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中國貧困山區里的“城鎮化糾結”

[ 作者:馮志軍?張丹?宋宇晟?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5-31 錄入:吳玲香 ]

62歲的李銀才與貧困抗爭了一輩子,在卸任甘肅省清水縣山門鎮白河村黨支部書記后,去年在距離村莊十幾公里外的鎮子上開了一家建材鋪子,想“更好地發展”,期待“讓孫子接受良好教育”,與貧苦徹底告別。

與很多“外出”的山里人一樣,定居在城鎮里的李銀才一邊念叨著“待在山里沒發展”,一邊又在城鎮周邊租了幾畝地,種植一家人所需的糧食和蔬菜。對于山區里的家和田地,他也舍不得放棄,并定期回去打掃院落,四處看一看,“百年之后,那畢竟還是我們的歸宿”。

耕地稀缺且貧瘠,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靠山卻“吃”不了山……當了16年村支書的李銀才對白河村的傳代貧困“如鯁在喉”。他說,盡管近年當地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善,但外出務工依然是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

“就是務工,也要走出大山,待在城鎮上,機會總是要多些。”李銀才曾不止一次地“動員”村民想方設法往城里挪一挪,但在“故土難離”情愫影響下,這些年僅有8戶人家搬到城鎮生活,并保留著村里的房屋和土地。

更多在鎮子上租房“陪讀”的村民,則常年輾轉在城鎮與鄉村之間。幾年前,56歲的苗天寶在鎮子上買了樓房,但至今一家人仍“賴”在山區低矮破舊的土坯房里。城里的房子,主要是為了給剛會走路的孫子以后上學用。

一場雨水過后,院落一旁空地上種植的韭菜竄高了一截,炕頭上一窩剛剛破殼而出的小雞蹣跚學步……苗天寶對眼前的鄉村生活頗為滿意。

“七八年前還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短短數年間已吃喝不愁,道路修通讓出行不再受阻。”苗天寶告訴中新社記者,他不打算離開村子,在山里住慣了,平時能隨意串門拉家常,但城里家家戶戶的門都上著鎖,“很不習慣”,農忙之余還能進山挖點野菜、中藥材換點零花錢。

在山大溝深的陜西紫陽縣高橋鎮板廠村,貧瘠的農田產量長期得不到保證,有七成村民長年在外從事“修腳產業”,雖然辛苦,收入也還算可觀。很多村民住的地方沒有通車,移民搬遷成為較為普遍的脫貧之路,一些村民在鎮子上買了房子,但一些老人仍不愿意“下山”。

“在鎮子上買了房的年輕人不愿上山住,但在山里生活了一輩子的老人們又離不開,年輕人又必須回村里照顧老人。”板廠村村支書金頂鑫說,一些村民對是否搬遷也表現出了糾結。

5月,云南省賓川縣萂村已進入雨季,小雨每天淅淅瀝瀝下個不停,74歲的白族老人張學慧坐在自家門檐下修剪著一盆盛開的紅色茶花,面前小院里幾十盆大大小小的各色花卉在雨中更顯嬌艷。

“這院子就是我的小天地,城里哪有這樣的條件呀。”張學慧抬頭看了眼院子,手上的活不停。多年前,隨“跳出農門”的子女們興沖沖地奔向城市生活幾年后,她又迫不及待地回到萂村的這座舊房子里。

初中畢業的張學慧曾是村里的“高知女性”,特別注重四個兒女的教育。“雖然那時日子苦,家里種著五六畝玉米,老伴兒常年在城里打工,但還是堅持讓孩子們讀書。”她說,1983年,大兒子張艷峰成為村里第一個大學生,“當時大學生多稀罕,我特高興。”

接下來的十幾年里,大兒子移民美國,其余三個兒女陸續在城市扎根。兒女們在大理州府所在地給老兩口買了套房子。“高檔小區的房子倒是很好,我們還是不習慣。”張學慧說,在村里生活了一輩子,走街串巷都是熟人,可在城里沒朋友,鄰里間也不怎么熱絡,一到下雨天更是憋在屋子里無所事事。

三十多年來,中國內地的城鎮化發展如火如荼,但不少農民在其身份轉化過程中表現出了糾結,常年輾轉城鎮和鄉村兩端。近年來,這種城鎮、鄉村“互寂寥”的生活方式,引發“空心村”等現象。

有專家對此指出,在當前加速城鎮化的進程中,中國村莊聚落形態的改變是必然現象。城鄉一體化不是城鄉同樣化,新農村應該是升級版的農村,而不是縮小版的城市。

因為拗不過老人,2008年,張學慧的兒女們出資把家里的老房子重新翻蓋成兩層白族小樓,精致淡雅。“落葉歸根的觀念在父母心里根深蒂固,他們離不開了。”二女兒張艷萍說,父母年紀漸漸大了,需要人照顧,等安頓好城里的生意,就回村里陪他們養老。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新聞網2017年5月21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不卡AV在线播放 | 亚洲综合在线在线看 | 在线看免费看国产 | 性深夜福利免费网站 |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3 |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视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