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設美麗鄉村?三十年前開始研究過新鄉村建設,包括對韓國新村運動的研究,十五年前開始談過新農村建設,十年前開始論過鄉村振興。鄉村振興和新農村建設是永遠說不完的新老話題。
鄉村振興,離不開三農問題。三農問題中關鍵、核心、重點是什么?大學者說,關鍵在農民,農業部門都說,農業才是重中之重。我認為農村才是重中之重。
陳錫文老師有一點說得對。大意就是中國就剩下一億人在農村也是廣闊天地,至關重要、舉足輕重。特大城市化,城市群建設,在中國具有巨大魔力,人們不會放棄,其結果農村還是繼續荒蕪和凋敝。
農業變成美國農業,高度現代化,農民都是高學歷、高素質教授級職業農民,也改變不了農村凋敝。因為人口資源全部單向流進特大城市和城市群。美國只有農民和農地,沒有農村,但是小城鎮很漂亮,所以不存在農村問題,歐洲不少國家和日本、韓國,舉國上下都是美麗鄉村,非常成功。
如何解決?就是城鄉互動融合一體化,但是傳統觀念和急功近利,變成很大阻力,不可能改變,人口堪比加拿大和澳洲總人口的特大城市群,比比皆是,一個挨一個,還會源源不斷,總人口將達到10-11億,每個省只有一千多萬人口。所謂“鶴崗想象”,就是幾萬元可以買一套房,昔日百萬人口的富裕煤礦城市如此凋敝,何況農村呢?這就是新農村建設也好美麗鄉村建設也罷,遇到的最大難題。
城鄉互動融合一體化,阻力障礙太大,沒有實質性優惠推動政策,沒有一個人一個企事業單位愿意去美麗鄉村,這是根本原因。特大城市化和鄉村振興,做得不好是負相關,背道而馳、適得其反,但是做得好,比如特大城市衛星城市城市群建設,就可以推動美麗鄉村建設。
反對特大城市化,并不意味著反對城市群建設,尤其特大城市衛星城市建設,這樣既可以滿足人人想進特大城市大城市的愿望和追求,又能促進周邊中小城市小城鎮和美麗鄉村建設,正確疏導城市輻射農村,京津冀一體化,全國一盤棋,推動全國各地均衡、可持續發展,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農村土地宅基地、特大城市化、城鄉不能互動融合一體化,這是長期困擾鄉村振興的三大體制性障礙,不大刀闊斧改革,依然解決不了鄉村振興難題。
首先,土地宅基地制度,改革開放以來,通過所有權、承包權、使用權三權分離,非常靈活、通融,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主動性,但是其價值畢竟有限且不高,因其不確定性,農民不能祖祖輩輩依靠土地宅基地生存,依存度不高,所以農民在農村生活是不穩定的,尤其農二代三代更是沒有心思和動力在農村扎根一輩子生活。農村人口的這種流動性,決定著農村不可能留得住人,留不住人的鄉村是不能持久穩定繁榮昌盛,凋敝荒蕪是必然的。
其次,特大城市的繁榮,依賴于城市單位面積上的資源人口密度,其本質是增值甚至暴漲,有巨大的利益訴求和魔力,而這些人口資源都是從廣大農村、小城鎮、中小城市和全國各地聚集的,意味著對這些地區人口資源的虹吸作用,必然導致特大城市以外地區人口資源的蒸發,人口資源離開的地方,尤其對廣大鄉村來說是單向被抽取的過程,特大城市化和鄉村振興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中都是呈負相關,鄉村振興可想而知。
特大城市可以通過建衛星城市城市群,疏解疏導市中心超過密人口資源,建設美麗鄉村和小城鎮建設是完全可能的。小城鎮建設和鄉村振興呈正相關,可以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最后,一和二已經充分證明三,土地宅基地制度不改革,城市人口資源是不能自由流向農村地區,特大城市化的追求,從主觀上還是客觀上都阻礙著城市人口資源流向農村地區的,而且從每個人的角度看,也愿意去增值的特大城市,不愿意去不能增值,不增反降的農村地區。
如果不是省市一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或工業園區,城市企事業單位別說去美麗鄉村,就是去小城鎮安家落戶,比登天還難,土地、稅收、交通、電力、通訊、基礎設施等,就是下水道都沒法解決。何況,上學、看病、居住、購物、交通、生活等關系到年輕人最關心的工作與生活的環境條件。所以說,城鄉互動融合一體化,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做得不好,有可能成為一種脫離實際的口號,流于形式,時過境遷。沒有強有力的政策與市場化誘導,城鄉互動融合一體化,還是舉步維艱。
(作者系三農教育學者,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國際金融報》2021年2月8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