同時,要注意本土各種形式文化中有關價值觀方面的故事、戲曲等,讓這些喜聞樂見的事物來感染廣大村民,從而讓他們自覺抵制有悖于公序良俗的糟粕。
立足“鄉土文化”,傳承文化與產業延伸相互融合。黨的十九大報告在提到鄉村振興戰略時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因此,政府部門必須充分挖掘農村所蘊含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景觀資源,利用這些資源傾力打造“一村一品”,拓展產業功能,逐步形成產業支撐鄉村建設之路。
立足“鄉土文化”,發揮新鄉賢的引領作用。以鄉情為紐帶,以優秀基層干部、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的嘉言懿行為示范引領,推進新鄉賢文化建設,不僅有利于延續農耕文明、培育新型農民、涵育文明鄉風、促進共同富裕,還有利于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各地必須有針對性地健全完善“招賢納士”的制度,挖掘鄉賢背后所隱涵的精神價值和時代意義,以“親情、友情、鄉情”為紐帶,吸引他們回到農村、留在農村、用他們身上散發出來的文化道德力量教化鄉民,從而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讓農民群眾在共建共享中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煥發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讓“鄉土文化”成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主基調,應該可以達成一種共識。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商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