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我們到一個村調研,發現這個村家家戶戶養土雞,少則十幾只,多的達到100多只。由于遠離市場,雞蛋主要靠自己吃,調查當時每個家里最少也有三十個雞蛋,多的達到200多個。有的村民對我們說:“誰能夠把我們的雞蛋及時賣出去,誰就是我們的大恩人。”調研結束時,我給該村的村主任支了一個招:組建養殖專業合作社幫助村民把雞蛋賣出去。目前,合作社正在加緊組建中。
“優質的土雞蛋農戶想賣賣不了,城里人想吃卻買不到”,這種怪現象在貧困山區并不少見,它說明一些貧困山區在發展現代農業方面“走錯了道”。
當今世界農業現代化路徑最典型的有兩種:一是“土地大集中、裝備高科技、資本大投入、城市化聚居、企業式管理”美國模式,這種模式不僅是許多發達地區都“玩”不起的“游戲”,而且其還會帶來較為嚴重的經濟和環境問題。一些貧困地區不切實際地“玩”美國模式,搞“大招商、造園區、建基地、強龍企”,費力卻不討好。多年的努力不但沒有做大做強現代農業,就連引進和培育的龍頭企業也是數量少、規模小、實力弱、覆蓋窄,帶動農戶增收致富的作用十分有限。因為農業本身是弱質產業,生產周期長、自然社會風險大、投資回報低,特別是貧困山區往往遠離大市場、水電路基礎設施差、山多地少不適宜機械化作業、土地整理需要大量投入等因素,導致大量的資本不愿“下鄉”。愿意到山區發展的龍頭企業往往是實力比較弱的企業,它們或者“悶聲發大財”、或者“自顧不暇”,有的甚至是為了騙取國家農業補助資金。實踐證明,一些貧困山區把發展現代農業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的身上是“打錯了算盤”。
二是日本、韓國、臺灣等家庭經營式的山區精品農業的模式。這種模式通過合作社解決了山區一家一戶規模小、經濟效益低等現代農業發展問題。它最適合貧困山區特別是生態良好的貧困山區發展特色農業。其他國內外實踐也證明,運行良好的合作社可以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實現勞力、資金、技術、土地、設備等的生產要素的組合,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較好地解決政府統不了、部門包不了、農戶干不了的難題。
由于一些貧困山區的黨員干部迷信“美國模式”、政府的財政金融政策也重點支持龍頭企業、種養殖大戶和家庭農場,使得這些地方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存在著總體規模小、檔次低、組織管理松、運行質量不高、帶動能力弱等問題,不能起到促進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和推動農業現代化的作用。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貧困山區特別是生態良好的貧困山區發展現代農業除了要繼續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外,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干部必須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當好合作社的“保姆”,把主要的精力和財力用在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上:加強對合作社帶頭人、經營管理人員、種養能手的培訓,著力培養一批合作社領軍人才;突破鄉村地域限制,將縣域內所有規范、優質的合作社按產業分類組建成聯合社,重點打造“市場+聯合社+合作社+農戶”模式,使它們真正成為農戶發財致富的“順風車”;整合有關水利建設、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等支農惠農項目,優先委托和安排具備條件的合作社實施;對合作社發展用地依法給予保障,優先安排用地計劃,及時辦理用地手續;引導幫助合作社注冊商標、開展農產品質量認證,促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主動為合作社和農戶跑市場、找銷路;將培育合作社的工作作為涉農部門和鄉鎮的年度績效考核的主要內容。
作者地址:四川省萬源市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