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曹錦清:此心猶在黃河邊

[ 作者:曹錦清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1-02-03 錄入:曹倩 ]

他是從小在浙江省龍游縣山洼里生活的學者,也是最早將三農問題擺到足以影響中國發展進程高度的學者之一;他是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學系首任系主任,也是上海高校智庫“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研究院”的首席專家。

今天,就讓我們走近華理校友——曹錦清教授。

1.由哲入史,深刻體會農村生活

“為什么活、為誰活、怎樣活”,14歲的曹錦清教授在墻上寫上了三個問題。

上世紀五十年代,曹錦清教授在青山綠水的浙江龍游度過了歡樂的童年。1958年,他跟隨母親來到上海。彼時,五口之家擠在7.6平方米的小房間,生活不便;年幼的曹錦清教授苦于沒有學習基礎,遭到同學排擠。從農村到城市的巨大落差,讓他從少年時代就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

“為什么活、為誰活、怎樣活”。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曹錦清教授踏上了學術生涯的第一段旅程。乘著恢復高考的東風,他攻讀了復旦大學的哲學本科,1986年在華東師范大學獲歷史學碩士學位后,1988年開始在華東理工大學任教。

1988年,40歲的曹錦清教授出版了《現代西方人生哲學》。此書出版后,《中國青年報》頭版大幅報道。曹錦清教授還為上海團市委等單位的干部講人生哲學,在當時的上海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正當在哲學領域小有成就時,曹錦清教授卻將研究轉向了社會學領域,他說:“我們這代人正好處在社會大變動的時期,不斷地有大量的社會問題來沖擊。轉向社會學領域,這也是個原因。”

2.知行合一,腳步丈量中國大地

這位從小在龍游山洼里生活的學者,對農村、山水、田野有一種天生的親切感。1968年至1972年,曹錦清教授曾在崇明一農場生活了四年,漁樵耕讀,親近土地,讓他對農民有了深厚情感。

“車水馬龍的城市,人來人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你不知道他們在想些什么。但在農村,信息相對比較公開,只要村民信任你就沒問題。”曹錦清說。

于是,曹錦清教授開始用腳丈量中國農村,用心思考社會問題。起初, 他與華東理工大學文化研究所的同事花了4年時間,在浙北一鄉村進行實地調查,并合著《當代浙北鄉村的社會文化變遷》。該書曾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一發不可收拾。懷著對黃土地的摯愛,出于對當代中國問題的深切思考,曹錦清教授告別繁華的大都市,只身來到河南,走進鄉野田間和農家庭院,再次開始實證調查。每日風塵仆仆,筆耕不停,他卻以此為樂。2000年,《黃河邊的中國:一個學者對鄉村社會的觀察與思考》一書終于付梓。

這部被稱作“一個中國學者面對中國農村而發出的真實回音”的紀實文學作品,成為觀察研究中國農村社會的翔實資料,榮獲首屆“中國農村發展研究獎”、第五屆“上海文學藝術獎”,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中央領導人對此書給予了較高的評價。
該書的英文版“China Along The Yellow River: Reflections on Rural Society”,于2004年11月在英國發行,并被英國《衛報》評為“有史以來100本最偉大的非虛構類書籍”之一。

沒有煽情的文字、沒有刻意的修飾,曹錦清教授筆下的農村和農民,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只是一種樸素的情感。這是一本真實的報告,正如他對“三農”問題那份質樸誠摯的關懷。
曹錦清教授曾說:“浩然之氣不當在靜坐處養,而當在天地蒼生、奔走顛沛間養”,這絕不是一句空話,而是曹老實實在在用身體力行實踐出來的。

3.扎根實踐,情歸社會科學研究

作為最早將“三農”問題擺到足以影響中國發展進程這一高度的學者之一,同時也是距離中國農村真實大地最近的學者,曹錦清教授被新華社等權威媒體譽為“著名社會學家”。

為了更好地研究中國的問題,他看了大量的書籍,從文學到歷史,從哲學到政治,從經濟到法學……各種門類的書都看。正是這樣的厚積薄發,讓他有著一種“通儒”的氣質,能夠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建立一套自己獨到的思考系統。

反思,中國社會科學的文化自覺和獨立。曹錦清教授認為,必須要建立中國話語體系,把中國故事講好,擺脫對西方理論的迷信。2000年,我們提出的文化自覺,文化自覺背后是什么呢?是民族自信。沒有民族自信哪有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覺背后是民族的自信,民族自信背后是現代化的政策成果,就是在現代化之路上取得的堅實成就。

治學,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曹錦清教授認為,變動時期的經驗在生活世界里。書上記錄的大都已過時,直接的、當下的都在變動當中,所以把變動的社會生活作為一本大書來讀,是社會科學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永遠要對已概括的理論保持警覺,因為它很可能過時。

育人,要無愧于“人民的講臺”。曹錦清教授認為,上課是教師的本分,做教師必須把課上好,盡可能地上好。因此,想給學生一碗水,你本身要有一桶水……同時要認真備課,內容每年都在變化,因為我的思想也在進步,同一問題當然有新的看法。

4.言傳身教,清風峻節培育桃李

淵博的學識,激情澎湃的授課風格,平易近人的生活態度,自1988年到華理任教以來,曹錦清教授為學校培養了大量人才,深受學生喜愛。
密密麻麻的備課筆記,始終堅持板書教學,從不遲到早退,一站就是3、4個小時,曹錦清教授嚴謹求實的教學態度感染著廣大師生。他還經常教誨學生“多讀書、多調研、多思考”,成為大家治學的基本遵循。

退休后,曹錦清教授被學校返聘。炯炯有神的雙眼,中氣十足的嗓音,感情激昂的氣勢,精辟幽默的語言,你絕不會想到這位學者已經70歲了。曹錦清教授從教四十余載,以其智慧、堅韌和人格成其深,成其厚,成其高。

2019年,曹錦清教授正式揮別三尺講臺。已經70多歲的他,每天仍會花上8—10個小時的時間來讀書。“我現在退休了,準備再當學生,再多讀些書。”曹錦清教授說,他將在退休以后集中思考一些問題,退而不休。

5.結語

曹錦清教授對真理的不倦追索,對國家民族滿心熱望,對學生一腔熱血,成就了一個知識分子的品格和境界。

無論是在田野中思考觀察的知行合一,還是在課堂上思想迸發的目光如炬,都是堅守與勤勉的櫛風沐雨。倏忽一瞬,時鐘已走向了曹錦清教授的古稀之年。而當下課鐘聲再次響起的時刻,那個曾經屬于曹錦清老師的知識殿堂,不會隨年華逝去。正是:立言立德立行,懷夢暢談長江尾;存善存美存真,此心猶在黃河邊。


(作者系《中國鄉村發現》學術委員、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專家委員、華東理工大學二級教授、中國城鄉發展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首席專家,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轉自華東理工大學校友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永久电影三级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第一综合天堂另类专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影院首页 | 亚洲欧美在线一级二级观看 | 三级少妇老少妇黄 | 亚洲欧美日韩视频小说偷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