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農業農村發展與制度變遷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根本性問題?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認真對待?著力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領導億萬農民譜寫了農村改革發展的壯麗篇章?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為黨和國家事業全局提供了有力支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鄉村是一個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必須堅持不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一?新中國70 年農村發展成就輝煌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立足國情農情,尊重基層實踐創造,領導億萬農民群眾在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道路上闊步前進,成功探索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
(一)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不斷躍上新臺階,成功解決了近14 億人口的吃飯問題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始終把解決好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根本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糧食總產量從1949 年的11318 萬噸增加到2018 年的65789 萬噸,增長了4.81 倍,年均增長2.58%,遠高于同期世界糧食平均增速?在人口增長了1.57 倍的情況下,人均糧食占有量從1949 年的209 公斤增長到2018 年的472 公斤,增長了1.26 倍?肉?蛋?菜?果?魚等重要農產品產量穩居世界第一,2018 年畜產品人均占有量達到61 公斤,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禽蛋人均占有量22.4 公斤,超過發達國家水平?中國農業已徹底告別了長期短缺的歷史,用占世界9%的耕地解決了世界近20%人口的吃飯問題,這是個了不起的成就?我們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牢牢把飯碗端在自己的手中,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農業結構逐步優化,極大提升了我國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新中國成立后相當長一段時期,為解決吃飽飯問題,我們注重糧食生產,強調“以糧為綱”,形成了單一型農業產業結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和區域布局,由以糧食生產為主的種植業經濟向多種經營和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轉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著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高質量發展?從農業內部結構看,種植業產值占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從1978 年的80% 下降到2018 年的53%?林業從3.4%提高到4.6%?畜牧業從15%提高到26.8%?漁業從1.6%提高到10.6%?從農業區域布局看,主產區優勢逐漸彰顯,形成了多個主產區和產業帶:長江流域和東北三省水稻面積占全國的62%,冀魯豫小麥面積占全國的46%,東北玉米占全國的32.8%,西北內陸棉花面積占全國的70.3%,西北地區和渤海灣兩大蘋果產業帶的面積和產量均占全國的80%以上,全國十三個糧食主產省糧食產量占全國的70%?提供商品糧占全國的80%以上?從農業產業鏈拓展延伸看,2017 年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達2.2 ∶ 1,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超過65%,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營業收入超過7400 億元,全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9.4 萬億元,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2500 億元?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農業轉型升級進展明顯,農業發展質量?效益和整體素質全面提升?
(三)農業物質裝備技術條件極大改善,根本改變了千百年來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投入大量人力?財力?物力,組織廣大農民興修水利?平整農田?改良土壤,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作用,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堅實有力的物質支撐?農田水利條件顯著改善,據水利部統計,2018 年我國耕地灌溉面積10.2 億畝,比1952 年增長2.4 倍,年均增長1.9%?持續開展水土流失治理和農業綜合開發,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全國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6.4 億畝,完成9.7 億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任務,一大批中低產田改造成了旱能灌?澇能排?田成方?路成行?渠相連?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大大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全國農機總動力由1952 年的18 萬千瓦提高至2018 年的10 億千瓦,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7%,其中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0%,農民逐步從傳統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高強度農業生產勞動中解放出來?農業科技創新和應用能力顯著提升,2018 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8.3%,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隨著現代農業技術的快速普及和運用,農業生產方式深刻轉變,農業基礎更加穩固,農業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
(四)農村基礎設施顯著改觀,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逐年加大農民最急需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大力改善農村交通?飲水安全?電力等基礎設施條件,農村面貌大為改觀?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連續推出一系列扶持農村發展的戰略舉措,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大力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建設了一大批美麗宜居的現代化鄉村?據測算,2018 年,全國農村地區有99.9%的農戶所在自然村通公路?99.9%的農戶所在自然村通電?99.7%的農戶所在自然村通電話?98.1%的農戶所在自然村能接收有線電視信號?95.7%的農戶所在自然村已通寬帶?與此同時,以垃圾處理?污水治理為重點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面提速,農民生活和居住條件大為改善?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到45.8 平方米,農村地區65.3%的農戶所在自然村飲用水經過集中凈化處理,49.3%的農民做飯取暖主要使用煤氣?天然氣?液化石油氣,83.6%的農戶所在自然村垃圾集中處理,53.5%的行政村完成或部分完成集中改廁,許多村莊配上了垃圾桶,修建了排水溝,基本實現了垃圾統一收集?污水有序排放,告別了“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的時代?
(五)農村社會事業快速發展,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顯著增強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大力推進農村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各項事業建設,帶領億萬農民為創造美好生活不懈奮斗?經過70 年的努力,農村教育發展徹底掃除了農村青壯年文盲,基本實現九年義務教育,農村人口素質全面提升;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徹底改變了農村缺醫少藥?瘟疫肆虐?死亡率高的狀況,農民健康水平和人均壽命大幅提高;農村社會保障經歷了從無到有?標準逐步提高的發展歷程,基本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弱有所扶的社會保障總體目標?截至2016 年年末,98.6%的鄉鎮有圖書館?文化站,96.5%的鄉鎮有幼兒園?托兒所,98%的鄉鎮有小學,81.9%的村有衛生室?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5.24 億人,其中農村居民占比95%,實際領取待遇人數達到1.6 億人,城鄉居民基本醫保覆蓋13.5 億人,大病保險覆蓋10.5 億人;全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標準超過4300元/ 人·年,農村社會制度的兜底保障能力明顯提升?農村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不斷滿足著億萬農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六)農民生活水平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出了關鍵一步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帶領廣大農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農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進入21 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收入持續增加,生產生活條件極大改善?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49 年的44 元增加到1978 年的134 元,2018 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617 元,扣除物價因素,改革開放以來實際增長了108 倍多,增速連續9 年超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比由最高年份的3.33 ∶ 1 下降到2.69 ∶ 1?農村消費支出在改革開放后由116 元增至2018 年的12124元,恩格爾系數從67.7%降至30.1%,新中國成立初收入支出主要用于基本生活保障和購買生產資料,現在衣食住行用全面改善?彩電?冰箱等家用電器基本普及,約1/ 3 的家庭有了電腦,成年人基本上人人有手機?
(七)農村扶貧事業取得巨大成就,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減貧之路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始終把解決貧困問題放在重要位置,從救濟式扶貧到開發式扶貧再到精準扶貧,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村扶貧開發道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扶貧開發工作擺到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升到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高度,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進行決策部署,出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全面打響了脫貧攻堅戰,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減貧成就?在貧困標準不斷提高的情況下,1978—2018 年,我國貧困人口由2.5 億人減至1660 萬人,貧困發生率由30.7%降至1.7%,80%的貧困村實現脫貧,超過50%的貧困縣摘帽,貧困群眾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貧困地區面貌明顯改善,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添足了成色,為共同富裕打好了基礎,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方案?
(八)城鄉關系發生深刻變革,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產業基礎十分薄弱,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較高的比重?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勞動力?資金?技術等要素在城鄉之間加快流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轉型升級加快推進,城鄉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等也隨之發生深刻變化?從工農?城鄉關系的新要求出發,我們黨持續推動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推動城鄉關系發生了深刻變革?從產業結構看,1952年,農業增加值占GDP 比重為50.5%;到2018 年,第一產業占GDP 的比重下降到7.2%,第二?三產業占比則分別上升到40.7%?52.2%?從就業結構看,1949 年我國人口的城鎮化水平僅為10.6%,鄉村從業人員占從業人員總數的88%;改革開放后,我國城鎮化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城鄉勞動力實現了大規模轉移就業,農民工數量由改革開放初期不到200 萬人迅速增加到2018 年的2.88 億人,第一?二?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分別為26.1%?27.6%?46.3%,每年有約1000 萬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2018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9.58%?總體上看,經過新中國70 年的發展,城鄉發展差距逐漸縮小,城鄉結構進一步優化,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城市和鄉村攜手并進?深度融合的發展格局正在形成?、
二?符合我國國情農情的農村制度體系基本建立
在農村改革發展的長期實踐中,我們黨帶領億萬農民群眾不斷深化對農村發展客觀規律的認識,鞏固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村基本經濟制度,健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的體制機制,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障礙,探索形成了符合我國國情農情的農村制度體系?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加快推進中國特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一)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斷鞏固完善
新中國成立后,農業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運動迅速推進,在全國普遍確立了集體所有?統一經營?共同勞動?統一分配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在人民公社“政社合一”?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下,農業生產經營中“瞎指揮”“大呼隆”“大鍋飯”等弊端難以避免,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長期受到壓抑,極大地影響了農村生產力發展?1978 年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農村改革的大門?安徽鳳陽小崗村18 戶農民在全國率先實行大包干,并逐步推向全國,廢除了已實行20 年的人民公社“一大二公”體制,確立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形成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農業特點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這是農村改革最重要的成果,為農業農村的持續快速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石?2008 年,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這一基本經營制度,推進農業經營體制創新,加快農業經營方式轉變,家庭經營向采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統一經營向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黨的十八大以來,不斷創新農業經營體系,穩定土地承包關系并保持長久不變,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推動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促進承包地適度規模經營,大力培育以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為主體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農業經營形式更加豐富和完善?截至2018年,全國流轉土地的農戶有7000 萬戶,流轉面積占承包耕地面積的38%,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各類新型農業主體達300 多萬家,農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更加充滿持久的制度活力?
(二)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深入推進
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國家迅速開展了以消滅封建剝削為宗旨的土地改革運動,實現了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全國近3 億農民分得了7 億畝土地和大批生產資料?此后,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了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廣大農村從1953年到1956 年基本完成了農業生產合作社從初級社到高級社的轉變?初級社的特點是“土地入股?統一經營”,高級社則將農民土地轉為合作社集體所有,完成了土地私有向集體所有的轉變?此后,人民公社時期進一步明確了土地集體所有的產權邊界,最終確立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農村集體土地所有制?改革開放以來,為解決平均主義和低效率等突出矛盾和問題,實行土地集體所有權和承包經營權分離,強化對家庭承包經營權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延長土地承包期,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并保持長久不變,探索建立土地流轉制度,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確立林地承包經營權?《民法通則》《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物權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等涉及農村土地制度安排的法律法規相繼出臺,初步建立了比較健全的農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規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對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明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 年,實行農村承包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制度,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繼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進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斷走向深化?農村集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在農村的重要體現,在2016 年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作出了全面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全面開展集體成員身份確認?加快推進股份合作制改革等重大改革部署?截至2018 年年底,全國已有47.8 萬個村完成清產核資工作,有3 億多農民確認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超過15 萬個村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全國農業農村部門累計發放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3.9 萬個?改革摸清了集體家底,明晰了農村產權關系,探索了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使廣大農民群眾在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兩方面都有了更多獲得感?
(三)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
新中國成立后很長一段時間,國家實行的是農產品統購統銷政策?從1953 年年底中共中央出臺《關于實行糧食的計劃收購與計劃供應的決議》到1985 年合同定購取代統購派購政策為止,統購統銷制度實行了32年,成為計劃經濟體制的一個重要標志和特征,由此形成的工農產品“剪刀差”為國家經濟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積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經營后,農民洗腳上田發展多種經營,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市場主體日益多元化,農產品流通領域的市場化改革加快推進?1985 年農村集貿市場和鮮活農產品購銷首先放開,2004 年全面放開糧食購銷市場,并不斷推進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農產品批發市場和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等流通基礎設施日趨健全,布局不斷優化,農民經紀人?合作社?專業協會等各類流通主體快速發展,農村經濟活力不斷增強?在探索建立農村市場體系的過程中,黨和國家不斷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陸續出臺了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農資綜合直補等“四補貼”政策,實行糧食最低收購價?重要農產品臨時收儲?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等措施?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國家進一步改革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探索建立生產者補貼,開展耕地地力保護和休耕輪作,健全山水田林湖草等重點農業生態系統的資源管護和補償機制,逐步形成了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體系?總體上看,適合我國國情和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的農村市場體系和與之相應的支持保護政策體系已經基本形成,為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出了重要貢獻?
(四)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初步建立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實行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依靠農業為工業化和城市化提供積累?改革開放后,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逐漸打破,這首先表現在農村勞動力流動上?從改革開放初期的“離土不離鄉”到20 世紀90 年代中后期的“離土又離鄉”,再到現在的“進城又落戶”,農民外出務工的權益得到保障?城鄉關系的深刻調整,還體現在農村公共財政從“取”到“予”的轉變上?新中國成立后很長一段時期,農民要承擔名目繁多的農業稅費,農民負擔一度畸重?為此,國家從2000 年開始啟動農村稅費改革試點,2006 年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取消農業稅,徹底終結了2600多年來農民交“皇糧國稅”的歷史,每年為農民減負1200 億元?更重要的是,以農村稅費改革為契機和突破口,深入推進了以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逐步建立了覆蓋城鄉的公共財政制度,使國家?集體與農民的分配關系發生根本性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作出了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重大決策部署,明確提出要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著力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財政投入向農業農村傾斜,社會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推動資源要素城鄉雙向流動和均衡配置,“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正在加快形成?
(五)鄉村治理的體制機制不斷完善
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的土地改革運動,不僅徹底鏟除了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也徹底改變了千百年來“皇權不下縣”“吏治不下鄉”背景下以封建禮教和宗法制度為核心的鄉村傳統宗族治理體系,迅速建立起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改革開放以后,黨領導億萬農民開始了建設新型鄉村社會治理體系的探索?1984 年撤銷人民公社,建立鄉鎮政府,重新構建基層政權,重塑國家和農民的基本關系?1987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試行)》實施,建立村民自治機制,形成“鄉政村治”體制,重新構造村莊內部權力關系?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家深入推進鄉鎮機構改革,完善村民自治機制,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加強農村基層黨的建設,發展和完善了鄉村治理機制?1998 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加快完善村民自治機制,以“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為主要內容的村民自治機制的規范化?程序化水平明顯提高?黨的十九大以來,新時代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機制不斷健全,全面強化基層組織建設,強化黨對農村各類組織的領導,鞏固農村基層黨組織在農村工作中的領導核心地位;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完善村民自治機制;推動治理重心下移,打通鄉村治理“最后一公里”;探索多元化的鄉村糾紛解決機制,實行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有機銜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行動,促進鄉村社會和諧;強化鄉村治理保障機制,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聚合激活各類人才資源,充實基層治理力量,健全以財政投入為主的穩定的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機制,鄉村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初步形成?
三?新中國70 年農村改革發展經驗彌足珍貴回顧
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改革發展歷程,70 年的農村發展成就是全方位的?開創性的,70 年的農村改革是深層次的?根本性的?新中國70年農村改革發展實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行了創造性探索,為實現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了巨大貢獻,為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保持社會大局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成功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積累了寶貴經驗?
(一)始終堅持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
黨管農村工作是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與建設中形成的優良傳統?要辦好農村的事,關鍵在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始終堅持和加強對農村工作的領導,領導億萬農民開展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健全黨領導農村工作的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和工作機制,在全黨全社會形成關心和支持“三農”發展的良好氛圍與強大合力?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總方針,強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黨的組織保障,確保新時代農村工作始終保持正確政治方向?實踐證明,只有堅持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我們才能戰勝各種困難挑戰,把握“三農”工作乃至全局發展的主動性?當前正處于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推動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時期,必須繼續堅持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提高新時代黨全面領導農村工作能力和水平,為農村改革發展穩定提供堅強的政治和組織保證?
(二)始終堅持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務農重本,國之大綱?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農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我國始終把解決好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為現代農業建設的首要任務,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大農業支持保護力度,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農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和農業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都在下降,但農業作為基礎性?戰略性產業的地位沒有改變,農業保供給?保收入?保生態?保穩定的功能沒有改變,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在當前面臨國內外復雜多變的形勢下,應對鄉村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更需要守好“三農”這個戰略后院,發揮農業農村穩定器?壓艙石的作用,為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增添底氣?
(三)始終堅持保障農民基本權益
農民群眾對切身利益的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推動社會歷史的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力量?我們黨成立以后就一直把依靠農民?為億萬農民謀幸福作為重要使命,把“保障農民經濟利益,尊重農民民主權利”作為對待農民的基本準則和制定黨的農業農村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有效保護和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緊緊依靠農民的智慧和力量推動了農業農村的改革發展?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領導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帶領億萬農民求解放,為革命勝利提供了重要力量?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黨領導農民改變農村貧窮落后面貌,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領導農民率先拉開了改革序幕,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廢除兩千多年的農業稅,統籌城鄉發展,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發展農村社會事業,農業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建設美麗宜居的鄉村,加快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廣大農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黨的十九大提出,必須始終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我們必須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提高農民綜合素質,促進農民全面發展,確保農村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四)始終堅持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
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新中國農村70年改革發展歷程,就是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的光輝歷程?圍繞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一根本任務,我們堅持不懈地推進農村改革和制度創新,不斷破除阻礙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廢除了人民公社體制,實行家庭承包經營制度,促進土地流轉與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完善農村產權制度,調整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打破了制約生產力發展的桎梏?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按照“擴面”“提速”“集成”的要求,從深度和廣度上全面推進農村改革,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在新的歷史時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依然需要堅持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這一根本任務,圍繞當前農業農村發展亟待破解的關鍵性問題,在政策上作出前瞻性安排,在工作中拿出創新性舉措,不斷釋放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動力和內生活力?
(五)始終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
城鎮和鄉村是互促互進?共生共存的?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是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新中國成立70 年來,我國廣大農民為推進工業化?城鎮化作出了巨大貢獻,農業農村發展也取得了顯著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提出加快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把著力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作為加快推進現代化的重大戰略,推動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等一體化發展,不斷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農業基礎地位得到顯著加強,農村社會事業得到明顯改善,統籌城鄉發展?城鄉關系調整取得重大進展?目前我國農村有6 億常住人口,即使將來城鎮化率達到70%,也還將有4 億多人口生活在農村?如果一邊是繁榮的城市,一邊是凋敝的農村,就不能算是實現了現代化?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必須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打通城鄉要素雙向流動與平等交換的渠道,必須推進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動?融合發展,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四?繪就鄉村全面振興宏偉藍圖
站在新中國成立70 周年這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為已經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但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農業農村發展的短板仍然突出,距離實現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還任重道遠?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和關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明確到2020 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 年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時,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 年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時,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為此,要強化鄉村振興政策供給,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組織領導?資金投入?要素配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干部配備等方面進一步向農村傾斜,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展望未來,我們堅信,在中國共產黨強有力的領導下,我們完全有能力?有信心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為順利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奠定堅實基礎?
(一)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基礎在產業?必須著眼于農業全面升級,不斷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跨越?要著力夯實農業基礎,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建設高標準農田,強化創新驅動發展,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著力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大力發展緊缺和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實現由增產導向向提質導向轉變,促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異軍突起,讓鄉村呈現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三產深度融合的新景象,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堅持以綠色發展為引領,依托鄉村生態資源打造循環農業?休閑旅游?健康養生等鄉村綠色產業,促進生態和經濟良性循環?要把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作為發展鄉村產業的目的,不斷探索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使農民更多分享產業發展增值收益,讓農村越來越能留得住人,也讓農業越來越吸引人?
(二)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農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體,是鄉村振興的直接參與者和受益者?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要以農民的全面發展為宗旨,讓農民成為吸引力的職業?要通過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和培育發展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完善農村雙層經營體制,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推動農民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經營效率不斷提高?要培養一大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農業經營管理人才,使之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骨干力量;鼓勵各類人才返鄉下鄉創業興業,給農業農村發展注入新的要素和動能?加強和完善農業支持保護,使農民獲得更多實惠?持續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穩定和完善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建立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農村產權制度,持續釋放改革紅利?
(三)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農村是農民聚居的家園,是都市人“記得住鄉愁”的心靈歸處?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要以農村的繁榮興旺為目標,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要完善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政策導向,徹底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深入推進農村水?電?路?氣?房和信息化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實現互聯互通?全面發展農村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引導農民在城鎮落戶并享受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從根本上改變農村要素單向流出的格局,推動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顯著提高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水平,抓好農村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大力推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讓綠色成為鄉村的底色?切實加強鄉村治理,引導農民建設美麗家園,提高農民群眾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增強農民獲得感和幸福感?全面振興的鄉村,既會展現出新時代與時俱進的嶄新面貌,也會散發著傳統農耕文化的風緒余韻?
70 年風雷激蕩,70 年砥礪前行?站在新時代,開啟新征程,鄉村全面振興的宏偉藍圖已經繪就,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沖鋒號角已經吹響?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斷實現廣大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走中國特色的鄉村全面振興之路, 譜寫農業農村現代化新的歷史篇章?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韓俊專著《新中國70年農村發展與制度變遷》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