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田曉耕:鄉土文化的傳承與教育實踐

[ 作者:田曉耕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12-25 錄入:王惠敏 ]

編者按:2018年11月19日,由民盟北京市委主辦、民盟北京師范大學委員會承辦的“民盟基礎教育論壇”——2018生態文明教育論壇在北師大舉辦。此次論壇主題聚焦基礎教育如何貫徹生態文明教育。國家行政學院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張孝德教授,上海禾鄰社聯合創始人、執行長田曉耕,中國滋根鄉村教育與發展促進會農村可持續發展教育中心主任李光對,浙江胥嶺自然學校萬小清,分享收獲CSA項目創始人、中國社區支持農業(CSA)國際聯盟聯席主席石嫣博士等專家先后作主旨發言。“鄉村建設研究”公號特別推送專家會議發言,與讀者一起思考生態與教育之間的關系。

生態文明教育對我來說是一個新詞,雖然我在鄉土教育領域已經做了七八年,但是我其實是第一次被點醒,我做的工作可以被納入生態文明教育。我很感謝這次論壇,首先是給我很大的啟發,蕭淑貞老師給我很多的譯文。這些譯文是國外專家的文章,給我和團隊很多的啟發。我們這個團隊重實踐,但是不太回頭看這些實踐的邏輯和理論,老師發的譯文是幫我很好地整理思路的過程。我昨天從成都來北京,今天先聽了張孝德老師的演講,覺得振聾發聵,非常震撼,給我很多的信心,在實踐工作中我們一直在摸索,但沒有什么理論的支持,張老師講的這些真的給我很多在未來實踐的信心。

我作為一個親身的實踐者的角度,今天跟大家分享我這么多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我們都做了什么?我們在實踐當中遇到了什么樣的困難?做了什么樣的調整?得出了什么成果。

因為我本科學習過建筑設計,工作原因我有幸走了很多鄉村,實地了解了很多古村落的建筑,學習了一些建筑常規的理論。后來我又因為做兒童書,做了很多鄉土文化方面的繪本和小說,總之我去過很多村子。給我的印象是跟大家差不多,因為大家都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就是中國的鄉村是我在世界上看到最美的,是最人和自然和諧共處的地方。

給大家看一下,我印象比較深的是我在云南拍到的,這個現在也是很有名的一個景點,云南元陽哈尼族的梯田,這也是世界文化的遺產。我們在當地看到了很多旅游發展帶來問題,但鄉村是很美的,這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事情。我為什么講哈尼族呢?哈尼在云南是一個很弱勢的民族,云南的山很大,山下的民族都是比較強,像漢族在最底下種田、種農作物,然后是回族,稍微高一點,山腰上是苗族或者是白族,但是哈尼族因為民族規模很小不能打,所以就被慢慢擠到山頂上,但是他們生命力很強也很有智慧,他們一點一點地往山下開梯田,規模之大應該是世界之首。就是一個村落一個村落在每個山頭上都開墾梯田,就這樣年復一年就開成了一個世界性的奇觀,這些梯田全都是人拉著畜牲一點一點開下去,非常壯觀,因為有些梯田是很高落差的,我走在上面有點害怕。哈尼人每年收成的時候要用很多人力拉著稻船到田里面去,也是很辛苦。在涵養水土方面他們有一個明確的警戒線,村子里的傳統是不能在村子的建筑以上開梯田,因為那樣就會破壞水土,所以一定是保持在一個可控的范圍里,下面是梯田,上面一點也不動,這是他們一直延續下來的農耕文明的傳統。你走進村子會覺得他們很落后,但是很有智慧,這些智慧是我們現在很需要的,不是需要當地的科學技術,而是關于人在地球怎么生活,怎么與自然相處的智慧。

從風水學來講,中國的鄉村都很講求枕山環水面屏,風水觀念幾乎影響了所有鄉村現址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如果秉承這個理念,中國鄉村在環境上不會有那么大問題的。問題出現在哪兒?我們看到中國鄉村這么多問題,農業問題、教育(教化)問題、生育問題、醫療問題,這只是我從個人的角度上看到的鄉村的具體問題。我把它歸納為一種商品經濟下的創傷,剛才張老師講的原因非常全面,非常好,就不展開了,我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我在四五年前做一個村子的藝術項目,我們的目標是為當地辦一個展覽,這是我接觸的一個手工藝人的故事,當時有感而發寫的東西,我覺得這個故事呈現了鄉村面臨的問題的復雜性。那個村子是很漂亮的古村,離上海很近。一個悲傷的故事發生在在一個令人悲傷的地方,因為這個地方河流、道路都已經失去了名字。有些道路已經沒有名字,有些大的河流都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河上的七座橋拆成一座橋。王老頭一生都是做蔑竹的,蔑竹在南方是很普遍的,他的手藝在村子里最好。他兩個兒子都在鎮上賣他的產品,王老頭一個人住在鄉下編竹籃、竹筒,還做竹家具,他的竹家具是我見過最漂亮的。幾年前他家隔壁改造了一家浴室,王老頭開始沒有太在意,幾年之后這個浴池因為亂用地下水,王老頭的屋子就塌掉了。他給我講這些故事的時候,這個老頭大概八十歲左右,非常的精神矍鑠,說政府給他蓋了一個新房子,幾個月就能搬進去,他說他一個人住很自在,他用手藝賣錢不用求別人。但是在我采訪他的時候他租住的地方很小,大概只有幾平米。他說這個地方施展不開,就不給我展示了,他編的竹籃確實比別人的都要細。結果大概在一年半的時間里我沒有再見到過這個老頭,我就問別人他去哪了?村里人說他那年夏天搬進新房以后中暑死了。我很詫異,身體很好的王老頭怎么說死就死了。之后又去了那個新房,為什么說這是一個悲劇?因為這個新房子跟老房子相比就是一個監獄,是一個水泥弄的墻壁很薄的房子,在夏天的時候一定會比老房子溫度高,王老頭是不使用空調的,所以結果可想而知,這是一個發生在現在鄉村里的綜合性的悲劇。

鄉村振興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我和我的團隊找了一個切入點,我們覺得鄉村教育是重中之重,我覺得這一切的問題都源于鄉村的教育。我們的工作目標是通過鄉土教育復興本地的文化,從而改善鄉村的面貌。

我們看到城市和鄉村在教育上是有很大的不平等,這個問題不用再解釋。城市有很多優勢資源:優秀教師、學習機會、課外活動、公共學習資源、資金,但是鄉村沒有,鄉村有什么呢?有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普遍有很好的自然資源,同時有些地方還保留著非常好的節慶活動。我們團隊里有做藝術的,有做教育的,我們想要做的是通過我們的努力去激發鄉村教育內在的動力。具體地講,我們的教學理論是把鄉村本地的資源結合進小學的課標,同時有一些發展心理學的專家會給我們一些建議,把它結合成適合鄉村小學生學習的內容,這種模式我們還一直在摸索。

我們在鄉村主要支持的人就是村小的校長和鄉村教師,他們是本地的教育者,他們是改變鄉村教育改變當地面貌最關鍵的人。這是我們一直想做的事,我們一直不停尋找和他們最好的溝通和合作方式。對于村小的好處是我們會提供教學方面的支持能夠幫助教師,慢慢的提高他們在授課上的表現,如果一直跟我們合作的話,他們的自主教學能力和設計課程的能力都會明顯增強。在幾年的實際反饋中,我們的課程對于語文老師是最有幫助的,因為對于他們孩子的作文能力是明顯有提升的。老師們會發現學生在作文中展現的內容更加生動,更有觀察和感受力。對校長而言,我們有時候會幫他們發展本校的特色課程,他們也是有一定需求的,同時老師的精神狀態變好也是村小愿意跟我們長期地合作的原因。

我們的項目是通過向學生提供教材+教師的培訓和教師社區的運營來執行的。我們的教材提供給老師們課程設計的框架,內容包括了閱讀文本、教學活動、課堂游戲三個部分。因為中國鄉村太多了,每個鄉村都有不同的面貌和各種各樣的人文和自然條件。所以我們的產品除了給出基于小學語文2-4年紀的閱讀材料之外,我們通過教師的培訓和支持,幫助老師在他所處的環境中找到在地的教學資源,設計具有鄉土特色的課程。然后我們再收集老師們的課程材料,在教師社群中分享討論。這個教學設計是為了讓我們的鄉土課程具有更高的適應性,同時,最大程度的激發老師的積極性。在教育項目最開始的一兩年,我們在上海的外來務工社區一點一點地把課程積累起來。幾年后,當我們要向全國推廣鄉土課程的時候,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是課程的標準化和全國的適應性之間的矛盾,首先當時國內還沒有相應的鄉土教材,其次開發這種教材的成本很高,況且在當時鄉土教育并沒有得到大多數學校的認可。

教學產品的研發過程是困難重重的,每一個版本的教材都花費了比預計更長的時間。這是教材的第三個版本,我們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學生用的,一部分是老師在用的,學生部分以教學活動頁面為主,老師的部分著重在如何引導活動,開展教學。這是我們的一些課堂反饋。(如圖)我們的課堂往往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我們鼓勵孩子們走出課堂,到課外去,在自然環境下,因為他們有很多自然環境可以用,我們做的工作是幫助老師善用這些資源,把身邊的資源和教學結合在一起,而不是老師停留在書本上的教學。(如圖)這是一些學生的作業。為什么說他們的作文能力會先提升上來?是因為他們真的開始關注一些身邊的事件、身邊的生動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長期的訓練使得他們積累了大量一手的素材,不用再寫類似于“幫助老奶奶過馬路”這種很空洞的作文。

2017年的時候我們在95所學校,累計服務300多名老師,大概有1萬多名學生參與我們現在這個項目。我們一直倡導的就是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就是生活教育的理念。昨天在成都的時候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老師和我分享了一個數據,是說現在整個的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總量是九千多萬,這些孩子當中越是生活在鄉村的孩子,吃到雞蛋的機會就越低,我問為什么?比如說城市的孩子可能一天吃一個雞蛋,他們可能一周能吃到一個雞蛋,或者是一周吃到兩個雞蛋。但是鄉村是雞蛋的產地啊,他們每家每戶都養雞。延續剛才張老師提出的理論,就是在工業化的前提下,大家不去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些問題,大家還是按照工業化的生產生活的邏輯在走,每家把自己家里生下的雞蛋賣到集市上或者向城市輸送,供應城市的消費。換取很低的報酬來支付其他的生活基礎消費。然后在城市里,有些公益機構每年還要組織大家捐雞蛋回鄉村,解決這些孩子的身體良好發育的問題。生產雞蛋的過程中又會出現工業化生產的一系列隱患。危害著城市和鄉村孩子們的健康。仔細想想,這其實對是很不可思議的一件事情,就是我們在鄉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有問題的一種表現,我們想能不能去改變這種現狀?孩子想要吃雞蛋不是說你好好學習之后掙很多的錢去買雞蛋,而是你可以去養一只雞,你也可以去挖點筍跟別人去換,就是有一個社區的概念。所以怎么養一只雞可能也會成為我們項目當中的一個課程。

今年我們會推出一個全新的教材,很有幸這一次我們跟北京一家出版社合作,把這套教材推向市場,之后在新華書店和網上可以買到,這也是對我們團隊投注這么長時間的一個總結。我們的新教材依然按照時間的邏輯,一年四季展開我們的課程。我們希望孩子首先能感受四季的變化,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理念能夠融入到課程當中。在教材的呈現上我們會盡量做得美觀,做得好玩。因為對鄉村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審美需求可能比城市的孩子要強烈很多。他們天天看那些很丑的磚房,天天接觸那些很丑的店鋪,他們很渴望漂亮的東西。我曾經有幾次在鎮上的書店去翻他們的書,大概一半是教輔,另外一半是小說,在進門的地方總有一個專門的地方放的都是鹿晗、吳亦凡等等這些明星,我就想為什么好像每個地方都有一個專門的明星展示區域。后來我覺得至少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在他們無聊的生活里能接觸到很美的東西的機會太少了,他們能夠看到的就是希望像明星一樣那么光鮮的美好的東西。所以我們發揮自己的長處把它做得更漂亮,孩子們就更容易接受。

怎么讓課程順利走進課堂,怎么獲得老師和孩子們的喜歡?這是在設計教材時我們首要考慮的問題。

讓孩子喜歡,我們在這方面有很多經驗,整體來說難度不大。首先、孩子們需要在真實的生活中學習,我們有好多接地氣的主題,比如春天的野菜怎么吃、夏天蚊子多怎么辦、秋天樹葉都落光了怎么認得哪棵是哪課、冬天的霧霾可怎么治,等等。其次、孩子們也需要在無拘無束的想象力中獲得自由,我們就建書中創造出一個叫嗚哩哇啦的村子,在這個村里,東南西北風當村長,什么植物啊動物啊神話人物啊,通通都是村民,不僅溝通無障礙,還相處得非常和諧,一個個接地氣的話題就發生在村里的日常生活中。然后,孩子們的學習更需要陪伴,我們就用筆記的方式來“陪讀“。生字生詞、修辭手法、文體結構,這些和語文緊密結合的筆記是老師的陪伴。吐槽、逗趣兒、感想、甚至爭論,這些筆記是書中看不見的朋友的陪伴。聽上去是不是像極了年輕人流行的“彈幕文化“?就是你看一個在線視頻,好多一起看的小伙伴打字發表感想,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就像老朋友一樣。我們相信,孩子們在這些陪伴下,會有不一樣的學習體驗。最后,對于孩子來說,最好的學習是游戲。作為閱讀文本的拓展,我們設計了28個小活動,讓孩子玩轉四季,比如,看完了星座的故事,想不想動手做一個觀星儀;了解了“熱島效應”的嚴重性,要不要設計一個降低“熱島效應”的建筑物;認識了這么多神奇的動物,一起向動物們學習健身吧。當讓,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于是我們又準備了四個大型集體游戲,比如趣味運動會和講故事大賽,這些非常適合作為班級或全校活動舉辦。這些活動和游戲絕不僅僅是玩耍這么簡單,他們承擔著積累素材、加深理解、知識應用、激發共情等等作用。明白這點的話,孩子就能光明正大的玩,老師和家長也能放心讓孩子玩。

讓老師喜歡,才是真正的難題。為什么這么說呢?首先,村小老師的負擔重是大家心照不宣的。當我們去和校長和老師們介紹一個項目,他們問的第一個問題是:“需要我們做什么?”聽上去特別積極,特別有動力,對不對?可惜不是這樣,老師們擔心的是,萬一要求我做這做那,我完成不了,大家面子上都掛不住。所以,不給老師添負擔是這本書的教學計劃上的第一個目標。怎么才能做到呢?我們的做法是,讓它成為老師日常教學的幫手,與老師的教學進度緊密配合,提供給老師豐富的教學材料。比如,秋季部分有大量景物描寫。這是特意設計的,因為從二年級到五年級,秋季學期的中段都有4-6個周的教學計劃,是緊緊圍繞景物描寫展開。因為同樣的主題和教學目標,這本書可以作為閱讀材料出現在引入活動中,作為評估材料包含在家庭作業里,作為活動材料應用在拓展課上。其次,我們要解決老師如何使用的問題。講理論?老師們普遍叫苦不迭。談課程設計?老師們又感覺紙上談兵。怎么解決課程支持的問題呢?我們的方法是開展教學評選和經驗分享。每兩周一次,老師們會收到與這本書對應的“時令“的教學計劃和相關材料,通過線上研討會,老師們對這些材料進行初步消化。接下來,每個老師會根據自己班級的情況,對教學計劃進行修改和調整。在實際授課的過程中,老師會以圖片和錄音等方式,記錄課程完成情況。在課后,老師會對課程完成的情況進行自我反思。個性化的教學計劃、課程記錄資料、教學反思,這三樣匯總,參與教師群內的評選活動。每一期評選的標準都會不同。比如,本學期的評選有“課程活動之間的無縫銜接”和“多種多樣的評估設計”等目標。一來,為了有針對性的幫助老師提高教學質量,二來,讓每一個老師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專業特長。最后,作為一本給孩子看的書,很多信息無法滿足老師們的需求,我們需要提供額外的專業支持。我們有老師對植物特別感興趣,非常愿意在植物上做出點不一樣的課程。我們也有對民俗有研究的老師,已經在傳統文化課程上有一些成就。這些聽上去好像和語文傳統的“字詞句段篇”教學沒有什么直接的關系。但是我們相信,跨學科的“大語文”是未來語文教學創新的一個方向,因為“大語文”承載的是文學素養,是語文中的核心價值。同時,也是因為,只有老師認可了,喜歡了,才有可能出現好的課程。所以,我們特別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來為這些希望在個人素養和專業素養上都有所提升的老師們提供支持。同濟大學建筑系的博士來撰寫建筑板塊,北大生物學和北京蓋亞自然學校的校長來撰寫自然板塊,請了民俗學的專家、歷史和文化研究等領域的從業者,他們和兒童文學作家合作以閱讀故事呈現給孩子們。這些專業人才不僅在這本書的創作中扮演著重要作用,更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成為老師們在學校外的知識儲備和加油站,在拓展語文教學的外延、深化語文教學的內涵、豐富語文教學的方法,成為教育界堅實可靠的學術力量。

最后我要分享一點,就是我們覺得在鄉村做教育大家有的時候過度地把自己的主觀意識強加在孩子和老師身上,讓老師覺得不堪重負,這種做法是不可持續的。我覺得最終還是要等到他們自己覺得這件事情很重要,或者在我們的陪伴下他們慢慢意識到應該往哪兒走,從那兒開始才是教學改變的起點,因為我們也不是本地人,也不可能天天待在那兒。我們不要做文化殖民者。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們最重視的是教師社區的打造。在教師社區里你可以慢慢來,可以先從一個最小的活動開始,也可以把整年的課程都上了,也沒有問題,我希望我們的每個教師都能在社區里相互交流。包括我們定期也會引入在城市里面的老師,他們可以幫助大家提升實際的教學能力,包括給他們一些外部資源的支持。我們會對一些表現好的老師有一些課時的獎勵,包括給他們嫁接一些獎項頒發證書等等。同時,在這個社區里面我們也鼓勵老師們不斷學習。如果老師不愛看書,孩子也會不愛看書,老師有創意,孩子會更有創意,我們希望擴大他們的知識儲備。

作為公益機構我們其實是靠第三方籌款,包括有一些公眾的捐款來運營我們的項目。其實公益機構在國內能力都很有限,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我們走的方向是對的就能夠一直走下去。我們成立快十年,才慢慢地發現一些規律,慢慢地總結了一些理論,慢慢地我們找到了志同道合的組織和人,在行動中探索是我們這個團隊做事的方式。

我們也做出版,現在出版還不錯,因為有一些收益,未來可以支持我們的項目。最后以幾個我們出版的書為結束,,這是我們做的貴州的一個繪本,是我們在全球文化遺產基金會資助下跟北大社會學系的一個合作項目,這個故事很簡單,就是一個小女孩找一只雞的故事,但是我們把很多侗族的神話放在里面,讓故事變得更有想象力,最終是創造一個具有當地特色的審美體驗,小朋友讀完這本書覺得我自己的家鄉是很美的,這就夠了。我們為這個書做了三四年,我們做了很多努力,馬上就要出版了,也可以給城市的孩子看,貴州有很多很有意思的事情,鄉村有很多很美的故事。

這個是我們一直做的系列,叫《小米游俠記》,今年是第五年了,一直在出版不同的小故事,這個故事很簡單,就是過年的時候有一個福神,它把各家的倒霉鬼和晦氣的東西收在自己的鞋子里,等它一轉化就轉成一個個金色的蝙蝠,他們飛著貼在每家的門上,讓孩子用一種新的視角理解我們為什么過年要貼福字,我們為什么要把這個福氣給到鄰居們。

這是一個關于手藝人的故事,我不知道我寫這個故事的時候是不是受了我剛才說的王老頭故事的影響,我們寫的是一個編風箏的老頭,他收了一個徒弟,在月圓之夜他用畢生的精力放飛這個龍風箏,整個鎮子有了新的希望,我們希望我們傳統,優秀的文化能夠留下來,以一種精神的方式一直激勵我們,后人能夠有不同的新的創造在我們的鄉土社會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鄉村建設研究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久久五月天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 日韩在线欧美精品 | 日本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无线码按摩 | 中文字幕少妇激情在线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