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徐嵩齡:從量農業向質農業過渡

[ 作者:徐嵩齡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11-12 錄入:王惠敏 ]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新四化”包括“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從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和社會發展歷程看,它面臨著與其他三化(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不同的形勢和挑戰,甚至面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壓力。因此,須認真思考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的路徑。它必須和中國經濟一樣實施戰略轉型,完成由“量農業”向“質農業”的過渡。

“質農業”是現代中國農業發展的出路

江蘇省在我國農業中兼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樣例。其農業經濟在我國省域經濟中位居前列,其績效在我國東部發達地區相當出色。這是江蘇農業的典型性。盡管如此,江蘇農業仍面臨著“五降”。首先是農業經濟的“三降”:①農業在省域經濟中的比重下降;②農業績效相對于工業績效下降;③糧食生產績效相對于其他農產品績效下降。其次是農村人口——勞動力的“兩降”;④70%的農業勞動力連帶其他人口離開農村;⑤農村剩余人口的70% 是老弱婦幼。應當說,江蘇農業的“五降”,既是我國東部發達地區農業正在經歷的共同特征,也是我國中、西部地區農業已經面臨并逐步經歷的發展特征。這是江蘇農業的代表性。

江蘇農業“五降”中,①和④“兩降”是國民經濟現代化的必然和合理現象,是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結果;②和③“兩降”最具重要性;⑤“降”既是②和③“降”導致的,反過來又會加劇②和③“降”。②和③“降”反映著農業經濟的宏觀相對績效。它們適度之“降”有其合理性,然而下降過分或不當則會產生嚴重負面影響。意味著農業萎縮。②“降”會加大國家社會和經濟安全性風險;③“降”會拖整個農業發展的后腿。

由江蘇看東部發達地區和全國,中國農業面臨的一個普遍、重要而且急迫的問題是:如何能使農業現代化與高速發展的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并轡而行;如何能使農業中的糧食生產與績效相對更高的非糧農產品生產并轡而行。解決這兩個“并轡而行”問題,需要從我國農業發展戰略考慮。

在我國,農業作為經濟基礎首先關注的是對人民生活的安全保障作用。因此,安全型農業,尤其是糧食安全,始終是第一位的。這一安全首先體現在“量”的滿足。這樣,以數量發展為特征的“量農業”是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發展的基本模式。這固然有其必要性,但一味倚重“量農業”,必然會犧牲農業經濟績效。其表現為:農業系統低效運行;農產品量大質次;農業經濟收益難以大幅度提高。近幾年甚至不時會因農產品數量過大、滯銷而廢棄于田,乃至發生大面積農田撂荒等異常事件。鑒于此,有必要同時重視和創建以質量發展為特征的“質農業”模式。在現時中國,“質農業”的發展梯度無論是實施空間還是經濟績效,均遠優于和高于“量農業”。對于解決兩個“并轡而行”問題,“質農業”比“量農業”更具重要性和緊迫性。

兩類“質農業”:中國對“自然資源集約模式”的選擇

世界發達國家的農業無不是質農業,即以“質”為先,“質”“量”兼顧,“量”是建立在“質”基礎上的。他們的“質農業”模式,依據生產要素率產出率,大體分兩類,可分別名之為“美國模式”和“以色列模式”。農業生產的基本要素,一是耕地和水等自然資源,二是人力。美國的耕地和水資源極為富余,而勞動力相對不足,因此,他的“質農業”是向著提高單位勞動力產出的方向。與美國模式一致的國家有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在以色列,最為短缺、最受制約的是可耕地和水等自然資源,而不是勞動力。 因此,他的“質農業”是向著提高單位自然資源(耕地或水)產出的方向。與以色列模式相似的有西歐國家、日本和我國臺灣。早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的研究表明:美國模式的單位勞動力產出率比以色列高一個量級(美國為161.3麥單位/人,以色列為71.9麥單位/人);而以色列模式的單位土地產出率比美國模式高一個量級(以色列為3.66麥單位/公頃,美國0.98麥單位/公頃)。可見,美國的“質農業”是勞動力集約模式,以色列的“質農業”是自然資源(土地和水)集約模式。

中國是一個自然資源大國,然而就區域人均而言,中國深受資源制約的威脅。因此,中國發展“質農業”,應選擇自然資源集約型的以色列模式,而不是勞動力集約型的美國模式。以色列在非常嚴苛的自然條件下和高危機的周邊政治和社會環境中,發明、集成和創建了一整套其他國家所沒有的、針對自身特點的、領先于世界其他國家的先進農業技術體系,建立了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出口型農業。這是中國農業界亟須研究、學習和借鑒的榜樣。

與以色列相比,中國實施自然資源集約型“質農業”有著更好的基礎條件和起始條件。第一,中國的耕地和水等要素約束遠不像以色列那樣嚴苛;第二,中國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庫及其依托的自然地理環境遠比以色列豐富和優越;第三,中國有著基于地理多樣性和民族文化多樣性,并歷經五千年發展的傳統有機精細農業,以及極為豐富多樣的栽培作物和養殖物種資源;第四,中國基本具備現代化農業所需的一切知識、技術和裝備條件。此外,作為佐證,我國臺灣也是一個土地集約型的“質農業”樣例。上述同一研究表明,臺灣的單位土地產出率(13.63)甚至高于以色列(3.66),約為以色列4倍。既然以色列和我國臺灣都能做到,為什么我們大陸不能實現呢?

中國的“質農業”模式

我國的“質農業”,應以“質”為主導,“量”“質”兼顧,在保“量”的基礎上求“質”,在“提”質的方向上求“量”。它一方面應具有世界“質農業”共有的“四高”特征,即高安全、高品質、高效率、高收益;另一方面,又要根據我國的自然資源和環境特點、技術和文化的歷史背景、經濟和社會的現代需求,而具有自己的特色。這些特色本身就是“質”,就是競爭力。它們應綜合和系統地體現在品種、技術、生產環境、資源利用、現代農業構成以及物流與營銷系統上,從而構成我國質農業的基本內容。

1.農業品種。種子是發展農業生產的首要的革命性因素。它最具創造性和無限的發展可能性。歷史上的農業革命,幾乎都是以新品種作為標志的。新品種的培育幾乎覆蓋所有農業技術的功能,既可著眼于改善品質、提高單產,又可著眼于增強耐性或抗性。而且,品種創新是效費比最高的。中國的“質農業”發展,應將品種問題放在首位。既要對高質品種致力于提高其產量,更要對高產品種致力于提高其品質。應在提高品質上下大功夫,或全面或重點突出地將品質落實到營養、風味、品相、采收、儲運上。尤其應在利用各地的特有種上下功夫,通過提純和定向再培育,不僅使它們的獨特品質得到強化,而且具有現代市場青睞的性態。應使這些品種的品質指標數值化,以增強品質管理的科學性。這樣,我國各地傳統的特有種,將會構成特色鮮明、穩定且多樣化的現代品種系列。其農產品不僅能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需求,而且有信心迎戰國際高端農產品市場的競爭。

2.農業技術。技術是我國“質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和保障條件;其目標一是品質,二是效率。針對我國現狀,應重點關注品質,首先是安全。

應采用有機技術和綠色技術。問題不在于是否使用化肥和農藥,而在于使用的是哪些化肥和農藥,在于怎樣使用,在于它們在農產品中的實際含量。因此,應將有機標準或綠色標準落實到具體數值上,而且應采用最精細、最嚴格的指標。指標是競爭力標志。指標落后于人,是不可能在競爭力上反超的。

應全面開發農業廢棄物資源化技術。農業是最有可能也最應當實現“零廢棄物”的。農業廢棄物是生物質型的,它們或可轉化為飼料,或轉化為能源,最不濟也可轉化為肥料或土壤添加劑。因此,農業廢棄物資源化有百利而無一弊。質農業的興起,不僅會大大減少農業廢棄物的生成,而且更會有利于這些廢棄物的資源化。所有種植業和養殖業的農產品均以清潔產品即“凈菜”形態輸出;所有種植業廢棄物均留在田間,經資源化后再利用;所有養殖業廢棄物也應就地資源化,或以制成品方式再利用。

生物技術在育種、制藥、制肥、天敵滅蟲、昆蟲除廢等方面,既安全又高效,應當大力開發和推廣。唯需警惕其風險的是國外品種引入與轉基因品種開發。特別是轉基因,這是一項極為重要并具前景的技術,但又存在因未知而產生的風險。從規避風險角度,轉基因技術應鼓勵用于品種的營養強化和耐性強化(如耐旱、耐鹽堿)。對于抗性強化(如抗病、抗蟲)的食物類品種,則須謹慎地選擇。現在中國社會出現規模如此廣泛的轉基因之爭,與其說爭在技術,不如說爭在管理制度和倫理。轉基因食品的試驗和銷售缺乏倫理和制度制約。以大豆為例,消費者不能確切獲知他們消費的豆制品是否是轉基因的,使得他們被迫接受轉基因。

應大力開發和推廣智能技術。國外的實踐已證明,它能與所有農業生產和管理技術結合,從而提高生產和管理的精準性,最有效地降低成本,最顯著地提高農業績效。

應重視和發展生態系統和景觀技術。這能使上述技術在生態系統概念下集成,既能使農業系統生態化,又能使農業系統景觀化,使“三農”成為美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3.劣質土地利用。我國的劣質土地大體是指沙蝕、水蝕、風蝕土地。它們現已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修復和利用。其中最值得重視的是因水蝕造成的鹽堿地。傳統上采取的是逆勢開發方式——洗鹽堿;費水、費力、費資金,高成本、低產出。實際上,鹽堿地是有植被的,并有其獨特優勢。以塔里木河下游為例,那里的植物中,或為藥用,或為營養增強型;那里放牧的羊沒有膻味。因此,應轉而采取順勢開發方式,即利用轉基因技術,開發適宜在鹽堿地生長的特色植物和動物品種。這一新型的鹽堿地農牧業,不僅變鹽堿地劣勢為優勢,而且大大節約水資源、勞動力和資金。經濟績效可能會超過傳統農業用地。這正是質農業的方向。

4.現代農業構成。中國現代“質農業”也將體現于農業結構的擴展。根據現代社會需求和技術可能性,它應在傳統農業基礎上,增加新的質農業內容。主要有幾類農業形態。

特色種養業。應大力發展經濟昆蟲業,全面發揮昆蟲作為食物、營養添加劑、飼料、害蟲天敵、生物制劑、環境廢棄物分解者的作用。應有選擇地發展馬產業,由傳統的役用馬和軍馬為導向,變為健身用馬和娛樂用馬為導向。應有選擇地發展家庭寵物業,一方面培育和豐富傳統寵物的新品種,如寵物狗、寵物貓、寵物鳥、寵物蟲,另一方面使傳統家養生物寵物化,如寵物馬、寵物豬、寵物羊、寵物雞等。應將傳統的花卉業擴大發展為園藝和景觀業,不僅提供花卉、草木、盆景,而且提供樹木和人造山水景觀,不僅為家庭服務,而且為城市園林、市政景觀和國土景觀美化服務。

更新和擴大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一方面繼續傳統農產品加工業方向,開發更多、更好、更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產品;另一方面應向前后兩個方向拓展。向前,就是對初級農產品進行前處理,去粗、去廢,使其干凈地進入物流。向后,就是承擔對大田廢棄物和加工業廢棄物的資源化處理。這一處理或是作為一種技術服務,或是作為生產的商品進入市場。

“三農”旅游業。它將遠遠超越現時以農家樂為主要形式的農村旅游。它將綜合集成農村的物質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自然環境、現代或特色農業以及美麗中國理想下的新農村建設等諸多資源;既可進行賽馬、斗牛、斗雞、集貿等節慶型旅游,也可進行健身和休閑等度假型旅游。

現代農業物流業。這將是一個建立在網絡和智能技術基礎上的、借助物流—服務流的、全新的直供—直銷體系。與被取代的傳統農業服務業相比,其優勢在于:①建立農產品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最直接的聯系,盡可能減少中間環節,不受中間商掌控,既使收益向生產者傾斜,同時也會降低消費價格;②消費者可以直接選擇他所中意的農產品和這些產品的生產者;③消費者可以預訂短期(一周或半月)和長期(半年或一年)農產品,從而易于農戶有計劃地安排種養,降低盲目性;④極為方便農產品的質量追溯,易于確保農產品質量;⑤農業生產者可以方便、迅捷和成本低廉地購買自己需要的農資物品和技術。

“走出去”農業。它正成為我國農業安全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并且其意義超越農業,超越經濟。我國十多年來產業“走出去”的實踐證明,產業質量對能否成功“走出去”的極端重要性。就農業而言,只有質農業,才能真正受到所在國、當地政府和社區的歡迎,才能真正具有強大的國際投資和農產品市場的競爭力。

以上描述的中國未來的質農業,應是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的真正目標。那時中國的“三農”不僅無慚于任何城市,而且將是人人向往的現代化的田園牧歌之地。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務院參事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科學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有码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黄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自偷自偷在线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 亚洲日韩在线精品视频第二页 | 色综合久综合久久综合久鬼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