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兒童中心和社科文獻出版社近日發布的《中國兒童發展報告(2019)——兒童校外生活狀況》顯示,電子產品的使用問題在農村更為突出,農村兒童的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108.18分鐘)明顯高于城市兒童(88.40分鐘)。如何理解這一現象?
近些年來,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電子產品已在城鄉“均等”普及。電子產品作為開展教學活動和加強家校聯動的重要載體,發揮了越來越關鍵的作用。甚至,電子產品也成為優化城鄉教育資源的技術保障,很多名校將優質課程通過遠程教學,讓廣大農村學生受益。而根據我們的調研,農村學生和家長通過購買網絡課程提高學習成績,已是較為普遍的選擇。在這個意義上,電子產品作為一個技術載體,本身并不是問題所在。問題在于,如何利用電子產品促進農村教育發展,而非消耗農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兒童和青少年處于學習知識的關鍵時期,卻也是心理還不夠成熟的時期,對諸多新生事物有探索欲,但也難以自制。對大多數中小學生而言,電子產品不僅是學習載體,也是網絡娛樂和游戲的載體。如何有效控制娛樂和游戲時間,不僅取決于學生,更取決于由學校和家長所共同提供的教育資源和環境。大致而言,農村兒童的電子產品使用時間之所以明顯高于城市兒童,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方面,城鄉家庭形態存在明顯差別。在廣大中西部農村地區,大部分農村家庭是一種發展型小農家庭,有限的資源主要投入到實現“城市夢”的家庭提升工程之中。對于大多數農村家庭而言,城鎮化無非通過兩條路徑實現:要么是傾其所有進行教育投入,通過子女教育實現城鎮化目標,這意味著陪讀、擇校、上補習班等一系列資源投入;要么將務工收入積蓄下來,通過買房實現城鎮化,但這也意味著最大限度地利用家庭勞動力,留守兒童現象就此產生。現階段,大多數農村家庭會以住房城鎮化作為家庭發展的首選方案,因此這部分家庭的子女很可能在最關鍵的時刻缺乏父母陪伴,爺爺奶奶又“管不住”,課外時間“放羊”。
另一方面,城鄉教育資源存在不均衡性。概言之,當前的城鄉教育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現象,即去競爭化的鄉村教育和競爭白熱化的城市教育并存。鄉村教育在“減負”等政策話語下順應了去競爭的態勢,農村學生擁有越來越多課外時間,這就給網絡游戲提供了更多目標人群。相反,城市中產家庭在子女教育中的時間和市場培訓等方面,都投入了巨大資源,城市教育競爭白熱化。
筆者認為,農村兒童電子產品用時過多看似是個小問題,卻涉及到城鄉教育均等化的大問題,急需加以解決。地方政府和相關機構應幫助一些地方的農村學校優化教育資源配置,采取措施激發師生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水平。同時,當前新一代農村家長也越來越重視子女教育,注重家長陪伴,部分家庭已經調整策略將子女送到管理更加嚴格的私校學習。社會也應建立良好的氛圍和環境,推動農村家庭的子女接受更良好的教育。
作者系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鄉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