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H省為例
摘要:鄉村振興的基礎是美麗鄉村, 二者一脈相承, 共同構成了新時代“三農”發展的基本架構。通過對H省3縣 (市) 6鄉6村的訪談和對73個農戶的調研, 從道路建養、安全飲水、垃圾處理、污水處理、危房改造、能源使用、互聯網接入等七大方面對美麗鄉村的推進展開論述, 在明確自來水入戶率提高、改廁成效顯著和燃氣使用率較高的同時, 指出了道路窄少差、供水安全隱患仍存、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短缺等問題。基此, 應建立地方養護資金常態化保障機制, 加大垃圾正確處理方法的宣傳, 完善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和道路管養的落地機制, 以減少扯皮和共管所帶來的管護低效率。
一、問題的提出
鄉村振興是中國農村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鄉村振興的基礎是美麗鄉村[1]。對美麗鄉村建設而言,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是“迄今為止最為重大的利好”, 二者一脈相承, 兼顧戰略層面的部署和措施層面的抓手, 共同構成了新時代“三農”發展的基本架構[2]。因此,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 對美麗鄉村的探討具有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目前對美麗鄉村的研究已經較為豐富, 學者不僅從理論上闡述了其與鄉村振興和美麗中國邏輯體系[1,3], 總結了各地在具體實踐中形成的模式和路徑[4,5,6], 也解釋了外部條件對鄉村環境的作用機理[7], 還指出了其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的建議[8,9,10,11,12]。
本研究從微觀的研究角度, 從道路建養、安全飲水、垃圾處理、污水處理、危房改造、能源使用、互聯網接入等七大方面入手, 分別從省級、縣級、鄉級、村級及農戶等不同層級進行問卷調查, 并在此基礎上對環保、住建等多部門展開深入訪談, 同時匯總村兩委及農戶對美麗鄉村具體問題的看法, 得到了豐富而細致的一手資料。此外, 本研究的開展恰逢美麗鄉村建設大舉推進之時和鄉村振興發端之時, 研究中所描述的2012年至2017年的實際狀況, 在體現美麗鄉村建設推進歷史過程的同時, 也反映了當前最新的進展, 兼具完整性與時效性。
二、調查方法與數據說明
為全面準確地反映美麗鄉村建設中道路建養、安全飲水、垃圾處理、污水處理、危房改造、能源使用、互聯網接入等七大方面的推進情況, 研究隨機選取了H省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一般和較低的3個縣 (市) 下轄的6個鄉 (鎮) , 并在其中選取了6個村, 進行省、縣、鄉、村的問卷調查和半結構式訪談, 累計發放村級問卷6份、鄉鎮問卷6份、縣 (市) 級問卷3份和省級問卷1份, 并全數回收, 有效率100%。各村發放的個人問卷共計81份, 收回75份, 有效問卷73份, 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別為92.6%和90.1%。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和個體調查樣本的分布見表1和表2。
三、經驗做法與成效
1.農村道路提質改造成效顯著
H省連續14年將農村公路建設列為重點民生實事考核項目。截至2016年8月底, 累計完成農村公路提質改造8715公里;完成農村公路安保設施建設前期工作11299公里, 開工10389公里, 完工4640公里;H省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20.1萬公里, 其中縣道4.2萬公里, 鄉道5.6萬公里, 村道10.3萬公里, 全省實現了100%的鄉鎮和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水泥 (瀝青) 路。全省農村公路列養率達到100%, 縣、鄉、村道常養率分別達到100%、81%、71%, PQI中等以上比例達到85.8%, 綠化率達到8.8%。
在具體工作中, H省主要采取了以下六大措施。一是著力于責任落實。將全省農村公路建設和普通公路安保設施建設納入了省“重點民生實事”項目, 并制定責任分解落實方案, 將工作分解到部門、責任落實到人。二是加強督查檢查, 樹立示范典型。全省實行省、市、縣、鄉四級巡查制度, 年初對上年度建設項目進行驗收抽查并將結果在全省通報, 不合格的項目限期整改;組織起草并印發《“四好農村路”督導考評實施細則》, 組織開展“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創建實地抽查工作, 評選出了第一批6個省級示范縣。三是健全政策體系, 制定、修訂政策法規制度, 建立技術標準體系以提供相關指導。四是規范養護管理, 明確“省級指導, 市級考核, 縣為主體”的管養體制, 推進管養分離, 并將專業養護與群眾養護相結合。五是靈活配置養護資金, 要求縣籌集的管養資金不得低于國省補助的20%, 村則通過“一事一議”等方式進行籌資。六是推進陽光工程。建立完善向社會公開包括農村公路建設計劃、資金來源、招投標、工程管理、資金使用、質量、驗收等七個方面的“七公開”制度, 接受社會監督。
2.安全飲水工程順利推進
安全飲水事關國計民生。H省X縣是全國知名的水利大縣, 目前所有鄉鎮政府所在地建成管網系統, 鄉鎮通水率達100%;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73.15%,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穩步推進, 農民群眾飲水條件和衛生健康狀況得到改善。H省T縣有中型水庫3座, 總庫容1.11億立方米;小Ⅰ型水庫30座, 總庫容0.49億立方米;小Ⅱ型水庫176座, 總庫容0.31億立方米;塘壩1.56萬處, 總庫容0.50億立方米, 總蓄引提水量3.24億立方米。實踐中H省從政策制定、責任落實和水質監測三方面開展工作。
一是出臺政策文件, 制定工作制度、編制實施方案。省水利廳出臺《“十三五”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項目實施指導意見》、《“十三五”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財政獎補暫行辦法》、《“十三五”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作考核辦法》和《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十三五”實施方案》等有關配套文件。同時, H省各縣 (市) 分別組織編制縣 (市) 級實施方案, X縣還建立了全縣農飲工程建設與運行管理聯席會議制度, 及時研究解決農飲工程和運行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或重大個案。
二是落實各級責任, 穩步推動工作。H省政府召開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現場會, 與市 (州) 簽訂責任書, 并將農村飲水安全工作納入政府績效考核范圍。水利廳將年度重點民生實事任務指標分解落實到了14個市 (州) 的108個縣 (市、區) , 建立責任體系。省績效辦、小康辦、重點辦等部門建立月報制度, 省財政廳、發改委、水利廳等省直相關部門則聯合舉辦水務PPP項目調研督導和沙龍等。
三是加強檢查力度、注重監測質量。H省X縣于2015年成立水質檢測中心, 負責縣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42項常規項目檢測;2016年由縣政府撥款50多萬元用于全縣19處“千噸萬人”以上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檢測設備的購置安裝。從2016年起, X縣每年撥付146萬元用于農飲水水質檢測中心的運行, 確保農飲水檢測工作的順利開展。為鞏固水質檢測在保證飲水安全方面的重大作用, H省T縣建立水質檢測中心, 并將檢測頻次和方式由每年2次抽檢增加到2次必檢;建立千噸萬人規模水廠的水質化驗室14處, 并舉辦多次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水質消毒和檢測技術培訓班, 提高檢測人員的技術水平。此外, T縣建管中心局還派出專門技術力量, 全面負責工程技術指導和管理, 由技術負責人對工程規劃、設計方案和材料設備進行全面監管;通過分項目打捆招標的方式公開招標選擇監理單位, 設立項目監理部, 實行水利工程項目總監制, 配足現場監理人員, 對水利工程建設進行全程監理, 確保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質量。
燃氣和清潔能源衛生環保, 使用便利, 可以明顯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和人居環境。在供給層面, 2017年T縣共有燃氣企業8家, 管道天然氣用戶17502戶, 年供應量760萬立方米;液化石油氣用戶232100戶, 年供氣量6210噸;同時, 縣內有6個鄉鎮正在建設管道天然氣設施, 均可在2020年前投入使用。在需求和使用層面, 各村的天然氣戶占比均大于60%, 平均占比高達76.68%, 有些村已經做到了“戶戶通氣”。在清潔能源方面, 表3表明擁有沼氣池的農戶在各村之中的占比相差較大, XL村占比最大為22.97%, 最小占比為0.34%。這種各村之間的差異性主要是因為其不同的種養殖結構, 以養殖業為主的村較之于以種植業為主的村具備更大的使用可能和更高的使用效率, 因而沼氣戶占比更大。太陽能戶占比在各村間的分布較為平均, 大約有四分之一的農戶對其加以利用。這些基礎設施的優化為村民生產效率的提高和生活質量的改善提供了便利條件, 得到了村民的認可。
4.用電缺口日益減小
H省通過加大農網改造力度和發展光伏發電, 較好地滿足了農村地區快速增長的用電需求, 促進了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一是供電能力顯著提高, 縣域電網110千伏容載比達1.98, 35千伏容載比達1.72, 基本滿足供電發展需求;農村戶均配變容量達1.23千伏安/戶, 年平均停電小時數縮短7小時。
二是電力服務趨向均等化, 光伏發電發展迅速。H省2016年已完成1093個貧困村電網改造, 光伏扶貧電站全省已經并網7.8萬千瓦, 發電1840萬度。
三是配電網改造升級工程陸續展開。T縣在2017年向55個行政村投資0.8676億元, 用于配電網改造升級工程。目前已有16個行政村41個配電臺區下達了項目設計批復并已進場施工。其中第一批行政村配電網改造升級工程總計97個單體項目, 已全部完成高壓電桿組立328基, 低壓電桿組立187基, 10千伏線路架設25.051千米, 低壓線路架設77.992千米, 配變安裝97臺。2017年第二批項目累計完成行政村農網改造15個, 高壓電桿組立241基, 低壓電桿組立813基, 10千伏線路架設11.026千米, 低壓線路架設47.801千米, 配變安裝95臺。
5.改廁工作廣泛開展
H省改廁工作推進順利。2012年以來X縣累計投入農村改廁6700多萬元, 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由2012年的77.03%提高到2016年的79.56%, 無害衛生廁所普及率達44.62%。截至2016年底, L市共計完成改廁項目任務44474座, 其中2016年完成2632座, 共涉及行政村 (社區) 246個, 占全市 (除城區19個社區外) 303個村 (社區) 的81.2%;全市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達64.48% (含三格化糞池6.46萬戶, 雙甕漏斗式7萬戶, 三聯沼氣池式3.47萬戶, 完整下水道水沖式6.8萬戶, 其他類型9.41萬戶) 。
在改廁工作中, H省多管齊下, 積累了如下有益經驗。
一是高度重視, 加強領導。H省將改廁指標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監測統計指標中, 把改廁工作整合到美麗鄉村建設、農村危房改造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項目中來;下發全省農村改廁項目實施方案, 召開專題會議和培訓, 切實加大農村改廁工作的推進力度。
二是廣泛宣傳, 深入發動。H省注重對農戶的宣傳教育, 將宣傳發動作為改廁項目的基礎性工作來抓:堅持開展“三個一”活動, 即每村開一場動員會、發一套宣傳手冊、建成一個示范三格池, 積極向村民宣傳改廁的重要意義;發揮村支兩委和黨員干部的示范作用, 干部帶頭改廁;加強施工人員的宣傳指導作用, 做到既當施工員, 又當宣傳員, 發動農戶積極參與改廁。經過努力, 廣大農村群眾改廁積極性不斷提升, 形成農戶出工挖池、自備主料、配合做小工、負責施工員食宿等多種參與形式。
三是科學組織, 規范施工。H省愛衛辦制定了衛生廁所建造、使用和管理標準, 規范操作程序。各地層層組織開展改廁技術培訓, 深入各項目村對施工技術人員進行現場指導和調度。大力推廣現澆建造方式, 集中購置模具分發各項目縣使用, 提升無害化衛生廁所建造的水平和質量。積極探索農村改廁社會化、專業化服務, 實行“統一購材、統一規格、統一標準、統一建造”的“四統一”施工模式, 保障施工數量和質量。
四是嚴格管理, 確保實效。第一, 規范經費管理。各市州愛衛辦組織的農村改廁督導檢查都有財務審計人員參與, 嚴格審核經費使用情況。第二, 加強動態管理。認真落實“一戶一號”、施工日志記錄等制度, 并定期不定期到項目村進行實地查看指導。第三, 嚴格督查考核。采取隨機抽查的方式, 對各地的改廁進行現場督查, 結果向全省通報。各級愛衛辦每年也組織多次檢查指導, 對各項目點巡回督導檢查, 隨時發現和解決問題, 促進改廁項目如期保質保量完成。
6.垃圾污水處理能力日益增強
H省在農村垃圾處理方面不斷加大投入, 并創新方法。X縣整合投入1億多元, 建設并提質改造了縣垃圾填埋場, 日處理能力達到220多噸, 確保縣城區以及鄉鎮區的生活垃圾全部實現無害化處理;在全縣主要道路、人口集中居住點、鎮區等地建設垃圾中轉站17個, 垃圾池3000多個, 各類垃圾轉運工具1000多臺 (輛) , 為農戶配備垃圾桶近20萬個。H省T縣現有農村保潔員1029人, 2016年農村清潔工程總投入1787.8萬元, 2017年已完成投入1050萬元。
2016年, X縣農村垃圾集中處理率達到100%, 實現全覆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0%以上, 規模畜禽類處理設備裝備率100%;在農作物秸稈處理方面, 采取肥料化、基質化、原料化、能源化、飼料化五種方式, 開展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 完成稻草綜合利用80萬噸以上。T縣農村日產垃圾約388噸, 處理率達99.1%。
在農村污水處理方面, H省T縣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調動群眾積極性。T縣現累計發放獎補資金640萬元, 已建成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三格凈化池、四格凈化池6400多個, 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一格池、兩格池、三格池共覆蓋82689戶,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64.1%。成功打造49個整治示范點。
在日常工作中, T縣成立以縣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 由縣環保局指導、各鄉鎮人民政府督促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 要求沿江沿河直接向水體排放生活污水的農戶和主要干線兩側的農戶建設三格池, 其余農戶建三格池或二格池。
此外, T縣廣泛宣傳環保知識, 圍繞世界環境日、法制宣傳日, 以電視、網絡、微信等方式, 以接受群眾咨詢投訴為重點, 開展環保法規政策宣傳培訓活動。近三年來, 共印發新環保法宣傳讀本20000多本、宣傳單4000多份, 接受群眾現場咨詢400多人次, 發放調查問卷1500多份, 使群眾對環保的認知程度不斷提高, 進一步促進了污水處理工作的有效開展。
四、突出問題與成因
1.已建道路窄、少、差等問題依然突出, 管護不足問題依舊嚴峻
道路的通達性和質量高下不僅直接影響域內與外界的經濟往來, 同時也是決定村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從2012年至2017年9月, H省的農村道路修建資金平均達到每年30.067億元, 2016年經濟最為發達的L市在該方面的投入已達8.43億元, 農村道路的修建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在調研樣本中, 有高達90.4%的人認為近五年農村最大的變化在于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完善。然而單憑道路數量的增多并不能滿足農村發展的需要。通過實地走訪和問卷調查我們發現, 農村道路過窄、數量過少、質量過差和管養不足等問題十分突出, 村民反映強烈。
一是道路過窄。從調研村來看, 村內道路大多寬3.5米或4米, 過于狹窄無法會車, 很多農戶不得不因此放棄購買汽車的計劃或將自家汽車閑置院中, 轉而使用摩托車, 村民的運輸和生活需求無法得到較好的滿足。
二是道路過少。目前農村道路的建設多側重于省、縣、鄉道, 在連通自然村尤其是連通農戶方面發展較為滯后。從表4的統計來看, 雖然所有樣本鄉的村公路通達率都為100%, 但有三分之一的鄉無法做到各個村民小組間都通有公路, 農戶間的公路通達率則更低, “斷頭路”很多, 完整循環路網的缺乏給村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不便。
三是道路質量過低。由表4可知, 樣本村的進村公路均為水泥路, 有些村還兼有柏油進村公路。然而實地走訪和個人問卷調查后筆者發現, 在自然村內部, 仍多以泥土路和砂石路相通, 大中型車輛難以通行, 且雨雪天道路泥濘難行, 生活和生產受到嚴重影響, 村容村貌也大打折扣。
四是管養維護不足。這一方面歸因于“重建輕養”思想的普遍存在, 另一方面是由于農村道路經費國省補助標準偏低和養護資金缺乏常態化保障機制。在各村中, 有50%的村內道路養護方為鄉鎮及以上政府, 還有50%為行政村或村民小組。在具體工作中, 這些村或村民小組常常因為資金不足或養護機制缺失而疏于對道路的管養, 一些之前的水泥路重新變回了“砂石路”, 路燈等配套設施也十分缺乏, 公路失管失養現象普遍。
2.供水工程安全隱患仍存, 管養不足
表5中各樣本鄉及樣本村的安全飲水情況顯示, 樣本鄉中平均有93.98%的村實現了安全飲水, 有83%的樣本村做到了全體農戶符合安全飲水標準。
由表6對自來水入戶的統計結果來看, H省自來水入戶率逐年提高, 截至2017年已有超過七成的村民接入自來水;在個體問卷調查中, 也有79.45%的受訪者為安全飲水戶。
在非安全飲水戶中, 有很大一部分村民以當地河流為水源, 在枯水期或冬季時取水不便, 用水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證率較低。此外, 在調查中筆者還發現, 供水工程的安全隱患問題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部分農村安全飲水工程沒有劃定水源保護區, 還有一些早期建設的農飲項目直接取用山溪水或水庫水, 未安裝消毒凈化設施;一些已經安裝了消毒設備的供水工程因為運行經費、固有觀念和用水習慣等原因, 或破損或停止正常使用;水廠的水質自檢工作開展率低, 他檢體系不完善, 檢測能力和人員配備不足, 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與道路養護的狀況相類似, 供水工程的管養維護也較為欠缺。從硬件設施上來講, 安全飲水工程中部分水廠建設年代較早, 水廠內加藥、計量、水質化驗和管理用房等附屬設施本就不完善, 而且經年累月的使用使得管路損壞也十分嚴重。從人員配置上來講, 農村基層水利單位因為工作較高的專業性和發展平臺的局限導致了高素質供水工程專門管理人員的缺乏, 管網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常常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
3.垃圾和污水的處置方式簡單, 處置設施仍顯欠缺, 鄰避效應明顯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五大總要求之一, 這既包括自然生態的宜居, 也包括社會生態的宜居[1]。垃圾和污水處理得好, 自然生態才能健康, 綠水青山才能延續, 金山銀山才有基礎;垃圾和污水處理得不好, 自然生態遭到破壞, 社會活動的負外部性凸顯, 良好的社會生態更是無從談起。
實際調研中筆者發現, 只有不到20%的村實現了垃圾的集中堆放和掩埋, 其余均是將垃圾運到鎮或縣, 然后集中焚燒處理。對于這種集中處理垃圾的方式, 最大的掣肘就是高昂的運輸費用。如表7所示, LJ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索性直接讓村民自行將垃圾掩埋或焚燒。在實際操作中, 農戶不了解哪些垃圾可以掩埋, 哪些可以焚燒, 常常一把火先燒過去, 燒不掉的就埋起來。這種操作完全無法控制飛灰和有害物質的擴散, 還有可能造成土壤和水體的污染, 空氣中也時常飄過陣陣刺鼻的味道。
此外, 調研發現, 垃圾和污水的處理設施不足是一個十分普遍的現象。正如表7所反映出的, 各鄉平均只有52.15%的行政村有垃圾集中處理設施, 對于如S鄉等經濟較為落后的鄉, 擁有垃圾集中處理設施的村占比甚至低至了6.25%。即便是已建成了垃圾集中處理設施, 對其利用率也很低:在T縣15個鄉鎮垃圾中轉站當中, 正常運行的只有3個, 其余80%的設施并未真正發揮作用。
污水的處置狀況同樣有令人擔憂之處。表7中所有樣本鄉都沒有污水集中處理設施, 只有17%的樣本村有生活排水溝渠, 其余村均為農戶分散處理。表8的個體調查結果顯示, 有高達12.32%的農戶日常處理污水的方式是隨地排放, 排入污水處理池的情況只占16.43%, 還有46.58%的農戶選擇其他方式, 追問下得知這種方式多是直接將污水倒入田地, 處理方式過于簡單, 對環境造成的破壞顯而易見。
產生這種現象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處理經費與實際工作所需間存在較大缺口。從表9可知, 各縣的生活污水處理資金在年際間變化較大, 且下降趨勢明顯, T縣更是連續四年在污水處置方面投入財力極少。即便資金得以批復, 各部門對資金的利用也是各自為陣, 難以形成有效整合, 整體效益欠佳。二是環保理念不足。在生活垃圾的處理中, 村民們更傾向于將垃圾簡易填埋或直接焚燒, 對垃圾分類處理不接受, 不了解隨意焚燒垃圾帶來的危害, 垃圾隨意傾倒的現象時有發生;還有人認為污水處理設施會降低自己的生活質量, 危害自身健康, 堅決不同意在自己所在的村設立, 鄰避效應突出, 這加大了建設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的難度。
4.改廁工作區域差異明顯
H省在美麗鄉村的建設過程中, 改廁工作取得了顯著進展。正如表10所顯示的那樣, 全省衛生廁所普及率從2014年的68.5%不斷上升至2017年的80%以上, 增幅大于11%;X縣、L市和T縣三縣 (市) 2017年衛生廁所普及率平均也達到85%以上。在表11的個體調研結果中, 有84.93%的農戶使用衛生廁所, 旱廁或簡易廁所的使用率低至8.21%, 衛生廁所的建設和使用均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相較于衛生廁所, 具有糞便無害化處理功效的無害化衛生廁所的發展速度略低, 且區域間差異較大。在2014年經濟較為發達的L市56.6%的無害化廁所普及率就已經高于X縣和T縣在2017年所達到的50%和43.15%, 其在2017年的改廁資金也分別是二者的9倍和45倍, 差異化程度十分巨大。T縣因為連年來改廁資金稀少, 甚至在2015年沒有該項投入, 導致 (無害化) 衛生廁所的改建工作一度陷于停滯, 衛生廁所和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從2014年的84%和42.3%提高到2017年的87%和43.15%, 五年來僅上升不到3個百分點。
五、思考與對策
綜合上述問題, 本研究在資金支持、人才培養、環保意識和管養維護方面做了如下思考。
1.提升專項資金支持力度
針對資金投入不足問題, 建議提高農村道路國省資金補助標準, 并建立縣、鄉和村級養護資金常態化保障機制;提高住建部門危房改建補貼標準, 適當統一五保戶、低保戶、貧困戶和殘疾戶的補助標準;恢復國家農村改廁項目資金補助政策, 充分整合各類資源, 統一調度;進一步提高對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養殖糞污治理等專項資金的投入, 強化資金整合力度。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 著力增設農村成套文體設施, 減小城鄉差距, 并撥付資金及時檢查、維護、修理和更新農村文化服務設施, 提高文化場所管理水平。
2.加大環保思想宣傳力度
加大對無害化衛生廁所和良好衛生習慣的宣傳力度, 加強對無害化衛生廁所的使用指導, 強化生活污水要分流、生活垃圾要分類的環保意識, 重視有毒有害垃圾和養殖大戶的糞污處理問題, 加大宣傳力度, 通過手機報、微信、“村村響”廣播等多種形式強化農民創造維護良好生活環境的主體責任和環保意識。
3.強化基礎設施管養力度
針對農村道路窄、少、差的問題, 建議實施道路拓寬工程, 同時重視連通自然村和農戶的循環路網建設, 改善“斷頭路”狀況;實施道路硬化, 改善泥土路、砂石路等的路面狀況。針對道路管養不足的問題, 建議明確各級政府精準對應的職能部門和負責人員, 將責任落實到人;建立健全各部門協調機制, 統一財權與事權, 減少扯皮和共管所帶來的管護低效率;努力創造條件, 解決好路燈照明問題, 滿足好村民在夜晚乘涼和散步的照明需求。
強化飲水安全管理, 依法劃定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水源地保護范圍, 設立水源安全警示標志;切實落實建設前和建成后水質檢測的衛生保障措施, 及時掌握飲用水水源的環境和水質狀況, 確保農村飲水安全。
加大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力度, 合理規劃, 高效利用, 按時維護;加快推進農戶化糞池的建設工作, 適當提高獎補標準, 減少分散污染;加強部門之間聯動和配合意識, 整合各部門治污資金, 緊密配合開展工作, 確保污水治理工作管理到位。
基金: 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生態補償關鍵技術研究” (2013BAC03B05);
作者簡介: 楊園爭 (1986—) , 女, 山西太原人, 管理學博士, 中國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 從事農業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03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