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土地變成農村群眾“脫貧杠桿”和致富資本,實現農村新居建設、產業發展、環境改善的扶貧效果。
◆規模發展特色種養、鄉村旅游等脫貧產業,依托產業利益聯接機制,幫助農民通過土地入股等方式“靠地脫貧”。
◆運用預期收益撬動社會投入,創新資本管理模式,實施指標易地流轉交易,是凸現土地資產屬性和效應的三種方式。
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命根子”,也是脫貧致富的原動力。 四川省巴中地區作為典型的革命老區、邊遠山區和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全域89%是山地丘陵,山高谷深、地災多發,耕地零散、住居分散,土地貧瘠產業弱、農村宅基地低效粗放利用、城鄉建設用地結構不合理的現實短板制約區域發展。近年來,巴中市聚焦土地資源,借力國土政策,把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作為以城帶鄉的連接平臺,引導農民通過騰挪宅基地變錢建新居;把農村土地整治作為特色產業規模發展的重要基礎,整理改造高產農田、推動產業發展、實現靠地增收;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作為消除安全隱患和易地扶貧的主抓手,改善一方生存環境,把土地變成農村群眾的“脫貧杠桿”和致富資本,實現農村新居建設、產業發展、環境改善“一石三鳥”的效果,走出了一條貧困山區土地扶貧新路子。通過疊加實施國土項目,帶動5.1萬戶、17.5萬人脫貧,全市貧困人口由2010年底的87.1萬減少到31.83萬,貧困發生率由27.2%下降到10.5%。
實施土地增減掛鉤,幫助群眾住上好房子
巴中農村土坯房分布零散,宅基地及附屬設施戶均占地670平方米,公共服務配套難、農房改造投入難、城鄉建設用地結構平衡難問題突出。巴中市瞄準“以宅基地換新房”這個脫貧攻堅的“靶心”,優先在貧困村實施土地增減掛鉤, 顯化農村建設用地資產價值,獲取城鄉建設用地“級差收益”,幫助農民統籌規劃集中建設以新房舍、新產業、新設施、新風尚為主要內容的“巴山新居”,農戶原址土坯房拆房復耕。戶均結余占地500平方米、補貼8萬元,貧困農戶只需承擔3萬~5萬元左右就能住上好房子、享受好服務,在生產生活上“一步跨百年”。對無力建房的特困農戶,配套建設農村廉租房,確保“不落下一戶一人”。 目前,已實施增減掛鉤項目49個,取得建設用地結余指標4059畝,投入建設資金21.6億元,拆除改造農房3896戶,新建“巴山新居”中心村、聚居點1549個,建成農村廉租房387套,幫助15.3萬戶、55.1萬人住上好房子。
跟進實施農地整理,幫助群眾過上好日子
巴中市優先在增減掛鉤項目區和699個貧困村實施土地整理,配套田、水、路、林綜合整治和旱改水、耕作層剝離、地力培肥等措施,建設“田成片、水成系、路成網”的高標準農田,變一方水土不能養育一方人的“窮山惡水”為旱澇保收的“沃土良田”。以此為基礎,走“巴山新居+特色農業+生態旅游”的大農業發展路子,大力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鼓勵農民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出租、轉讓、入股,引導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流轉承包土地,規模發展特色種養、鄉村旅游等脫貧產業,農民就近就地務工就業,并依托產業利益聯結機制享受股份收入,幫助農民“靠地脫貧”。近5年來,巴中整治土地181萬畝,占全市耕地總面積的40%,新增耕地18.2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85.3萬畝,通過土地流轉實現規模經營75萬畝,實現了產業發展由農戶分散單項種植向業主規模化、多元化經營突破,建成金銀花、茶葉、巴藥等特色產業基地22萬畝,培育鄉村旅游業主2690戶,21.5萬多名農民常年在當地產業基地、龍頭企業就業務工,農民依靠土地流轉、參與特色產業發展年戶均增收1600元。
配套地災避讓搬遷,幫助群眾共享好環境
對全市 2.9萬戶受地質災害威脅的農戶,引導逐年搬遷到中心村、聚居點,優先配套基礎設施、發展致富產業,保證“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同時,整合項目實施地質災害區、洪水淹沒區、高寒山區“三區同治”,按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原則拆舊復墾或還林還草,保護生態環境。對可以通過工程措施排除隱患的,實施地質災害工程治理、中小型應急排危除險,實施無傷痕生態修復,留住青山綠水。目前已穩定搬遷16019戶,占全省的18.6%。
顯化土地資產屬性,有效破解資金投入問題
疊加實施國土項目,先期投入短缺是最大的障礙。巴中市運用市場力量創新投入方式,破解資金瓶頸,充分凸現土地的資產效應。
一方面,運用預期收益撬動社會投入。以增減掛鉤節余建設用地指標和耕地占補平衡指標流轉收益為預期保障,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拆舊建新、土地整治、產業發展和公共服務設施項目建設。目前,全市增減掛鉤項目和超過58%的土地整治項目均為社會投資,吸引社會投入31.7億元。
另一方面,創新資本管理模式。在市、縣財政設立項目專戶,專項管理社會投入資金,項目竣工驗收合格后,由財政按審計認定的工程總投資加合理利潤回購。對村集體經濟組織引進的投資企業,鼓勵直接投資實施項目并獲得合理的指標分成。
此外,實施指標易地流轉交易。對新增建設用地、耕地占補平衡指標,暢通流轉渠道、創新跨區域交易,與成都市在全國率先開展增減掛鉤節余指標省內流轉,首批規模達4500畝、13.28億元;與成都市、攀枝花市在全省率先開展耕地占補平衡指標省內易地流轉,規模達4.3萬畝、8.6億元,邁出了貧困地區與發達地區資源互補、共同發展的土地扶貧新步伐。
(作者系四川省巴中市委書記)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國土資源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