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讓農民養雞鴨,就衛生了?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農民情結和農民情懷。有人就把農村農民與現代化、與文明對立起來,認為現代化就是要排斥跟農相關的東西,凡事一沾農就是土,就是落后,就是要擺脫的對象。當然,吃的東西除外。畢竟不吃飯、不吃飽吃好了,他也沒有精神頭來嫌棄農。前些年,有地方為了創建衛生城市,就禁止農戶散養雞鴨,一經發現就罰款,并勒令把雞鴨關進籠子;也有地方為了打造無豬市、無豬縣,禁止農戶養豬。理由都是農戶散養雞鴨、農戶養豬,不衛生、損害環境,也不現代。
這些做法對不對呢?說實話,家禽家畜的糞污問題確實是個老大難問題。筆者曾經也有體驗,農戶散養的雞鴨到處撒污,如果不及時收拾,進門都無處下腳,養豬的糞污比雞鴨更嚴重。在物質短缺年代,糞污問題被直接忽略,畢竟,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糞可是農家的寶貝。至于衛生啊、文明啊,暫時還顧不過來。如今,短缺一詞已經離我們很遠了,即使在農村,對“雞屁股銀行”的需求也淡得久了,家庭養殖業的污染問題確實是個不得不直面的難題。所以,能理解有些地方對這問題的苦惱。試想,地方要創建衛生城市,包括衛生農村,街道和場院里到處都是雞鴨糞便,還申報什么衛生城市?所以,斷然不能讓雞鴨出來撒污。對于城區,散養雞鴨當然不允許,就是農村街區,上樓的農民散養雞鴨也是不合適的。對這一點,應該是共識。
但切不可以把這個共識擴大到所有自然村。在一些山區或半山區,在一些居住分散的自然村落,在有獨立院落的農家院,農戶養雞鴨豬,是散養還是圈養,我們就不要管了吧。即使在人口多的村落,農戶散養幾只雞,在門前水塘里養幾只鴨,在后院里養頭把豬,只要做好衛生措施,及時收拾處理,糞污不但不是問題,還是很好的農家肥。何況,大自然還是環境的最好修復師,它的自我凈化能力比我們想象的要強得多。鄉村地域空闊,人口密度稀少,空氣流通無阻,一陣風來就吹散了氣味,尚未成污就已干燥,農戶的小微養殖不會成為環境問題。
不要小瞧這小微養殖,短缺年代是農戶的一個活的經濟來源,也是農民人情往來的重要資源。現如今,雖然經濟屬性已經淡化,但它的作用也不能完全忽視。且不說,搞點小微養殖,多多少少對家庭經濟有所貼補,起碼可以減少一點肉食品開支;也不說家里養了幾只雞鴨,給親戚朋友,特別是城里的親戚,人情往來上有個方便;還不說,雞鳴鴨叫的,一派田園風光,對農家旅游的氛圍有烘托作用;就說,剩飯剩菜有了去處,菜園里的肥料有了來處,不是對生態的一大貢獻嗎?不是創建衛生的一大亮點嗎?
農戶的小微養殖,曾經是農耕文明的標配。“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這是圣人向往的圖景,透著中國傳統文明濃濃的農味和人味。在重視生態的當今,這些圖景,對于我們建設循環農業,也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除了禁養區外,養與不養雞鴨,是農民的權利,不能強迫,也不能禁止。何況,確實還有不少農戶,特別是低收入農戶,還真指著這幾只雞、幾只鴨和頭把豬,為孩子籌學費,為蓋房子攢料錢,為家庭經濟開來源。
畢竟,即使脫貧了,不富裕還是主流。
2.不讓農民燒柴草,就環保了?
現在環保意識增強了,但有的地方抓環保走偏了。比如說,霧霾危害大,你盯緊大煙囪、小鋼廠,抓煤改氣、汽車尾氣,治理亂燒秸稈,都沒問題,這些都是霧霾的來源,也抓住了重點。但凡事講究適中最好,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就是歪理了。有的地方,農家柴灶給人家拆了,離城市很遠的農村也不讓燒柴草。
這是不是做得過了?
環保當然是對的,是大方向,但我們做事是不是要考慮兩個問題?一個是,我這樣做能不能達到效果?一個是,如何解決副作用?具體到不讓農民燒柴草這件事,首先就要搞清楚,不讓農民燒柴草對環保究竟有沒有好處,好處有多大?確實,燒柴草會產生煙,煙對空氣有污染,但污染是不是形成還要看范圍大小!在一間屋子里因火成煙,肯定會形成煙霧,但如果在空闊地帶呢?注意,大自然有自我凈化能力!一個小山村燒點枯枝敗草,除了炊煙裊裊,我看不出對空氣有啥污染,不僅對自己的小山村沒污染,對周圍和遠方也談不上。第二,不讓農民燒柴草,那農民的能源供應怎么辦?都去燒液化氣?你知道液化氣現在多貴嗎?農民,特別是山區半山區農民,收入程度不高,用液化氣成本之高是他們難以承受的。特別是北方農民還有冬季取暖,過去燒點低質煤,輔以柴草,現在,因為低質煤污染明顯,供暖季集中燒低質煤對空氣污染確實很大,確實必須退出。這對當地農民和周邊較大范圍的居民都是好事,但好事也要充分考慮農民的經濟承受力,要想辦法讓農民在經濟上受得住。
做任何事都要統籌考慮,只顧一頭,到頭來一頭也顧不了。不能只顧城市不顧農村,也不能只顧環保不顧民生。好事辦不好就不是好事,民生工程出岔子,也會產生民怨事故。同樣,煤改氣是造福城鄉居民的好事,但如果操之過急、用藥太猛,不是農民經濟承受不起,就是清潔能源供應不及,導致有的地方農民挨凍,把好事辦糊了。
不讓農民燒柴草,這事做得有點急、有點猛!在人口密度不大的村落,又不是供暖季,也不是秸稈季,農民燒柴草做飯,既不算集中燃燒,也不是大面積,對空氣又有多大污染呢?特別是南方農村,空氣本就濕潤,木本、草本植物生長旺盛,如任其野蠻生長,要不了幾年,山就進不了人,路也覆滿了草,到秋冬季風高物燥,還很容易發山火。山火一發,經常是漫山遍野、山嶺相連,幾天都滅不了,不知道產生多少煙霧,污染幾十里地范圍。這些年,南方農村發山火的事幾乎年年有,跟山上植物太茂密、枯枝敗葉太多有很大關系。反而,適當的砍伐扒掃,既可以讓農民減少一點能源開支,也有利于生態保護,廢物利用外,還能以裊裊炊煙裝點鄉村的天空。
有人說,要想毀一件事很容易,把它推到極端即可。一刀切地把農民的柴鍋拆了,不讓農民燒柴草,看起來是對環保的積極,其實是一種極端化的消極,是以極端化的積極包裝的極端化的消極。 誠哉斯言。 3.“放活”的真諦是不折騰農民 不讓農民散養雞鴨,把溜達出來的雞鴨抓起來關到籠子里,還罰款;不讓農民燒柴草做飯,就把農民的土灶拆了;更有甚者,為了治霧霾還不讓炒菜。荒唐吧?匪夷所思吧? 發生這樣的荒唐事,固然是個別地方的荒腔走板,甚至是一種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作祟。但我就納悶,農民散養幾只雞鴨,燒柴鍋炒兩個菜,對環境有多大危害?犯得著大驚小怪、大張旗鼓嗎?干嘛管那么寬?讓農民自己的事情自己辦、我的地盤我做主,不好嗎?何必勞神費力不討好,還招來民怨? 說穿了,還是“管”的意識太強!就是在折騰農民!其實,對農民,我們可以少一點“管”,多一點“活”,給農民以更多的自由自主,讓農民有更多的選擇權,農民一定會把自己的日子過好。我們要有這個信心,我們也有這個經驗。農村改革實踐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放活”。 “放活”就是賦權,就是對農民權利的再保證。正如農村改革初期經典的“可以……,可以……,也可以……”所昭示的,“放活”放不亂。給農民賦權、讓農民自主、由農民選擇,天塌不下來!主體的權利包含了自主的責任,“放活”只會放出生產力、放出新榮景。“放活”也不是放任自流,有法治的軌道,有市場的規則,陽光下的所有生長,都會得到陽光的照耀!農村改革四十余年的實踐證明了,每一次“放活”,每一次對農民權利的再保證,都是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福祉增加的正向加速,也是農民權利本身的增值。正是對“放活”的深刻認知,“三個可以”在農村改革四十年后又有了“三個允許”的加強版。 “放活”就是賦能,就是對農民能力的再確認。“放活”就是相信農民,相信農民的智慧,相信農民的決斷,相信農民有把日子過好的能力。中國農民自古以來就如種子,撒在哪兒都能長,扔在哪里都能活,只要讓農民休養生息,只要不對農民過多干預,對農民少一點限制,農民一定會以國泰民安來回饋。對農民無為而治,曾經是中國歷史上盛世的成因和標志。當代的農村改革也是從放松對農民的諸多限制開始,把農民從計劃經濟的體制障礙和弊端中解放出來,把農村生產力和農民自主性激發起來。相信農民就是相信農民可以自己管理自己,相信農民可以自己打理自己的生活,相信農民可以自己主導自己的發展,相信農民可以自己“造血”而不必依賴“輸血”,這是大包干的精神,也是村民自治的含義,歸根結底是對農民智慧和能力的充分相信和再確認。 “放活”就是賦利,就是對農民福祉的再拓展。一切以農民為中心,是農村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話看似是行禮如儀,但卻是“放活”的精髓。“放活”就是賦利,就是一切為農民增加利益和福祉!衡量“放活”是放出了“活”還是放出了“亂”,唯一的標志就是農民的利益增沒增加、農民的福祉是多了還是少了?任何不是為了增加農民利益和福祉的所謂“放”,都不是真的“放活”,都脫離了“放活”的真意、本意。“放活”要求務實,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任何脫離農民實際、不利農民增利的“放”,都不要也罷。 我們應該相信農民,我們應該尊重農民。這些看似簡單明了的道理,做起來卻沒有那么簡單。如果一定要問什么對農民最重要,那一定是自由選擇權,把市場的主體地位和自由競爭權利還給農民,就是“放活”的真諦。 “放活”就是不擾農民,不折騰農民。 4.小農是甩不掉的國情農情 中國人從根上說都是農民。有一種說法,不管什么大人物,往上數三代,沒有幾個不是農民。還有人說,中國人血脈里都帶著濃厚的農民基因,只要有合適的機會,這農民基因就會顯現出來。這不,就算在城里住了一輩子,也看不得土地荒著、閑著。看見門前有一塊空地,就有種點韭菜菠菜的想法;如果有個院子,在種植外,甚至還有養雞下蛋的念頭;再不濟,受制于空間狹小,好歹也在陽臺上種幾盆花卉和綠植;混得好的“虎爸虎媽”,跨洋過海陪讀書,也在人家大學校園里刨幾畦地,種蔬菜自己吃、也送人。這種農事沖動,已經脫離了純粹經濟行為,顯示了一種文化情趣,也實證了農民情結已經滲入我們的血脈,根深蒂固,不由自主。 這就是我們的國情!中國自古以來以農立國,因農而興,士農工商,農排第二,這農就是自耕農,就是小農。雖然在王朝中后期會出現土地兼并,但土地的集中改變不了生產方式的小農本質,小農始終是數千年的基本經緯,也一直是人口的絕大多數。真正讓小農開始減少,還是在二十世紀下半葉開啟的改革開放。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如今城市化率已經達到六成。過去講八億農民,現在倒過來了,有八億人生活工作在城鎮,留在農村的人口逐漸減少已經是歷史趨勢。但是,不管農村人口怎么減少,趨勢既然是歷史的,就一定意味著不是即時的,而是歷史時間。 所謂歷史時間,就不是十年八年,只有幾代人甚至十幾代人的時間才可以稱得上是歷史時間,所以,對農村人口城市化進程、對小農的歷史性減少,我們也得有歷史耐心,做好幾代人十幾代人耐心的心理準備。但話說回來,就算我們度過了歷史時間,經受了歷史耐心的考驗,等到城市化達到發達國家那樣的八成水平,我們還是有幾億人口生活在農村,這之中還是以小農為主。小農過去現在是我們人口的絕大多數,今后也還是我們人口的重要部分。這就是國情農情。 但小農的弱質長期存在,也是我們的國情農情。小農在市場主體中的弱小,在社會主體中的弱勢,決定了小農需要扶持。小農需要扶持不是意味著要他們放棄主體性,任何外在的扶持都要通過內在的轉化才能起作用,輸入的再好血液,也要經過自身吸收,最終還是要靠主體的自生能力。 但強調主體性不是說不需要扶持,對于小農,特別是對于曾經作出巨大犧牲和貢獻的中國小農,對于自己血不多還要獻血的中國小農,扶持小農既是情感道義、宗旨要求,也是市場法則、發展路徑。扶持小農不僅是為了小農,也是為了發展大局和民族未來。“一人向隅,舉座不歡”,我們不可能在小農積弱的沙灘上建成國家富強的大廈,不可能在貧民窟旁邊安然享受幸福的現代化生活,絕不能讓一些國家發展過程中的教訓落到我們頭上!離那些陷阱遠些吧! 小農需要扶持不假,但小農的自強還需要合作。如何在市場競爭中爭取利益、獲得發展?關鍵還在鍛造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籌碼。合作和聯合是小農發展的必經之路。這就是攥指成拳的道理。但新時代的合作聯合,有別于歷史上的實踐,它是產權明晰下的產業合作,雖然一個拳頭對外,以利益獲得為宗旨,但投入和分配一定按產權比例進行。合作聯合始終不改變產權屬性。這也是小農自強的唯一選擇。 不能丟下小農!丟下小農,我們也走不遠! 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農民! 實在話,大道理。 5.大農、小農共存共榮是王道 小農大國,如何實現農業現代化?大國崛起,如何帶上小農?這是中國特色現代化的重點課題。 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 必然是大農小農并立并存,共榮共進。大農為前導,小農為根本;大農帶小農,小農撐大農;大農小農既相互獨立、彼此競爭,又互相依托、彼此銜接。只有走出一條大農小農融合發展之路,才是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特色和亮點所在。 如果說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是一條巨龍的話,那資本型大農就是龍頭,合作社就是龍身,獨立小農是龍尾。 龍頭是干什么的?龍頭是領航的、把方向的、是帶頭大哥。這就是資本型大農的作用。中國農業農村為什么長期積弱?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少資本進入是根本性的。因為沒有資本,農業農村資源得不到高效率的組織,也就難以在市場競爭中獲得更多、更大。資本進入農業形成新型農業主體,成為資本型大農,它把現代資本運營的手段帶入農業,使農業在研發、生產、管理、流通、銷售等整個產業鏈上的效率得到較大提高,對于引入現代農業理念和模式,對于農業資源的整合,對于農業提質增效和農民增收,都有示范和引領意義。所以說,資本型大農是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前導。 但資本型大農畢竟很少,小農始終是汪洋大海般的存在。據第三次農業普查資料,目前,中國農業主體98%還是小農戶。小農戶單打獨斗闖市場難免勢單力孤,合作是生存不得不的選擇。走合作型道路是小農握指成拳的需要,也是抱團取暖的需求。這就是合作社應運而生的原因。一家一戶的小農在產權清晰的前提下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的合作可以是多種形式、多種程度的,既可以僅僅是生產上的合作,也可以是經營上的合作,最高水平的是生產、經營和產業的全面合作,在那種水平時,合作社作為新型市場主體已經可以比美于資本型大農,事實上它也就是一個股份式的大農,而加入合作社的小農戶就是股東。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騰龍有術,端的要看這合作社這龍身的支撐力。 當然,眾多小農繼續單干也是客觀存在。單干是農戶的權利,也是值得尊重的。但在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道路上,小農戶這種單干并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單打獨斗,他們不可能視資本型大農不存在,不可能不注意到左鄰右舍都加入了合作社,資本型大農和合作社大農業也不可能不考慮到小農戶。小農戶可以學習借鑒大農的新品種、新技術,多余勞動力還可以在大農務工掙錢。大農可以吸引小農戶成為其合作伙伴,成為生產基地和勞動力儲備地。這就是資本+農戶、合作社+農戶,或者資本+合作社+農戶。這就完美實現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當然這銜接,是雙向的,只不過在現階段還是要堅持以大農主動、主導銜接為主,畢竟大農市場博弈的綜合能力相對更強。 總之,小農戶不可能關起門來生產經營,他們通過與大農的銜接在市場中趨利避害,客觀上被帶著走上現代化之途。這就是小農戶現代化的銜接之道、搭車之法。 6.小農在信息化時代的獨特價值 很多城里人都有這樣的體驗,收獲季節,鄉下親戚帶來新糧食和農副土產,并且一再客氣地說是“自家種的”。這“自家種的”包含了兩個互相矛盾的意思:不值錢的和好的。這就奇了怪了,不值錢的為什么是好的?好的為什么不值錢? 這就點破了小農的宿命。小農沒有規模效應,沒有競爭能力,好東西因為沒規模也賣不了幾個錢,掙不了幾個錢也就沒辦法擴大規模,如此循環往復,小農的弱質弱勢就固化下來了。 但小農的貢獻和作用不能被忽視。小農是農業特別是糧食安全的主要貢獻者,小農是傳統農耕文明的主要傳承者,小農是社會穩定特別是農村穩定的主要建設者,更重要的是,小農是我們人民的一部分,是曾經作出巨大犧牲和貢獻的一群人,是我們始終不能丟下的一家人。在信息化時代,小農的價值需要重新發現和估值,需要深入認識和開掘。必須換個角度看小農,以新的思維對小農,為小農正名,為小農揚名。 傳統小農為什么實現不了自己的價值?小生產的半徑就那么大,農產品在自給之余,銷售基本上是本地化。固化的本地市場消化不了更多的農產品,再往遠處?物流成本就會把利潤消耗殆盡。這就是“糧不過百里,豬不過千里”的道理。所有的發展、所有的財富增加,固然建基在生產擴大之上,但最終都有賴于新市場的發現、新消費人群的出現。西方近代崛起的路徑,就是工業革命實現生產的爆發,新市場的發現消化這種爆發、延續這種爆發。由此我們也明白,傳統中國的小農生產力為什么長期在低水平徘徊?就是市場的本地化、局狹化和固化,不僅限制了生產力,也鈍化了思維力。 但山不轉水轉,小農的獨特價值在信息化時代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這得感謝偉大的互聯網。互聯網的偉大在于理論上為任何生產提供了近乎無限的市場,也為任何需求找得到藏在任何角落的生產。小農的獨特在互聯網的觀照下,展現了其存在的價值。 小農的獨特在于其傳統價值。“自家種的”“自家養的”不再是不值錢的謙辭,反而是其生態有機價值和鄉土文化價值的亮點,是其核心品牌。城市化讓城里人的濃郁鄉愁、對鄉村的眷念、對傳統手工農業的懷念,都集中投射到小農生產的農產品身上。如果誰能吃上小農“自家種的”“自家養的”,不僅標示著健康和時尚,也是一種文化的享受和身份的自豪。而且,網絡還可以使消費者與生產者實現直接對接,通過消費者認領、認養農戶的動植物,讓消費者吃雞蛋的同時也能“認識”下蛋的母雞,從而使“自家種的”“自家養的”的價值有了眼見為實的保障和更大的實現。這就為小農產品實現了“私人訂制”的營銷,找到了某種奢侈品的感覺。而這必將隨著城市化程度的加深、高消費人群的增加而更加凸顯。因為,生態、手工、限量,天然地使小農產品具備“奢侈”的潛質。小農產品一定會不斷重新估值,小農也會因為傳統價值而愈有價值。 小農的獨特還在于鄉愁服務。小農除了提供傳統方式生產的農產品外,還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休閑、康養,建設農家樂、民宿,把農業的多功能性、綜合性特點集中釋放,集成為一種信息化時代、城市化時代的鄉愁產業。其所展示的鄉野風光、鄉土風貌、鄉村風物和鄉里風味,不僅養著城里人的眼鼻耳口胃,也養著城里人的腦與心,滋潤著城里人的精神。讓他們在鄉愁中獲得慰藉、感受美好。這樣的服務不可多得,也必將因其稀缺性、獨特性和溫情性,而使其價值彌足珍貴。 這就是小農的價值。 大國崛起不能丟下小農。 小農也有其自立自在的本錢 (作者系農民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見度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