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比較》編輯室和北京基金小鎮主辦的“中國城市新征程”研討會上,與會專家提出,在中國經濟發展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的當下階段,面臨著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發展趨勢,中國城市的高質量增長不僅要吸引高學歷人口,更要善待低學歷人口。為此,城市要在賦予和保護農民工城市權利上下功夫。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陶然認為,未來新型城鎮化的關鍵突破口,在于人口流入地城市,特別是大、中城市的城中、城郊村土地制度改革,尤其是推動這些城市的集體建設用地盡快進入城市住宅用地市場;與此同時,為防止激進改革對城市存量房地產市場價格的過大沖擊,短中期內集體建設用地入市應該主要用于為流動人口與城市低收入人群建設市場化定價的出租屋。對于城中村這樣的存量小產權房,如果基礎設施達標,但公共服務不到位,在補繳公益事業用地以及稅費基礎上可以考慮逐步轉為大產權,并用所獲補繳土地與稅費來充實政府財政,提供相應地段的基本公共服務;而對那些基礎設施不達標的存量小產權房,則需更新改造并達到基礎設施基本建設標準的基礎上,補繳公益事業用地及稅費后逐步轉為大產權。上述措施,將全面調動人口流入地主要城市城郊村、城中村舊村改造與新建住房的積極性,在增加城市住房供應的同時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為城市以流動人口為主體的中低收入人群提供可支付體面居住條件、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創造條件。通過地方政府、村集體與市場化建設、運營管理機構合作,將不僅可以免費獲得公益事業用地,而且能增加財稅收入并用于推動包括流動人口子女在城市平等享受義務教育在內的戶籍改革,最終實現流動人口完全市民化,為短期消化過剩產能,長期拉動經濟增長并實現房地產市場健康平穩發展奠定基礎。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比較》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