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指出要“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糧食產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最基礎、最重要的產業部門,更是確保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基礎、最重要的產業部門。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安全保障法》,糧食產業鏈供應鏈涉及耕地保護、糧食生產、糧食儲備、糧食流通、糧食加工、糧食應急、糧食節約等內容,這一鏈條貫通三產、聯結城鄉、覆蓋全國,具有鏈條長、節點多、風險雜等特點,是我國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的重點難點所在。針對這些特點,筆者認為只有“以人民為中心”,在糧食產業鏈供應鏈中抓住“人”這個核心主體和主要矛盾,才能切實增強糧食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為此,筆者認為要圍繞四個關系的變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強化人在增強糧食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方面的作用。
圍繞人糧地關系的變化,改進糧食生產供給環節治理觀念,穩定生產就是最大的韌性。人糧地關系是糧食生產的最基礎關系。21世紀以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農村老齡化的加劇以及耕地資源的約束等,人糧地關系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有沒有足夠的人來種糧、有沒有足夠的地來種糧、人用什么樣的生產方式來種糧、有限的人在有限的耕地上種什么糧等問題已經成為糧食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的重要影響因素。特別是在一些地方,在農村居民收入的結構中,種糧收入遠低于務工收入甚至是低于耕地出租的收入,糧食生產者必然會降低種糧的積極性。從長期看,即使搞規模經營將來也面臨著這樣的問題,當種糧收入低于耕地出租收入時或者種糧收入低于糧食加工收入時,糧食生產者也會面臨著今日一部分農民群體所面臨的困境。針對這些當下的或者潛在的風險,必須改進糧食生產環節的治理觀念,就是要兼顧穩價格、穩產量,通過貿易管控、數字模擬等措施來實現國內糧食生產的量價平衡、產銷平衡,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藏”字做好,有計劃、超快速地提高糧食產能,但不能無計劃、過快地提升糧食產量,確保糧食生產者在當前人糧地關系背景下有持續、穩定和可預期的收入,只有穩住了生產者,才能穩定糧食生產,為增強糧食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提供最大的支撐。
圍繞人健食關系的變化,強化糧食終端消費群體市場信心,保障信心就能夠保障韌性。人健食關系即人、健康與食物之間的關系,是糧食產業鏈供應鏈在需求側的重要體現。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識的增強以及老齡社會的逐步深化,需求側對糧食安全和食品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從需求側看,一部分糧食消費群體并不清楚甚至不愿意相信國內糧食生產標準的改進、產品品質的提升以及糧食治理的進步,甚至還有一部分人對國內食品安全問題、轉基因糧食管控問題相關舉措存在偏見、沒有耐心甚至是沒有信心,經常把過去發生過的問題拿到當下來混淆視聽。特別是在糧食市場量價偶爾失衡的時候,如果市場信心受到沖擊而未及時恢復,會延緩市場量價平抑的難度以及恢復的周期,長此以往必然不利于糧食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的增強。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必須強化健康這一核心主題,以糧食服務健康為主線來增強終端消費群體市場信心。這既需要我們采用傳統的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加強品牌建設和信譽管理等做法,更需要我們采用實打實的案例說事、數據說事、市場說事、群眾說事等做法來彰顯中國食品的健康標準。只有這樣,才能確保中國人自信地在自己的飯碗里盛滿優質中國糧、盛好健康中國糧,從市場端把糧食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增強起來。
圍繞人資利關系的變化,樹立糧食各方利益群體初心使命,形成共同命運體增強韌性。人資利關系即人、資本和利益分配之間的關系,是糧食產業鏈供應鏈韌性中的核心問題。隨著糧食產業消費端市場化、利益主體多元化、糧食產業鏈多元資本滲透復雜化等進程的深化,糧食產業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特別是工商資本與勞動者的利益分配問題,已經成為糧食產業形成合力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的關鍵。從微觀層面看,我國不乏糧食企業因內部利益分配問題而走向衰落的案例,也出現過糧食企業與糧食生產者之間因為賒欠關系而導致利益分配并影響長期合作等問題。這些經驗教訓都表明,我們在允許工商資本進入糧食產業鏈的同時,一定要提醒相關資本方糧食產業鏈的相關特點,不能把獲取短期最大利潤作為自己的目的,而是要把長期盈利、保障糧食生產者積極性等作為首要條件,把助力糧食生產者共同富裕作為重要目標。如果沒有這樣的初心使命,在人和資本之間就無法實現合理的、長期的、共贏的利益分配,工商資本往往會在糧食產業鏈里“撈一把”就走,從而損害糧食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為此,要強化黨的領導,引導各方樹立正確的初心使命,建立健全糧食生產中的利益聯結機制,才能在糧食產業各環節實現利益分配合理化,從而匯聚各方資源、打造命運共同體,成就合作共贏、韌性強化的良好局面。
圍繞人創環關系的變化,抵御糧食全產業鏈外部多重沖擊,降低成本就是當前的韌性。人創環關系即人、創新和環境之間的關系,是氣候變化、技術壁壘、地緣博弈等沖擊最易影響的領域。近年來,氣候變化所導致的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地緣博弈所導致的糧食生產資料以及糧食產品價格變動、科技創新所導致的局部糧食生態系統演化等等,都在影響著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其中很多影響是“雙刃劍”性質的,政策制定者包括一些專家學者往往更關注其短期或者中期的效果,而對長期的、潛在的、間接的、系統的影響存在這估計不足的情況。比如節水灌溉這一技術確實節約了資源提高了效率,但從中長期看是否會通過影響區域蒸發量與地下水之間的相關機制而影響區域的氣候條件變化呢?筆者不是從事氣象等自然科學的,只能對這一問題持保留意見了。針對于此,我們需要考慮的就是要在保障糧食產品價格穩定的前提下,最大化地降低糧食綜合生產成本,從而讓我們在任何沖擊面前都有可以回旋的余地。筆者認為,從增強糧食產業鏈供應鏈韌性上看,在面對短期外部沖擊的可能下,降成本的技術遠比增產量的技術更為重要,因為有了回旋余地也就是有了戰略縱深,有了進一步談判以及戰略調整的空間和時間。
總體而言,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人在增強糧食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方面的核心作用,要圍繞人糧地、人健食、人資利、人創環四個關系,抓住“人”這個主要矛盾進行產業布局和改革部署,要針對供給側、需求側、要素側、環境側四個方向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千方百計地預留更多戰略回旋空間,全面深入地激發人的活力和創造性,才能有效地增強糧食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確保中國式現代化各項任務目標的順利實現。
(作者系吉林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來源:《中國審計報》11月11日 5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