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導、督查、督察……都是上級通過實地查看、走訪調研、翻閱資料、詢問答復等方式,督促各項工作完成的一種手段。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加大了對工作落實情況的督導督查,有力促進了各項任務保質按時完成。然而督查過多過濫,則可能適得其反。(8月28日 新浪網)
放松了督促檢查,工作難免落實不到位。為此,各地都十分重視日常的檢查工作,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令工作推進者老老實實干到位,不敢有絲毫懈怠和敷衍。然而,凡事過猶不及,如果工作督查的頻率過高,形成的壓力過大,就會起到反作用,反而不利于工作的開展。
任何一項工作的開展,需要一定的時間周期才能見成效,如果督查頻率太高,也難以看到工作的變化,只會給基層干部徒增迎檢壓力。畢竟,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數十項工作任務需要通過基層來落地,要基層干部配合完成。如果每項工作都經常來督查,基層干部除了迎檢,恐怕也沒有更多時間來具體干事。如此之下,督查反而成為影響工作推進的“絆腳石”。
同時,頻繁的督查,也容易令上級部門養成“高高在上”的領導姿態。工作都想往基層推,沒有干出成效,還可以問責基層,自己反而在空閑中過日子。這種現象,也會導致基層留不住人,大家都想往上面調動,使基層工作越來越難開展,干部的抱怨也越來越多。
開民督查,關鍵要把握好度,掌握好分寸。比如,一些常規性的日常工作,盡量控制在每年1次左右;對黨建、改革、脫貧等重點工作,可以控制在每年2次,對環保這樣關系民生獲得感事項,可以多采取一些暗訪代替明查,切實不讓督查成為基層干部的負擔。
從本質上講,督查的初衷是為了形成壓力,倒逼基層干部干好工作。但工作的推進,需要基層干部集中精力,花時間去完成。為此,在平時不妨多進行必要的溝通交流,引導基層干部提高辦事的效率和質量,及時掌握他們的工作狀態,能不實地督查的,盡量不打攪他們干工作,多替他們著想。
而且,上級部門要主動替基層分憂,幫他們解決一些工作上的難題,能讓基層感覺到溫暖,而不是冷冰冰的壓力。內心愿意主動干工作,才能真正干得好。
(作者地址:四川省綿陽市)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