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蕭淑貞:本土、鄉土文化與教育

[ 作者:蕭淑貞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5-02 錄入:王惠敏 ]

在我們看來,在人們心中培養一種地方情結、歸屬感和共同的愿景,其重要性并不亞于讓人人擁有基本的生活條件。

在人類學的意義上,區別于大自然的人類所有活動及其產物都可以被稱之為文化;狹義的文化則指除了經濟以外的活動及其產物。文化是“道”不是“器”、是“體”不是“用”,滲透在其他經濟、社會、生態等維度之中。有的文化形式如建筑,人們可以看見,有的如習俗等是看不見的。文化的力量雖然無形,但更深刻、持久,它蘊藏的可持續發展的力量在鄉土、在鄉村表現得更加鮮明,因此看得更清楚。如果說鄉村是國家的基礎,那么文化則是基礎的基礎,根本的根本。

鄉村振興與中華文明的復興是一體兩面。中華文明以農耕文化為基礎,鄉村是傳統文化的母體和載體,是傳統文化的靈魂和根脈。對傳統文化自信,才會有振興鄉村的國策。振興鄉村是綜合的系統工程,復興中華文明的偉大目標一定需要鄉村振興,只有鄉村生機勃發,中華文明才能真正復興。

那么,文化自信應對于傳統文化中的什么自信?傳統文化和生態文明之間的關系如何?我們現在占據主流的是什么樣的文化、知識和教育體系?傳統和鄉土文化對于從工業文明轉向生態文明能夠起到什么樣的作用?教育將在其中發揮什么樣的作用?這些問題都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更需要堅實的行動去推動變革。

一、傳統與鄉土:另一種文化和知識系統

在近三、四十年間,出現頻次最高、大家最熟悉的詞莫過于“發展”和GDP。在工業化背景下,人們對于鄉土的印象是落后、愚昧,鄉土與傳統所代表的知識和體系被貶抑。從文化的視角看,工業化的知識體系在遠離本土、傳統和鄉土的過程中不斷得以強化。我們目前主流的文化、知識體系和體制還是“西化”的工業化體系,選擇什么樣的文化和發展道路,也是自近代以來“中西之爭”的延續,生態文明和鄉村振興的戰略和國策其實是一種重新選擇和再出發。

(一)工業化的危機與問題

工業化為人類帶來了物質的極大豐富,在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方面功不可沒,但也產生了系統性的危機和問題。發展主義主要從單一的經濟視角界定發展,在近二、三十年間成為橫掃全球的意識形態,使工業化的生產方式不僅在經濟領域發揮作用,還全面滲透到社會、文化、精神道德和教育各個領域,使之整體呈現出“工業化”的特征。工業化的主要特征有:追求集約化、規模化、量化、標準化,偏重效益和效率,忽視情感、道德和理想,過于強調競爭、對抗等等。泛工業化已經給西方國家帶來了系列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問題,尤其給社會和人們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的破壞,所以,國際社會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1、工業化的社會問題:中國文化重視秩序和倫理,重視社會建設,中國社會具有強健的彈性,但經濟發展引發的變化也使社會的基礎和結構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壞。貧富分化加劇和社會階層固化使社會脆弱化,人與人之間變得冷漠疏離;物質主義、消費主義和金錢崇拜侵蝕人們的道德和精神底線,出現了種種社會亂象;過于強調競爭、對抗和效率,祛除價值、理想和道德,順應自然的“天道”和關懷他人的“仁德”被拋棄,人們普遍產生現代焦慮,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降低,心理和精神健康問題日趨嚴重。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研究報告,抑郁癥已成為一大健康殺手,全球有3億人罹患抑郁癥。

2、文化多樣性遭到破壞:城市化、工業化的中心化和標準化使傳統和本土文化遭到侵蝕破壞,與本土、民族和傳統有關的各種文化藝術形式、藝術產品和民俗都遭受過被邊緣化和消亡的危機。不同的城市,到處是同樣的廣場,同樣的商場,同樣的品牌。各地的電影院里,年輕人喝著可口可樂,看著好萊塢大片,大規模的同質化使文化和生活的樂趣、生機也在減少。而無形的多樣性文化是滲透在經濟、社會、文化和教育維度中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源泉和力量。

3、環境和食品問題:除去顯而易見的空氣污染,工業化的農業大量使用農藥、化肥,不僅使糧食、蔬菜、水果失去了原本的滋味,加之日用化學洗劑的泛濫,也使土壤和河流遭受嚴重污染。為了獲取安全、有香味的食品,很多城市中產階級開始到農村,自己種糧種菜,由被動消費轉變為主動參與農業的生態轉型。

4、教育離土無根:西方現代教育是一種離土無根的教育,它與現代工業文明相適應,也為工業文明服務,我國目前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機械摹仿了西式現代教育。在離土教育理念的支配下,對于傳統的虛無主義使實踐智慧、本土知識和傳統文化的價值都被忽視,書本知識、標準化知識和國際知識受到追捧。其結果是,一方面,鄉村和農民被邊緣化,農業、農村和農民沒有辦法持續獲取為他們服務的知識和教育;另一方面,正規教育遠離自然,脫離生活,脫離勞動和實踐。這樣的教育缺乏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對生命、自然的敬畏,忽視了對學生精神和價值觀的培養,人文精神淪喪,崇高理想失落,青少年中彌漫著“不知來處、不知去處”的歸屬感缺失的無力和迷茫,內在生命力大為縮減,生活的意義、生氣和活力匱乏。需要引起重視的是,在“篩選、培養精英”的名義下,犧牲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發展,造就了一代無根之人和“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一流高等學府在為外資企業輸送高級打工者,同學關系疏離冷漠,校園暴力日趨嚴重,這些都是無根教育的必然結果,也是社會問題在教育中的表現,而下一代成長引發的國家和社會的“真正的危機不是缺少數據或使用電腦的能力,而是缺少重視生命相互關聯的道德和精神發展”。[1]

(二)建設生態文明需要知識和文化轉型

從工業化轉向生態文明不只是簡單的生產方式的轉型和改變,而是系統的改變,需要重新確定社會關系、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發展目標以人的發展和幸福為目的,從重“物”向重“人”轉變,“人”的發展取代以“物”為中心的理念,被置于較高的地位。以“人”的發展為目標,社會建設和文化發展的重要意義將被日益重視,支配工業化的理念和工業化的伴生物如人類中心主義、個人主義、物質主義、消費主義、工具主義、功利主義、科學主義、價值中立以及注重競爭、成功的觀念,將向以人文主義和精神為基礎的合作、互助轉變,因為人文精神是“意義”和幸福的源泉,也是確保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在生態文明的理想圖景中,社會成為重視聯系、情感、團結互助的生態的社會;多樣性文化促進社會和諧和人的精神發展;人自身不再陷于身與心的分裂之中,身心合一,尤其是人的精神和道德的提升,使人獲得幸福而有尊嚴的生活;而生態的環境是實現以上三個維度的目標之后的自然結果。

因經濟生產方式和社會組織方式不同,在兩種文明的理念和形態下,文化和教育也呈現出不同的顯著特征。在工業社會中,基于工業化的知識伴隨全球化以壓倒性的優勢,碾壓在地的本土知識和文化,支配主導著教育領域,教育面臨的種種問題既是全球化的結果,同時也成為固化全球秩序的一部分。從工業文明轉向生態文明,除了顯性的體制、機制的轉變,本質上面臨文化、知識體系的全面轉型和思想觀念、認知方式的根本轉變。因此,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型,不亞于一場革命,一次新長征。

到哪里去尋找整體轉型的文化資源和動力?是那部分曾經被視為落后、愚昧的本土、鄉土文化能夠幫助實現這一轉型。本土、鄉土化的知識和文化體系因具有互助、包容和尊重的人文主義特征,具有修復療愈工業化的經濟、社會、文化和教育的資源和力量。應對工業化帶來的系統性問題,需要回到本土化的知識和文化體系中尋找療治的源泉和力量。工業化帶來的危機與問題,在經濟、社會、文化和自然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維度上,更加凸顯了鄉土的價值,建設生態文明,需重估本土和鄉土在社會、文化、教育和精神層面,對世界、國家和個人的價值和意義。在工業化的深重危機中,鄉土自身也在不斷覺醒,煥發自信和力量,更多的本土文化和知識因會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源泉和力量而重獲新生,它們在教育中的價值也被重新認識和重視。鄉村振興的意義不只在于為了鄉村自身的發展,也是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基礎。

教育在文化和知識的轉型中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無論改變人還是培養改變人的人才,都需要教育。在這個轉型過程中,知識分子也許是最難、最慢、最晚覺醒、轉身的群體,因為他們通過主流教育受到的西方的影響最大,在教育的產業化中也成為既得利益的一部分。陶行知先生曾經說:“我就是中國的一介平民,幾十年的學校教育把我往西方貴族方向漸漸拉近,經過一番覺悟,我就像黃河決堤,向中國平民的道路上,奔涌回來了。”相信今后會有很多知識分子也奔走在這條道路上。

二、為了鄉村的教育振興鄉村,文化先行。

傳統和鄉土文化中蘊藏著基于“天人合一”的生活常識和生活技能如食物教育、養生教育和生命教育等,有人說“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集中體現在農村婦女身上”,就是指婦女傳承了這些有關農業生產、健康醫療和教育的知識和技能,這一部分知識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也是傳統文化中有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部分。但是,除了一部分農耕文化傳統比較深厚的地方,在很多地方這一大部分知識目前已經被遺忘,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失。振興鄉村,首先要復興鄉村賴以繁榮的文化和知識體系,才能從根本上真正地實現這一目標。比如對于中醫、中藥的認識,即體現了兩種哲學和世界觀的不同。西醫從解剖學的角度,哪里不舒服治哪里,哪里不好割掉哪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割斷身體聯系的理念和方法只是一時看似有效,高價甚至天價的低效、無效甚至有害的治療,讓百姓深受其害。生命的過程和聯系看不見,也不是生硬、冰冷的指標能夠完全體現的,真正高水平的中醫廉價、高效。解決百姓的醫療健康問題,需要走出對于西醫的迷信,走出對于科學主義的迷信。諸如此類。

文化不僅帶來自信、認同,也是社會建設和發展的重要動力,同時賦予人們生活的“意義”和意思。在這個主題下,鄉土記憶和技藝在鄉土的覺醒、自信中會不斷展現自己的意義和力量。只有這樣,多年來被拋棄的農村才能提振信心,聚攏人氣,積蓄力量,找回自己的精氣神。令人欣喜的是,社會各界的人們正在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如方言電影、村史、農耕博物館等挖掘、堅守鄉土文化的多樣性。對于傳統和鄉土文化越自信,鄉村振興就來得越早,鄉村的發展就越好。

以足夠的自信相信這部分文化的價值,經再生改造,充分挖掘它的價值,無形的文化也可以創造難以計數的經濟效益。[2]跟土地有關的產業,自身會形成一個生態鏈條,撬動一個,就會帶動其余,由點及面,激活整個系統。我們將在那些被人遺忘的手工制品、沒有添加劑的有機食品等衣、食、住、行、游、購、娛等方面,全方位地展望未來的產業變化,看到鄉村產業復興的希望。

1、紡織品:棉麻絲、布鞋;

2、化肥、農藥: 化學制劑—天然、有機的生物制劑、菌肥;

3、綠色農副產品加工和手工釀造:酒、面粉、豆腐、醬油、醋、茶葉等;

4、日化洗滌:化學品---酵素

5、護膚品:化學品---植物純露

6、手工產業:七藝:陶藝、泥藝、木藝、竹藝、鐵藝、蠶藝

7、鄉居、山居

8、自然教育、靈性教育: 體驗營、夏令營

9、精神需求:禪修(不同于都市禪修堂)

振興鄉村,教育緊隨文化之后。找回這些丟失的本土和鄉土文化,需要通過教育傳承實現,為鄉村培養人才,而不是只讓鄉村輸出人才。上述各項,是傳統文化和鄉土可以為現代社會提供的教育資源,大部分需要通過技能培訓加以傳承。

相比教育的方式、方法和載體,教育的目標、主題和內容更重要。做到這一點,以振興鄉村為目標的教育必須改變現有的教育觀念,讓被忽視多年的為鄉村服務的技能教育和成人教育重新走上前臺。因為只關注正規教育的狹隘的教育觀在面向鄉村的時候,會屏蔽真正在鄉村、到鄉村的大部分人的需求。晏陽初先生早就說過,只有“以鄉村建設為目標,以識字教育為開端,以鄉村建設為目標,教育與建設聯鎖進行,農民教育才不致落空,農村建設才具有‘人的基礎’”。從平民教育到綜合的鄉村建設,教育是一條自然而然的必由之路。

教育的視野只有跳出正規教育,才會面向不同人群的需求,從各種角度,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面向不同的群體進行教育,培養鄉村建設需要的人才。為了鄉村建設的教育,在內容上,有生態農業、手工業的技能培訓、創業教育、家庭教育和道德教育等;在面向的群體上,除了學齡孩子,還應包括婦女、青年和老年人;在教育的組織形式上,可以更多地推廣社區學習中心或社區大學。河北館陶縣的美麗鄉村大學、四川都江堰的村政學、社區學習中心等都是各種組織在采取各種方式、各種機制為鄉村的教育服務。

農業和很多手工勞動需要集體合作,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凝聚力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形成的。浙江胥嶺三生谷生態村的老村民在游學營上合力制作麥芽糖,這種基于合作、互助的社會建設活動也是文化傳承和教育的資源。

三、為了生態文明教育的鄉村

一種文明形態提供一種生活方式。工業文明的特征是消耗、奢侈、炫富、浪費,農耕文明則代表勤儉、節約。不同于工業化偏重知識和技能,生態文明教育的目標和內涵更注重培養人的智慧、道德、情感和精神,讓人們定心、守心、安心,減少物質欲望。

唐太宗在《帝范》中說“夫食為人天,農為政本。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廉恥。故躬耕東郊,敬授人時。國無九歲之儲,不足備水旱;家無一年之服,不足御寒暑。然而莫不帶犢佩牛,棄堅就偽。求什一之利,廢農桑之基。以一人耕而百人食,其為害也,甚于秋螟。莫若禁絕浮華,勸課耕織,使人還其本,俗反其真,則競懷仁義之心,永絕貪殘之路,此務農之本也。斯二者,制俗之機”。中國古代長期奉行“重農抑商”政策,不僅著眼于經濟發展,而是將農業同時視為具有政治、社會、道德建設綜合功能的載體。鄉村不只是生產糧食的地方,還關系到 “俗還其真” 、“人還其本”的社會風尚和個人心性。農業及鄉村代表一種生產方式,也代表一種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世界觀,具有社會組織、文化傳承和教育的功能,[3]晴耕雨讀、耕讀傳家成為一種家風和精神成長的方式,而驅逐了社會和人們豐富生活的工業化的大農場,在規模化、集約化、資本化的過程中,已經失去了社會建設、文化傳承和教育的屬性,整個社會、文化和教育也隨之出現種種問題。在工業化危機重重的今天,重新審視“重農抑商”的政策,會有豁然開朗的不同認識。我們現在也認識到了,單一向度的經濟獨尊,以犧牲社會、道德和人自身的發展為代價,也是危害較大的畸形發展。從社會和道德建設的角度看,這個政策短于一時,長于一世。

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需要人類的精神成長才能實現。在農耕實踐和體驗中,人們的身心與大地、與自然、與自己的勞動成果建立聯系,自然而然地會敬天惜物,勤儉節約,改變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敬天惜物”的生活方式對于現代消費社會的生活方式的啟迪、改造以及對于現代人精神生活的意義日漸重要,傳統文化與農耕、農耕與生態文明、農耕文化在生態文明教育中的作用會成為新的研究課題。總之,鄉村生活可以療治現代病。

因此,為了鄉村的教育,其作用和意義不僅僅有益于鄉村自身的發展,在更深層的根本層面,有益于整體、綜合的社會、文化和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需要人人改變消費主義、物質主義的生活方式,也需要為普通人擁有的本土化、知識和技能來促進文明的轉型,因此,無論從與生態文明匹配的知識來源,還是需要每個人轉變的廣泛參與來看,建設生態文明本質上都是一場人人參與、人人貢獻的平民進步運動,生態文明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生態文明教育 本質屬性是平民教育,通過鄉土教育、環境教育或自然教育、生命教育、靈性教育讓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成為每個人的生活方式。

建設生態文明需要將傳統文化、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視為一體,走出對于“西化”的盲目崇拜,喚醒鄉土的覺醒和自豪。教育本身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教育為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都需要教育回到鄉土和傳統汲取創新的力量,以建設生態文明為目標,以生態鄉村/社區建設為載體,面向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形式,提供不同內容的教育。以基于鄉土自信和自豪的鄉土教育實現知識體系轉型;以環境教育、自然教育、靈性教育建立“天人合一”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以生命教育、向善的道德教育解決身心靈合一的問題;以閱讀教育、藝術審美教育提升豐富人們的精神成長,通過教育實現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在生態文明時代,為了教育的鄉村將會顯現自己的價值,發揮獨特作用,鄉村會成為面向所有人群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基地。

站在創造生態文明的歷史新起點,只有在古今、中西和城鄉的融合中,才能繪就生態文明與鄉村振興的藍圖。有農民哲人說“有福氣才能種上地”,能夠走上鄉村建設道路的人們都是有德有福的,是自救,也在度人。

(本文根據在2017年鄉村振興論壇暨第五屆“愛故鄉”大會“文化與教育”分論壇總結匯報的基礎上擴充整理而成)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鄉村建設研究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曰韩第一页综合久久道第88频 | 中文乱码激情视频 | 色花堂精品国产首页 | 五月天久久久天堂网 | 永久免费AV无语国产 | 中文字幕一本精品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