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根本遵循,是進行偉大斗爭的強大思想武器,更是指引新時代“三農”事業發展前進的“燈塔”。我們必須反復學習,深入領會,認真貫徹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科學理論和光輝思想的指引下,不斷譜寫新時代“三農”事業發展新篇章。
一、“三農”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近平總書記對“三農”問題有著長期而深刻的研究,在躬身實踐、科學認知和理性思維的基礎上,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理念、新論斷,系統全面地回答了新時代“三農”發展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把我們黨對“三農”規律的認識提升到新境界。“三農”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理論實踐風格,從根本上明確了新時代“三農”工作的基本方略。
明確必須始終堅持“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定位。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始終高度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這是貫穿習近平“三農”思想的總脈絡。無論是對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等重大判斷,還是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等重要論述,以及財政再困難也要優先保證農業支出,開支再壓縮也不能減少“三農”投入等重點要求,都集中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農興農的思想,蘊含著深邃的歷史眼光和深厚的為民情懷。
明確以“三大體系”建設為重點的農業現代化推進方略。習近平總書記對農業發展的基本問題有著深刻認識,提出許多具有長遠意義的重要思想,提供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系統性解決方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業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世界上真正強大的國家,都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同時,指明了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方向。特別是創造性地提出,推進農業現代化要突出抓好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三個重點,始終要處理好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聯接,構建了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理論邏輯。
明確以處理好農民與土地關系為主線的農村改革路線圖。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研究了我國農村社會變遷的經濟和歷史規律,對“三農”發展中我們黨許多獨創性的經驗進行了理論升華。既明確提出要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堅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畫定了農村改革的總體框架,又以時不我待的責任擔當和博大精深的戰略智慧,作出推進承包地“三權”分置、深化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決策,形成了新時代深化農村改革的頂層設計。
明確以城鄉融合發展為目標的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導向。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刻把握我國國情農情,深刻認識我國城鄉關系變化特征和現代化建設規律的基礎上,明確作出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是國家現代化重要標志的重大論斷。既指明了實現城鄉居民基本權益平等化、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化、城鄉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鄉產業發展融合化的城鄉關系努力方向,而且在工作布局上強調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制,真正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二、全面把握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
貫徹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我們必須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深入研究,全面把握新時代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以利于更好地推進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事業。
堅持不懈地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繼續發揮基礎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過去的五年,我國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糧食生產能力穩定達到1.2萬億斤,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2個百分點,8000多萬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農業現代化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依然明顯,農業農村仍然是整個現代化建設的最薄弱環節,農業農村發展滯后仍然是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突出表現。經驗反復證明,農業農村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對此我們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必須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著力補齊農業農村現代化這塊“短板”,不斷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推動我國從農業大國轉變為農業強國。
著力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又好又快地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矛盾是推動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動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重大判斷,適應了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把握了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規律,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時代性。從農業內部看,主要矛盾也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階段性供過于求與供給不足并存。當前,我國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到了消費轉型升級的階段,但農業供給相對滯后,大宗的普通的農產品充足,中高端農產品不足的問題凸顯,人民群眾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同時,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不協調,農業資源生態環境承載力接近極限,生態環境已亮起了“紅燈”。這些矛盾和問題,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在農業領域的具體體現,對解決結構性、體制性問題提出迫切要求。必須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速發展綠色農業,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促進我國農業發展再上新臺階,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加快建立健全農業農村發展體制機制,為全面實現深化改革總目標繼續作出新貢獻。改革是永恒的旋律。發端于農村的改革曾經為中國改革開放做出過歷史性貢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立這個總目標,對全面深化改革有重大引領和推動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作出了一系列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的重大部署,以“三權”分置為重點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以培育家庭農場、合作社為重點的農業經營制度改革,以股份合作制為重點的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以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為重點的農墾改革等取得突破性進展。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要解決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動力不足、活力不足、發展方式不可持續等突出問題,仍然必須堅定不移用改革的“法寶”清除制約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這不僅事關農業農村本身,而且關系“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能否順利實現。因此,要堅持穩中求進,堅守改革底線,以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為主線,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讓農民有更多獲得感,不斷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新的強勁動力。
三、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根本任務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要求,并把它寫入了黨章。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三農”領域的集中體現,標志著我們黨對“三農”工作領導力的一次升華。在新時代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科學謀劃,抓住重點,以釘釘子的精神抓好戰略各項任務的推進落實。
自覺落實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戰略任務。鄉村振興不僅要靠農民自身努力,而且要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更多地照耀鄉村。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制,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當前,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具備了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物質和技術條件。要進一步提高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加快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完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堅持把國家財政支持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強化農業基礎,縮小城鄉基礎設施差距,補齊農村公共服務的短板,讓農民在家門口也能享受城里同樣的服務,努力形成“三農”發展新格局。
自覺落實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本任務。十九大報告強調,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解決吃飯問題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石,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絕不能把糧食安全寄予別人。要嚴格保護耕地,高質量全面完成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加快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務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鞏固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筑牢保障糧食安全的“壓艙石”。要保持足夠的歷史耐心,充分考慮農村大多數仍是一家一戶生產的現實,加快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自覺落實深化農村改革的各項任務。改革是鄉村振興的動力之源。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必須集中力量解決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在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上取得新進展,在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等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不斷增強農業農村發展的動力和活力。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這是中央新的重大決策部署。要加快推進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完善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讓廣大農民吃上“定心丸”。
自覺落實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變革任務。新時代的鄉村振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十九大報告中把“美麗”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大主要特征和奮斗目標,強調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彰顯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極端重要性。要強化法治思維,以持續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三不兩零三全”為目標,以標準化建設為抓手,探索建立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發展新格局。要積極探索農戶綠色生產引導機制,擴大耕地輪作休耕試點并使之經常化、制度化,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修養生息制度。要高標準創建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加快推廣節本增效技術,大力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繼續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扎實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自覺落實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任務。只有讓廣大農民盡快富裕起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才有堅實的物質基礎。十九大報告強調,要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這既堅定了富裕農民的目標,又指明了走向富裕的新途徑。要加快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生產優勢區建設,持續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促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加快發展適合農村、扎根農村、造福農村的中國特色鄉村產業。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促進農民工多渠道就業創業,為他們增收致富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加強產業指導、技術援助、人員培訓、營銷幫扶和典型引路等,構建可持續的產業扶貧、精準脫貧長效機制。
自覺落實健全完善鄉村治理體系的社會任務。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一起抓。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是維護農村和諧穩定的內在要求,也是鞏固黨在農村執政基礎的必然選擇。要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成堅強的戰斗堡壘,選好配強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提高農村黨組織的戰斗力、凝聚力。要正確處理發揮基層組織作用與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關系,完善村民自治機制,加強倫理道德建設、共同體意識培養和民主法制教育,提高農民的思想、文化和道德水平,不斷開創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作者系農業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工作通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