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印發《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堅持以人為本、遵循規律、分類施策、集約高效的原則,提出了力爭在5年內實現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穩步提升至接近70%的目標,部署了四大行動。
“城鎮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張占斌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穩步提高城鎮化質量和水平,充分釋放新型城鎮化蘊藏的巨大內需潛力,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勁動力和堅實支撐。
01
準確理解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內涵
Q1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2012年的53.10%提高至2023年的66.16%,近10年累計1.65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范圍顯著擴大。該如何看待今后5年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升至70%的目標?其中,強調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蘊含著怎樣的深刻內涵?
張占斌:近年來,我國城鎮化率顯著提升,但依舊保留較大提升空間。比如,第一產業就業人員占全社會就業人員比重為22.8%,非農產業勞動生產率是農業勞動生產率的近4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9倍,農業富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進城就業安居仍有較強需求和較大空間。
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了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的重大改革舉措。
新型城鎮化道路是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健康城鎮化道路。第一,中國是具有14億人口的大國,要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在人類發展史上沒有先例。第二,中國是一個城鄉二元結構比較嚴重的國家,如何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艱巨任務之一,要有耐心和定力。第三,工業化、城鎮化和生態文明建設三件事“一個也不能少”,屬于同步進行、疊加進行。這個難度也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難度要大得多。
簡而言之,我們堅持走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就是要以人為核心、以質量為關鍵、以改革為動力。
首先,新型城鎮化,是堅持以人為本,體現公平共享、包容發展的城鎮化。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就是要努力破解城鄉二元體制和城鎮內部的二元結構,使城鄉居民共享發展成果,過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其次,新型城鎮化,是堅持四化同步,體現產業支撐、就業優先的城鎮化。城鎮化要有產業支撐,要促進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信息化和城鎮化深度融合、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這也是把握城鎮化質量的關鍵所在。要確保城鎮能夠集聚人氣,擁有持續吸納就業能力,實現產、城、人三方面融合。
再次,新型城鎮化是堅持城鄉互動,體現以城帶鄉、工農互惠的城鎮化。推動新型城鎮化要與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要嚴防死守耕地紅線,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要探索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要探索農民變市民、進城不離鄉、“就地就近”城鎮化的路子。健全體制機制,不斷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形成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城鎮化進程、共同分享城鎮化成果。
最后,新型城鎮化是堅持傳承文化,體現歷史文脈、民族特色的城鎮化。城鎮建設要實事求是、科學規劃、務實行動,既不能閉門造車,也不能邯鄲學步,避免走彎路;要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融入現代元素,更要保護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體現民族文化的自信。
02
路徑、導向清晰 扎實推動新型城鎮化
Q2
《行動計劃》圍繞實施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潛力地區城鎮化水平提升、現代化都市圈培育、城市更新和安全韌性提升四大行動,按照明確發展方向、重點任務、政策措施的部署邏輯,確定了路徑,鮮明貫徹了“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的重大改革舉措”要求。您認為,該如何因勢利導、順勢而為,確保今后5年實施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
張占斌:以人為本的城鎮化,是新型城鎮化的本質屬性。《行動計劃》提出了未來5年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的目標任務,將進一步改變以往地方在城鎮化發展中不同程度存在的“重物輕人”現象,確保要圍繞人的城鎮化這一核心,努力提高城鎮化質量。
需要重申的是,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更是一個自然歷史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推進新型城鎮化,更需要遵循規律、因勢利導,使城鎮化成為一個順勢而為、水到渠成的發展過程。
第一,把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新型城鎮化的首要任務,實施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以進城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為重點,兼顧城市間流動人口,統籌推進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和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等一系列任務部署。這體現了積極促進農民工市民化,逐步解決半城鎮化問題,按照因地制宜、分步推進、存量優先、帶動增量的原則,堅持“兩手抓”,一手推動戶籍制度改革,一手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行動立意。
第二,聚焦城鎮化率低且人口規模大的地區實施潛力地區城鎮化水平提升,對城鎮化率較高且人口持續集聚的地區,實施現代化都市圈培育兩大行動,進一步凸顯了推動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的分類施策導向。一方面有助于因地制宜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協同發展,實現以產興城、以業聚人,更好滿足農民就近就業安家的需求;另一方面,利好推動中心城市基礎設施向周邊延伸、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和產業向周邊覆蓋、轉移,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第三,針對城市發展中最迫切最突出的安全韌性問題,實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韌性提升行動,有助于著力補齊城市短板,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抓好城市地下管網等“里子”工程建設,加快補齊城市安全韌性短板,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新型城鎮化不僅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還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以及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更是推動改革釋放紅利的重要突破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平臺。因此,為扎實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落地,必須堅持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加強統籌協調,確保黨中央關于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各項部署落實到位。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來源:《中國經濟時報》2024年8月16日頭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