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劉勇:城鄉區域發展將形成三大協調趨勢

[ 作者:劉勇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1-12 錄入:王惠敏 ]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熱度與力度,與日俱增。

  黨的十九大報告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均對“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著墨頗多,其分量遠超以往幾年,對區域協調發展作出全面部署的同時,繪就了未來的美好藍圖。

  值得關注的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新時代背景下區域協調發展的基本含義進行了明確:“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體相當。”

  “走好區域協調發展之路關鍵在于構建區域一體化、分工合作和區域政策新體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劉勇日前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在黨的十九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區域協調發展大框架下,未來城鄉區域發展將形成三大協調趨勢:城鄉區域經濟日趨一體化,城鄉區域分工協作新體系構建完善,區域間均衡發展態勢形成并持續。

  明確區域協調發展的基本含義

  中國經濟時報: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關于區域協調發展部分的論述,一大亮點在于明確了區域協調發展的基本含義,“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體相當”,您對此如何理解?

  劉勇:此次會議明確了區域協調發展的基本含義,為今后區域協調發展指明了方向。

  當前我國社會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區域不協調是新時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之一,影響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解決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的關鍵抓手之一。

  區域間的發展不平衡首先體現在發展差距上,相對差距在縮小,絕對差距在擴大,但絕對差距的增速在縮小,東中西部的增長速度差距在縮小,這三個“倒U型”是區域發展差距縮小的基礎,也表明了區域發展協調性近年來在不斷增強。

  近年來,陸續實施的一系列區域政策雖已取得巨大成就,但也面臨著政策的碎片化。嚴格來說,現在的區域政策還未成體系,區域政策和產業政策還缺少頂層設計。值得慶幸的是,黨的十九大和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完善了頂層設計這部分內容,對區域發展現狀進行梳理的同時,形成了一個非常全面的區域協調發展框架。此次會議再次對三大戰略和四大板塊發展提出方向和要求,既表明了政策的連續性,又體現了差異化發展。

  探尋城鄉區域經濟一體化路徑

  中國經濟時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提高城市群質量,推進大中小城市網絡化建設。”請您談談應如何推進大中小城市網絡化發展?

  劉勇:積極推進大中小城市網絡化發展,關鍵在于推進城鄉區域經濟一體化。所謂的“城鄉區域經濟一體化”,主要包括城鄉區域基礎設施一體化和空間市場一體化,實現“全國一盤棋”。

  城鄉區域基礎設施一體化屬于硬件條件建設,主要是構建將各種各類不同規模層次的居民點之間有效連接的多層次的交通通信網絡一體化體系,比如“要想富先修路”。

  在宏觀區域上,我國已經提出,按照“四沿”戰略構建我國“四縱四橫”的綜合區域經濟一體化空間體系(或軸帶);專業領域也提出了“二橫三縱”的城鎮網絡格局、“八橫八縱”的高速鐵路網絡以及“7918”高速公路網絡體系;還有國道網絡體系等。

  在中觀上,按照“人口兩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城鎮向平地集中)理論,提出了全國城鎮體系“大分散、小集中”和城鎮群體系“大集中、小分散”的基本原則。

  在微觀上,未來還要形成有效連接所有建制鎮以上居民點的“直線三角形”道路交通網絡體系。目前,北京順義、懷柔、密云三地之間都尚未形成“直線三角形”道路交通網絡體系,其他省區市的情況更為薄弱,發展余地很大。

  總而言之,在城鄉區域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方面,要“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空間市場一體化屬于軟件條件建設,主要涉及產品和要素兩類市場一體化,主要包括產品和要素技術標準、交易規則以及貿易物流監管體系等。其中,要素市場一體化是重中之重。

  就目前來看,經過二三十年的改革與發展,產品市場一體化已經基本實現,但要素市場一體化剛剛起步,還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改革尚待破題。尤其是人的流動、資本的流動、土地的流動都與區域發展直接相連,在政府的協調與引導下,如果這些要素實現了自然流動,再加上產品市場一體化,區域均衡發展就有望實現。

  構建城鄉區域分工協作新體系

  中國經濟時報:您認為,應如何構建城鄉區域分工協作新體系?

  劉勇:區域經濟是由點、線和面三種基本空間功能形態組成,其中點和面構成城鄉功能區域,是區域分工的起點,而三者組成的最小區域就是縣域,是最小的區域經濟單元。

  未來我國將以城鄉功能區域分工為起點,以縣域為基本區域單元,構建多層次的城鄉區域一體化的區域分工協作新體系。值得注意的是,主體功能區也要在縣域層次來劃分,以確保任何縣都擁有不可剝奪的發展權。

  首先來看縣域層次上的基本區域類型與分工,按照產品加工程度可把縣域分為都市縣、農(礦)業縣和介于其中的郊區縣三類。其中,都市縣包括地級都市縣、省會都市縣和國都都市縣等;農(礦)業縣包括縣級都市縣、一般農業縣、一般礦業縣;郊區縣包括大都市周邊的一般農礦縣、制造業縣。

  再來看建立在縣域基礎上的各更高層次的區域分工合作體系:一是城市圈,是指一個地級都市縣和其周邊若干產業關系密切農礦縣構成的城鄉分工協作體系,相當于我國的地級市行政區范圍。二是城鎮群,指三個或以上城市圈構成的都市分工協作體系,主要是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分工合作。三是城鎮群綿延帶,指三個或以上城鎮群構成的都市分工協作體系,比如沿海經濟軸帶。以此類推,再往上就是省域和國家城市體系。

  政策調控引導區域均衡發展

  中國經濟時報:在您看來,如何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政策調控體系,進而縮小區域間差距,實現均衡發展?

  劉勇:我國地域遼闊,由于各區域資源稟賦以及在分工協作中地位不同,地區發展存在差距不可避免。自上個世紀80年代實施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政策以來,東部地區利用全球產業轉移機會,憑借區位、要素和政策迅速崛起,與中西部板塊間的差距不斷拉大。

  為縮小板塊間的差距,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三大經濟帶及四大板塊的發展方向作出了明確部署,并一同確定了其發展重點,在弱化區域邊界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了東中西部、南北部之間的聯系。

  在三大經濟帶方面,京津冀地區重點突出首都功能與非首都功能的協調;長江經濟帶凸顯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的協調;“一帶一路”建設則以內外協調為重點。

  在四大板塊方面的部署,基本延續了以前,但強調了東部地區要率先提倡高質量發展,這是適應新時代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適時轉變。此外,雄安新區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也意在強化區域間協同發展。

  除板塊間的差距外,城鄉區域差距更要控制在社會承受范圍之內,這不僅僅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經濟的穩定增長。因此,構建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和不可持續的調控政策體系勢在必行。

  需要構建一系列政策性投資、財稅和金融等區域調控政策、全面的精準扶貧政策和規范的中央轉移支付措施,確保區域城鄉均衡發展和地區差距的縮小。

  實現區域均衡發展,除了要縮小板塊或是地區間的差距,還要注重人類活動與自然生態的均衡發展。針對區域發展不可持續,要出臺系列調控政策,利用政策效應引導資源綜合利用,促進產業合理布局,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與此同時,大力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加強生態保護與治理,完善生態補償制度等。(記者  王彩娜 )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韩在线观看免费一二三区 | 五月婷婷国产在线 | 色老99久久九九爱精品 | 日本人成在线视频免费播放 | 欧美黑白配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女同国产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