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廢棄物,俗稱垃圾,幾乎全部可以資源化利用。在歐盟國家,建筑垃圾的利用率可達90%,日本、韓國可達97%以上,荷蘭將近 100%。當前我國每年產生近 20 億噸建筑垃圾,但資源化利用率僅約5%,約95%的建筑垃圾以簡單的露天堆放或直接填埋的方式處理,不僅浪費大量可再生建材資源,耗用大量土地征用費、垃圾清運費等,還會產生諸多危害。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因此,把廢棄物當做資源進行回收,通過設計和營建,使更多的價值凝結到利用廢棄物營建的建筑和環境中,可以減少能源和空間的耗費,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1.相關概念研究
1.1 廢棄物的概念
用于建筑及環境營建的廢棄物主要是指在生產、生活和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喪失原有利用價值或者未喪失利用價值但被拋棄或者廢棄的固體的物品、物質,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納入固體廢物管理的物品、物質。
廢棄物(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1.2 廢棄物的分類
根據廢棄物的產生方式可以將廢棄物分為四類:
①建筑廢棄物
建筑廢棄物是指單位和個人新建、改建、擴建、平整、修繕、拆除、清理各類建筑物、構筑物、管網、場地、道路、基坑、隧道、河道等產生的固體廢棄物。
建筑廢棄物(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②生活廢棄物
生活廢棄物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為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以及廢棄的生活資料。包括人們日常的生活垃圾、廢棄的生活工具和生活資料。
生活廢棄物(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③生產廢棄物
生產廢棄物主要是指生產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以及在生產活動中廢棄的生產資料。
生產廢棄物(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1.3 廢棄物利用思想的三種模式
1.3.1 廢棄物末端治理模式
這種模式是將廢棄物通過無害化處理變成對環境沒有污染和損壞的物質形式,通過填埋、填方等建筑營建方式放置于環境之中。這種模式是單向的線性物流模式。
廢棄物末端治理模式圖
1.3.2 廢棄物末端利用模式
這種模式是將廢棄物進行粉碎、加熱、熱壓等再加工,使其分解為原始材料,然后制造成不同類型的新產品。這種模式是一個反饋式流程。
廢棄物末端利用模式圖
1.3.3 廢棄物循環設計模式
這種模式是通過再使用使得廢棄物在消費和生產過程中得到多次利用,這是基于產品功能的循環,可在產品的持續使用中避免廢棄物的產生。
廢棄物循環設計模式圖
在廢棄物利用過程中,應優先考慮通過回收物資的再利用減少廢棄物,然后是通過資源化回收廢棄物,最后,對于無法回收利用的廢棄物采用堆放、填埋等處理方式。
1.4 廢棄物利用的意義
把廢棄物作為資源進行開發利用,可以緩解自然資源的減少與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多的矛盾。在營建過程中利用廢棄物,可優化資源的供給結構,降低對各種不可再生天然資源的依存,為我國的物質資源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同時,利用廢棄物營建可以減少人類活動對生存環境的影響。在開發廢棄物價值的同時,還能美化城鄉環境,為城鄉發展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2.廢棄物營建形式及相關案例分析
廢棄物的營建形式多樣,本文主要從以下方面來進行介紹:
2.1 建筑廢棄物
2.1.1 廢棄物→建筑
●寧波歷史博物館
建筑使用的是明清時燒制的磚塊,最古老的一塊來自唐朝,已歷經1500年的風霜,外立面大部分使用了從周圍拆遷工地上搜集而來的碎磚爛瓦。將碎磚爛瓦集中起來變廢為寶的技術值得一提——瓦爿(pán),這種建造方法最初由當地農民發明,他們運用此法回收利用被臺風摧毀的建筑廢墟,但是這種技術只有當地工人知道如何操作,如果不將其應用于現代建筑中,手藝將逐漸失傳。
2.1.2 廢棄物→道路橋梁
在拙政園、滄浪亭和留園的園區道路中就有很多利用碎磚塊、碎瓦片和碎瓷片做鋪裝的例子。
2.1.3 廢棄物→地形地貌
●青島園博會百果山園區
在建設過程中,設計師利用園區拆遷產生的廢磚塊、水泥塊、廢石料、廢木材、廢玻璃等建筑廢棄物改造原有地形, 建造了大量的豎向景觀、景觀型駁岸和擋土墻。
●杜伊斯堡 Emscher 公園
直接利用原有的大型廢棄場所作為園林設計中的主要地形地貌。其原址是煉鋼廠和煤礦及鋼鐵工業,由于污染嚴重,該地區工廠于 1985 年廢棄。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師將具有工業美感的主體建筑物盡量保留,對較為零亂的設備進行了清理或者重新排列組合,在原有的工業設施基礎上,營造了具有良好視覺的空間秩序,形成了獨特的工業景觀。
2.1.4 廢棄物→園林覆蓋物
廢棄的磚塊、石塊、混凝土、砂礫等建筑廢棄物均可經過處理后做為無機覆蓋物使用。
在建筑和環境營建過程中,除回收利用建筑廢棄物外,回收利用生產、生活中產生的廢棄物,并將其用于建筑環境營建,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
2.2 生產、生活廢棄物
2.2.1 廢棄物→建筑
●“集裝箱”星巴克
美國西雅圖的這家星巴克門店由4個回收集裝箱打造而成,不僅令人耳目一新,也讓人看到公司致力于環保事業的決心和嘗試。
2.2.2 廢棄物→景觀小品
對廢棄物進行收集和改造后,形成具有觀賞功能或兼具其它功能的小品。該種手法在營建過程中運用較為廣泛。
2.2.3 廢棄物→種植容器
●南京幕府山景觀恢復工程
采用鍍鋅防腐蝕鉛絲把 6 萬多個舊輪胎固定在裸露的巖石壁上,編織成網狀構造,網中填入土壤,再植入常春藤、凌霄、金銀花等灌木,使石質疏松的山體植被較快恢復。
2.2.4 廢棄物→植物
●杜伊斯堡 Emscher 公園
保留場地內的原有的植物,而非將原有的植物作為廢棄物清除。設計過程中,為了突出生態原則,原有的工廠中的植被幾乎全部保留,之后也沒有進行刻意修剪,而是任其生長。
2.2.5 廢棄物→水體景觀
●上海辰山植物園礦坑花園
礦坑原址屬百年人工采礦遺跡,設計師利用現有的山水條件,設計瀑布、天塹、棧道、水簾洞等與自然地形密切結合的內容,深化人對自然的體悟。礦坑花園突出修復式花園主題,是國內首屈一指的園藝花園。
3.楊陵美麗鄉村建設中利用廢棄物的營建設計
3.1 道路
在建設過程中,利用村內房屋建設及拆遷中產生的水泥塊、廢石料等建筑廢棄物,經過簡單的加工處理后,作為道路填充物進行鋪設,形成與農村環境相和諧的道路。
道路建成圖
3.2 官村景墻
收集村莊內閑置的舊磚、舊瓦等建筑材料,進行景墻的圖案設計及填充,賦予景觀墻層次分明的藝術感和時代記憶感,形成了獨特的鄉土景觀。
官村景墻建成圖
3.3 畢公城壕護坡
畢公城壕護坡大量使用了預制空心磚和廢舊磚瓦等建筑廢棄物,預制空心磚成為了護坡植物的種植容器,在空心磚內植入波斯菊、苜蓿等草本植物,形成了獨特的村莊景觀。
畢公城壕護坡建成圖
3.4 村莊小品
在楊陵鄉建工作坊活動中,志愿者將廢舊輪胎進行改造設計,形成了村莊小品,美化了村莊街道環境。
村莊小品建成圖
4.廢棄物營建中的問題與建議
盡管廢棄物在營建設計中具有廣闊的前景和應用范例,但要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大規模推廣應用廢棄物還存在諸多問題。
4.1 環保意識不強
人們對建筑垃圾資源化意識不強,對建筑垃圾分類收集的程度和水平不高,絕大部分采用混合收集,加大了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的難度與成本。
4.2 處理技術有待規范
廢棄物種類較多,來源多樣,在污泥堆肥過程中有可能產生重金屬、廢氣等有毒性的物質,必須根據廢棄物的種類和特性進行研發,制定相應的技術規范。
4.3 建筑垃圾資源化經濟效益不高
廢棄物的運輸、翻新大都會增加能源消耗,而一些再生建材的生產比普通建材對大氣和環境的污染更為嚴重;各新農村建設點相對比較分散, 而建筑垃圾處理及資源化利用設備昂貴,運輸成本和基礎投入大,因而使用廢棄物工程營建的環境成本并不一定比使用新建材低。
4.4 缺少有效的管理政策
當前我國建筑廢棄物收集售賣的市場前景雖大,但實際從業者較少,廢棄物采購沒有統一的定價、標準以及售賣處。廢品收購者通常扮演著拾荒員和采購員的雙重身份。缺少成型的能夠符合利用廢棄物營建的設計管理體系和收納建筑垃圾的企業。設計管理體系尚不完善,缺少有效的管理政策和對收納建筑垃圾企業的扶持政策。
5.結語
垃圾實際上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垃圾”還是“資源”在于看事物的角度,角度對了,建筑垃圾可以轉化為資源;審美到了,垃圾也可以煥發新的生機。美麗鄉村建設如火如荼,大量建筑垃圾產生,如何處理、利用是擺在當前的棘手難題。通過將建筑廢棄物回收利用并改造為農村景觀的營建手法,使建筑廢棄物的形式隨其使用功能的更新而不斷進化,從而變廢為寶,使其成為承載社會價值、村莊記憶以及精神文化的載體。
利用建筑垃圾,就是貫徹生態設計理念的具體表現,一方面能夠實現建筑垃圾的再利用,另一方面能夠體現農村的質樸,讓村民意識到鄉土的、節儉的設計也可以是美的、實用的,從而潛移默化地轉變村民的思想意識,讓村民逐步認同自己的傳統文化。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北斗城鄉規劃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