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調研,某村民朋友的一句話發人深省,“真金白銀朝你們城里跑,假冒偽劣往咱們鄉里鉆。”的確,本以為城鄉一體化深入推進的今天,城鄉優勢互補、全面融合、相互促進,村民群眾能過上與城里人同等品質的生活,卻沒想到“竹籃子打水一場空”,廣袤鄉村反而成了假冒偽劣在農村肆虐猖獗的“跑馬場”與暢通無阻的“特別行政區”。
大致說來,今天進入鄉村的假冒偽劣可作如下分類:一是假種子、假農藥、假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讓村民群眾深受其害、苦不堪言,有時“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二是假冒偽劣食品。如外觀、品名、標識等全方位以假亂真的“康帥傅”方便面、“娃恰恰”奶制飲品等,此類食品直指鄉村留守兒童,直接影響的是人的身體健康,讓鄉村下一代過早地染上疾病、怪病;三是冒牌家用電器產品,如電飯鍋、電風扇、多用插座,乃至洗衣機、冰箱等,其產生的危害不僅有可能引發火災,也危及人身、財產安全;四是假冒偽劣洗漱、化裝用品,如牙膏、洗發液、香皂等,明顯地,其也直接危及人身安全,長期使用對人體有百害無一利。
不得不承認,這些假冒偽劣之所以能夠在鄉村大行其道,主要基于以下原因:村民群眾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水平低,往往對假冒偽劣不能第一時間做到精準識別、準確辨認,習慣于憑印象、想當然;一些商家有意識地誤導村民群眾,即使在群眾提出置疑時,也借口屬于同一個廠家的“姊妹篇”,極力糊弄、刻意蒙騙;假冒偽劣最大的優勢是價格低廉,在過慣了苦日子的村民群眾眼里,無疑是最大的利好;假冒偽劣大多不標明生產廠家與地址,即便有,也是“李鬼”穿上了“李逵”的黃馬甲,追溯起來困難重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過往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已經遞進到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對此,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尤其長期以來村民群眾處于相對弱勢群體地位,使得新時代更需要彎道超車、迎頭趕上,堅決不能因為假冒偽劣的橫行霸道,使其不能共享經濟社會發展之果。對此,讓假冒偽劣徹底從鄉村絕跡,既需要治標,也需要治本,既需要政府有關職能部門主動發力、積極作為,也需要村民群眾自身加強質量安全防范意識。
一方面,市場監管部門應從現在開始,切實將農村消費市場的監管責任擔負起來,確保既不缺位,也不慢作為,甚至不以為然、無所事事,壓根兒不作為。誠然,鄉村廣布、村民群眾居住分散,監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但比困難勇毅的是擔當,較辦法更可寶貴的是信心。有了擔當和信心,就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譬如從源頭抓起,從鎮、村兩級超市、零售貨鋪管起,做到敢管敢嚴、真管真嚴、長管長嚴,始終保持高壓態勢,形成強大震懾效應,讓兜售假冒偽劣者付出高昂的成本和代價,就完全不愁他們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懸崖勒馬、改邪歸正。
另一方面,伴隨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深入實施,基層黨委、政府也應該將嚴防假冒偽劣侵犯、損害村民群眾的正當合法消費權益,納入工作議事日程,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幫助村民群眾認識假冒偽劣的危害性,自覺選擇“用腳投票”,對假冒偽劣異口同聲說“不”。比如,定期組織開展相關科普知識講座,發放簡明易懂的消費宣傳指導手冊,進村入戶對有關假冒偽劣進行識別、對其危害性進行一對一的講解,等等。同時,基于村干部的示范帶動性與基層社會公信力,村干部尤需拒絕假冒偽劣,讓村民群眾“有樣學樣”,銘記于心,“依葫蘆畫瓢”。
此外,有關社會機構、志愿者組織在開展送文化、科教、衛生等下鄉時,也應該將辨認、識別假冒偽劣,以及遭受假冒偽劣侵害時如何維權等消費知識與法律常識,對村民群眾予以宣教、推介,使抵制假冒偽劣形成強大合力,最終讓村民群眾一個個地醒悟,勇于維護消費權益,使假冒偽劣在鄉村終無立足之地。
(作者為湖北省荊門市委黨校教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