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方國家中傳統農業經濟學科隨著研究對象和研究重點逐步失焦而開始萎縮。過去30多年中,西方農業經濟學科一直在掙扎著轉型,一部分農業經濟學院(系)逐步退出了農業經濟學科,轉變為應用經濟學科;主流農業經濟學科則把研究擴展到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整個食物供應鏈系統,演化為"食物經濟與管理";另外一部分則演化為"生物經濟學"。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化的迅速推進和市場化的繼續深化,食品產業在快速發展,中國農業經濟學科面臨著轉型問題。中國農業經濟學科必須要轉變研究重點,從"以政策研究為重心"轉變為"以市場研究為重心",建立以食物市場為中心的"產、學、研"一體的新型農業經濟學科。
一、引言
農業經濟學是研究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以及農民經濟行為的學問,在農業占主導的古代社會中早己存在。伴隨著發達國家城市化的完成、農業部門在國民經濟中相對規模的萎縮,以及農業產業化和標準化的推進,農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重點逐步失焦。同時,隨著一般經濟學的擴張、管理學的繁榮以及環境科學的興起,其研究對象逐漸擴展到農業、農村和農民領域,農業經濟學科開始萎縮,它作為一門獨立存在的學科受到空前挑戰。過去30年中,在發達國家,農業經濟學科一直在掙扎著轉型,在不斷細分的學術市場中重新定位自己的研究對象,這種轉型目前顯現了一些曙光,但整個過程還遠未結束。
作為農業大國,中國政府將農業置于其決策目標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農業經濟學科在短期內仍備受重視,它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存在還沒有遇到挑戰。然而,西方經驗告訴我們,隨著中國城市化的完成、農業小部門化的推進以及其它學科的快速擴張,如果不及早跟隨市場經濟發展步伐做出研究方向和研究重點的調整,農業經濟學科在中國的未來命運,很可能類似其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境遇。因此,農業經濟學者必須思考如何推動整個學科做好轉型的準備。
本文以一個比較的手法來透視農業經濟學科在中國的可能危機,并針對其未來的轉型提出一些對策建議。本文討論的內容包括:①經濟發展與農業經濟學研究對象被迫調整之間的關系:②農業經濟學科所面臨的危機;③農業經濟學科轉型的障礙:④未來農業經濟學科的發展道路。
二、研究對象之變
農業經濟學屬于應用社會科學,農業經濟學科存在的意義是為研究對象服務,并培養大量能夠學以致用的學生。伴隨著社會經濟的變化,農業經濟學從誕生之初,其研究對象就在不斷演變之中,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最早以農場經營為核心,后來轉變為以政策研究為核心,繼而轉變為市場研究與政策研究并重。
具體而言,第一階段以農場經營為核心。農業經濟學起源于如何應用經濟學原理促進作物和畜產品產量增加,以達到增加農場利潤的目的,現代農業經濟學稱之為“農場經營管理"(farm management)。農業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在農業占經濟比重很高的農業社會早就存在,但是,其系統化和學科化主要起始于18世紀工業革命之后的歐美國家。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的農場規模非常大,此階段農業經濟學集中于研究農場的經營管理,主要任務是培養大量優秀的、懂得經營管理的農場主。
第二階段以政策研究為核心。從農業的角度看,經濟起飛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食物問題階段、貧困問題階段、農業調整問題階段。在經濟起飛過程中,農業的主要作用是為城市產業工人提供便宜的食物。隨著經濟起飛和城市化推進,食物需求不斷增加。食物價格上漲會推動產業工人工資增長,影響非農產業資本積累和經濟起飛,出現“食物問題''(food problem)。此時政府通常會制定政策,抑制食物價格上漲,從農業中榨取資本以促進非農產業擴張,同時推進城市化進程。這個階段在西方主要發生在1期年前后,中國則發生在1949、1978年改革開放前。隨著經濟高速增長以及城市化快速推進,農業問題表現為“貧困問題"(poverty problem)。從事農業的人受限于土地規模,收入無法和城市居民相比,造成了農民貧困。政府應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農民收入,一種常用的政策手段是對農業進行補貼。這個階段在西方主要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的快速城市化時期,中國目前正處在這種意義上的“貧困問題''階段。以上兩個發展階段中,農業政策成為農業經濟學的研究重點之一,在培養農業經營管理人才的同時,培養大量農業政策研究人才成為農業經濟學科的主要任務。隨著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下降到10%以下,農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下降到5%以下,城市化過程即告結束。由于政府對農亞進行了大規模補貼,造成農業生產嚴重扭曲,需要調整政策以使農業生產遵循市場規律、減少扭曲。然而,減少補貼會造成農民不滿。西方國家由于已經完成了城市化,經濟發展進入成熟階段,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變得很小,農業政策的核心開始表現為農業調整,即減少政策對生產的扭曲,讓農業服從市場規律;同時,開始注重農業的非食物供給功能(multifunctionality),包括環境生態功能、文化傳承功能、教育功能等。這時農業問題通常被稱為“農業調整問題"(farm problem)。
相應地,農業經濟學發展進入第三階段,需要政策研究和市場研究并重。由于農業小部門化,以及農業產業化和標準化(例如工廠化養殖以及溫室種植的推廣和普及),農業的特殊性逐步消失,農業政策部門的人才需求開始減弱。然而,隨著市場化的不斷推進以及食品產業的快速擴張,涉農企業對農業經營管理人才的需求成為主導力量。此時,農業經濟學科的主要任務是培養農業政策研究人才與農業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并重。
三、學科危機
農業經濟學科在發達國家的命運,像一面鏡子,映照出農業經濟學科在中國未來的命運。實際上,中國農業經濟學科的一些深層次結構問題己經露出苗頭。中國農業經濟學科現在存在的問題,正是西方農業經濟學科過去30年中遇到的問題。中國農業經濟學科在改革開放后得以蓬勃發展,是因為改革開放發軔于農業,因此,80年代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需要大量農業經濟人才。伴隨著政府對農業經濟人才需求的飽和,農業經濟學科發展不可避免地遇到困境。具體而言,農業經濟學科危機,可以分為短期危機和長期危機。
(一)短期危機
中國農業經濟學科當前面臨的危機,短期看不足以致命,但長此以往,很可能出現“溫水煮青蛙”效應,農業經濟學科存在的基礎可能會慢慢消退。
1.政策研究的影響力下降。傳統的中國農業經濟學科以政策研究為導向,研究中國的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糧食安全、土地制度和農民收入等問題的研究,目前在中國仍然大有可為。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中國確實需要很多農業政策研究人才,但是,中國農業政策核心決策圈卻非常小,政府擁有自己的智庫或咨詢機構(例如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央政策研究室、國務院研究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而大多數農業經濟學者在大多數時候只是充當了政策解釋者的角色,在中國農業經濟決策領域并沒有很強的影響力。由于農業經濟學科在政策研究方面影響力下降,農業經濟學科專業在與其它專業競爭研究和教學資源時,尤其是在競爭優秀生源時,越來越處于不利位置。
2.農業經濟學的傳統研究領域正被其它學科所擠壓。作為一門應用學科,農業經濟學的理論和工具主要來源于統計學、經濟學、管理學以及環境科學等基礎學科。最近幾十年,經濟學、管理學以及環境科學的研究對象開始覆蓋農業經濟學的傳統研究領域,擠壓了農業經濟學的生存空間。從純學術的角度看,上述基礎學究的影響力通常大于農業經濟學科。例如,全球農業經濟學的頂尖學術期刊American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美國農業經濟期刊》)放在整個經濟學領域里,其學術影響力非常有限,很難排進全球經濟學權威期刊前20名。將這些基礎學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論應用到農業問題中,在論文發表等方面更具優勢。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歷年資助的研究課題清單看,2011、2014年期間,農林經濟學科以外的學者獲得管理科學學部農林經濟管理學科課題資助的比例約為30%,明顯高于2006~2010年期間的17%。農業經濟學科向這些基礎學科的擴張卻受到技術限制,這種不對稱式發展使得農業經濟學科存在的基礎發生動搖。
3 .對優秀學生逐漸失去吸引力。一個學科的延續和發展,必須依靠優秀人才,尤其是優秀本科人才。目前,優秀學子通常不會主動選擇農業經濟學科作為自己的學習和研究方向。由于政策影響力下降、傳統研究領域被其它學科蠶食以及農業的天然劣勢,農業經濟學科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與經濟學、商學和環境科學學科的畢業生之間存在不對稱競爭劣勢。這些基礎學科的畢業生,很容易爭奪農業經濟學科畢業生的傳統就業市場;而農業經濟學科的畢業生,很難去和這些基礎學科專業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競爭。例如,近年來中國居民食物消費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中國飲食業以及食品加工規模在過去20年中快速擴張。這種擴張需要大量懂得食品市場的管理人才,其就業方向本來是農業經濟學科專業的用武之地。但是,由于中國傳統農業經濟學科的教學仍以理論與政策為中心,學生在企業實務方面的訓練遠遠不足,因而農業經濟學科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處于下風。這就啟示農業經濟學的研究者,必須轉換研究重心,從以政策研究為主,過渡到以市場研究為主。就業統計表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在中國已經成為就業率最低的專業之一,其后果就是農業經濟學科對優秀本科生失去吸引力。出于就業的考慮,很多大學己經縮減了農業經濟學專業本科招生數量,有些大學甚至已經停止招收該專業本科生。按照這種趨勢,中國農業經濟學科未來會陷入一種后繼無人的狀態。
(二)長期危機
隨著農業對整個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越來越低以及城市化率越來越高,長期來看,農業經濟學科被邊緣化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1.農業經濟學研究對象的萎縮和失焦。現階段,中國政府非常重視農業方面的研究,是因為農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接近10%,超過人口的就業依靠農業,接近一半人口居住在農村。穩定農業生產和穩定農村社會,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中國完成城市化,農村社會趨于穩定,農業變成一個很小的經濟部門,城市人口占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政府的工作重心也會隨之轉移到城市。此時,農業經濟學研究對象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的重要性就會變得更低。農業經濟學研究對象被邊緣化,傳統的以政策研究為中心的農業經濟學科存在的意義就會受到挑戰。這正是現在西方發達國家農業經濟學科為生存而掙扎的原因。
2.研究經費和研究人員長期內下降。過去30年中,中國政府財政收入增加速度超過經濟增長速度,政府預算變得異常充裕,為農業科研投入了大筆資金。經濟發展進入成熟階段后,財政預算通常會變得緊張,政府往往會削減農業經濟學科等社會科學領域的科研投入。根據歐美經驗,長期而,國家對農業科研的投入是不可能持續擴張的。過去20多年中,美國政府對農業和的名義投入金額基本沒有增加。由于科研經費投入減少,美國政府部門不斷削減農業經濟研究崗位。例如,美國農業部經濟研究局雇傭的農業經濟學家,20世紀80年代初曾經超過600人,而現在萎縮到不足200人,是高峰期的1/3。發達國家從事農業經濟研究的學者人數也在萎縮。例如,1987年,美國農業經濟學會的會員數量超過5000人,2006年已經萎縮到2500人以下,年均下降3 .6%。
3.優秀研究生進一步流失。在經濟成熟階段,農業經濟學研究對象之一的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不斷下降。研究對象失焦以及就業市場對農業的歧視,使得優秀研究生不再選擇農業經濟作為研究方向。如果沒有優秀研究生的持續加入,農業經濟學科將進一步萎縮。2012年秋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美國高校農業經濟學院(系)的博士研究生中,60%為外國留學生,本國學生僅占40%,表明美國大學中農業經濟學科專業主要依靠外國留學生(以中國和印度為主)來維持。現階段,中國農業經濟學科對研究生還有較強的吸引力。然而,隨著海歸博士的回流,國內博士在高校就職的競爭變得非常激烈,打擊了一部分國內優秀碩士研究生攻讀國內農業經濟學科博士的積極性。可以預見,如果中國經濟在未來15~20年后進入成熟期,農業萎縮為國民經濟中的小部門,以研究政策為中心的傳統農業經濟學科,將難以保持對研究生的足夠吸引力。
過去30年中,歐美發達國家農業經濟學科經歷了非常痛苦的調整過程,有些調整徹底失敗了,有些調整初步成功。其經驗和教訓,對中國農業經濟學科及早轉型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以美國為例,農業經濟學科在調整過程中,大體分為5個方向:①部分農業經濟系轉型為應用經濟系,例如康奈爾大學、明尼蘇達大學、俄勒岡州立大學等。雖然在新的應用經濟系中,農業經濟研究仍占較大比例,但其比重呈現下降趨勢。②部分農業經濟系合并入經濟系,例如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和華盛頓州立大學等。經過合并的農業經濟學科,在新的經濟系中難以避免逐漸被邊緣化的趨勢。③大部分農業經濟系主動更改名稱以調整研究與教學方向,比如在系或者專業名稱中引入食物經濟學、資源經濟學、環境經濟學、發展經濟學、消費經濟學、區域經濟學以及涉農企業管理等字樣,從傳統農業經濟學科,向更現代的食品、資源或者環境經濟學等方向靠攏。④某些農業大州的大學中農業經濟系仍堅持原名,比如普渡大學、德克薩斯農工大學以及堪薩斯州立大學等,但可以看到,其研究重點已經發生了轉變,例如,堪薩斯州立大學農業經濟學系的研究重心轉變為涉農企業管理(agribusiness management)和食品市場營銷(food marketing)。⑤有些大學農業經濟系轉型沒有成功,甚至整個系被關閉,導致所有教師失業。例如,內華達大學于2010年關閉了Reno分校農業經濟系。在歐洲和日本,農業經濟學科的命運與美國大抵相同:在英國,農業經濟系已經難覓蹤影:在德國和日本,農業經濟學科的教授職位在逐年減少。
四、改變之策
歐美成功轉型的農業經濟系,最大特點就是從“政策研究為重心”轉移到“市場研究為重心”。從歐美國家的實踐看,農業經濟學科中對本科生及研究生吸引力最大的專業方向為涉農企業管理及其相關專業,包括食品市場營銷等,因為這些專業方向更能滿足市場需求。
(一)歐美經驗
表1列出了一些年份美國大學授予各種學位的總數,以及其中農業經濟學科的學位數量。從1989/1990年度到2009/2010年度,美國高等教育一直在擴張,本科畢業生數量從105萬人增加到165萬人,增長了60%左右:碩士畢業生數量從32.4萬人增加到69.3萬人,增長了約1倍:博士畢業生數量從3.8萬人增加到15.9萬人,增長超過3倍,且主要發生在2005年之后。與此同時,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不包括自然資源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數量從3239人增加到了4437人,增長了37%,低于總體本科畢業生增長率,表明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吸引力相對下降。更關鍵的是,碩士和博士畢業生數量在此期間呈現下降趨勢,分別從562人和153人下降到487人和140人。1989/1990年度,美國大學授予了1635個農業經濟學學士學位,占農業經濟管理學士學位總數的50.5‰2009/2010 年度授予的農業經濟學學士學位數量下降到1430個,僅占農業經濟管理學士學位總數的32.2%。
通過比較可以發現,從1989/1990年度到2009/2010年度,農業經濟學專業中涉農企業管理及相關方向的本科畢業生數量從1604人增加到3007人,20年間增長了87.5%,增速高于總體本科畢業生數量的擴張速度。2009/2010年度,涉農企業管理及相關方向的本科畢業生數量占農業經濟管理本科畢業生總數的比例已經達到67.8%,超過2/3,說明涉農企業管理正在成為農業經濟管理中的主流研究和教育方向。同樣的情形在德國等歐洲國家也有所發生。例如,德國哥廷根大學農業經濟與發展系每年招收約200名碩士研究生,其中超過70%的學生選擇農業經濟學專業中的涉農企業管理方向和食品市場營銷方向。上述事實為中國農業經濟學科及早轉型提供了重要的借鑒。中國農業經濟學科的研究和教學要借鑒歐美發達國家的經驗,把研究和教學的重心從“政策分析”轉移到“市場和企業分析并重"上來。
(二)研究重心轉移
l.食物經濟與管理(food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傳統農業經濟學科關注農業生產:現代農業經濟學科必須擴大研究范疇。隨著居民收入的增加,家庭需要市場提供更多的深加工食物,并且增加在外飲食數量,這為食品產業蓬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根據商務部服務貿易和商貿服務業司提供的數據,2002年,中國餐飲業收入僅為50億元,2012年增加到2.34萬億元,增長了3.6倍,相當于中國GDP的4.5%。國際和國內食品企業也迅速在中國擴展業務,包括嘉吉公司、邦吉公司、益海嘉里集團、中糧集團等大型食品企業。食品消費結構變化為農業經濟學科提供了新的研究空間,農業經濟學科可以順勢擴展為更廣義的“食物經濟與管理",即研究食品從生產、加工、批發、銷售到消費整個供應鏈中的經濟與商業行為。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提供的數據,2013年,美國農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1.2%,但是,整個食品行業(包括農業生產,農產品零售、批發、加工,以及餐飲服務等)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達6.4%,甚至超過計算機和信息產業所占比重(僅為GDP的6.3%)。2014年,中國農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約為10%。由于國家統計局GDP分類統計中沒有區別食品相關行業,筆者只能粗略估計中國食品行業增加值在GDP中的份額。農產品流通和消費環節對農產品價格的貢獻達到50%左右,意味著流通和消費環節的農產品附加值與農業增加值相當,在GDP中的比重為10%左右;若考慮餐飲業等食品行業所產生的附加值,食品行業增加值在中國GDP中的比重估計應該在25%、30%之間。
2.生物經濟管理(bioeconomics)。農業不僅為人類提供生存所必需的食物,還為人類提供其它必要的生物資源(例如棉花、木材等)。傳統農業經濟分析中,棉花種植業屬于農業經濟的研究范疇,而棉花加工之后所進入的紡織業不再屬于農業經濟的研究范疇。如此狹義地理解農業經濟學科,使得其研究范疇越來越窄。現代農業經濟學科的拓展方向應該是:在食物經濟與管理的基礎上,將農業經濟學科的研究范疇拓展到與農業資源相關的所有行業,包括棉紡織業及其延伸的服裝業、木材加工與流通業以及中藥材種植、加工與流通業等,即所謂新興的生物經濟專業。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統計,生物經濟增加值占美國GDP的比重約為7.2%,為農業增加值的6倍。
3.三個研究重心。無論是食物經濟與管理,還是生物經濟管理,現代農業經濟學科的研究重心必須在不遠的將來,從目前的“以政策研究為重心"轉移到以下三個重心,即“以市場研究為重心"、“以行業研究為重心"和“以企業研究為重心”。首先,要以市場研究為重心。這與政策研究并不矛盾。只有懂得市場運行規律,決策者才能制定更少扭曲資源配置的政策,提高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其次,要以行業研究為重心。農業經濟學科專業人才努力成為某個行業的專家,才能提高農業經濟學者在學術市場上的競爭力,以便在與經濟學、管理學、環境科學、統計學等基礎學科學者的競爭中取得優勢。同時,這也會促進農業經濟學者細分研究市場,減少不必要的重合研究,提高農業經濟學科的整體競爭力。再次,要以企業研究為重心。在市場經濟時代,企業是社會財富的主要創造者。現代農業經濟學科的研究應該為涉農企業增加利潤、減少市場風險提供有用信息和分析工具。涉農企業取得盈利后,很可能成為農業經濟學乖究經費的重要來源之一,現實中,己經有不少涉農企業為農業經濟研究學者提供資助。
(三)教學重心調整
大學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為社會培養優秀人才,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面對嚴峻的就業市場挑戰,農業經濟學科對學生的培養必須轉移重心,從以政策分析為中心的培養機制,轉向注重培養學生了解市場以及為涉農企業服務的技能。從歐美農業經濟學科轉型的經驗看,農業經濟學科對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采取分類培養機制,即學生可以選擇多個方向:以政策分析為重心的傳統農業經濟學,以及以企業分析為重心的現代農業經濟學,從而兼顧學生個人發展和就業競爭力提升。
隨著中國經濟市場化的推進和發展,企業是社會就業的主要創造者。農業經濟學科未來的畢業生(尤其是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其就業去向主要是企業。企業需要實用型人才,要求現代農業經濟學科在為學生教授理論的同時,更多提供實務經驗,因此,企業與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尤為重要。這種互動不僅能使企業掌握新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也能使農業經濟研究者懂得更多實務,并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五、轉型之痛
中國學術界不少有識之士早己提出農業經濟學科研究和教學的轉型,即從政策研究為主向市場研究為主轉型。由于傳統路徑依賴,這種轉型顯得異常艱難,主要存在三個障礙:制度障礙、技術障礙和就業市場障礙。
1.制度障礙。以政策研究為重心的傳統農業經濟學科,己經形成一套固有的學術評價和考核體系。在這套體系中,發表論文和申請科研基金都以大的話題性政策為標準,而以涉農企業供應鏈為研究對象的新型農業經濟學科,由于研究問題較微觀,其學術論文很難在現有體系中的期刊上發表,申請科研項目也很難獲得批準。這種制度障礙導致學術嗵向淘汰''問題一一做涉農企業研究的學者通常因為論文難以發表,或者很難申請到科研基金資助,在學術升遷中處于不利位置。因此,理性的農業經濟學者不愿意開拓以涉農企業為研究對象的領域,而更愿意在原有政策研究體系中生存。要打破這種路徑依賴,學術界必須要建立新的評價體系,并在現有期刊體系中分出一部分資源或者創辦新的期刊,鼓勵農業經濟學科的研究人員轉向與涉農企業管理相關的研究。同時,借鑒歐美經驗,設立專門的涉農企業管理及相關專業的教授職位,并且鼓勵同行競爭。
2.技術障礙。以政策研究為重心的傳統農業經濟學科的研究者,所掌握的分析工具不適用于企業分析。研究涉農企業需要新的分析工具,例如產業組織、食品市場營銷等理論,以及高級計量經濟學等數量化工具,對中國的傳統農業經濟學科的研究者而言,學習成本非常高,他們短時間內很難熟練掌握這些分析工具。即使能夠熟練運用這些分析工具,由于渡障礙,他們仍很難在一流期刊上發表論文,其學術能力得不到客觀評價。要突破上述技術障礙,短期內最好的手段是引進涉農企業管理及相關專業的海歸博士,突破國內固有的評價體系并積極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
3.就業市場障礙。一個新的專業方向,從誕生到被社會大眾接受,需要很長時間。美國大學的涉農企業管理及相關專業,經過幾十年發展,目前還在不斷開拓就業市場。過去20多年中,雖然中國食品行業擴張迅速,但是,農業經濟學科的畢業生,在大型涉農企業的就業市場上,并沒有很好的記錄和很強的競爭力,很多崗位都被其它專業(尤其是管理學專業)的畢業生所占據。涉農企業管理及相關專業要想在就業市場上奪回本該屬于自己的機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多障礙要超越,但這一定是農業經濟學科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農業經濟學科相關大學與研究所,一定要聯合起來,綜合運用行業以及媒體等資源,促進新的學科的推廣。
六、結論
應用學科存在的意義取決于其研究對象的重要性。伴隨著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化的完成,經濟走向成熟,農業部門在國民經濟中相對規模的萎縮,以及農業產業化和標準化的推進,農業的特殊性逐漸喪失,傳統農業經濟學科喪失了研究對象的重要性。同時,一般經濟學的擴張、管理學的繁榮以及環境科學的興起,其研究對象擴展到農業,造成傳統農業經濟學科開始萎縮。在過去30多年中,西方農業經濟學科一直在掙扎中轉型。部分農業經濟學院(系)退出了農業經濟教學和研究,轉變為進行應用經濟教學和研究的院系;主流農業經濟學科則把研究擴展到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整個食物供應鏈系統,把農業經濟學演化為“食物經濟與管理";另外一部分則把研究擴展到所有與農業資源相關的整個生產、消費以及供應鏈系統,演化為“生物經濟學”。
歐美經驗表明,傳統的以政策研究為重心的農業經濟學科在萎縮,新型的以企業研究為重心的農業經濟學科蓬勃興起,成為農業經濟學科發展的新方向。歐美農業經濟學科的發展過程,映照出中國農業經濟學科的未來。隨著中國城市化的迅速推進和市場化的繼續深入,食品產業快速擴大,使得中國農業經濟學科產生了轉型的客觀要求。一個學科的再定義及其推廣并被社會大眾所接受,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如果不抓住這個機會及早實現轉型,農業經濟學科很可能在不久的未來遭遇萎縮的命運。目前,農業經濟學科對優秀本科生己經失去吸引力,在15~20年后當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下降到5%以下,并且農村人口比例下降到20%以下,農業在政府決策目標體系中的重要性下降,農業經濟學科的研究對象不再具有重要性時,農業經濟學科很有可能走向消亡和解體。
中國農業經濟學科必須要轉變研究重點,從以政策研究為重心轉變到以市場研究為重心建立以食品市場為研究重心的“產、學、研”一體化的新型農業經濟學科。目前,這種轉型存在著制度障礙、技術障礙和就業市場障礙。中國農業經濟學界應該居安思危、未雨綢繆,一起努力推動中國農業經濟學科研究和教學的全面轉型。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三農學術 2018-10-18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