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李周研究員認為,鄉村振興戰略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升華版。從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來看,這個判斷是精準的。用“產業興旺”替代“生產發展”,探尋“農業+”、“農業+互聯網+”新業態,將推動農村經濟可持續增長;用“生態宜居”替代“村容整潔”,探尋發展綠色經濟和農村生態環境污染減量的協調路徑,將更有效率推動農村生態建設;用“治理有效”替代“管理民主”,農村居民對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對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內容,探尋高效科學治理農村社會的優選路徑,將助力滿足農村居民不同層次的需求;用“生活富裕”替代“生活寬裕”,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發展,著力改善農民生活的良好愿望;“鄉風文明”四個字雖然沒有變化,但在上述活動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其內涵是日益豐富。
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是農村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僅有農業經濟的增長,沒有農村生態環境質量的維系和提升,不是科學的鄉村振興。當前,農村環境和生態問題比較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應將農村環境和生態問題提升至與農村經濟發展、農民生活改善同等重要的位置。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將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列入鄉村發展整體水平的內容,這是一個新的現象。但應看到,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應秉持系統觀,要有一個系統完整的治理體系。切不可搞層層加碼,不搞一刀切。舉個簡單的例子,前一段時間,有新聞媒體報道,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歐美黑楊全部砍掉。這就值得深思!
洞庭湖濕地及周邊區域大量歐美黑楊能夠長期存在,不是偶然的。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種植楊樹,是有其客觀存在的歷史痕跡。一是楊樹種植具有安全衛生效益。這是因為湖洲灘地種植楊樹可有效抑制釘螺生長和繁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血吸蟲蔓延。二是楊樹種植具有維產效益。大面積楊樹種植形成的農田網可以為農業穩產提供保護屏障。三是楊樹種植具有減貧效應。這是因為楊樹種植可以豐富農戶的收入結構,對于長期依賴于洞庭湖漁業資源的農戶來講,一旦湖區封漁,就能提供一筆較為穩定的收入。由此可見,通過“砍樹”來推進洞庭湖濕地生態修復和治理,是值得商榷的。在筆者思考的一份關于“湖長制”的智庫文稿中,就明確提出,洞庭湖生態修復和治理應采取相互搭配、錯落有致、有條不紊的生態治理措施。這種生態治理系統觀同樣也可以適用于我省其他地理板塊的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基于此,當前我省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核心問題就在于制度建設,形成一個科學、系統、有機的農村生態治理體系,有效的防范公地悲劇。
(作者系湖南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本文系作者在湖南省社科院舉辦的“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學習座談會”上的發言,中國鄉村發現網根據錄音整理)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