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上升為國家戰略的“互聯網+”,已成為驅動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整合優化社會資源的重要動力,為廣大農民深層次、多環節參與農村物流體系提供了技術條件和方法保障。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引領農民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分享產業鏈收益”。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指明要“健全農業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體系,鼓勵多渠道就業”,“將現代科技、生產方式和經營模式引入農村”。農村物流是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支撐行業,應用“互聯網+”的先進模式構建農民深度參與的“互聯網+農村物流”,對農業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農村人口數量多密度小,以村(或鎮)為單位集聚,“分散”中有“集中”,農業轉移人口多,物流需求呈現點多面廣、分散混雜、流入流出不均衡、難以規模化等特點。由此,造成農村物流成本高、效率低,“最后一公里”以及“最初一公里”的難題。而具有鄉緣、地緣優勢的農民參與農村物流體系,對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破解農村物流困局具有獨特優勢。因此,將農民參與作為農村物流模式創新的突破口,構建基于農民深度參與的農村物流發展模式,是我國農村物流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
近幾年上升為國家戰略的“互聯網+”,已成為驅動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整合優化社會資源的重要動力,為廣大農民深層次、多環節參與農村物流體系提供了技術條件和方法保障。構建農民深度參與的“互聯網+農村物流”模式,本質是通過“互聯網+”的分享經濟和價值共創等模式整合農村人力、運力資源,解決農村物流的高成本、低效率問題,并建立“最后一公里”和“最初一公里”聯動的高效率閉環物流通道。
第一,明確農民深度參與“互聯網+農村物流”的動力機制。建立農民深度參與的“互聯網+農村物流”模式,首先應從農村勞動力就業增收訴求、“人的城鎮化”轉型壓力及農業產業鏈中農民權益保障等角度,剖析農民深度參與農村物流體系的內生動力機制;從人力資源成本、運力資源成本、物流資源閑置、末端配送困境等角度剖析農民深度參與農村物流體系的外生動力機制;并從“互聯網+”對內生動力和外生動力的耦合作用,明確農民深度參與“互聯網+農村物流”的客觀必然性和動力機制。
第二,探索農民深度參與“互聯網+農村物流”的創新模式。針對農村農戶、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農民工及返鄉農民工等的出行方式、就業狀況、收入水平以及互聯網普及率等實際情況,客觀評估農村地區廣大農民參與物流服務的意愿和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充分借鑒“互聯網+”的新模式和新技術,探索平臺型、垂直型、“企業+農村合作社會+農民”、“企業+農民”等農民深度參與的“互聯網+農村物流”模式及平臺。通過整合優化農村地區的剩余勞動力和閑散的運力資源來降低農村物流的運營成本,提高服務效率。
第三,構建高效的農民深度參與“互聯網+農村物流”的運行機制。“互聯網+農村物流”的模式創新關鍵在于構建高效的運行機制,并保障農民深度參與模式下的物流服務質量。因此,需要從合作與信任、利益分享、物流信息網絡動態對接等多個角度構建一套可操作、可復制、可監管的基于農民深度參與的“互聯網+農村物流”運行機制。
第四,健全利益分享機制。在建立“互聯網+農村物流”模式過程中,應針對農村經濟發展現狀,不斷健全利益分享機制,維護農民權益。同時,加強企業、農民、消費者及農村合作社組織的信息反饋溝通渠道,破除信任障礙、增強農民參與意愿、提高參與成效。
第五,建立切實有效的風險管理機制。農民參與雖然靈活性高、成本低,但會帶來管理風險和物流服務質量風險。由于農民的受教育程度、專業素質總體水平不高,必然會帶來管理上的困難,需要緊密結合農村鄉情民情建立風險控制機制和物流服務質量保證機制。要從準入測評、團隊責任管理、網絡監督、付薪策略、利益分享及押金保證等方面,設計科學的管理流程和違約風險控制機制;從服務評價、獎懲激勵、分級管理以及專業培訓等方面,制定農民深度參與“互聯網+農村物流”的服務質量保證機制。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基于農民深度參與的‘互聯網+農村物流’模式及運行機制研究”(16BJY133)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湖北經濟學院物流與工程管理學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