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農村物流的最后一公里
陪孩子看《熊出沒》,發現一個重要細節,就是光頭強會通過電視購物買許多的東西,隨后就有車會送到他住的房子門前。光頭強買的東西可謂五花八門,有衣服、生活用品、吃的喝的、跳舞組合音響、防熊神器等,不一而足,但總是幾天后就會如約而至。這讓搞農村電商的人情何以堪啊?!——光頭強可是用著比電商更傳統的電視購物。
為什么光頭強可以舒心地收快遞,而我們的農村電商卻在快遞方面一直頭疼不已,通過《熊出沒》還是有所啟發的。
首先看給光頭強送快遞的車輛——是物流而不是快遞。沒有哪個快遞員可以為著光頭強的一半件貨而獨自前往,遠、累、不劃算不說,萬一被熊傷了怎么辦?所以還是用物流車比較好。這就是整個農村物流最大的特點了,是物流,而不是快遞。城里人口密集,用快遞完全可以,而農村地廣人稀,顯然不可能。長期以來,我們可能“熟視無睹”了,將農村物流與快遞混為一談,更對這種根本的城鄉差異認識不足。由此,照搬城市模式的快遞肯定在農村很難行得通,思維上還是要調一調。
再看一個情況,專門給光頭強送快遞也不現實,而是一條線路滿山跑。《熊出沒》沒有告訴我們光頭強的收貨周期是幾天,但看到他也沒有著急催貨,想著時間也不是太長,為什么可以做得到?還是回到動畫片兒里——其送快遞的郵車比較大,一趟要裝好多的東西,送了光頭強的貨,還有下一家,所以一放下東西就跑了。顯然,農村物流要下去,縣域內的二次分撥就很重要,先在縣城把各個快遞的包裹集中起來,按照縣域內的鄉村分布,劃為幾個郵路,二次分揀出,再集中配送,這樣就會經濟可行許多。當然有一個細節要注意,現在的快遞需要追溯,在二次分揀之前,首先還是要掃碼入庫,并貼上新的二次轉運碼,以便隨時可以追溯。這一點手工是不行的,需要現代物流信息技術。
那如果說光頭強的住所不在路邊會怎么辦呢?恐怕還得他自己去路口取。《熊出沒》里面沒有講這個情況,但估計住在樹洞的熊大熊二要收快遞,就無法直接送到了。因為快遞員找不到,更不敢去,或者會選擇由光頭強代收代送。這也是農村物流常見的情況,如果不在交通道路的沿線,快遞是很難直接進村的,還是需要從鄉鎮周轉到村,而村民取快遞要么直接到村點兒去取,要么就稍微再等一等,讓村點的人送到家里——這就是典型的“分段物流,梯次轉運”。這樣雖然是比較麻煩一些,但相對可行。
只收不寄怎么行?《熊出沒》還暴露了一個細節,光頭強總是在收快遞,居然一件快遞也沒有發過。這就意味著,農村快遞是滿載下鄉卻空載而歸,這又是農村物流的一大痛點——空載率太高,成本自然下不來。大家滿以為村上也可以發快遞,但現實情況是,村上發出的快遞寥寥無幾,大多數發出的快遞還是在鄉鎮,更多的是在縣域,這與農村特別是農產品電商發展的現狀有關,因為電商要素集中在城鎮。當然那些“淘寶村”是除外的,這些村是反著來,發出去的多,而送進來的少。農村物流的這個痛點化解顯然有一個過程,只能是在農產品上行的突破后。而農產品上行的突破,不僅僅是物流的問題,更牽扯到產品的標準化、品牌化,有效的市場營銷、包裝設計,良好的電商運營和人才培養等等,這些都需要時間。
郵政如何承擔農村物流重任?《熊出沒》中給光頭強送快遞的車輛沒有說是誰家的,但大家看著像郵老大的。需要知道的是,在現實生活中郵車可是只管物流的事,送快遞那是郵遞員的事。早期的綠色28加重飛鴿自行車曾經是郵遞員最鮮明的特征,那是名副其實的綠色信使。但電商發展到今天的程度,快遞員這個體系不行了,因為原有的體系是以信函報刊為主,而今天是以包裹為主,甚至還有大件。因而要讓郵政承擔起農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重任,必須在基層來一個“鳥槍換炮”,自行車肯定是不行了,摩托車也不行,至少需要電動三輪車甚至是小面包車。同時,縣鄉兩級的郵政物流基礎設施也得改造,業務的數據化必須跟得上,否則就無法追溯。這幾年郵政正在干這些事兒,甚至連無人機都上了。
當然,有些地方反映郵政自成體系,有些快遞企業也對郵政有門戶之見,整合起來不容易。從經濟的角度看,農村物流“上面千根線,下面一針穿”最為理想,費省效宏,對誰都好,但如果真的整合不起來,那只能在縣城找能讓大家瞅著順眼、愿意接受的縣域物流公司來做專業的第四方物流了,服務肯定要好,數據能互相打通而且可追溯,關鍵是價格一定要便宜,讓大家覺得比較劃算。為了實現這個事兒,初期政府給點補貼合情合理,也在政策范圍之內,當然,還有一些已經在縣上開始自成體系的,比如阿里巴巴的菜鳥物流,在縣域以下已經整合了不少物流企業,就看能不能進一步開放了。
農村物流的現階段看著確實很難,但隨著業務量的增加,特別是第四方物流的發展,成本和時效還是有很大的拓展空間。如果再過若干年,能有效實現“送下去,收上來”的雙向物流互通,前景還會更好。最后順便說一句,誰給《熊出沒》的編劇也捎個話,今后光頭強是不是也可以用手機網購?畢竟,有了電商的森林才會更美好。
(二〇一八年一月七日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