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3日,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2020年第四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分析會暨年會在北京舉辦,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研究院前副院長、研究員馬曉河出席會議并演講。
馬曉河在演講中表示,新階段要高度重視中低收入人群問題。他指出,中國人均GDP超過一萬美元,已經跨躍到中高收入階段中段的右側,十分臨近高收入國家門檻值,但仍有比較多的中低收入人群,他表示有以下幾個原因:
1、2010年,中國跨進中高等收入國家行列以后,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速度越來越低,導致城鄉居民中中低收入人群“入圍”中等收入群體的進程大大放慢,特別是農村中低收入人口,入圍的速度大大放緩。
2、在中等收入人群中,農村占72%,農村中低收入人群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在農村經營農業,另一部分人口進城打工。在農業領域里,當前一個突出的問題是農業收益率下降,成本上升,不利于農村中的中低收入人群增加收入,改變身份。
3、產業結構變動對中低收入者就業也帶來了沖擊。第一,在現有條件下,有一批制造業在向東南亞轉移。第二,國際需求下降。第三,工業資本深化,特別是智能化改造,導致工業企業的就業需求量下降,資本密集度提高,都會導致工業領域外來打工人口的就業進一步減少,沒有就業就沒有收入,沒有收入很難改變中低收入者的身份。
4、城鎮化進程放慢收窄了中低收入人群改變身份的空間。中國城鎮化上升最快的時候不是在中高收入階段,而是在中低收入階段,在中高收入階段中國的城市化率上升是明顯放慢。農業轉移人口進城速度放慢,沒有進城就沒有就業,沒有就業就沒有收入。所以,這就導致一批本來可以進城改變身份的人口沒有改變。
5、中低收入人群改變身份的基礎性制度性安排改革不到位,比如收入分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還有財產性收入制度,等改革都明顯滯后。
最后他提出了幾點建議:
首先他建議從“十四五”時期開始實行兩個十年倍增計劃。即第一個是中低收入人群十年收入倍增計劃,人均可支配收入十年翻一倍;第二個是中等收入人群十年翻一倍,兩個十年倍增計劃可以對我國擴大中等收入人群,建立橄欖型社會形成強力支持。
第二個建議,支持中低收人群改變身份的政策重點要放在農村,農村有80%屬于中低收入人群,大幅度增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增加公共服務投入。能為中低收入人群降低生存成本和提高收入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為此,建議發行農村公共設施建設專項國債,還有要對農民經營高附加值農業建立無息貸款專項基金,增加對農民的技能培訓補助支持,把農民的基本養老金補助標準提高到200元。
提高農民大病醫療補助標準也是一項政策選擇。農民得病以后,好多藥報銷不了,報銷比例也有些偏低。降低中低收入人群的生存成本,應是我們政策安排的重點。
第三,建議對中低收入人群實施就業專項工程,實行就業技能培訓扶助政策。
第四,堅決貫徹落實國務院的“兩個全面”政策。另外,還要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公共成本分攤機制。
第五,加快體制機制改革,完善基礎性制度安排。包括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會保障制度完善都要加快步伐。還有土地制度改革要向市場化方向邁進。
作者系《中國鄉村發現》學術委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研究院前副院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浪財經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