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韓劍塵等:古代農業土地面積單位生成與發展的驅動力研究

[ 作者:韓劍塵?趙威?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3-19 錄入:王惠敏 ]

——以“畝”為中心

摘要:古代農業土地面積單位因南北方地形、經濟發展等原因而各異, 南方以播種量、收獲量為計算標準, 北方以勞動投入量來確定。隨著人類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升及政治力量的影響等諸多驅動力的綜合作用, 中國古代南北方農業土地面積單位統一于“畝”的形式, 并在精耕細作的集約型生產方式及政府的政策等影響下不斷發展并逐漸豐滿。作為一項極具古代中國特色的制度設計, “畝”的產生與發展及完善體現了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也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

面積表示一個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 面積的大小由面積單位來體現, 農業土地面積單位是對一定區域和空間內農業土地面積的幾何界定, 是人類在生產實踐過程中摸索探究出來的用于計算農業土地面積大小的標準。它是在物質生產的實踐過程中產生, 受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本文擬通過對我國古代南北兩大農業土地面積單位系統的發生發展以及秦統一六國后農業土地面積單位統一為“畝”及其發展的驅動力探討, 力圖對中國農業土地面積單位有本質、全面的認識, 以期對我國古代農業發展情況、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科學技術狀況等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一、“畝”生成前農業土地面積單位的形成

任何事物的產生都不是無本之木, 無源之水。中國古代農業土地面積單位的形成也概莫例外。由于地理環境, 特別是地形條件、政治經濟等多種因素的作用, 導致中國古代農業土地面積單位形成了南北方各異的系統。

1. 我國南方農業土地面積單位的形成

原始農業社會后期, 我國南方農業土地面積的測量可分成兩個系統, 因此就產生了兩種農業土地面積單位表示形式:一種是以土地所需的種子數目來確定土地面積單位, 如信、半、石;另一種是以土地的收成來確定土地面積單位, 如屯、斤、田。正如美國學者德·希·鉑金斯 (Dwight H·perkins) 所說:“在別的一些地方, 當地的計量單位完全不是一個固定的土地面積單位。例如, 湖北 (中) 和湖南 (中) 土地的數量往往是用播種中種子總數來表示。這樣一來, 幾畝土地就相當于一石或幾石, 完全由下種的實際情況來決定。”[1]414

我國南方農業土地面積單位形成的代表是云南和廣西兩省。這些多民族省份農業土地面積單位的形成原因主要有自然環境尤其是地形的影響、經濟因素及人們認識水平和生產水平的限制, 等等, 使得少數民族地區在歷史上長期沒有統一的田畝制度。這在廣西壯族的表現尤為突出。它們往往一個地方就有一種計算土地面積的方法, 有時甚至是同一地區, 土地面積單位的表示也有所區別。盡管廣西壯族民間各地的農業土地面積單位有別, 但其農業土地面積的計算方法仍未脫離以上兩個系統。這兩個方法在壯族地區應用的范圍較廣泛, 以后一種系統為例, 列表具體如下 (表1) [2]:

表1 以種子數目確定面積的地區及其度量單位

1.jpg

從表1可以知道, 對于以土地田畝所耗費的種子數量確定土地面積, 顯而易見, 不同類型的耕地耗費種子量是不一樣的, 其客觀依據是播種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標準, 也就是其客觀性建立在彼此熟悉共享的生產經驗上, 因此才有“水旱地六斤合一畝, 畬地十斤合一畝”的標準換算方法。但不同的地區播種標準不一, 衡量標準也會不一樣。這樣, 基本上在壯族地區, 也就是一地一種度量單位。[2]也就是說, 即使同樣利用種子的投入量來計算土地面積, 各個地區的實際土地面積大小還是不一樣。

需要說明的是, 這兩種計算方法獨特且實用, 它們相互獨立卻又聯系緊密:按種子數量是在生產前對土地大小的估算, 而按總收獲量則是在生產后對土地大小的測算。在當時的生產力以及科技水平的狀況下, 這兩種方法被廣泛接受并應用。雖然, 很有可能同一塊土地在不同的年份所需要的種子數量或總收獲量會有所不同, 但在正常年份, 即沒有特殊的事件, 如旱澇等自然災害的發生, 這兩種土地面積計算方法還是有相當大的可行性。因為在當時的條件下, 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 種子的品質往往不會有很大的改善, 一般特殊的高產也是不太可能出現, 又由于管理技術和灌溉技術也一般不會有太大提高, 這就使得每塊土地所需要的種子投入量或者糧食總收獲量在一定時期內保持穩定。

2. 我國北方農業土地面積單位的形成

與南方相同的是, 對我國北方農業土地面積單位形成原因的探討離不開對北方地形的分析。但與南方截然不同的是, 地形對于北方不僅不是一種阻礙, 反而是北方土地面積單位發展的一大優勢。因為我國北方有浩瀚的平原。平原地形與土地面積單位發展的關系需追溯到我國北方農業的起源。我國北方的農業主要起源于黃河流域的平原地區。那里沖積著黃土淤泥, 土質肥沃、疏松, 為農業的產生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我國北方在原始農業出現之后, 經歷了從石器時代到金石并用時代的轉變。這一轉變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推動了原始農業的空前發展。雖然農業技術和農業工具都得到了長遠發展, 但由于這個時期人們主要依靠的還是人力, 他們改造自然的能力也相對有限, 尚未馴服任何其他的動物來幫助農業耕作。

到了商代, 牛耕開始出現, 但當時的牛用于耕田的較少。春秋時期已普遍出現牛耕, 《國語·晉語》就記載有將宗廟里犧牲祭品用的牛轉用來耕地, “將耕于齊, 宗廟之牲, 為畎畝之勤。”戰國時期, 牛耕更為普遍, 開始被推廣到全國范圍, 甚至被推廣到當時人們所認為的尚不開化的秦國。《戰國策·趙策》中有證, “且秦以牛田, 水通糧。”之后, 我國的鐵犁牛耕得到長足的發展。它一方面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 使得人們能夠在相同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的農業勞作, 生產出更多的糧食;另一方面節省了人力資源, 有利于將少數人從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 促進了社會的分工與合作。它對土地面積單位的重要意義在于, 從此農業勞作由單純的依靠人力發展到人力與畜力并用, 甚至主要利用畜力。

我國北方農業土地面積單位是以勞動投入量作為主要計算標準。對此, 諸錫斌教授進行了研究[3], 并取得了豐碩而翔實的成果[3], 筆者毋庸重沓, 讀者自查詳情。

3. 對我國南北方農業土地面積單位的比較

由上可知, 我國南方主要以每塊土地所需的種子數目或每塊土地的收成來確定土地面積單位, 而北方則以勞動投入量為土地面積計算標準。

從地理意義上說, 我國南北方以秦嶺淮河為界, 形成了兩個相對獨立的自然環境地理系統, 無論從氣候、水文、土壤、地形地貌、植被等自然環境而言, 它們的差異都是非常大的。我國的南北方自然地理環境差異大, 但對于土地面積單位有較大影響的是地形。我國北方多平原和平地, 地形規整, 使得人們能夠比較容易認識到土地的形狀和大小, 對土地面積單位的認識也在不斷提高;而南方則相反, 多山地和高原, 這種特殊的地形呈現在人們眼前就是片、塊狀, 給人們對土地的測量帶來了很大困難, 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土地面積單位的發展。南北方又由于空間和距離的阻隔, 交通不便, 通訊稀缺, 文化、社會交流都比較少, 因此對土地面積單位的認識也無法達到統一, 其表現形式也有所差異。總之, 南北方的農業土地面積單位的發展都受到了地形的影響, 但地形對它們的作用又不一樣, 南方的丘陵山地地形對農業土地面積單位的發展起到了阻礙作用, 而北方的平原地形對農業土地面積單位的發展卻起到了促進作用。

南北方的經濟發展水平也是造成南北方土地面積單位發展差異的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因為我國古代歷朝歷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大多在北方, 這就使得北方農業土地面積單位的發展遠遠超過南方的發展, 這種差異在農業土地面積單位發展中的作用就是北方快于南方。因此, 我國北方的農業土地面積單位的產生在早期雖然與我國南方同步, 都大約在原始農業社會后期, 但北方的農業土地面積單位發展的速度比南方快得多, 從早期的按勞動投入量 (經歷了從單純地依靠人力到人畜力并用的轉變) 這種直觀形象的表達方式到后來的比較抽象的以步百為畝為標準的井田制的產生, 我們甚至可以說, 它只用了南方農業土地面積單位從產生到成型的一半的時間就取得了更高的成就。

二、“畝”生成的驅動力

秦統一六國后, 以皇帝最高權威, 頒布統一度量衡的詔令, 命令立下法令, 把度量衡單位制統一起來。至此, 我國南北方農業土地面積單位統一為“畝”的表現形式, 其主要驅動力是:

第一, 人類認識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 人們對土地的認識逐漸擺脫原始時期的混沌狀態, 呈現出由耕地面積的認識上升到對土地面積的認識特點。我國沒有誕生類似西方的“純”科學, 因為我國歷代政府皆以農立國, 沒有那樣的社會土壤, 使得人們對理論的研究少之又少。對于普通百姓而言, 他們的生活生產資料都來源于土地, 尤其是耕地, 因此, 他們只需關注耕地;對于統治者而言, 農業的發展是國家財稅的主要甚至是唯一來源, 因此, 他們只需鼓勵人們大力發展農業。這就導致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的祖先對土地的認識只是停留在耕地上。

但是, 人類的文明不會停滯不前。隨著封建國家的建立, 較高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出現, 新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誕生, 與之前的社會相比, 這是一個意義非凡的進步, 也將部分人完全從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 從而有相當多的時間研究某一事物和現象, 更多的運用自己的頭腦思考世界。于是, 人類的思維就不僅僅停留在對耕地面積的認識之上, 而是推廣到耕地以外的土地面積。

此外, 最重要的一點是, 土地面積比耕地面積要更加抽象。如果說耕地面積是按經濟關系或經濟量來測算的話, 其與客觀的物質是緊密相連的;那么土地面積就是一種對客觀事物的抽象和升華, 它成了一種概念、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固定的標準。

“畝”統一后也表現出人們由經濟關系計算耕地面積上升到空間上數與形統一的認識特點。公元前338年, 希臘人歐幾里德撰寫出《幾何原本》。1607年, 我國的數學家徐光啟和西方人利瑪竇合作, 第一次把《幾何原本》介紹到我國。幾何的發展表明了人類空間思維能力的提高, 這為人類較清晰地認識農業土地面積單位奠定了基礎。

原始農業時期, 我國南方按一塊土地所需要的種子播種量或糧食收獲量和北方按一天的勞動投入量確定土地面積單位的方法雖不盡相同, 受到了各自歷史、現實的具體情況的影響和制約, 但他們本質上都是按經濟關系或經濟量計算耕地面積。這種按經濟關系或經濟量計算耕地面積的表達方式實際上是一種物質關系, 與人類的生產生活直接相關、聯系緊密。這種物質關系對人類認識水平的要求不高, 是一種依據客觀現實作出的簡單、直觀的規定。而秦朝統一度量衡之后使用的畝制則是數形結合的產物, 是在人們對長乘寬的精確把握以及對如何計算面積掌握的基礎之上產生的。

第二, 生產力水平的提升與政治力量的影響。

秦朝時期牛耕已相當普遍, 科學技術發展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關于秦兵馬俑的某紀錄片記錄———秦軍隊所用的兵器中有種三棱箭頭, 它的各個面之間的誤差僅有0.02毫米。這個細節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秦朝的科學技術已相當發達了。與以往相比, 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新的犁耕方式使農民投入同樣的勞動量獲得了數倍的收益。秦始皇統一全國后, 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 車同軌, 書同文字”, 頒發統一度量衡詔書, 制定了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說文》:“六尺為步, 步百為畝, 秦田二百四十步為畝”。同時, “田三十畝日碗”, “田五十畝曰畦”。在商鞅變法時期, “為鼓勵開墾, 將每畝面積由一百平方步改為二百四十平方步, 重新劃分土地, 其結果是每戶授田面積雖仍是一夫百畝 (對無爵者而言) , 但每戶耕作的實際面積卻大大增加了, ”[4]這極大地促進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這次度量衡的統一對農業土地面積單位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表2的分析, 我們可很清楚地看到秦朝以后的農業土地面積單位的變化仍很大, 而且我們還會發現盡管度制的換算基本保持不變, 但度制的實際大小大約呈上升趨勢。這也使得農業土地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隨之變化而變化。

 2.jpg

3.jpg

另外一次就是唐朝時期土地面積單位的基本定型, 這在土地面積單位的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唐時的畝制是五尺為步、二百四十步為畝, 與唐以前六尺為步、二百四十步為畝不同 (漢時大畝, 北齊曾以三百六十步為大畝) 。之后, 歷朝歷代基本沿用了唐朝的這種規定, 只是在唐朝的基礎上進行了些微調整。比如明清時期將度制進行了細化, 但這對土地面積單位沒有太大的影響。

這樣, 隨著畝的大小逐漸固定, 以畝為單位來計算土地面積也就比較方便。因此畝由原來的耕作方式, 逐漸演變成了一種土地面積計算單位。

三、“畝”發展與完善的驅動力

原始人類實行刀耕火種的粗放經營方式, 這是由地廣人稀決定的。而到了傳統農業社會, 隨著封建國家的建立, 人口的激增導致了單位面積土地上的人口急速膨脹, 也就是人口密度的快速增大, 使得地稀而人多, 這就要求單位面積土地上能生產出更多的糧食, 以滿足人口增長的需要。從表3中人口密度和食物生產制度的模式表中[5]15, 我們可知道:隨著人口密度的不斷增加, 它所對應的食物生產制度是不同的。這種變化的主要趨勢是人口密度越大, 所要求的食物生產制度越先進。

秦朝以后我國歷朝歷代的人口數量在全國及地區雖發生了變化, 但總體上呈螺旋式的上升趨勢 (表4) 。

 5.jpg

人口的增加需要糧食的供給。在勞動力有限的情況下, 只有通過改進生產方式來增加畝產量才成為可能。這就迫使農民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不斷地摸索產生經驗, 以在單位面積上獲得更多的糧食。而精耕細作這種集約型生產方式則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于是, 精耕細作農業應運而生。精耕細作農業是對中國傳統農業精華的一種概括, 是傳統農業的一個綜合技術體系。它萌芽于夏商周時期, 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是其成形期, 隋唐宋遼金元是精耕細作的擴展期, 明清是深入發展期。鐵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是精耕細作技術發展的基礎。鐵犁牛耕技術出現于春秋戰國, 在漢代得到改進和推廣。隋唐時期, 隨著江東犁的出現, 得到完善而為后世所沿用。宋代以后, 江南地區形成稻麥輪作的一年兩熟制和一年三熟制。為提高土地生產率, 人們通過提高耕作技術來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充分發揮土地潛力, 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術, 南方形成耕耙耖技術。精耕細作生產方式必然帶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使得畝產量大大增加 (表5) [6]186。畝產的的提高則要求土地的劃分更細致, 以便能更充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 使每一寸土地都地盡其用。

表5也為我們呈現了畝積大小的變化趨勢:從戰國到唐朝, 我國實行的都是百步為畝, 而唐朝以后的宋朝至清朝, 我國實行的都是二百四十步畝;畝積的實際大小在歷朝歷代又是不同的, 總體規律是唐朝以前畝積大小雖然一直在不斷變化, 但變化的幅度不大, 唐朝之后即宋朝畝積開始大幅增加, 并且一直到后來都基本保持在同一標準。

值得說明的是, 精耕細作的生產方式一方面緩解了人口增長的壓力, 使得畝積不至于隨著人口的擴張而不斷增大;另一方面, 畝積的變化還與許多其他因素有關, 政府的政策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在傳統社會里, 農業幾乎承擔著所有的賦稅責任, 統治者為維護自身的統治, 往往會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來規定土地面積單位的大小。分析表5也可得出:土地面積單位的大小隨著具體情況的變化而變化, 它以時代需要為基礎, 一切從實際出發, 服務于當時的現實情況。

中國古代農業土地面積單位的演變經歷了一個漫長而錯綜復雜的過程, 其形成與發展既體現了生產力的提高, 也體現了人們認識水平和實踐能力的增強。它的表現形式盡管復雜多樣, 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地區、同一地區以及同一歷史時期的不同地區都可能存在差異, 都是我國古代廣大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通過對我國古代農業土地面積單位, 尤其是“畝”生成與發展及完善的驅動力研究, 我們了解到“畝”根植于古代中國這片沃土并生根發芽, 在持續汲取養分中成長為兩千多年的茂盛之樹。這不僅對于認識我國農業文明大有裨益, 而且也有益于深化人類科學的認識。

表5 我國歷代糧食畝產表

6.jpg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自然辯證法研究2017年06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尤物92午夜福利视频 | 亚洲日韩在线不卡 | 色接九九精品国产免费 | 中国老熟女精品久久国产精 | 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久久夜夜综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