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黃志友:都市中的鄉土文化實踐

[ 作者:黃志友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12-04 錄入:王惠敏 ]

——小毛驢市民農園推動文化進城故事

2008年4月,在海淀區農林委員會和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等機構的大力支持下,小毛驢市民農園在北京市海淀區蘇家坨鎮后沙澗村創立。十年來,小毛驢團隊在社會各界的關愛和支持下,在社區支持農業(CSA)試驗與推廣、市民農業實踐、CSA生態農業人才培養、適用技術研發、農耕文化傳播、親子自然教育、都市農業政策推動等方面,為中國三農和城鄉統籌發展做了積極有效的探索。在小毛驢市民農園成立十周年之際,我們將推出一系列的活動、文章,不忘初心、總結過去、把握現在、面向未來!

本文作者黃志友,2004年畢業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畢業后先后參與了河北定州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北京國仁城鄉互助合作社和北京海淀小毛驢市民農園的創辦與運營工作,并于2012年參與發起全國“愛故鄉計劃”,現為北京小毛驢市民農園總經理、北京愛故鄉文化發展中心總干事。十多年來,致力于生態農業發展和鄉土文化保護的倡導與實踐。

如果愛父母

就帶他到這里來

那繁茂的土地里

有青春的回憶

如果愛子女

就帶他到這里來

那自然給予的

我們同樣給予他們

河邊的白楊灑下斑駁的蔭涼

不遠處的青山是無聲的摯友

灑下的汗珠結成香甜的果實

真切地感覺

我們是地球的孩子

這是小毛驢市民農園桃花源41號地主平驍媽媽寫的一首詩——《大地之子》。每次讀到這首詩,都覺得很欣慰,我們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小毛驢的存在,對于北京這個大都市及居住在其中的市民而言,或許也是一種慰藉。小毛驢市民農園位于北京海淀西郊,西北六環邊上、京密引水渠旁,是北京城區與西山之間的一片凈土,無論從地理空間還是功能定位,它其實就是鄉村生活在城市中的延伸。這也是小毛驢本質上不是一個種菜賣菜的農場,而是鏈接城鄉、開展農耕教育的平臺的緣由所在。

一個空間就是一個能量場。小毛驢市民農園本身的存在,既是一種新文化的象征,更是一種新文化的創造者。那么,它究竟是什么文化?這種文化是怎么形成的?未來它將指向哪里?

一、重農愛農的新文化

本世紀初,在全球化、工業化和城市化急速發展之下,城市居民遠離了土地,傳統農業和農民生計受到嚴重沖擊,傳統農耕文化和人文關懷逐漸失落,自然生態遭受破壞,同時引發了食品安全危機和各類環境污染問題(霧霾!)。“自然缺失癥”已經成為當代都市生活的通病,逆城市化成為大勢所趨,“市民下鄉,農業進城”成為新的時尚,在城鄉互動的過程中,社會文化也在悄然變化:從以人為本到尊重自然,從鄙夷農村到向往鄉村,從消費至上到認同節儉,從不勞而食到親近農耕……

2014年,中央提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定,文化產業迅猛發展,提高文化軟實力是各行各業、各地城市或村落的追求。但文化是什么?什么才是積極的、健康的、可持續的文化?海洋文化學者李二和在其《舟船的起源》中寫到,“文化是一切生命文明行為的代稱,大自然是人類文化的根本導師和啟蒙者。我們幾乎沒有一樣科學發明是憑空想來的,莫不受自然的啟示。人類的文化是大自然的恩賜。”也就是說,人類的文化其實源于土地鄉野。

但不爭的事實是,幾百年的工業化、城市化發展,導致鄉村的空心化及鄉土文化的日漸衰落,城市文化也日漸擺脫了母體——土地和鄉村的束縛,變成一種近似無根的自娛自樂和矯揉造作。文化,漸漸遠離了人們的心靈與日常生活。正如美國享有國際聲望的科學家和環境保護主義者奧爾多?利奧波德在其《原荒紀事》中所指出的,“生態學的基本原則是視土地為一個群落,但土地應受到愛惜和尊敬卻是道德倫理的延伸。土地為文化之母是早為人知的事實,但近來常常被人遺忘。”

在河北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的歲月,那時我們同仁之間,就不斷爭論什么是文化,學院要發展一種什么樣的文化,最后大家的共識是:文化就是過日子——生活即文化!

正是這一樸素的價值觀,在2008年我們有機會來到大都市北京、創辦小毛驢市民農園時,我們就自我賦予使命——我們要創造一種全新的文化與社會價值觀。毛驢是農耕、是鄉村的象征,市民是城市的象征,農園就是推動城鄉互助、農民與市民平等合作、都市與鄉村文化相融合的大舞臺。這,就是小毛驢市民農園最本質的含義與定位。從取名字開始,就決定了我們做事的方向。

當代著名詩人、散文家江堤在其《瓦片——廢墟上的吟唱》一書中寫給自己的勉勵:“我們面臨的是人性受到輕視和傳統文明在現代生活中不受重視的尷尬局面,我希望通過自己的表達,讓人們看到人性,看到傳統,讓人性、讓傳統回到現代生活。”

市民農園兼具生產、生活、生態三重功能,小毛驢市民農園的存在,也是一種回歸,讓世人從新審視鄉村、土地、勞動和農人的價值;小毛驢團隊近10年的追求與夢想,其實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真心地回歸鄉土,真誠地為本土服務,真實地生活在土地上”。

二、關懷土地,與農共

起源于日本、興盛于歐美的CSA,是一種回歸到為本地社區提供食物的小型農耕生產模式,農民和消費者互相支持,共擔農業生產風險并共享收益。這種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互動、保護環境的農業模式,是可持續生產與生活的基石。

2008年,北京市海淀區政府—中國人民大學新農村建設產學研基地“小毛驢市民農園”在北京市海淀區蘇家坨鎮后沙澗村創立;2009年,小毛驢市民農園的“CSA試驗”,引發全社會強烈關注與學習。其以生態農業種植、養殖為基礎,為市民提供蔬菜宅配、菜地租種和自然教育等服務,充分發揮農業的觀光休閑、文化傳承、食農教育功能,將傳統農業與城市人的健康生活充分鏈接起來,成為北京人的“放心菜園”和“桃花源”!

親農業——發展體驗農業,倡導自力更生的勞動文化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其實心中都有一方神圣的一畝田,那是一種純粹天然的回歸,也是我們生命的歸處:與自然在一起,與大地在一起,沒有任何煩惱。

——尋夢緣129號/李娟《土地——賦予之神》

開辟租賃農園,發展體驗農業,是小毛驢市民農園的核心業務,其主要目的是讓市民親近自然,體驗農業生產過程,享受田園樂趣。這種方式集蔬菜種植、兒童教育、周末休閑、老人養生等功能為一體,是農業多功能性的重要體現,也是農業“三產化”的典型形式。

即市民在小毛驢農園承租一塊30㎡的農地,并預先支付一年菜地租金和農資費用。農園提供工具、種子、水、有機肥等農資和必要的技術指導等服務,市民依靠自身勞動在菜地上種植自己喜愛的當季蔬菜,體驗農耕樂趣,收獲健康農產品,并參加農園組織的各類活動。

小毛驢農園平均每年有兩百多戶市民(新城市農夫)常年在小毛驢種菜,9年來累計服務了1000多個家庭、10萬人次,總蔬菜產量約100萬斤。

市民一家三口甚至三代人,每周自己來農場種地,跟隨大自然的節奏,春耕、夏管(施肥、澆水、除草、抓蟲)、秋收、冬藏,過一種“本地生產、本地消費”的生活;在與土地、與管護的農人的緊密互動中,不但融合了家庭關系,鍛煉了體魄,也在每年一度的開鋤節(4月)開耕儀式、豐收節(10月)優秀地主評選等農業節慶活動中,去感知農耕文化和農人生活,尋回兒時故鄉的記憶。小毛驢勞動份額社區委員會(讓市民組織起來,通過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參與農場社區的經營)、小毛驢鄉村生活市集等市民自組織的嘗試,形成了獨特的小毛驢農業生活社區和城市中的勞動共同體。

親鄉土——開展民俗民藝活動,傳播鄉土文化

在小毛驢耕作了數年,我認識了多種蔬菜的種子和菜苗,了解了耕作的要領,我的生活豐富了;豐富的生活給了我創作的源泉,在這里我能寫詩了,在這里我拍出美麗的照片了,我自己覺得我好像“藝術家”了;在這里午間休息,我與農園的小伙伴聊生活聊學習,我覺得我都年輕了。“小毛驢農園”使我的生活充滿陽光。

              ----桃花源141 號/劉思蘭《小毛驢使我的生活充滿陽光》

小毛驢市民農園利用優美的農業環境與豐富的教育資源,積極探索都市型現代農業實現形式,深度開發農業生活教育功能,展示、傳承鄉村文明和農耕文化,實踐可持續生活。

2011年,小毛驢開辟“田間學校”;2012年,推出“親子社區”;2014年,開辟兒童樂園;2016年,建設小動物樂園……通過開展農業科普與農業教育主題活動,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認識植物、喂養動物,動手做手工、制作美食、自制木制玩具,或者曬太陽、欣賞風景、享受親子時光。8年來,通過與中小學校、城市社區、企事業單位、親子教育機構合作,累計共舉辦大小農耕體驗活動約500場2萬人,很多孩子的童年時光,周末都是在小毛驢度過。

美國作家梭羅說,“古代的詩歌和神話至少提示過,農事曾經是一種神圣的藝術”。開鋤節、豐收節等,其實就是農人用這種儀式,來表示他這職業的神圣意味。從2009年開始,農園每年都會組織各種農業節慶主題活動,如開鋤節(4月)、立夏粥(5月)、端午節(6月)、中秋節(8月)、豐收節(10月),每次節慶活動都有上千人參加,2011年4月的開鋤節,參與人數高達2500人,8年來累計參與人數至少5萬人。每個節日,農園會結合季節和文化傳統有不同的特色,例如,開鋤節突出租地市民開春后來農場報到、抽簽、分地、開耕,立夏粥突出市民自帶米豆集體煮“百家粥”,端午節突出包粽子,豐收節突出農夫市集農產品展銷和優秀地主評選頒獎。這些活動,促進了市民與生產者的互動,達到在娛樂中長知識、在參與中強體魄、在分享中增友誼的目的。

2012年,小毛驢柳林社區農園在柳林村創辦以來,先后協助柳林村舉辦了多次立秋節、中秋節晚會,小年俗千人餃子宴;與沈陽師范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高校支農社團合作,為柳林村的孩子們舉辦了四期夏令營,累積參與孩子200多人;2014年,完成《柳林村史》的編撰工作。

2014年10月的“大地民謠音樂節”,2015年1月的“第二屆新幸福主義集體婚禮”, 2017年4月的“陜西南鄭縣協稅社火北京巡演”,還有每年農園開鋤節、豐收節活動的蘇家坨鎮地區民俗文化表演——逗驢、撲蝴蝶、太平鼓、京劇等這些來自土地的歌聲、傳統的元素、民間的手藝,正是小毛驢這片土地上獨具特色的文化大餐與風景。

從2009年起,農園針對小毛驢CSA成員編印《小毛驢市民農園CSA簡報》、《田間地頭》等內部刊物,至今已組稿編印了47期,包含由小毛驢工作團隊、實習生、會員投稿的近1500篇文章詩歌,向市民和社會參訪人員累計發行約2萬冊,為CSA的實踐與理念推廣留下了寶貴的一手資料。

親自然——親子自然農耕,在土地上慢慢成長

如果您想重溫兒時在田地間、山河邊無拘無束的玩耍時光!再現兒時魔術師般的創造力!也想讓孩子們在未來提起自己的童年,也能如我們說到自己小時候玩泥巴、逮螢火蟲的情景時有兩眼放光的感受!那就參加“小毛驢市民農園”親子自然體驗活動吧!帶上自己的孩子們——包括已經長大的“孩子們”,一起在快樂體驗的過程中,獲得與自然相處的最真切“感受”!從而愛上它!

 通過參加親子自然農耕,您將獲得:

●零距離親近自然,感受大地之美,獲得生命的力量;

●結合當時的節氣、了解大自然的變化;

●認識各種動植物、學習它們之間的關系;

●在自然游戲中學會與伙伴、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了解食物的來源,支持到本地農業和耕地;

●提升孩子的藝術創造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2013年小毛驢市民農園親子自然農耕活動方案

2012年3月6日,北京市農業局局長趙根武一行20人來到小毛驢市民農園考察,參觀完農場后他們總結出兩個字,一個是“真”,一個是“土” ,合起來是“真土”。

人們滿懷期待地來到小毛驢,卻發現,這里沒有高爾夫球場般的奢華景色,沒有大規模農業使用的機械,沒有賣冰淇淋的小賣部,沒有水泥修的平坦大路……但就是這種樸實無華,卻是孩子們的樂園。

小孩天生就是親近自然的,在農場,小孩子往地上一坐,就開始拿著小鏟子一個人陶醉地挖土;喂驢喂羊時,小孩看到動物吃了他們喂的東西,會興奮地大叫,小孩還會隨便抱小狗、追著狗跑……農場里的親子活動,展現了一種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農耕體驗幫助我們了解怎樣自己種植干凈、健康的食物;創意手工讓我們嘗試自己制作環保洗滌用品;美食制作讓我們回歸簡單、健康的飲食習慣;自然觀察幫助我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木工DIY讓我們學習最基本的生活用品制作……正是在這種鄉土生活的點滴體驗中,孩子們的身心靈得到成長和完善。

(一)環境教育

1、觀察植物

小毛驢市民農園是一個活的植物園,因為不用農藥,萬物自由生長,各種野生花草、種植的蔬菜,達上百個品種,四季變化,植物演替,是一個不斷生長的自然課堂。

都市人的雙眼被商業廣告、高樓大廈充斥,人們很難注意到第一棵草變綠,第一只蜜蜂采蜜,第一朵野花綻放……觀察植物的活動,主要是開發孩子們的五官感受,從不同的角度認識、感知植物。除了不同季節認識不同種類的蔬菜、花草,還可以通過觀察植物的種子、花、葉、 果、桿、莖的形狀、顏色,親聞它們的氣味,淺嘗它們的味道,或者用手和臉去碰觸……即調動所有感官來認識大自然的奧妙。

農園組織的植物主題活動,主要有“蔬菜總動員”、“自然創作”、“蔬菜猜猜看”、“繽紛的葉子”、“七彩的果實”、“葉拓”、“筆記大自然”等,通過創意,將蔬菜變成栩栩如生的動物;用地上的枯枝爛葉、掉落的花朵創作出美麗的風景畫。

2、與動物交朋友

種養循環是生態農場的靈魂。除了農園的明星“毛驢”外,我們還有發酵床養豬、雞,還有羊、狗等等,每到周末,來自家庭、社區或學校組織的孩子們,參觀毛驢的動物樂園是必修課。大家可以拔草喂動物,也可以看豬是怎么用自動飲水器喝水、翻堆圈床,讓孩子們認識到動物也有自己的智慧。在參觀講解過程中,也會提到動物福利方面的知識,讓孩子們了解自然農業養殖與工業化大規模養殖的不同,邀請大家關愛動物,減少肉食。

農場有森林、有農田、有濕地,為各種昆蟲及刺猬、黃鼠狼、野雞等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昆蟲王國”主題自然教育活動,最受孩子們喜歡,找蟲、認蟲、畫蟲,了解蟲寶寶的一生,或者在林中靜聽蟲鳴鳥叫,無不讓孩子們樂趣無窮。

當然,農園有非常自然、開放的空間,無論孩子、成人到農園都會感受到自由,不需要專門的活動設計,孩子們自己就會有很多玩法。寫生、玩泥巴、自由奔跑、夏夜露營……

(二)食農教育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的《春夜喜雨》寫于761年(上元二年)春,此時詩人因陜西旱災來到四川成都定居已兩年。他親自耕作,種菜養花,與農民交往,因而對春雨之情很深,寫下了這首詩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如今的孩子,在鋼筋混凝土中長大,吃超市買來的用過農藥化肥的菜,如果他們沒有機會回到土地上,也許永遠讀不懂這首詩。

根據不同季節和農業管理的不同環節開展農耕體驗活動,也是親子自然教育的重要內容,孩子們通過翻地、運肥、平地、播種、移栽、澆水、除草、采摘、搭菜架、制作堆肥欄(垃圾分類與廚余堆肥)和垃圾酵素等,體驗農業生產的整個過程,了解農民伯伯的艱辛和不易;在學習生態種植方面知識的同時,也了解食品安全的現狀,農藥、化肥和長途運輸農產品對人、對環境的危害,從而理解“食在當地、食在當季”的內涵。2016年秋季,小毛驢史上首次開展的小毛驢“京西稻豐收體驗營”系列活動,成為10、11月農耕體驗活動的亮點,家長和孩子們不但學習了京西稻的來源故事,了解了水稻的生長過程,很多人也都是第一次見到這種來自江西的傳統農具腳踏式打谷機,體驗了農人的智慧。

會種菜,還要會做菜。包餃子、做面條、涼拌菜、蔬菜沙拉,孩子們在家長的帶領下,分工協作共同參與,體驗食物從田間到餐桌的整個過程,也了解健康食物知識,享受美食;還可以戶外搭灶(埋鍋造飯),用柴火熬百米粥、煮餃子、煮粽子等,也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這也是生活教育的一種方式。

(三)鄉間游戲

民間游戲:誕生于鄉間小巷的拔河、滾鐵環、抽陀螺、跳房子等,是70、80后兒時常玩的游戲。70、80后的家庭,孩子大多在學齡期,是這類游戲的主要參與群體。游戲能帶給大家親切感,也能大人小孩共同玩。每次農園舉辦大型活動時,都會有這類游戲,參與的人多,沒有年齡、性別限制,比如拔河比賽,大家常常意猶未盡;針對有組織的團體,有時也只提供器具,由其自行組織來玩。

競技比賽:農場常常就地取材,設置一些參與性強的文體活動,獨具特色。比如玉米芯投籃、蔬菜套圈、賽龍舟、冬瓜運動、西紅柿萬里行、小甘藍接力、玉米迷宮和由一家公司自主開發的農場保齡球等,還曾專門組織過農事運動會。

(四)手作之美

小毛驢農場每個員工,都有自己的絕活。比如后勤主管程師傅,是書畫大家,在農場專門成立了愛故鄉鄉土藝術院;之前的后勤主管孫師傅,2010年就成立了小毛驢DIY木工坊,開發的木工活動和課程,已經成為行業品牌;在后勤部負責環境衛生的崔師傅,則是柳編高手,孩子們提著自己編的菜籃子去采摘,那個美啊!練書畫,做木工,剪紙,畫彩蛋、畫草帽、畫花盆、手繪墻體,制作風箏、繡球、肥皂,包粽子,打月餅……這些手工活動,鍛煉了孩子們的心智,也豐富了他們在農場的生活。

三、城鄉共贏,修復文明

植物生長需要空間,只有足夠的空間,它們才能長得強壯。這與教育孩子真是異曲同工,小孩成長也需要足夠的空間,自由地發發呆、淘淘氣、犯犯錯。如果管得太緊,就如同種菜沒有留下足夠的行距和株距,不能夠自由伸展和成長,必然要受到壓抑,難以長得健康強壯。

人也屬于自然,孩子尤其是,也需要遵從自然規律,慢慢長大,慢慢掌握很多技巧。孩子寫作業的“磨蹭”、自己整理衣服時的“窩囊”、各種貪玩……都是他們這個年齡所擁有的特點,就像蔬菜,還處于小苗階段,尚未開花,哪能著急摘果? 慢慢地,也要學會對孩子保持一顆平常心,順應他的自然。

——桃花源49號/王琦《育兒如種地:需要敬畏自然之心》

“能把經濟與社會和諧、城鄉和諧和人與自然和諧結合在一起的,是農業!這就是為什么農業在北京市GDP中的比重不到1%,但我們仍然要重視農業的原因。”這是北京市委常委牛有成2012年考察小毛驢市民農園時說的。

2013年,在小毛驢市民農園的大力支持下,旨在保育鄉土文化、共建美麗城鄉的“愛故鄉計劃”面向全國展開。

2016年起,小毛驢市民農園以“故鄉情懷、農耕生活、鄉土教育”為主題,全面轉型,形成三大主要業務板塊:勞動份額(市民租地種菜)、鄉土風物園和鄉村生活市集,致力于營造城鄉農耕社區,傳承農業生態文明。

2017年,廣東金融學院教授黃燈在小毛驢市民農園第八屆開鋤節開幕式上致辭,認為將小毛驢的城市工作與愛故鄉的鄉村工作有效地嫁接融合,推動了城鄉共贏,也是中國文化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

我從遙遠的廣東到北京,來到著名的小毛驢市民農園,看到這么多的朋友。剛剛看了特別感染人的表演,覺得是一種非常自在、自由、特別驕傲的生命狀態,感觸特別深。現在的人活得挺艱難的,尤其在城市里面的人。

如果能夠在小毛驢這種地方,在愛故鄉的感召下過上一種更人性化的生活,是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小毛驢和愛故鄉其實昭示著我們要向生命的根溯回,要找到我們生命里面更根本的東西,我覺得這是對現代文明一件非常有修復性的事情。

就像土地要恢復活力一樣,我們的文明要恢復活力,就要從農業里尋找新資源,所以在這里特別高興看到有這么多市民、學者、本土的村民一起努力做事。

只有以虛心、平等、尊重、和諧的姿態,在城市與鄉村之間、農業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架起溝通與資源合理分配的橋梁,才會有農業的美好前景,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快速城市化和工業化帶來的“三農”問題,最終實現城鄉共建。小毛驢市民農園,正是這座溝通城鄉的橋梁,任重而遠!

備注:特別鳴謝李翠環、陳云等同仁的艱苦奮斗,及為小毛驢市民農園農耕文化活動所做的開創性工作。

(黃志友,于2017年5月30日)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圖書評論》第9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三级在线播放线观看视频 | 亚洲综合婷婷网 |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视看国产 | 亚洲综合不卡一区 | 色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综合 | 一区二区無碼在線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