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領導,有機界同仁們,大家好!
首先,向我們的周澤江老師表示衷心的敬意和感謝!今天,我們召開有機30年的大會,可以說,中國的有機30年,周老師是見證人,周老師是中國有機事業的先行者。這30年來,周澤江老師不僅踐行著、推行著有機,我們也看到周老師的生命狀態就是一個真正的有機人。
我們期望周老師所講的20年、30年后,我們舉辦有機紀念大會的時候,一定能夠看到周老師的身影,以及對我們的鼓勵!
1.“有機”的本質是什么?
“有機三十年大會”,我覺得,這個話題非常重要。
為什么呢?
雖然有機在中國已經歷30年,但到目前為止,到底有多少中國人能夠知道有機,能夠讀懂有機?到目前為止,不要說中國的老百姓,就算是中產階層、高層學者、官員、媒體、社會,面對有機,很多人仍然處于無知無明的狀態。
所以,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我們用“有機大會”,沒有給后邊加更多定義。“有機”到底是有機農業,還是有機生活?因為“有機”應該從有機農業開始,但不僅僅只等于有機農業。
“有機”概念,源于西方,它是相對于近代的化學農業。化學農業把化學品、化合物的產品一步步的變成了滋養生命的產品。所以,滋養生命的有機物不是越來越多了,而是越來越少了。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西方提出了“有機”概念。其實,“有機”概念還原到最后就是生命。嚴格來講,什么叫有機農業?就是生命農業。從這個角度來講,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話題是“如何解讀有機”。
有機農業是21世紀當代人類面向未來的第三次農業革命。顧耀平秘書長在我們的共識中提到,在這樣一個“革命”背后,我們要堅定地為“有機”奮斗。那“有機”的本質到底是什么?我覺得,“有機”的本質是在座的每一位都可以感受到的生命力。
從生命的敵對性農業轉向生命友好型農業的轉型,我們想得到一個什么樣的生命狀態?如果從“生命敵對”還是“生命友好”的角度來考量,我們會發現,今天的中國仍然把現代農業作為中國農業發展的大目標。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是否需要反思—下,這樣的現代農業,它給我們帶來的好處是什么?弊端是什么?
2.三次農業革命
先講講人類的三次農業革命:
第一次農業革命,是從原始的狩獵經濟向農耕經濟的轉型。這是人類走向文明的標志。為什么說農耕是人類文明的起點?我覺得,這是我們對生命態度轉變的一個標志。狩獵經濟是以殺害其他生命來滿足人類生存的、把其他生命看作敵人的一種原始經濟。農耕經濟為什么能滋養人類的文明?因為通過農耕,其他生命不再是人類的敵人,而是人類的朋友。人類通過馴化或養育它們,從而形成了共生共存的一種文明形態。
第二次農業革命,是從傳統的農耕經濟轉向近代的石油農業、化學農業、機械化農業。今天,我們對現代化農業的評判是一個很復雜的事。但從生命角度看,可以說是再一次從生命友好轉向了生命敵對型農業。我們為了保證人類的生存所需要的僅有的幾種動物和植物,把其他的生命都當作了敵人對待。可以說,許多現代農業科技是基于一種“生命敵對”的價值觀、倫理觀而構建起來的。
為什么我們說,有機農業是為人類的生命安全、環境安全、生態安全、糧食安全探索的一次革命?原因便是,有機農業是從“生命友好”的角度出發的。而我們今天對現代農業的戰略和肯定,僅僅停留在高效產出和物質功能。
所以,我們當代人類生態文明時代面臨著第三次農業革命。第三次農業革命將是從石化農業轉向有機農業,也就是從與生命為敵的農業,再度走向生命友好農業。
3.現代農業文明的三大弊端
為什么我們要實現這個農業文明轉型?我覺得,現在農業文明至少有三大弊端需要我們考慮:
第一,農業化學化。導致生命世界的災難、多樣化生命遭到破壞,由此形成的有毒產品,成為導致各類慢性病蔓延的根源。
第二,農業工業化。這個問題在當今理論界,包括政府,仍然有爭議。今天的農業,把工業化的生產模式植入到農業領域,高度專業化和大規模化,這種模式確實提高了農業的生產效率。從英國的18世紀開始,在農業工業化的進程中,人類就經受著巨大的代價和痛苦。在農業工業化大規模集中的同時,傳統農業的鄉村文明、鄉村社會遭到了毀滅性破壞。這種破壞最初發生在歐美國家,然后蔓延到全世界。
第三,農業資本化。農業資本化就是發展市場經濟,把農業變成和工業一樣,完全服務于市場競爭的產業。我長期研究經濟學,今天經濟學界對市場經濟完全是神化式的解讀。其實,對于經濟競爭帶來利益的同時,兩極分化的問題早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西方主流經濟學就開始反思了。
為什么會出現亞當?斯密?為什么后面會出現凱恩斯主義?凱恩斯主義理論就是針對市場經濟競爭給當今社會帶來的激化效應的反思,是對1929年在美國發生經濟危機的反思。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發生后,傳統的市場主義經濟學家說:“不要管,這個市場經濟有能力把自己調節過來。”實踐證明,凱恩斯是對的,如果這時政府不從宏觀上調控,經濟就死掉了。
市場經濟、工業品需要宏觀調控。今天,許多經濟學的理論竟然告訴我們,我們的糧食生產、食品生產應該像工業品一樣,市場、市場再市場化。甚至從這個角度認為我們的鄉村、農業、食品沒有搞到大規模,沒有搞到市場化。所以,鄉村振興提出以來,我們對鄉村產業的支持,大量的資金用于資助資本化、產業化、規模化,這就是被稱為現代化的農業。
當今的世界農業,一端是農業產業已發展到跨國公司,基本上把握著世界物種業的50%-60%,在世界糧食界的許多重要領域實現了控制性管理。而另一端是什么?世界上仍有10億人吃不飽飯,瀕臨餓死的狀態。
2008年,金融危機反映在金融領域和工業領域的企業,都會面臨危機沖擊。但是,這個危機對于世界從事農業糧食生產的企業而言是福音。因為糧食作為一個滿足生存需求,沒有彈性空間的產品,越稀缺價格越高。這四大跨國公司在2008年金融危機獲得的是暴利。
當然,我的這種批判,并不是說近代以來的農業工業化就是一個沒用的、一開始不應該產生的東西。近代的農業工業化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因為這種農業解決了古代社會糧食供給不足,低效率的農業問題。從歷史性角度來看待,我覺得至少分為三個階段:
在工業化初期,這時現代化農業的弊端尚無明顯顯現,帶來的都是革命性的正效應,我們需要贊美它。到了工業化中期,農業科技爆發式增長,這時我們發現,使用這些技術有代價的,導致鄉村消失、環境污染、食品安全問題滋生等等。
在這樣的背景下,100多年前,有機農業的概念開始出現,它是對這種有弊端的農業工業化模式的反思。
21世紀以來,我覺得值得我們思考的是,農業現代化概念全球化的同時,也帶來了全球化的生態危機、環境危機、糧食危機、文化危機等。
為什么要說文化危機?
我們知道農業大規模的進駐鄉村,使一個古老的鄉村變成一個農場時,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上萬年的農耕文明給我們人類社會留下的多樣性文化,遭到了毀滅性破壞。而這種破壞,在今天中國仍然在進行。
以上是我對現代農業文明弊端的簡單概述。下面,給大家具體講講:今天的化學農業,到底給生命帶來的危機是什么?
4.應具備什么樣的生命觀?
改革開放40年,我們在用許多數據描述這4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個人一直主張,我們要用一分為二的態度:不僅要描述40年中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果,還要靜下心來,深度反思改革開放40年,我們付出的代價是什么?
我覺得,其中的一個代價是:這40年中,我們周圍凡是沒有生命的物品,比如電腦等這些合成物越來越美,質量越來越高,價格越來越低廉。而在這四十年凡是有生命的物質卻越來越糟糕、數量越來越少。難道在生命領域沒有科學技術進步嗎?為什么同樣的科學技術進步,在化合物領域帶來的是正效應,而在生命領域帶來的是一系列的弊端?大家需要反思。
現今統治著人類的、根源于西方的數理化科學體系,不是一個完美的體系,不是一個萬能的體系。因為數理化體系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不是為了研究生命而產生的,是為了服務現代工業所需要的石油、煤炭等,研究非生命世界的科學。
我們今天所講的生物學,我認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生物學,是把生命還原為化合物,還原為死生命的科學。我講的可能比較絕對,比如今天的西醫是怎么來的?構成今天的西醫理論,是根源于西方的原子科學和化學科學。
如果用化學研究一個生命,沒法研究,沒法解讀。那怎么辦?西醫的研究首先要把死人進行解剖之后,拿出一塊肉來研究,拿出有機的肉,然后通過化學原理分析才能夠解讀生命是什么?這就形成了今天統治整個人類的西方科學所定義的生命觀。
而這個研究告訴我們,構成生命是由維生素ABC等一系列化學元素合成的。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的生命其實和任何沒有生命的物質是一樣的,就是個物體。
既然滋養生命的是這些化合物。那我們再研究吃的玉米、糧食的營養元素,最后根據這些營養元素的要求,往地里加這些化合物,那就是所謂的“玉米”、“麥子”。現在的科學家研究,甚至你直接食用人工合成的維生素ABC等等就可以了,這樣一來就不需要種糧食了。
所以說,已經出現了許多科學猜想,認為不需要種地了,人們完全能夠按照化學原理,合成人工肉,合成人工食品。這就是現代生命化學化、物質化,這種科學體系,為我們描述的未來的前景。
這個理論對不對?我們不能夠說它不對,我們的生命系統確實包含著化學反應。但是,把生命系統等于化學反應是絕對錯誤的,是21世紀人類在生命科學中遇到的災難性問題。為什么?我不是生命科學家,但我們都是有生命的人,唯獨生命科學這件事,我們自己可以體驗,我們不需要被幾個科學家所壟斷。
數據顯示,在美國每年因誤食各種維生素而死亡的人數大于8萬人,這比越南戰爭犧牲的人還多。
化學科學給生命帶來什么?生命又到底是什么?這是21世紀人類文明中科學需要做出的重大突破。
我們先回頭看看,我們的老祖宗怎么解釋。三千年前的《黃帝內經》告訴我們,評價一個生命質量的高低,只有三個字:精、氣、神。這和今天的化學思維完全不一樣。
我們的祖先發現,滋養精、氣、神的核心是人的五臟六腑,五臟六腑是運行精、氣、神的司令部。那我們應該吃什么東西,才能滿足五臟六腑的正常運行呢?幾千年前,我們老祖宗就是按照這個邏輯,思考“人的生命是什么?”
圍繞這種生命觀,炎帝發現了五谷。我一直在思考:當年的炎帝為什么發現的是五谷而不是八谷或者十谷?
其實,當年炎帝生活的時代,世界的原生態物種比今天要多得多,但他沒有今天人類這么貪婪,他只選了他認為最匹配、最滋養人的五臟六腑的五種食物。
所以《黃帝內經》講,我們應該吃五谷為主,五畜為輔。這五種食物包含著滋養心、肝、脾、肺、腎對應的五種精華、五種能量、五種顏色。我們吃進身體后,變成了我們精華的“精”,精化為氣,氣化為神。上千年前,是這種生命友好的生命觀。
5.從事有機農業=拯救中華文明
今天的世界是一個和平的世界,但我們不能忘記:近代工業文明走向世界的過程是一個殖民模式。
什么叫殖民模式?“我存在,你必須消亡”。因此,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世界大戰雖然結束,但這種殖民思維和理念沒有消失。人類把科技用在軍事領域,原先用的炸彈現在升級為原子彈。科學技術的進步服務于如何消滅人,這些技術耗費了我們更多的能源、資源和智慧。
殖民的模式,不僅僅被用在戰爭領域,我們的農業領域也是這樣。人類發明的抗生素,表面上確實是人類的一個進步。抗生素針對的對象是什么?是與生命中許多病毒為敵人,并把他們殺死。可人類在身體內部,與生命的斗爭和抗生素的斗爭,勝利了嗎?今天我們發現,已經出現了以吃抗生素為生的超級病毒。實踐證明,人類和生命的戰爭中,人類不是勝利者。
什么叫化學農業?就是戰爭模式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即除了人類自己,把其他生物都看成敵人。
包括今天的醫學,癌癥治療是什么模式呢?以生產出最精準的那個殺害癌細胞的藥來治病。這種理論對不對?我也不知道,我得到的數據是:治療癌癥的費用,30年增加了20倍,但是患者的生存率幾乎沒有提高。這就是現實。
過度的工業化、規模化,導致的代價是什么?是多元化鄉村文化的破壞和分崩離析。從18世紀英國的圈地運動開始,人類一直面臨著農業工業化、傳統文化破壞、古老鄉村消失的痛苦與代價。
今天,我們很多人仍然沒有把這當回事。他們認為鄉村滅絕了一一沒關系,有西方的工業文明,可以過上更美好的城市生活。而且,以犧牲鄉村為代價,也符合經濟學原理。
我認為,這個原理在西方可以存在,在中國不能夠繼續存在下去。
為什么?
因為西方的文明從古希臘、羅馬開始就是城邦。所以,西方的城市化恰恰是西方古老的古羅馬文明的復興。城市化在全世界走得速度越快,就是古羅馬文明在全世界走得越來越快。
無論今天的技術有多進步,只要你細細研究會發現:今天整個西方的工業文明,就是古羅馬文明的一個放大。今天全世界的體育比賽,不就是古羅馬斗獸場的模式,換一個樣子又展現出來的嗎?
但是,鄉村的工業化使鄉村在西方消失,對他們來講是復興。可對我國來說,東方文明在鄉村。我們搞工業化的結果是鄉村變成了農場,鄉村沒有了,這意味著中國五千年的農耕文明從此中斷。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從事有機農業,要做的不是一個產業,而是在拯救我們的文明。
6.農業需要重新定義
我覺得,今天農業資本化,完全市場化,是導致今天世界糧食安全的一個隱患。
為什么?
什么叫農業?今天所有的教科書,沒有人把“農業是什么”解讀清楚。農業是天地賜給人類滿足生命需求的必需品,而不是滿足欲望的消費品。
農業產品和工業產品不一樣,你坐汽車可以從5萬到100萬,它給你帶來的價值不一樣。但糧食不同,我們吃一碗大米、一碗小米,吃飽了就可以了,不會再有更大欲望。一碗大米,沒辦法把它賣到1萬塊錢。這就是老祖宗一直告訴我們的“格物致知”。由于這個原因,農業也是人類生命的公平需求的珍藏品。
西方講“人權平等”,我覺得,最大的平等是每一個生命都應該平等地獲得大自然恩賜給我們的食物。
可是,今天全球還有10億人吃不飽。而另一端是跨國公司的過度生產化。為了使產品變成人類的欲望性消費,為了美觀、長得更好,將食物變成真正的食品,導致食物從田間到銷售端,運輸的過程中浪費了三分之一。
另一端是餓著肚子的人。為什么呢?因為產品不是要滿足人的需求,而是要滿足人對錢的欲望。所以,我覺得,我們一定要重新定義農業。從古到今,農業從來不是滿足資本暴利的純市場商品。
但是,今天的許多學者都在設計,如何讓我們的單純農業成為吸引資本的農業,因為經濟學家告訴我們:規模要大。在這樣的背景下,我覺得,要思考的是農業需要市場,需要資本,但農業是有限的市場,有限的競爭。
我們國家對于農業要像國防產業一樣,是一個準公共產業。今天,我們整個農業經濟是按照什么設計的呢?是把它看得和工業品一樣。按照工業品的規制,建立了今天統治整個世界的農業的運行模式和方式。
我覺得,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作為人口大國,不能夠走這條路。
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家可以思考,我們從事有機農業是多么的重要,這是一個面向未來的友好型農業之路。有機農業是回歸生命本源的革命;有機農業是基于從數理化的生物科技,向基于天地人的生命農業的轉變。這是有機農業在21世紀需要我們思考的問題。
我們不要被今天的生物科技所迷惑,今天的生物科技是把生命還原為物質的科技。21世紀人類需要的真正的生命科技,是走向“生命”的科技。有機農業是回歸生命規律的農業。
未來的生命友好型科技是哪些科技呢?我覺得,目前已經浮出水面的微生物革命,加上太陽能,再加上古老的生態智慧,把這三件事用完、用盡、用足,所有的農業問題是可以解決的。我們需要的是一種生命友好型生產,是以農本、命本、以生命為本,以人為本的農業。
有機農業是為了生命的農業,它不是一種大規模化的農業。我們要從單一的規模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農業,轉向追求滿足生態友好的多樣化農業,小而美的農業,但不等于不能夠搞規模化,什么規模化?群落、產業的規模化,而不是今天的規模化思路。
未來的時代是工業文明時代的集群,是把同一類產品集中在一起。未來時代的農業是一個原始森林,多樣化的植物,多樣化的生命,完全整合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命體。
我覺得,未來的有機農業不是一個產品,不是一個領域,而是一片叢林,是一個生命群落。這個領域才是我們理想的生態農業。
有機農業需要一種生命友好型的經營,這種經營不是今天經營工業的思維。未來的農業要從單純的企業化的思維轉向社會農業。來自西方的21世紀的社會化農業告訴我們,農業的本身給我們帶來的是整個社會的進步。
農業需要科技,未來的農業是文化+科技、藝術+科技。未來的有機農業是要我們把農業做成多樣化,把農業做出文化,把農業做成一個社會。
我們會發現,有機農業所需要的社會,有機農業所需要的文化,有機農業所需要的藝術,就存在于中國五千年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鄉村禮儀,不需要再創造了。把中國五千年鄉村文明的文化鄉村社會化之后,把有機農業放進去。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真正的有機農業,不排除鄉村,和鄉村文明的復興是一體的。
所以,在這個背景下,友好型農業發展的方向是:
第一,從天人對立的科學向天人合一的數術農業轉型。中國古代沒有西方的科學,卻有數術,那個數術比今天要簡單很多;第二,從化合物農業向微生物農業的革命;第三,今天的農業大學都是工業化時代的農業大學,工業化時代的科學家。未來中國的農業革命,需要從實驗室的科技向民間鄉土科技轉型
在座的各位,有許多民間科技英雄,許多人幾十年研究的理論,已經讓我們有機農業做到不減產,而我們許多高高在上的學者和院士卻在講:“不能夠搞有機農業,有機農業會餓死人!”
我們還應該從物質農業向風水能量農業轉型。武夷山的山水,你來到這兒,武夷山水的能量已經灌入到你的經絡系統,你沒有免費同樣也沒有付費,而這個能量比物質能量還要重要,而且這種能量滋養的是你的靈性。這個理論體系我們還沒有搭建好。
未來的農業科技是從單一的科技技術向工藝科技、藝術科技、文化科技、社會科技轉型,是一個復合體。要說哪一個專家教授,哪一個院士發明了一個東西包打天下,我認為這個時代過去了。未來的時代,生命是一個復雜系統,就像滋養生命需要五谷,就像中醫一樣需要配伍的藥材,中醫的藥材從來沒有“一味藥包打天下”,一定是配伍的藥。
另外,我們需要從資本農業走向民本、命本農業,這也是我們多次有機大會倡導的理念:第一,有機農業是生態文明的根,農業不是枝末,是根。中國幾千年以農業為本的理念,需要在這個時代復活;第二,有機農業是民生安全之本,農業不是滿足資本增值的產業,不是GDP增長多少,不要用土地來滿足資本的需求,那會違背天道;第三,有機農業是工業化的基礎。
7.中國將成為第三次農業革命發源地
我收集到一些數據,可以看到,美國的農業不是為全人類服務。美國外交有三大戰略性武器:原子彈,金融和糧食。農業已經變成一種武器。所以,回歸有機農業、智慧農業、修行農業(農禪、農耕、農工、農禮、農藝、農樂,叫六藝農耕)。杜相革老師發起的北京鳳凰耕讀書院,也在把這六藝農耕傳承給學生們。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農業革命的發源地應該從哪里開始?我認為,中國將會成為第三次農業革命的發源地。為什么?四大優勢:
第一,成本洼地。五千年古代生態農業智慧,五千年的鄉村文明是我們免費使用的資源。中國農業尚未完全現代化,轉型有機農業成本低。
第二,動力源地。中國是世界糧食壓力大國,也是土地污染大國,是多重矛盾的匯集中心,促使中國必須走一條全新的農業之路。
第三,復興根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邏輯,要求中國走向鄉村復興、回歸生命的新農業,這個農業只能是有機農業。
第四,未來福地。新三農革命、有機農業、智慧農民、文明鄉村是生態文明時代中華民族幸福之源地。
所以,有機農業是生態文明時代中國對世界的最大貢獻。
第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不是追趕美國的現代化,而是要為世界提供一個不同于美國、不同于歐洲的全新的文明模式,這個文明模式就是十八大提出的生態文明。
第二,引領世界走向生態文明。為世界貢獻的不是中國的制造業,今天的中國制造業發展得再好,比歐美國家還差二三十年。但是,我覺得,當今世界其實最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制造業。當今人類文明面臨的諸多危機,需要一種新型農業,一種新的農業模式,今天起始于有機農業的模式,是當今人類最需要的模式。
第三,生態文明時代中國的使命是什么?西方的五百年為人類提供了一種成功的工業化,但是,西方的這種工業化模式沒有給人類提供一種可持續農業的文明模式,我覺得,這件事兒可以由中國人來試一試!
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此文為張老師在有機30年大會上的主題發言整理稿)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學術委員、中共中央黨校教授,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有機慢生活》雜志·2019年第1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