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內上下級之間沒有了思想工作這個橋梁,體制與社會接觸面缺少了群眾工作這個紐帶,體制就會失去靈魂,剛性有余,而韌性不足,至剛易折。
一
前段時間在建始縣調研鄉風民俗問題。建始縣現任縣委書記早在2017年底的時候,就意識到當地有些行政村亂象叢生,上訪的、阻撓工程建設的、敲詐外來企業的,應有盡有,表面上的說法是民風彪悍,實質上是治理失序。后來縣委書記連續下鄉蹲點調研,發現整頓鄉風民俗是當地社會治理的牛鼻子,通過移風易俗帶動其他領域的工作提檔升級。于是下達了關于推進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的實施意見。其中,“破除歪風陋習”要做的工作包括狠剎“攀比奢侈風”、“好逸惡勞風”、“纏鬧炒作風”、“黃賭毒黑風”等。
該縣三道巖村所在的茅田鄉從2018年起連續三年在移風易俗、文明鄉風建設上有不同的工作創新。經過三年的整治,建始縣包括茅田鄉、三道巖村的相關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并逐漸常態化。最典型的是三道巖村,該村在人情酒席上規定“三個不超過一百”,人情禮金不超過100元,一桌酒席不超過100元,一條香煙不超過100元。有個六十多歲的老農違背村規民約辦酒席,后經說服教育認識到了錯誤,主動向全體村民寫公開檢討信。
茅田鄉的移風易俗、文明鄉風建設除了基本的人情酒席之外,還開展到了庭院凈化亮化美化工程。這個庭院工程,不僅要把屋外周邊環境衛生搞好,修通水渠、建花壇、擺垃圾桶、樹路燈等,還對屋內設施擺設、房間衣物整理提出要求。按理來說,屋內私密空間是農民最自由、最自主的空間,一般人按自己習慣打理,反感他人干涉。西方人說的,“風可進,雨可進,國王不能進”,說的是國家公權力不能干預私人生活,何況最私密的房間擺設。在其他地方,地方政府改廁政策基本上都要弄出一地雞毛,老百姓旁邊看、還不滿,茅田鄉改造農民屋內空間,理應也會引發沖突和不滿。但是事實上,該政策不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訪的群眾滿意,執行過程也相對平靜,沒有發生不和諧事件。何故?
二
這與建始縣對移風易俗、鄉風文明工作的定位和態度有關系,即很重要、但不考核。
該項工作是縣委書記親自推動、親自抓的工作,屬于典型的“一號工程”。縣委書記重視的長期工作,一般都會定位為全縣的中心工作。為了推動中心工作,就要啟動監督、檢查、考核和問責系統,監督部門會把該項工作定位年度專項監督事項,相關工作部門成立專門檢查工作組不定期予以檢查,考核部門則會將該項工作列入年度綜合考核、加大分值,或者進行單項考核,分值計入綜合考核。有些這些配套工作,使得領導重視的工作變成了硬任務,下級黨委政府、領導干部才會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對待工作。
在布置任務、完成工作過程中,布置任務的上級與承擔任務的下級之間沒有談判的空間,下級不能跟上級討價還價。無論上級布置的任務符不符合下級的實際情況,下級有沒有條件完成任務,下級都要“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下級無法將意見反饋給上級,無法對任務進行調整和改進,下級必須硬著頭皮、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務。在完成任務過程中,下級表現出不積極、打折扣或態度不好,一直盯著的監督考核體系就會啟動紀律程序,包括政治問責。上級為了表達重視程度,就不斷地加大監督考核力度,下級因為害怕被問責、被處分,就不得不加大剛性執行的力度。這個時候,上級與下級的關系就會變得非常剛硬、直接,沒有彈性、融通空間。
從層級上講,縣一級這樣布置任務給鄉鎮一級,鄉鎮也這樣布置任務給村一級。村一級與群眾對接,它既有考核問責的壓力,也拿到了縣鄉的尚方寶劍,那么它在執行任務的態度,就必然是剛性的、傲慢的和不講條件的。于是乎,干群關系、黨群關系也會變得相當僵化,乃至可能對立。
然而,在茅田鄉我們卻沒有看到僵硬的上下級關系和干群關系。原因就在于建始縣在移風易俗中,并沒有啟動嚴格的監督考核制度。這樣,一方面移風易俗工作是縣委書記重視的事情,一定要著力去推動,另一方面縣委書記又沒有將這個事情納入監督考核之中,那么,相關部門包括縣委辦、宣傳部等怎么樣才能把工作落實下去,推動工作落地呢?縣委辦要落實縣委書記的具體指示,將指示變成政策,并跟蹤、監督政策執行效果;宣傳部具體制定政策、推動、落實政策并保證政策效果。因為沒有督查室、紀委、考核辦等作為工作推動的抓手,作為工作推動部門的縣委辦、宣傳部就不僅僅是在辦公室制作文件、下達任務,還必須做這么兩件事:
一是做通下級黨委政府的工作,讓他們意識到這不僅是縣委書記重視的事情,更要認識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性,讓他們思想上、認識上真正起變化,真正認為移風易俗做好了,就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帶動其他工作。只有這樣,下級黨委政府才會真正將重視落實到實處,真正花功夫、花心思去推動該項工作。為此,工作推動部門就不能坐等下級來匯報工作,然后談想法、不知任務,而必須不斷地下到基層去調研、座談、開會,做通下級的思想工作。
二是跟下級黨委政府相關領導干部一起干活,共同推動工作開展。在一些具有帶動性、影響性、典型性的工作項目上,工作推動部門還必須親自跟鄉村兩級工作人員一起想辦法、出點子,乃至親自干活。這樣才能調動下面的人的積極性、熱情,促使他們思想發生轉變。上級部門都親自下來干活了,下面的領導干部哪還有不重視、不積極的。
對于鄉鎮一級來說,它的工作要落實到村一級,就必須調動村組干部的積極性。村一級是自治單位,村組干部要調動起來,花的功夫和精力要比縣一級調動鄉鎮一級還要大。負責移風易俗的是鄉鎮宣傳委員,他給各村支部書記下命令不是不可以,但是村支書聽不聽是另一回事。為此,他及他的團隊就必須親力親為,到各村跑,往村組干部家里跑,跟村干部交心、交朋友,讓他們的認識到移風易俗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共同討論怎么把工作開展下去,以使村干部自覺地去做這件事情。他們不僅要召開村組干部會議,還要組織召開板凳會、院壩會、屋場會等,把思想工作做到群眾中去。在工作推進華中,還要不斷地下到農戶家去看、去指導,聽群眾的意見和想法,村干部看到鎮干部這么賣力,他們不賣力也就不好意思了;群眾看到鎮干部都來了多少次,足見國家很重視,事情很重要,對群眾很有利,思想不通也慢慢地想通了,跟著做了。
接下來,雖然村干部意識到這件事很重要,但是他們也沒有雷霆手段,不能嚇唬農民說這是上面政治任務、不做也得做。于是他們也就必須做通群眾的工作。群眾工作,無非是放下身段,深入群眾之中,跟群眾交朋友、講感情,把道理講通,同時也了解群眾的想法、困難和意見。移風易俗等都是對群眾有利的事情,工作并不難做通,關鍵是要做細、做精、做到位。群眾思想通了,認識到位了,自然就會主動配合工作,還可能加入到志愿服務隊伍中來。
三
在茅田鄉移風易俗案例中,有沒有監督考核很重要,上下級關系會呈現出不同的狀態:
其一,有監督考核,工作推動部門就有欽差、有尚方寶劍,對待下級就不會那么客氣,下級思想通不通都得做。所謂“通不通三分鐘,再不通龍卷風”,說的就是這種剛性條件下的上下級關系。這種上下級關系就比較僵硬、剛性,下級沒有還價、反饋的空間,任務、政策得不到調整,適應性打折扣。
其二,沒有監督考核,中心工作既是工作推動部門的工作任務,也是下級黨委政府的工作任務,他們雙方必須配合起來任務完成,否則雙方都有責任。如此,工作推動部門就必須放下身段,多與下級協調溝通,做通下級的思想工作,讓下級認識到工作的重要性,主動開展工作。這種上下級關系相對具有柔性和彈性,相互間具有一定的協商空間,下級的意見和實際情況能夠得到充分地反饋,任務、政策有一定的調整空間,因而適應性較強。
四
在工作重要但不考核的前提下,思想工作和群眾工作就變得重要,前者是體制內上下級的溝通機制,后者是體制與社會即干群的溝通機制。
中國共產黨的體制除了有強大的組織體系,可以將工作任務貫徹到底之外,還有兩大優勢:
一是思想工作。組織體系內的上下級關系看似僵硬、不講條件(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但其實上下級之間不僅僅是“命令—服從”的關系,還有做思想工作的關系。上級布置任務后,不是強制下級執行,而是在下級思想不通、認識不到位的情況下,通過面對面(多次)溝通意見、相互交流想法的方式,使上級的意志變成下級的想法,下級思想通了,就一通百通。思想不通,下級帶著一股氣或思想包袱工作,工作就干不好。在講道理、擺事實的過程中,加深了上下級之間的感情溝通和聯系。上下級關系也就不那么僵硬死板,而是帶有情感色彩。
二是群眾工作。共產黨的基層組織與農民的關系,不是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而是通過做群眾工作,將農民爭取到自己一邊來,理解、支持和參與自己的工作。在做群眾工作的過程中,也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反饋群眾意見,調整任務、政策,使之更符合群眾的實際需求。同時,也與群眾建立魚水情。
五
恩施州宣傳部副部長曾在鄉鎮工作過數年,他詳細講了他們那時收糧派款的經驗。他說要想收上糧食、完成工作任務,就得與村支書建立感情,一起喝酒是關鍵。因為收糧派款是鄉鎮工作人員的工作,村干部只是配合,不是他的分內事情,更沒有像現在一樣的考核機制。副部長說,在村支書家只要酒一喝,支書就會讓你在家休息一下、醒一下酒,他出去轉一個上午,回來糧食就收了三分之一。村支書的做法是到個小組家走一圈,讓小組長去做群眾工作。如果你跟支書到了稱兄道弟的程度,只要你一到村支書家,支書沒等你開口就自己墊錢把村里的稅費給交了。但是如果你跟村支書關系不好,不接地氣,裝清高,村支書就會帶你到各農戶家轉一圈,一個上午下來收不到兩三家。村支書這一行為只是完成分內工作,引路,他是不去做工作的,鄉鎮干部做工作人家農戶肯定不給面子。
還有一個案例是,志軍做增減掛鉤的工作。這是給鄉鎮賺錢的工作,黨委書記很重視,但又無法通過給村干部考核來督促村干部做這項工作。于是黨委書記將該項工作交給了自己提拔上來的、有較強工作能力的志軍。這項工作跟分管的工作不搭邊,他沒法動員分管站所的工作人員一起去做村支書工作,只能單打獨斗。他首先是去做自己所住三個村的村支書的工作,相互之間工作時間長、感情好,很容易做通工作,三個支書都很配合,主動去做群眾工作,把工作做在全鄉鎮前頭。志軍在以這幾個村為榜樣去做其他村支書的工作,雖然其他村的工作沒有那么好做,但是他只有多下村去,與村支書溝通,都會或多或少做下來。于是,在他一個人的努力下,有兩年時間每年給鄉鎮創收一百多萬元。
以上兩個案例中的工作任務,都是重要的工作,鄉鎮黨委書記很重視,工作需要鄉鎮來做或配合,但都沒有列入鄉鎮對村級的考核范疇。于是,負責具體工作的人就得懷揣重要任務去做村支書(村干部)的思想工作,再由村支書去做農民的群眾工作。
六
無論是做思想工作,還是做群眾工作,都是細致耐心的工作,既需要情感投入,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跟下級交心交流,也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次數要多、方法還要對。思想工作、群眾工作激發的是下級的主體性,讓他們認識、思想、乃至感情起變化,產生工作的使命感和自覺性,才積極主動、心悅誠服、任勞任怨地去干工作,在工作中才會有創造性和獲得感。
十八大以后,體制內的監督、檢查、考核、問責體系不斷建立,從中央來講是為了規范地方和基層的行為,構建規則之治;從工作具體推動部門來講,則是為了強化工作的推動力度,使工作更好地落地。黨政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工作納入黨委政府督查考核的范疇,以此提高下級黨委政府的重視程度。黨委政府則拉紀委、巡視(察)組進具體工作領導小組,類似用槍指著下級的頭讓他們干活。到縣一級黨委政府,更多地是考慮工作的推動。
監督考核體系建立起來后,基層推動工作的手段就更多了,用起來也更方便,那么,啰嗦、耗時的思想工作也就不再必要,或者逐漸減少。到鄉村兩級,干部有壓力和尚方寶劍,做群眾工作也沒有那么多的耐心,農民思想通不通都得按要求辦。
思想工作、群眾工作是體制的靈魂。思想工作疏通體制,使得體制有血、有肉、有溫情,不那么剛性、死板、公事公辦。群眾工作則讓體制與群眾接觸時不那么生硬,而是魚水交融。
當思想工作、群眾工作退卻后,體制就只有規則、制度和工作關系,上級對下級只有布置任務和下達要求,而缺乏對下級的關心和關愛,下級對上級也只是完成任務,而不是發自內心地要把工作干好。干群關系也變化,在干部這邊,純粹是為了完成工作;在群眾這邊,則思想不通,就覺得不關自己的事,于是普遍出現干部干、群眾看的現象,干部干了群眾還不滿意。干部為完成工作而完成工作,很容易把工作做成形式主義。
七
“監督考核”和“思想(群眾)工作”,是推動工作的兩種不同的機制。“監督考核”來得方便、直接了當,節省上級的時間、精力、注意力等資源,效果也立竿見影,因此上級使用該方式越來越多。這就是為什么基層工作越來越簡單粗暴的原因。
“思想(群眾)工作”需要花費上級較多的時間和精力,由于上級的工作越來越多,沒有時間、精力做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而且每項工作的時間期限越來越短,根本沒留下做思想工作、群眾工作的時間。受訪的村支書介紹說,某老村干部做群眾工作非常細致、到位、有經驗,基本不留后遺癥,上下都滿意,過去這種方式很湊效;但已不適應新的工作要求,因為等他做通群眾工作,早過了上級規定的工作期限。所以,許多工作也就不再通過做群眾工作的方式來完成。
以上的邏輯是,體制內的工作任務越重、要求越高、時間越緊,思想(群眾)工作越難以實施,上級就越依賴于“監督考核”來推動工作,下級的壓力就越大,他們就越可能加大監督考核的力度,“思想(群眾)工作”越沒有空間,工作也就越依賴于“監督考核”,由此形成負反饋。
體制內上下級之間沒有了思想工作這個橋梁,體制與社會接觸面缺少了群眾工作這個紐帶,體制就會失去靈魂,剛性有余,而韌性不足,至剛易折。
(作者系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后,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鄉土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