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陳江華:發達省份貧困山區農村發展現狀調查與思考

[ 作者:陳江華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1-15 錄入:王惠敏 ]

 ——基于廣東省陽山縣的考察

摘要:區域發展不平衡與城鄉差距過大阻礙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步伐。基于對廣東省陽山縣農戶的問卷調查,本文發現粵西北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與農業生產方式落后;農業經濟以自給自足為主,農產品商品率極低,但農地承包經營權穩定性高。在家庭收入主要來源于非農就業的條件下,農地流轉市場已有初步發展,呈現“差序格局”特征,零租金占據主導地位。為增加貧困山區農戶家庭收入,針對陽山縣農業、農村與農民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文章提出要一方面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發展當地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增加非農就業崗位,為農民就近轉移創造條件。

關鍵詞:貧困山區;農村;現狀

一、引言

為掌握農戶家庭就業、消費、農地調整、農地流轉及農戶對農地確權的認知狀況,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育部“長江學者團隊”組織農村土地制度調查組于2017年1月對全國性扶貧縣——陽山縣開展為期兩周的農村調研工作。抽樣采取先整群抽樣再隨機抽樣的方式。本次調研在陽山縣所有的鄉鎮同時進行,具體被調查的村莊主要根據經濟發展水平與距鄉鎮的距離而定,對每個行政村隨機抽取兩個自然村,最后調查員入村對農戶進行問卷調查,每個自然村隨機調查10個農戶。在調查開始前,先對調研員進行培訓,使其熟悉問卷內容與結構,再通過調研員入村與農戶訪談完成問卷填寫工作,從而獲取關于農戶生產、生活及認知的真實數據。

筆者所在的小組對黃坌鎮和大崀鎮進行調研。這兩個鎮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森林覆蓋率接近80%,山上多為難以用于農業開發利用的石頭山,且山高坡陡,耕地面積少;但當地自然環境較好,山清水秀。社會經濟方面,這兩個鎮人口規模比較小,均在1.5萬人左右,鎮上都只有一條主要街道,工商業活動不活躍,經濟發展水平落后,十天才有兩次趕集日。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兩個鎮均沒有賓館和旅店,都只有一家銀行網點,其中大崀鎮銀行網點只有在趕集日才能辦理業務,其余時間均處于歇業狀態。黃坌鎮鎮區雖然有一條國道穿過,交通條件較好,但當地非農就業機會匱乏,經濟發展水平同樣很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依然較低。

廣東省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區域與前沿陣地,經濟總量長期位列全國第一,人均收入水平也大幅領先全國平均水平。由于珠三角經濟發達,就業崗位豐富,工資水平較高,吸引大量外來務工人員來粵尋求就業與發展的機會。因此,廣東較高的人均收入水平使很多人形成廣東人人都富有的錯覺。但深入到粵西北的農村才深刻地意識到廣東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問題非常突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低,欠發達區域難以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城鄉貧富差距過大。

二、農戶家庭生產模式、特征與成因分析

在所調研的這兩個鄉鎮,戶均糧食播種面積在2畝左右(包括轉入),人均耕地規模狹小,土地分散化與細碎化狀況嚴重,土地經營收益只夠維持溫飽。而在部分人口增加較多,承包地在一輪承包后就沒有調整的農村而言,土地產出連家庭溫飽都維持不了。在青山綠水之間,農民的生存與發展受到自然環境的嚴重束縛。

(一)家庭勞動力分工模式及其特征

在當地非農就業機會極其缺乏的條件下,為增加家庭收入,走出貧困陷阱,農村中的青壯年勞動力絕大部分選擇外出務工,務工地集中在珠三角地區。由于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向城鎮與非農產業轉移,導致農村留守人員以中老年、婦女和兒童為主。老年留守農戶在從事小規模農業生產的同時,還要承擔起照顧孫輩的任務,而稍年輕的婦女不僅要從事農業生產活動,還要肩負起照顧長輩與照料年幼子女的重任。雖然這種基于性別與年齡而形成的“半工半耕”的家庭分工模式實現了家庭勞動力資源的優化配置[1],但也存在較多的隱憂。

首先,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程度低,務工收入不高。通過深入訪談發現,當地外出務工人員中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程度絕大部分是初中,月薪大多在2000至3500元之間,遠遠低于廣州市平均工資。與廣州市2017年上半年文化程度為初中及以下的求職者比例為33.51%相比,這里外出務工的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程度為初中的比例過高。在人們越來越重視人力資本投資的背景下,當地農村大部分年輕人為何在初中畢業后不選擇繼續讀書呢?其中一位農婦的回答有助于我們理解這個現象,她說“田地太少,解決溫飽問題都困難,讀高中更是奢望”。確實,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初期,農村仍然處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狀態,家庭收入非常低,子女上學給家庭帶來了很大的負擔。在受到自然資源稟賦限制,土地要素資源嚴重不足的區域,在缺乏非農就業機會的情況下,農戶家庭收入就更低。因而,父母允許子女在完成義務教育之后選擇放棄學業外出務工,以緩解家庭經濟壓力。但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需要引入現代新要素來改造傳統農業,通過開發農村人力資源,提高農民人力資本來促進農業發展、農村進步、農民增收[2]。而目前這里的農村人力資本水平依然低下,不但導致農民外出就業缺乏足夠的競爭力[3],使貧困陷阱難以打破,而且阻礙現代農業的發展。

其次,父母關愛缺失,產生留守兒童問題。外出務工人員不高的工資收入,缺乏將子女帶到務工地生活與接受教育的能力,而將子女放在農村讓父母照看可減輕家庭的經濟壓力,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關愛與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子女因缺乏正確的指引而產生厭學、養成不良習慣和形成錯誤價值觀的可能性提高[4],進而造成貧困的代際傳遞。

(二)幫工現象猶存,隱性失業未消

當地農業生產中普遍存在親戚間互相幫工的現象,即先完成農業生產活動的農戶會主動無償幫助還未完成的親戚。而在其他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地區的農村,農業雇工市場已經形成,經營規模較大的農戶家庭主要通過雇工來解決農業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在家庭農業勞動力不足的束縛下,為何這里在農業生產方面依然存在幫工現象,而不是借助市場的力量來推進農業生產?

這就與當地缺乏非農就業機會密切相關。由于留守農戶兼業化程度非常低,其從事農業生產的機會成本低,成為黃宗智所謂的“缺乏市場出路”的人[5]。正因為“缺乏市場出路”,農戶的時間價值較低,愿意給親戚免費幫工,使得農村傳統的互幫互助秩序得以保存,否則就會受到市場交易行為的沖擊。由于當地農戶“缺乏市場出路”,農業分工演進受阻,生產專業化程度低,導致生產效率難以提高,農村要素資源配置效率低下。

雖然少部分農民會在農閑時節從事非農活動,但這種非農就業機會非常少,即便是兼業的農戶,其非農就業時間也很短。因此,在當地耕地資源匱乏的條件下,較少的家庭勞動力就能滿足農業生產活動的需要,致使農村勞動力向非農領域大量轉移后仍然存在一定的剩余勞動力。因而對于身體較為健康的留守農戶家庭而言,隱性失業現象仍普遍存在。

(三)農業生產以自給自足為主,農產品商品化程度低

當地農產品市場發育程度非常低,農民生產的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基本不向市場出售,主要用于家庭的消費與畜禽喂養。即使家庭經營規模相對較大的農戶,其生產的糧食也不會拿去出售。為了消化多余的糧食,農戶會選擇擴大家禽飼養規模。當地飼養的家禽主要為遠近聞名的清遠雞,這種雞肉廣受人們的喜愛,在市場上具有較高的知名度。當地城鄉居民對清遠雞的偏愛到了讓外人感到難以理解的地步。例如,住在鎮上商品房里的居民,竟然在自家的陽臺上用籠子關著十多只雞在飼養。他們為了能夠吃上美味的雞肉寧愿忍受骯臟的雞糞和令人厭惡的跳蚤。雖然家家戶戶養雞,但大部分人家養的雞也不是以出售為目的,只有達到一定的養殖規模才可能向市場出售一部分。飼養的雞也主要用來滿足家庭的消費,成為招待客人的重要食物。源于家庭農業生產的自給自足模式,農村居民生活成本比較低,家庭食品方面的消費支出主要用于采購肉類與油鹽醬醋。

三、農戶生產與生活現狀

(一)農地流轉呈現“差序格局”,地權穩定性較高

伴隨農村剩余勞動力持續向城鎮與非農產業轉移,農地流轉開始出現并不斷發展,但存在明顯的“差序格局”。大多數外出務工人員將承包地以零租金的形式交給本村親戚耕種,而對于外來工商資本或者大戶,土地流轉租金為300元/畝-500元/畝。調研中發現有一個外來經營大戶流轉其中一個村莊上百畝的土地進行蔬菜種植,并雇傭當地農民進行生產。很多留守農戶不但歡迎外來工商資本或大戶流轉當地的土地從事規模化農業生產,而且為這些新型經營主體提供有償勞務的意愿強烈。這樣農戶與外來工商資本或大戶形成要素契約,農戶不僅能獲得土地租金收入,還能通過為新型經營主體提供勞務獲得工資性收入,有助于增加農戶家庭的收入[6]。

在江西高安某個村莊,集體承包地每隔三五年就要大調一次,進入21世紀以來已經全部打亂重新大調整了2次,土地調整頻繁,家庭承包地穩定性差。而這次調研的兩個鄉鎮大部分農村一輪承包以來就沒有調整過,部分村莊在第一輪承包期間實行“大穩定,小調整”的辦法,所有的村莊在二輪承包以后都沒有再調整過集體承包地,從而保障了農戶承包經營權的穩定。為什么同樣處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制度安排下,江西高安市的某村莊和廣東陽山縣的土地穩定性會出現如此大的差異?換言之,家庭承包經營制的實施在不同的地區為何會出現顯著的差異?

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人均耕地面積差異所引發的農民對土地的依賴程度問題。在江西高安某村,人均水田面積2畝多,農業生產以商品化為目的,所產農產品主要向市場出售以獲得經濟收益,農產品商品化率較高。在農村勞動力還沒有大規模轉移之前,該村務農農戶家庭收入主要來源于農業收入,農業收入是務農農民家庭收入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人口發生增減變化后,家庭人地比例關系隨之發生變化,如果農村集體不再為追求土地分配的公平性而調整承包地,那么人口增加的家庭必然因人均收入下降而對土地調整提出要求。事實上,村莊內部也對定期調整土地形成了一致認識,使土地定期調整成為村莊慣習被保存與沿襲下來。而陽山縣農民從土地獲得的產出只能維持溫飽,幾乎不存在通過市場銷售農產品獲得收入的情況。家庭收入主要依賴家庭成員外出務工所獲得的非農收入,對農業收入的依賴程度較低。此外,在山區耕地已經極其細碎和分散的情況下,調整的難度非常大。即使調整,大部分農戶家庭調整后的承包地面積不僅不會顯著增加,反而更加細碎,導致土地調整成本高于土地收益。因而在我國農地政策越來越強調土地穩定性,甚至要求土地承包關系保持長久不變的背景下,陽山縣農村集體承包地在長期內不調整也不會出現大的矛盾。

(二)農戶土地確權認知度低,仍有土地調整動機

陽山縣農村土地確權的主要工作(測量、核對、公示)已經完成,但還沒有將證書發放到農戶手中。農民對于政策的認知存在明顯的群體差異。村干部對于確權政策比較了解,而普通農戶對于確權政策的具體含義缺乏正確的認知。這就導致絕大部分農戶都希望獲得確權證書,但是又有重新調整土地的想法。他們認為證書有比沒有好,有了證書意味著自己對土地的使用權有了更明確的法律保障。但是確權政策要求穩定土地承包經營關系,不能借頒證之機對田地打亂重分。然而,年輕與家庭人口增加較多的農戶希望重新調整田地,年老與家庭人口減少的農戶不希望調整土地,但大多數農戶還是希望重新調整土地,以解決新增集體成員沒有土地與家庭人口減少卻依然占地的矛盾。

(三)副業結構單一,土地利用率低

既然耕地面積太小,導致有限的農業產出主要用于家庭消費,基本不存在農產品貨幣收入,致使家庭留守勞動力收入太低。在此情形下,農戶在農業內部增加家庭收入的主要途徑為發展土地節約型的養殖業或畜牧業,拓展家庭勞動力的配置空間。但現實是,當地擁有耕牛的農戶所占比例非常低,發展養雞以外的家庭副業與畜牧業的農戶就更少。可能是在較大的市場風險面前,風險規避型的農戶不僅缺乏技術與資本,而且抵御風險能力差,選擇只養雞或許是合理的決策。

如果是因為發展家庭副業需要較大投資使農戶缺乏養殖其他家禽、家畜的積極性可以理解的話,那么在土地極其稀缺的資源約束條件下存在土地浪費與利用不充分的情況就令人費解,看似非理性。對于水田,當地農戶的傳統耕作習慣是種植早稻后在該地塊上繼續種花生,通過提高土地復種指數實現土地充分利用的方式來增加家庭收入[7]。陽山處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具有適合發展農業生產的優良的水光熱條件。然而,大部分農戶只種一季水稻,水稻收割完之后也不繼續種包括花生在內的其他農作物,導致土地利用不充分,存在土地產能浪費的情況。在家庭收入較低的情況下,農戶為何不通過栽種晚稻以提高耕地復種指數,從而增加家庭收入呢?這是因為水稻種植具有很強的外部協同效應,只有形成區域性規模化種植,農戶才可能有種植晚稻的意愿。如果整個村小組只有少數幾戶種晚稻,其他農戶都不種,或者種植水稻以外的作物,在森林覆蓋率很高的情況下,這少數幾戶所種水稻極容易遭受鳥害而嚴重減產。

(四)農業機械投資受抑制,農業生產技術落后

農戶生產仍然主要依靠傳統的經驗,農業生產技術比較落后。在化肥投入方面,農戶種植水稻主要施三種化肥,分別是復合肥、尿素與碳氨。農戶自身文化水平低,缺乏測土配方技術,也不了解農作物在不同生長階段對所需養分的差異,導致普遍存在化肥過量使用的情況。因而其中一位受訪農戶表示,由于化肥施用量過多,造成所種水稻在今年減產。農家肥方面,由于家家戶戶養雞,大部分農戶會將產生的雞糞投入田地中,如果隨意處置這些畜禽與牲畜糞便不僅造成浪費,還將污染環境。換言之,在飼養畜禽與牲畜產生農家肥的情況下,將農家肥投入到田地中是理性農戶有效利用農家肥的方式。當地農戶農家肥投入現狀有助于學界反思當前農地產權與土地長期投資關系的研究成果。農家肥的投入是農戶農業生產與生活的伴生現象,只有存在農家肥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發生農家肥投資行為。然而,當前很多文獻忽視了這一前提條件。

陽山縣較小的家庭生產經營規模抑制了農戶農機投資的熱情,而當地山地丘陵地形又限制了農業機械的應用,阻礙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造成農業生產效率低下,農業生產成本較高[8]。在勞動密集型的整地與收割環節,土地細碎化嚴重,地塊高低不平,且機耕路缺乏,抑制了大型農業機械的應用,導致農業機械化水平低很低。在整地環節,農戶只能購買小型旋耕機,在不同地塊間轉移還需用人力搬運。土地細碎化嚴重,導致農機作業效率低,收割機每畝要價130元-150元,而同期江西高安某農村收割機作業費用只需每畝80元,收割環節費用比陽山縣至少低38.5%。至于陽山縣當地不能用收割機收獲的水田,只能采取人工收獲的方式。但是這里大部分農戶依然在使用依靠腳踩提供動力的脫粒機,而這種稻谷脫粒機在江西高安某村2003年后就無人使用,換成了效率更高的用汽油發動機帶動的稻谷脫粒機。雖然這種稻谷脫粒機不受地形的限制,但在陽山縣水稻生產中的普及程度仍較低,可見這里的生產方式非常落后,農業生產效率低下。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正是因為農戶經營規模狹小,而且只種植一季水稻,農業生產勞動強度小,落后的生產方式能夠滿足細小的經營規模的需求,因而農戶對先進的經營方式與農業裝備沒有迫切的需求;此外,在當地非農就業機會匱乏、務農機會成本低與家庭收入不高的條件下,農戶缺乏采用效率更高的農業技術的動力與能力。

(五)農村非正規信貸發揮作用,聲譽機制保障合約履行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到或者聽到學界與政界在強調農村金融的作用,不斷呼吁金融機構針對農村缺乏有效抵押物的特殊情形創新金融產品,滿足農民生產方面的資金需求[9]。然而,我們通過調研發現的事實是,占主體地位的小規模經營農戶在農業生產方面的資金需求較低,如果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出現資金短缺,其所需資金主要通過非正規渠道獲得。即使發生借貸行為,所籌款項也主要是用于生活消費領域,借貸資金主要用在住宅建設、醫療與婚嫁三方面。而在農業生產資料的購買方面,普遍通行的做法是農戶向農資經銷商賒賬購入,待農作物成熟與收獲完成后再結算,這樣即使農戶在農業生產開始前缺乏資金也不用擔心農業生產無法進行,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戶的經濟壓力。在農村社會熟人關系網絡中,農戶與經銷商之間關于農業生產資料延期支付的合約在重復博弈與聲譽機制的作用下能夠保證農戶及時履行合約,體現合約的自我實施特征。陽山縣農村真正需要資金的是從事較大規模養殖與發展設施農業的農戶,因為這類農戶需要進行較多的固定資產投資。

在農戶需要資金融通時,首先想到的是求助于親朋好友等非正規信貸途徑,而不是通過銀行等正規信貸渠道獲取。親朋好友間的資金借貸行為具有無書面借貸證明、無息、無約定還款日期的特點,一般是農戶家庭有了剩余資金之后一次性或分多次償還。親朋間的資金融通更是一種關系投資,體現農村社區互幫互助的特征。當自己信任的親朋處于困境時,情感性關系圈開始運作并發揮作用,使處于困境的親朋好友在農村社區提供的保障下獲得所需的資源。以上也許是農戶在資金缺乏的情況下,農業生產依然能保持穩步增長的重要原因。

(六)農村住房建設盛行攀比之風,因病致貧現象猶存

了解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最直觀的方式是觀察農村住房建設狀況。在建筑方面,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落后,農戶家庭收入低,土磚房在陽山縣的農村還是比較普遍。新建的房屋以兩層半鋼筋混凝土結構為主,存在普遍的攀比之風。在調查中發現,其中一戶空巢家庭男戶主年近六旬,體弱多病,沒有兒子,只有一個養女,且已出嫁,養女家庭經濟條件也一般;在自身還款能力非常低與未來養老難題困擾的情況下,依然通過向親朋借貸與賒賬的形式籌資建兩層半的新住宅,使新建住宅達到村莊平均水準。該農戶所建住宅超出了實際需要,其住宅建設行為體現了非理性的一面。

在農村,因病致貧與因病返貧的現象仍很常見。在調研過程中遇到兩戶悲慘的家庭,這兩戶家庭均有一位成員因患上癌癥或白血病而醫治無效死亡,使家庭欠下數額較大的債務,這就是所謂的“人財兩空”。還有部分家庭的成員患上重病,雖然經過積極的治療恢復了健康,但花費了相對其家庭微薄收入而言的巨額醫療費用,使家庭陷入貧困,出現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的現象。雖然幾乎所有農戶都參加了新農合,但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在醫保報銷范圍內,且報銷比例有待提高,還有一些貴重藥品屬于自費范疇。因而醫保給陷入重疾的家庭提供的幫助十分有限。

四、陽山縣農村發展建議與對策

當前距離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越來越近,解決“三農”問題,消除農村貧困就越顯得急迫。與此同時,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使我國未來農村發展令人期待。在利好的政策環境下,如何推動陽山縣縣域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縮小農村與城市的差距還需政府與社會的共同努力。

(一)完善基礎設施,抓住珠三角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契機

第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營商環境。較差的交通條件推高交易成本,成為經濟發展與各類產品市場培育的障礙。當地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而且山多為石頭山,致使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高昂,造成當地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各級政府部門應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改變當地交通落后的狀況,為產業發展奠定基礎。

第二,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創造條件。在我國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的背景下,珠三角勞動密集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的競爭優勢正在逐步喪失,勞動密集型的低端制造業面臨區域轉移或轉型升級。陽山縣位于粵西北,相對于省外產業轉移承接區域具有地理位置的優勢,在自身勞動力資源豐富與勞動力成本較低的條件下,應努力搶抓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轉移的機遇。只有大力推進工業化與城鎮化,進一步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才能為解決“三農”問題創造條件,才有可能實現農業現代化。

(二)利用比較優勢,發展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

第一,發揮生態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陽山經濟以農業為主,工業企業較少,其自然環境得到了較好的保護。當地連綿不絕的山脈、聳立的山峰、茂密的森林與潺潺的流水為休閑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資源條件。更為重要的是,陽山縣距離珠三角這個巨大的旅游市場較近,非常適合發展短程與周末游項目。鄉村旅游業是富民產業,不僅有助于增加農民收入,還能夠有效開發農業多種功能,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第二,因地制宜,發展以林木為原材料的產業。當地森林覆蓋率高,具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政府部門應引進與支持林業企業發展,在繼續培林育林的基礎上,適度發展林木加工業,增加當地就業崗位,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條件。

第三,適應市場需求,做大做強家禽飼養加工業。清遠雞品質好,市場知名度高,而且當地具有濃厚的養雞氛圍,政府部門應引導市場主體形成“企業+農戶”、“企業+合作社+農戶”等有效的組織形式,幫助農戶強化市場觀念,以市場為引導,樹立本地特色品牌,大力發展商品化養殖,提高產品加工能力,開辟新的收入來源。

(三)推進農地流轉,破解土地細碎化難題

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與非農產業轉移一定程度上緩解當地緊張的人地關系矛盾,為土地流轉創造了條件,有利于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然而,當地土地細碎化程度之高,嚴重抑制了農業機械的應用,造成農業生產效率低下。在勞動力轉移促進土地流轉的同時還應進一步探索解決土地細碎化的路徑。陽山縣升平村“整合確權”模式值得推廣。

(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開發農村人力資源

第一,響應民生需求,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當地農民家庭收入低,一旦發生意外或者遭遇重大疾病的打擊,家庭將陷入困境。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階段,應通過完善社會保障來避免農民家庭因病返貧與因病致貧現象的發生,著力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與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第二,提供實用性農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村人力資源水平。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引進新要素改造傳統農業,其中以人力資本尤為重要。農戶的人力資本水平影響其對先進農業科技的吸收與應用,進而影響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與勞動生產率。因此,應針對農戶迫切的需求提供實用性的農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戶的農業生產技能。

作者單位: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疆農墾經濟2017年第1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中文另类列奇 | 日本欧美亚洲精品在线观看 | 五月天在线视频国产在线二 | 天天爽天天爽夜夜爽国产自己精品 | 日本精品aⅴ一区二区三区 五月天婷婷亚洲综合 |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