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口密度視角
摘要:農產品批發市場作為我國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在聯結產銷、平衡供求、形成價格等諸多方面發揮著主導作用。由我國地域遼闊,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產業發展集聚程度差異較大,導致農產品批發市場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面臨著區域分布不均衡、規模大小不協調等問題,難以滿足不同地區居民的需求。為更好地發揮批發市場的作用,文章通過分析現有農產品批發市場區域分布特征,對東、中、西和東北部地區現有農產品批發市場覆蓋城市人口數進行測算,并結合不同地區批發市場的規模差異、分布情況,借鑒國際經驗,對我國未來建設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區域布局和規模等級進行討論,并提出對策建議,以期對科學規劃布局各地區農產品批發市場提供參考。
一、引言
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逐漸發展起來的,1984年山東壽光蔬菜批發市場正式建立,成為國內第一家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隨后批發市場數量迅速增加,1986年達到892個,目前已有4300多家,年成交額由1986年的29.35億元增加至3萬多億元[1],成交量約占全國農產品流通總量的80%,其中年成交額達到億元以上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達到1600多個,基本形成覆蓋全國、分布廣泛、規模不同、層次比較分明、產地銷地市場分工比較明確的市場體系,為全國2.5萬個農貿市場和6000多家生鮮超市供應各類農副產品,已成為我國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
雖然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基本上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網絡體系,但從區域分布來看,目前東部地區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占到總數的70%,中、西部地區分別僅占20%和10%左右,呈現比較明顯的區域分布不均衡性。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中西部地區城鎮人口數量將大幅提升,對農產品批發市場的需求也將隨之上升,加快中西部地區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成為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比照日本等發達國家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覆蓋密度和供應情況,我國東部地區也還需根據實際需要,增設一批規模不等、職能不同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以更好地滿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同時,近年來很多地方興起新建大型、超大型批發市場熱潮,在此過程中如何避免區域性失衡加劇,進而改進這種失衡,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科學規劃布局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對新建市場的規模、數量等進行全國統籌,實現地區均衡,在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的同時,優化結構,提升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成為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文基于現有農產品批發市場統計數據,試圖從批發市場覆蓋率角度,對東、中、西和東北部地區現有農產品批發市場覆蓋城市人口數進行分析,結合不同地區批發市場的規模差異、區域分布情況,并借鑒國際經驗,對我國新建農產品批發市場規模等級和布局進行測算和討論,以期對科學布局農產品批發市場提供依據和借鑒。
關于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關于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公益性研究,例如:徐柏園(2011)[2]、張闖等(2015)[3]、劉雯、安玉發等(2011)[4]都從不同角度闡釋了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屬性,并強調了公益性的重要性;二是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狀況研究,包括全國及各省市農產品市場體系的現狀、發展策略和轉型升級等,例如:盧凌霄等(2010)[5]、呂靖燁(2007)[6]、陳炳輝、安玉發等(2006)[7]分別對農產品批發市場存在問題和升級改造模式進行探討;三是關于農產品批發市場效率和競爭力研究,例如:張潔等(2009)[8]、祝俊明(2006)[9]都對此進行了分析闡述;四是關于交易方式研究,例如:姜法竹(2002)[10]、李文靜(2015)[11]、蔡榮等(2007)[12]對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方式、交易效率等進行研究。其他還有一些文獻涉及農產品批發市場多個領域,包括國外農產品批發市場經驗借鑒、農產品批發市場轉型升級、質量安全等等,這里不再詳述。相比上述關于農產品批發市場不同主題的研究,目前關于農產品批發市場空間布局的文獻較少,僅有周峻崗(2009)[13]、徐躍峰(2005)[14]、劉天祥等(2013)[15],這三篇文獻主要集中于理論探討,而基于統計數據,將農產品批發市場空間布局和人口覆蓋情況進行分析的文獻尚未見到。
二、農產品批發市場總體狀況
本文以《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報告(2010)》中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統計數據為基礎,這是農業部正式出版的唯一一份涵蓋全國各省區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統計數據,全面而系統,具有一定的權威性。
(一)總體分布
根據農產品批發市場類型和地區分布情況數據,目前我國3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除西藏)共有農產品批發市場共3496個,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四大經濟區域劃分方法,東部地區有1356個,占總數的38.8%;西部地區1130個,占32.3%;中部地區617個,占17.6%;東北地區393個,占11.2%;從市場規模來看,面積在500-1000畝及1000畝以上大型市場,目前共有70個,東部達到40個,占總數的57.1%,具有明顯優勢;西部17個,占24.3%;中部10個,占14.3%;東北地區則有3家,僅占4.3%;從交易量規模來看,成交額在億元以上的市場,全國共有702個,東部地區占比最高,約占65%左右,中部地區占16%-20%,西部地區占10%-16%,東北地區在5%以下。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在批發市場數量、經營面積和交易規模等方面,東部地區都占據絕對優勢,尤其是億元以上大型批發市場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西部地區則數量多,僅次于東部,但規模較小;中部地區數量和規模相對匹配;東北地區,市場規模相對較小,尤其大型市場偏少。
(二)不同類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區域分布情況
根據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規模狀況,本文將其劃分為7個等級,即10畝以下、10-50畝、50-100畝、100-300畝、300-500畝、500-1000畝、1000畝及以上,其中最小等級的上限值和最大等級的下限值(10-1000)畝相差100倍,反映出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結構呈現多元化傾向。
從類型分布來看,農產品批發市場包括產地型、銷地型和產銷地型三類。目前,全國3496家市場中,產地市場2236家,占總數的64%;銷地市場925家,占總數的26.5%;產銷地市場335家,約占9.6%,比重最低。在數量上,產地市場遠遠多于銷地市場,產銷地市場則最少。
從規模上看,產地市場規模都比較小,主要集中在10-50畝區間,占產地型批發市場總數的44.6%,比較符合產地市場季節性特征;從地區分布來看,中部和東北地區以50-100畝居多,東部和西部地區以10畝以下小型市場居多。在銷地市場中,以[10,300)畝這一區間數量最多,占比達到82.9%;東部地區以100-300畝為主,市場規模較大,尤其是北京、上海這類超大城市,超大型批發市場較多;中部和東北以50-100畝為主,西部地區則以10畝以下為主,表明西部地區市場規模普遍偏小。在產銷地市場中,東部、西部和東北地區規模以100-300畝為主,而中部地區則以10-50畝區間規模為主。
總體來看,經營規模在300畝及以上大型批發市場在各個地區都相對較少,集中分布在300畝以下區間內,其中[10,50)畝最多,占總數的42.6%,其次為[50,100)畝和[100,300)畝,分別占比18.4%和17.6%;而經營面積在300畝及以上批發市場所占比重僅為5.3%,500畝及以上僅為2%,1000畝以上不足1%??梢钥闯?當前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規模仍以中小型為主,大型和超大型相對較少。這也反映出我國農業生產呈現小規模、分散化的特點。
三、農產品批發市場區域分布特征分析
(一)基本指標
本文借鑒地理經濟學的密度概念,分析現有農產品批發市場區域分布特征。由于農產品批發市場的主要功能是供應城鎮居民消費,因此考慮批發市場的人口覆蓋規?;蚺l市場密度能夠為未來批發市場建設提供較為科學的參考依據,而且國際上也通常以批發市場的人口覆蓋數為標準來判斷批發市場規模的合理性。
這里采用一個批發市場覆蓋人口數來判斷其地理分布的適當程度,具體指標有兩個:批發市場個數/每百萬人口、萬人口/每個批發市場。為了對批發市場現狀和未來規劃進行有效分析,本文賦予上述兩個指標不同內涵,前者表示動態的密度概念,用以分析(未來)不同規模批發市場適宜覆蓋的人口規模,是情景設定情況下的一個參考變量;后者表示靜態的強度概念,即每個市場人口覆蓋率,用以分析當前批發市場地理分布的現實狀況。
同時,本文以全國(除西藏)332個地級以上城市(指行政單位,不是城鎮化概念)作為分析的基本單元,即批發市場對應的人口為城市人口,采納第六次人口普查所得到的332個城市(包括下轄的城鎮和農村)常住人口規模為測度的人口依據,并對這些城市按照東、中、西和東北區域劃分,進而得出不同區域中每個批發市場供應的城市人口數量。
這種方法對現有農產品批發市場布局提供評價依據,同時也為未來新建批發市場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陀^而言,由于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消費習慣的差異,各地在建設批發市場過程中會因實際情況不同而有變化,這也是本文存在的局限性。
(二)不同區域批發市場人口覆蓋率的統計分析
在批發市場覆蓋人口規模方面,通過對四大經濟區批發市場數覆蓋的城市人口數比較,每一個市場平均覆蓋的人數都達到近40萬,全國呈現出一致性特征。具體來看,雖然東部地區城市擁有的批發市場個數是全國最多的,但由于城市平均人口規模最大,批發市場的覆蓋率(36.890)在四大區中并不是最高的(見表1);中部地區,每個批發市場覆蓋人數(57.392)最多,達到全國水平(37.770)的1.5倍。從每百萬人批發市場個數(密度情況)來看,東北地區為3.588個,高于全國2.648的平均水平,為全國最高;東部地區為2.711個,與全國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中部地區僅1.742個,仍處于全國最低水平,從上述兩個指標表現來看,都顯示出中部地區批發市場數量的嚴重不足。
在城市人口規模方面,東部和中部地區500萬以上人口城市最多,其中東部為40個,占比近50%,東北僅為6個、西部為13個,二者之和不足總數的四分之一。因此,從人口分布情況看,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狀況在地域分布上也是非均衡的,換言之,改善這種不均衡狀況是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提升我國流通效率的重要途徑之一。
表1 人口密度和批發市場覆蓋情況比較
下面從不同區域批發市場不同規模等級的分布情況來分析,根據規模統計分布情況,選擇50畝作為界限,其中[50,500)畝作為參照,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在東部地區的產地批發市場方面,平均每個城市擁有不同規模批發市場的個數分布如下:(0,50)畝6.07個,50畝及以上3.95(接近4個),其中,[50,500﹚畝3.79個(雖也接近于4,但數字相比最小)(詳見下表);在覆蓋率方面,按照每個批發市場覆蓋的人數進行排序,則有[50,500﹚>50畝及以上>(0,50),換言之,如果以覆蓋人數越少反映批發市場空間效率越有效,則東部地區不同規模批發市場發展程度最好的順序為:(0,50)>50畝及以上>[50,500﹚。在批發市場密度方面,按照每百萬人口擁有批發市場的個數進行排序:(0,50)>50畝及以上>[50,500﹚;綜合三個指標情況,可以看出,東部地區產地批發市場規模在(0,50)畝區間范圍的,發展程度最好,而[50,500﹚畝這一區間還沒有達到最佳規模。從政策含義上來講,則意味著未來東部地區批發市場建設的規模應以[50,500﹚畝的區間為主。
基于上述分析邏輯,不難推理其他地區批發市場建設規模的選擇方向,結合表2,具體來看,未來東北和西部地區,批發市場建設規模也以[50,500﹚畝為宜;而中部地區的情況相對復雜,無論從覆蓋人口規模(近200萬)情況還是密度情況(不足1),亦或是每個城市批發市場個數的近似情況(2個左右),均表明中部地區不同規模等級產地批發市場的發展都是不充分的,因此中部地區未來可以采取中小型批發市場和大型批發市場同時并舉的建設策略。
從銷地市場情況來看,東部地區平均每個城市銷地市場個數的排序為:(0,50)畝<[50,500﹚畝,覆蓋情況和密度情況基本與此一致,這意味著在銷地市場建設上,東部地區未來建設的重點領域應集中在(0,50)畝的范圍內。同樣存在此情況的為中部地區,但不同的是中部地區銷地市場的不同規模均需要加強。東北和西部地區,銷地市場規模亟待加強的規模區間為[50,500﹚畝,其他具體情況分析同上。
表2 以50畝為界限計算的批發市場人口覆蓋情況與密度情況
四、不同規模農產品批發市場區域布局規劃情景分析
(一)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規模區間的選擇
在建設批發市場過程中(包括增量建設和存量調整優化),確定合適的建設空間是重中之重。本文根據統計學方法,按照數字遵循正態分布特點,對極限值進行逐步剔除,確定未來批發市場建設規模的合理空間。從批發市場在不同區域的實際分布情況,選擇以50畝為數據分布的“界限值”或“均數”,由于“均數”左側區間較小,數字分布較為集中,極限值的排除重點要選擇在均數的右側。因此,本文分別設置情景1和情景2來逐步縮小規模范圍,結果如表3所示,在均數左側區間(0,50)畝不變的情況下,對右側分別選擇50畝及以上和[50,500﹚畝兩個區間進行放縮分析,通過左右側數據分布的差額情況,又計算了反映區間代表性的差額近似度,可以看出,近似度基本處于1左右(均值為1.16),較好反映了[50,500﹚可以作為均數右側的數據區間,從政策意義上講,意味著未來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規模應以50-500畝為主。
表3 以50畝為界限劃分的不同地區不同類型批發市場分布情況的統計性描述
(二)假定情景下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人口覆蓋率與密度情況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規模在[50,500﹚畝區間的批發市場,將成為各地區重點建設的方向。但50-500畝的區間范圍過于寬泛,不利于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優化布局,因而又對不同等級規模進行細劃———[50,100)、[100,300)和[300,500),以此深入分析不同地區在對應規模等級中的批發市場發展情況。
這里借鑒日本建設批發市場的做法作為參考,日本對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進行統一規劃布局,并對各批發市場的規模、地理分布都進行了規定,建立了發達嚴密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目前日本共有70個中央批發市場,分布在全國34個縣(行政等級相當于中國的省)的43個城市中,平均單個中央批發市場覆蓋人口為150-200萬人;再加上覆蓋全國的約1160個地方批發市場,經過測算,每個市場輻射的城市人口數在50萬人左右??梢钥闯?日本的批發市場也是按照規模等級來進行計劃建設的,借鑒于此,本文從三個情景來近似我國規模等級分布情況。
表4是基于對[50,500﹚畝規模批發市場劃分三個區間范圍的計算結果,按照對表3分析方法,從東部地區產地市場來看,平均每個城市不同規模的批發市場個數排序為[100,300)>[50,100)>[300,500),對應的覆蓋人口規模大小為:[300,500)>[50,100)>[100,300),對應的批發市場密度序列為:[100,300)>[50,100)>[300,500),綜合三個指標,可以看出當前東部地區,規模為[300,500)畝的產地批發市場的供給明顯不足,當然由于產地批發市場的季節性特點導致其規模不宜過大,也是目前產地批發市場規模偏小的一個重要原因,未來隨著農業產業化水平提高,農產品深加工程度提高,對產地批發市場規模大型化的需求將大大提升;東北地區產地市場在[300,500)畝區間規模內較少,由于東北氣候寒冷,農作物生長期長,因此未來在考慮建設規模較大的產地市場時,需要考慮當地農副業綜合發展狀況;中部地區,其[100,300)畝規模的批發市場可以考慮改進。西部地區,每個階段規模的批發市場供給都是偏少的,雖然因人口規模較少使得其市場覆蓋率和密度指標的表現優于其他地區,但其結構性問題比較突出未來其不同規模批發市場建設的側重點要在結合人口分布狀況、供求市場地域分布情況等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進行布局。
表4 對[50,500﹚分為三個區間得出批發市場覆蓋與密度情況
從銷地市場情況來看,東部地區供給不足的仍主要是規模為[300,500)畝的批發市場,[50,100)畝規模明顯存在地理分布的不均衡性,每個城市還不足1個,未來需要考慮增加銷地批發市場建設,東部地區經濟發達,城鎮化水平較高,大中城市集中,人口密度較高,對銷地批發市場需求較為迫切,尤其是大型現代化批發市場將是未來發展重點。其他地區銷地批發市場整體呈現出供給不足或地理分布不均衡的特點,但共性的問題是[300,500)畝規模的銷地批發市場供給不足,從現有數據都表現為各地區中等規模的批發市場較少,這也可以解釋為何當前各地對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和現有市場升級擴建熱情高漲。
進一步地,按照不同等級規模市場覆蓋城市人口數量來看,這里假設50-100畝覆蓋人數為50萬-100萬(考慮實際情況,我國城市規模以100萬人口為分界線);100-300畝覆蓋人數為250萬,300-500畝覆蓋數為500萬,如果以個數/100萬人作為基準,從密度來講就意味著50萬對應1個———100萬對應2個,100萬對應1個———100萬對應1,250萬對應1———100萬對應0.4個,500萬對應1———100萬對應0.2個。以此類推,則有500畝以上對應1000萬———100萬對應0.1(見表5)。換言之,如果要轉化為未來擬規劃建設的批發市場個數,計算方法則為不同規模等級批發市場的密度乘以對應的倍數(即:100萬—密度*1;250萬—密度*2.5;500萬—密度*5;1000萬—密度*10)。
表5 不同參照規模下的市場密度轉為百萬人口密度的情況
結合密度參照標準(如表5所示),即分別選擇為1個[50,100)畝規模的批發市場覆蓋100萬人口;1個[100,300)畝規模的批發市場覆蓋人口250萬;1個[300,500)畝規模的批發市場覆蓋500萬人口;1個500畝以上的批發市場平均覆蓋1000萬人口,本文以表5設定的不同參照密度為標桿,分別計算出我國四個地區不同類型批發市場對應不同規模的密度情況(根據現有批發市場個數,按照全國地市級以上城市常住人口規模來測算),具體計算結果如表6所示。根據前述內容,不同地區不同密度數字的具體內涵為,以東部地區為例,計算得出不同規模批發市場所對應的密度值,反映了當前本地區批發市場百萬人所對應的批發市場個數的實際情況,規模在[50,100)畝的產地批發市場對應密度為0.280。由于需要計算得出各個地區不同類型不同規模批發市場的未來建設情況,根據表5,不同規模批發市場按照百萬人口標準所計算的密度為參照,其與實際密度值的差額,就是對應的未來不同類型批發市場所需要建設的規模與數量(如表6所示),換言之,對應的差額就是批發市場的供給缺口。
表6 我國批發市場密度的實際情況與情景參照下的缺口情況
從以上測算情景參照密度與實際測算密度(根據現有批發市場個數,按照全國地市級以上城市常住人口規模來測算)的差額來看,所有的差額值(或缺口值)都為非負,證實了現有批發市場是無法滿足所覆蓋居民對農產品消費需求的。簡言之,由于存在供給的缺口,我國批發市場建設規模或數量難以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需求。為了清晰批發市場建設缺口的實際情況,本文按照密度缺口·對應倍數的方法分別計算了全國情況、分地區情況、分類型情況,并基于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取值,最后得出建設規模情況,具體來看,按全國情況計算得到的批發市場建設數量近似值為37,按批發市場類型計算得到的近似值為45,分地區計算得出的結果同為45,與按類型計算所得結果保持了一致。限于篇幅和計算量表的復雜性,本文不再列出。綜合上述分析,按照理論假設的批發市場規模上限下限合意區間值,考慮到剔除近似值偏差和不同情況計算下的誤差情況,本文認為未來不同類型不同等級的批發市場建設數量,保持在37-45這個區間范圍較為合理,同時,考慮到地區的差異性和人口分布的地理特點,在具體數量的選取上可以在總量可控的情況下,實現不同地區、不同類型情況下的最優化結構性供給。
五、結論與建議
本文分析了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區域分布特征和實際密度,并對需要新建的批發市場數量進行了計算,得出以下主要結論,一是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地區分布與經濟發達程度直接相關,東部地區總量和結構優勢相對更好,中西部地區建設缺口比較突出。二是由于受批發市場類型和規模影響,供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一方面表現在面積在50畝以下的市場規模所占比重較高,而面積在[50,500)畝的市場規模遠未達到最佳供應水平,另一方面表現在不同類型的批發市場在同一地區分布不均衡,如東部地區產地型市場供應明顯優于其他兩種類型。三是從批發市場的人口覆蓋情況來看,農產品批發市場已有數量和分布無法滿足所在地區人口的現實需要,存在總量和結構性供求缺口,未來我國還需新建不同規模的農產品批發市場37-45個左右。
客觀而言,雖然本文基于情景分析方法對我國未來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總量、地區布局、類型選擇等如何建設問題進行了討論,但限于我國國土面積大、經濟發展不平衡、人口地理空間差異大,以及生活習慣不同等諸多實際因素,農產品批發市場在具體規劃布局過程中,還要結合諸如地域性特征、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等因素?;诖?結合當前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以下改進建議:
(1)相關主管部門要對我國當前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總量規模、分布情況和地區供求形勢等基本信息進行跟蹤把握,防止出現因信息不對稱而出現的市場失靈(供不應求)和政策失靈(供過于求)等不利于資源優化配置的問題。
(2)在存在供給缺口的地區,要結合批發市場的功能作用,注重將批發市場的選址與物流樞紐城市和交通樞紐城市的地理布局結合起來,根據中西部的實際情況,可以考慮重點在物流節點城市設立中轉地批發市場,例如,在呼和浩特、太原、昆明、貴陽、西寧、銀川等地建設大型市場。
(3)根據中心城市的產業結構進行配置,針對服務業比重較高(達到50%以上)的500萬人口以上城市,以建設銷地市場和產銷地市場為主。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人口密度大,批發市場總數較多,人均量不高,仍難以滿足需求,建議在東部地區加強建設規模在300-500畝的批發市場,產、銷地市場同比增加;同時,加強在中部和東北地區建設300-500畝、500-1000畝批發市場,以便更好地實現地區均衡發展。
(4)隨著經濟梯度轉移效果的顯現,加強西部地區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西部地區面積廣闊,人口密度較低,人口分布又具有集中性(大聚居、小聚居的特點),應當加強市場集聚,雖然產地市場較多,但規模普遍較小,建議建設一批中等規模產地市場,以50-100畝為宜,對重慶、四川省以及西陜城市帶等人口規模大的地區,建議加強300-500畝和500-1000畝大型批發市場建設。要綜合考慮農產品生產規模及其商品流量流向、交通狀況、消費群體規模和消費習慣等多種因素,最終形成全國布局合理、統一有序、結構優化、流通順暢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網絡。
本文雖然通過討論得出了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情景參照下的建設缺口以及合意的建設總量范圍,但由于統計數據的時效性和不同地區人口地理分布的空間差異性等原因,還存在很多不足和局限,例如,未能計算不同地區不同行政單位合理建設規模的情況,因此,在后續研究中還需在具體問題上做進一步探討。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商業經濟與管理2016年1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