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維護農村基層穩定、普惠農村民生投入了大量資金,特別是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推進,縣級以上政府統籌整合用于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資金量越來越大,這也給農村基層組織增強理財能力、提高理財水平、管好村級財務提出了更高要求。通過調研中部省份某縣,現就村級財務管理做出思考與探討。
一、基本縣情
該縣位于總面積3440平方公里,轄28個鄉鎮,424個村(居)委會,人口近百萬,其中農業戶數20.6萬戶,農業人口72.57萬人,耕地面積55萬畝。自鄉鎮機構改革后,全縣28個鄉鎮財政所實行“以縣為主,縣鄉共管”的管理模式,全縣現有從事鄉鎮財政管理的干部146人,其中縣鄉財局14人,鄉鎮財政所132人。
二、村級財務管理主要做法
為進一步加強村級財務管理,防控村級財務風險,促進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有效拓展鄉村財政財務管理的廣度和深度,近年來,該縣財政通過勤抓細管,開拓創新,使鄉村財政財務精細化管理水平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1、完善財務管理制度。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預算法》和《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等財經法規的要求,進一步完善了“村帳鄉代理”有關制度、規定。特別是針對村級財務管理的新常態,該縣結合村級財務管理過程中的新情況、新規定、新流程,在實施《XX縣“村賬鄉代理”財務管理實施辦法》的基礎上,又專門制定并下發了《扶貧資金報賬規程》、《村級固定資產管理規定》、《村級債權債務管理規定》等規定,確保了村級財務管理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2、摸清村級“三資”家底。近年來,該縣利用建制村撤并契機,由縣人民政府辦公室牽頭組織28個清產核資小組對全縣所有的村、居委會的“三資”情況進行清理登記,歷時3個半月查清了村級“三資”家底,根據核查情況:全縣村級資產總額為4.39億元,村級負債1.3億元,村級集體所有的土地、林地、草地、山嶺、水面、荒地、灘涂等共有348364畝。通過清產核資,全面掌握了全縣村級“三資”狀況,為今后盤活村級“三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加強業務人員培訓。為了搞好“村帳鄉代理”工作,在鄉財縣管財務管理平臺上增加了“村級財務核算”帳套,使全縣所有村的帳務實行了網絡化、規范化管理。同時,積極提高從業人員、參與人員的業務水平,首先,聯合縣紀委就村級財務管理的政策、規定等召開專題培訓會,培訓的對象是村長、村支部書記。其次,對各鄉鎮的“村帳鄉代理”業務人員進行了系統性的業務培訓,包括熟知各項規章制度,如何上機操作,如何按規定進行帳務處理,如何整理歸檔村級財務資料等等。第三,各鄉鎮財政所對村級報帳員進行培訓,告訴他們如何審發票,管資產,登記債權債務流水帳等。
4.嚴格資金管理監督。要求鄉鎮財政所對資金的申報使用情況注重事前參與、事中監控、事后跟蹤;對項目建設專項資金,按照項目申報、項目實施、項目竣工三個環節,分別按進度分批撥付,堅持對每一筆項目專項資金撥付要先進行現場察看拍照;對惠農補貼資金實行動態化管理,杜絕冒領、虛報。通過全程的監督管理,實現了財政資金流到哪里,財政監督管理就延伸到哪里,充分發揮鄉鎮財政資金就地監管的優勢,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同時,充分調動群眾監督積極性,各村成立監督小組,對項目建設進行全過程監督,保障工程質量和資金安全。
5.加大工作考核力度。為了使鄉村財政財務精細化工作落到實處,抓出成效,該縣建立了一套嚴格的考核獎懲激勵機制,把鄉村財政財務精細化管理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納入目標管理考核,對工作扎實、成效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對個別工作馬虎,管理不到位的財政所,則給予通報批評和經濟處罰。
二、當前村級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1.村集體經濟發展滯后,可支配財力不足。全縣村集體經濟有經營收益的村159個共560萬元,占村總數的38.2 %,其中:經營收益在5萬元以下138個,5-10萬元11個,10-20萬元3個,20萬元以上7個。無集體經營收益的村257個,占村總數的61.8 %。全縣總的來說村集體經濟發展動力嚴重不足,村級收入主要依賴上級的財政轉移支付收入,村級財力造血功能差,基層財務增收困難,村級可支配財力不足,有些村把上級撥付的運轉經費使用完以后,村里可用財務必幾乎為零。
2.報賬不及時,收支無計劃。有些村取得的集體經濟收入不及時入賬,收支無計劃,特別是在村里取的一些集體田土租金收入,村集體的山林承包、退耕還林補助收入等方面存在坐收坐支現象。有些村一年只報一次賬,平常不來報賬,一旦運轉經費到賬了就到鄉鎮財政所報賬。不少村沒有編制年度用款計劃,往往收不抵支,年年負債運轉,特別遇到有些年度內檢查工作多或村(居)換屆期間,開支大突擊用錢現象普遍,選舉經費安排沒有標準,沒有計劃,支出隨意性大。
3.“三資”管理不到位,資產流失現象嚴重。村級集農村體財務管理中,對“三資”(資金、資產、資源)的管理缺乏有效管控機制,村級資產利用率十分低,特別是在經歷撤鄉并村后,原有的村級資產流失、損壞嚴重,辦公家具不知所蹤。村級資源主要是一些山林、集體田土、果園,由于與村組、村民責任田土界限模糊,長期以來村里疏于管理,村組和村民侵占集體資源現象得不到有效控制。另外村級干部換屆新舊交替,財務移交、三資移交、離任審計不徹底也造成資產、資源流失。有些村集體出租林地、田地、果園,不進行公開競爭,不通過村民大會,不履行書面協議,手續不規范,權利義務不對等,甚至有些合同協議承包期限達幾十年,村級資產出租價值嚴重低于市場水平。
4.賬外債務認定難,村級財務化債壓力大。村級債務沉重,形成原因復雜,形成的債務需要化解,化債壓力使村級財務運轉困難。有些村一直存在一些隱形債務難以認定,這類型債務賬面沒有數據,但債務人又持有村里打的借條或欠條,債務用途多是用于村里修公益事業建設和過去上交農業稅收任務時下欠,由于時間久遠,村里以前的財務資料遺失,經手的相關人員也含糊其辭,這給賬外債務認定帶來很大困難。
5.財務制度執行不嚴,資金管理混亂。隨著鄉鎮財政改革的順利推進,絕大部分村也都能較好地執行各項財務管理制度,做到勤儉節支、合理使用,但仍有部分村財務制度執行不嚴,資金管理混亂。有的村務監督委員會沒有正常行使職責,跨年度報賬,書記、報賬員一肩挑;有的村干部則無視財經制度和財經紀律,虛列開支,還存在白條報賬、招待費開支現象;有的村實施上級安排的項目建設沒有按“七要素”和“十一要素”要求進行報賬,沒有正規的稅務發票,項目報賬時用水泥發票沖抵工程款,甚至有些村用一張白條就支走了幾十萬的工程款;有的村將項目資金一部分用于專項工程建設,一部分以結余的形式用于村里的經費開支,沒有專款專用。有的村村級項目建設沒有專賬,村里開支與項目經費混淆做賬,也沒有實行公開公示。
四、進一步加強村級財務管理措施及辦法
1.發展村集體經濟,增強自身造血功能。一是要領導重視,積極探索財政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新途徑,深化農村綜合改革,以體制機制創新為核心,堅持以發展農業產業和高效利用現有村級資源為主模式,扎實有序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加快發展。二是健全完善土地流轉政策體系。出臺相關政策,明確土地的集體所有權,嚴格規范土地流轉方式,村集體通過上級項目支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招商引資等措施,提高流轉地價值,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三是加大財政支持發展力度。要制定優惠的財政政策,為村級集體經濟較薄弱的地方設立專項扶持資金,實行封閉運行,直接支付到村,由鄉鎮財政所負責其監督使用。同時,要研究制定支持發展村集體經濟的考核辦法,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和部門的責任,做到指標細化、量化、層層簽定科學合理的工作目標責任書,工效掛鉤,動態管理。
2.加強制度建設,完善財務管理。“預則立,不預則廢”。建立建全村級財務管理制度,制定農村“三資”管理辦法,運用“三資”管理平臺操作軟件,對村級“資產”“資源”實行動態監管。制定村級財務收支預決算管理制度,財務支出預警制度,實行“先預算、后支出;無預算、不支出”。從而防止村級報賬不及時,收支無計劃現象的發生。制定村級財務“資金直達制度”明確提出,村級財務支出原則上不使用現金結算,對涉農個人的補貼、工程項目款、大金額的采購資金實行資金直達個人賬戶。進一步完善“收支兩條線”管理,明確村級收入在規定時間內上繳財政專戶,嚴禁坐收坐支,公款私存,任何部門、單位和個人都不得截留、挪用、擠占村級集體資金。通過制度的約束,進一步完善村級財務管理,把所有資金納入“一個籠子”管理,所有支出在“一本賬”中反映,錢從哪里來,花到何處去,一目了然。
3.加強監督執紀,強化財務公開。建立村級財務監督體系,村務監督委員會要發揮對村級財務活動的民主監督職能,鎮紀委負責對群眾舉報的線索和反映的問題開展村級集體財務檢查,農經部門與財政部門聯合對村級財務進行不定期的檢查,村級主要干部離任要進行離任審計,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把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要創新監管新方式,借助“互聯網+監督”平臺實行村級財務公開,優化村級財務公開模式,全面公開村財務每一筆收入和支出及其發票憑證。
4.加強人員培訓,嚴肅財經紀律。為適應新常態下村級財務管理的需要,鄉鎮要注重加強村級財務人員的業務培訓,學習財會業務知識,學習財經紀律,采取各種形式,提高村級財務人員的業務能力和職業道德素質,努力培養一支業務精通、素質優良、敢于負責的財務人員隊伍。鄉鎮要建立村級財務人員人才庫,要按照有關法律規定從人才庫中推選村級財務人員。要配強配好村級班子。特別是要選配好村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要不拘一格地把年輕、懂技術、有經營管理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選配到村級領導崗位上來,要把那些“花錢不管來路,簽字不負責任,財務不要制度”的人設立防火墻擋在村干部之外。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