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書評|凌云:鄉村振興需要更多的理性思考

[ 作者:凌云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1-06-19 錄入:李珺 ]

—讀陳文勝《大國村莊的進路》所想到的

書評|凌云:鄉村振興需要更多的理性思考(圖1)

《大國村莊的進路》  陳文勝 著   2020年11月出版  

也許是從小在農村長大的緣故,抑或是到了知天命之年,那故鄉的清水塘、古楓樹,還有土磚結構的成排瓦房……這一切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間。端午節前夕,讀完了陳文勝教授新著《大國村莊的進路》,越發激起對鄉村生活的懷念和憧憬。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中國村莊的進路在哪里?如何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如何實現城鄉真正融合?如何發揮金融服務作用促進鄉村振興?同樣是熱衷于“三農”研究者,一種使命或者是一種緣分,把我和陳教授的學術興趣連在一起,共同分享研究成果的快樂。


(一)城鎮化改變了中國村莊

自古以來,城鄉差別成為歷史和現實的問題。工商業發展孕育城市文明,它是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標志。廣大的農村,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農耕文化把中國的每個村落打上了有別城市的深深印記。時代耕作的農民,將自己的生命與土地、莊稼緊緊維系在一起,正如過去老農所言“面朝黃土背朝天”。這種狀況也決定了農民不能輕易離開村莊、離開故土。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指出,“鄉土社會”是建立在農業生產與傳統秩序之上的村莊社會結構。然而,隨著中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打破了村莊的穩定性結構,把農民從世代相傳的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農耕文化”漸漸地被“現代城市文明”所影響,農民向往著城市文明生活,期盼改變自己的“農民”身份。城鎮化帶來新的思想和生活理念正悄悄地改變著中國幾億農民,同時也改變著村莊的面貌。根據陳文勝教授的長期研究,城鎮化與工業化造成了中國一個特殊的群體—農民工。農民工往返于城鄉之間,引發了中國村莊社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陳文勝《大國村莊的進路》P31)

(二)傳統村莊自然生活文化亟需保護和修復

村莊是農民的安身之地,寄托著幾代人的情感。我們六十年代在農村而生,自記憶起,村莊就是清新樸素的自然風景。那時物質條件很落后,村莊的路是泥土路,一下雨路被沖斷,農民挑著擔子沒法通過。但村莊古樸自然,沒有人為改造的痕跡。村頭的古樹參天,一到夏天村民們圍坐一起乘涼,談笑風生。清晨,村莊升起縷縷炊煙,掩映在綠樹環繞之中。旁晚,炊煙裊裊,與晚霞構成一幅靜態的美麗圖畫。然而,時過境遷,幾十年過去了,村莊已經不是原來的村莊,天然氣進入家家戶戶,“炊煙裊裊”早已經成為童年的記憶,也成為城市人休閑的奢望。傳統村莊的自然生活文化已融入現代化元素,再也難以尋回原生態生活場景。

在城鎮化進程中,中國村莊的傳統自然生活文化保護和修復,應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視,留給農民一塊記住鄉愁的“棲息地”。如其推倒重建,還不如就地保護和修復。這也應成為鄉村振興、鄉村治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三)村莊傳統習俗被遺落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

中國是幾千年的文明古國,村莊的習俗由來已久,有的已經根深蒂固,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比如,在兒時的記憶里,每年過年村莊男女老少玩起獅子燈和舞龍燈。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九十年代初,我已經大學畢業參加工作。那時正趕上改革開放,興起鄉鎮企業,家庭加工廠也雨后春筍般出現。村莊里年輕人有的開始走出家門,遠赴廣東和江浙沿海城市務工。過完年他們就收拾行裝,坐火車南下。村莊里留下來的老年人,也無力去敲鑼打鼓、張燈結彩。久而久之,玩燈的習俗漸漸冷落了。到了我們的下一代、再下一代,從小接受的是城市文明教育,對古老村莊的習俗很少聽聞,除了搞社會學專業的學者深入考究以外,關心的寥寥無幾。

還有每逢紅白喜事,村莊的人無論老少都樂意互相幫忙、互相賀喜,很少有私心雜念。這種“重義輕利”習俗把整個村莊的不同宗姓緊緊團結在一起,在舊有的鄉村治理中起著重要的穩定和諧作用。陳文勝教授研究得出結論:在鄉土熟人社會,社會交往遵循的是基于“差序格局”的交往原則,“重義輕利”“以義規利”“重人情”“守信用”成為社會的普遍規約,已經內化到人們的內心世界,體現在村莊間交往、家族間聯姻以及人生禮儀交往等各種活動中。(陳文勝《大國村莊的進路》P110)

伴隨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國村莊的傳統習俗不僅在漸漸淡忘,而且帶來的影響也是很深遠的。年輕的村民趕上“打工潮”,丟棄傳統村莊的習俗,取而代之的是深受城市生活理念的沖擊,“重義輕利”已經發生變化,較為普遍重視現實,“誰對我有利,我就幫誰”成為一種現實生活準則。人情世故,也變的越來越淡漠。有網絡媒體爆料,為了擁有父母親房屋拆遷補償款,弟兄姐妹們不顧親情還鬧上了法庭。因此,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治理工作任重而道遠。需要弘揚傳統習俗文化精華、重塑道德規范,要注重村莊鄰里友好、互幫互助的公共精神培育,讓村莊優良傳統習俗為后人傳承,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鄉村振興需要“新鄉賢”

“鄉賢”一般指村莊里的賢達之人,在村莊具有一定的威信和影響力。在舊社會,“鄉賢”多來自名門望族,且讀過“四書”“五經”的知識人士,具有威望的“鄉紳”。村莊里的一些大事情,如建祠堂、修橋鋪路、紅白喜事、宗族糾紛等,都由“鄉賢”出謀劃策,幫助出面解決。“鄉賢”與官府關系甚密,一方面官府向農民征收苛捐雜稅,通過“鄉賢”來做村莊里的工作;另一方面,“鄉賢”借助官府的權力維護自己的地位。陳文勝教授理解的“鄉賢”是村莊的社會精英,屬于非正式制度的權威,在村莊治理中發揮著特殊的整合與治理功能,滿足國家從村莊社會吸取資源和維護村莊社會秩序與安全的需要。(陳文勝《大國村莊的進路》P83)

伴隨社會經濟發展和歷史進步,“鄉賢”被賦予新的職責和要求。記得我上中學時,村莊里正經歷“大集體”,一位讀過高中且擔任生產隊的會計,被認為是遠近有名的“鄉賢”。他負責向村民們傳達鄉政府和大隊的會議精神,每逢村莊人家紅白喜事,他都必到場主持。后來,我們漸漸長大了,長輩們期望著我們讀書有文化,懂得國家農村政策,將來也成為村莊有出息之人即“鄉賢”。然而,在城鎮化進程中,一些有文化、有才能的人士外出創業,村莊一時“鄉賢”消失。這不利于鄉村治理,如發生鄰里糾紛,都難以找到一個有威望的人勸和。如果全部依靠鄉村干部處理,鄉村治理成本無疑增大。有的矛盾由小變大,甚至演變成嚴重的社會治安問題。因此,在加強鄉村治理中,要重視“鄉賢”的培養,在村莊形成一種新型“鄉賢”文化氛圍。

(五)村莊進路具體實踐須因地制宜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要求,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這為我國村莊進路指明了方向。即以產業興旺為重點發展鄉村美好產業、以生態宜居為關鍵建設鄉村美好家園、以鄉風文明為保障形成鄉村美好風氣、以治理有效為基礎建立鄉村美好秩序、以生活富裕為根本共享鄉村美好生活。(陳文勝《大國村莊的進路》P191-194)在具體工作中如何實踐村莊的進路?這不僅是一個理論課題,而且是一個現實難題。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氣候等自然條件差異,這決定了村莊進路具體實踐方法或者舉措不可能千篇一律,必須遵循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規律、因地制宜。經濟發展的最大最根本性的規律,就是經濟發展中的商品或財富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要保持“良性循環和合理演變”,任何環節的阻礙或中斷,都會影響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農村經濟發展受自然環境影響較大,如農作物種植,我國北方適宜玉米、小麥等旱季作物,而南方雨水充沛,適宜水稻生長。因此,農村經濟發展必須因地制宜。此外,農村經濟發展與消費市場的需求也有很大的關聯性,農村是城市生活消費物品的重要供給地,而城市生活消費需求質量的提升,又直接影響農村物品的生產。從這個角度上看,農村經濟發展要考慮消費市場需求的變化。那么,每個村莊發展產業也應根據當地自然條件和市場需求情況,做到因地制宜。比如,前幾年因大蒜價格上漲,北方好多村莊一哄而起種植大蒜,造成生產過多,有的地方滯銷。再比如,農民建房規劃,也應考慮各地民俗和自然環境等因素,不能千篇一律的城市樓房結構,城市鄉村融合并非同質化。皖南民居建筑與皖北建筑就大不相同,這里既有南北氣候條件差異,又有地方民俗風情不同。尊重自然,同時要尊重歷史。

(六)為鄉村振興賦能須重視實地調研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不是靠某幾個理論家坐在書齋“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需要深入千千萬萬個鄉村,深入千家萬戶,調查研究,以問題為導向,匯聚成一個個案例,總結提煉出的一種規律或者公認的方法。陳文勝教授《大國村莊的進路》這本著作,可讀性強,就在于他多年的實地觀察、調研分析,通篇沒有一個繁雜的數理模型,也沒有深奧的理論闡述。從歷史到現實,從案例到理論邏輯,都非常清晰明了。文風樸實,而不失理論高度和深度。有的章節讀了一遍不過癮,還要接著讀兩遍、三遍。

調查研究,是我們理論工作者最基本的看家本領。尤其搞鄉村振興研究,離不開田間地頭,在感受美麗田園風光的同時,多細微觀察莊稼的長勢、多傾聽村民的心聲。早在革命年代,黨高度重視農村調研,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中提出“農民問題乃是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黨的幾代領導人都十分重視對“三農”調查研究。1961年,鄧小平曾帶著幾位工作人員來到北京郊區順義縣,針對生產隊與生產隊之間、社員與社員之間的兩個平均主義問題進行調查研究。江澤民強調深入農村調查研究。所謂深入農村,就是要深入到村到戶,特別要到貧困村,直接傾聽農民群眾的呼聲,了解他們在想什么、盼什么、要求什么、反對什么,在農民中交一些朋友。胡錦濤就抓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落實提出要求,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廣泛聽取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深入掌握農業和農村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努力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各項工作切實符合實際、符合農民意愿。習近平總是把調研重心放在困難地區,他經常強調,搞調研特別要到落后地區去,到“老少邊貧”地區去,了解那里群眾的呼聲和疾苦,為他們排憂解難。


鄉村振興的美好愿景著墨在村莊,匯聚中國農民的夢想和現實一個個生動案例。在廣大的村莊,如何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金融如雨水,以新金融理念以及獨特的精準服務,滴灌村莊周圍的田間地頭、一草一木。在推進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實踐村莊的進路,金融大有可為。

(一)新金融開辟鄉村振興的“新藍海”

隨著新時代發展,金融科技日新月異,推動金融業實踐產生巨大的變革。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革命的助力下,金融業架構中的“底層物質”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移動化、云計算、大數據等趨勢引發金融業“基因突變”,促使傳統金融業務與互聯網技術融合,通過優化資源配置與技術創新,產生新的金融生態、金融服務模式和金融產品。正是這一變革,促使職業銀行家從改變傳統的金融服務經濟屬性入手,更多的思考金融服務的社會功能發揮,以金融的力量推動社會痛點難點的破解。建設銀行作為國有大行,率先落實新金融行動。如,針對一些中小微企業長期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等痛點,運用金融科技,創新“建行惠等你”APP、“云快貸”等金融服務產品。再如,將金融科技的服務創新成果“裕農通”,直接引入三農金融服務,為鄉村振興增添新的發展動能。此外,在促進農村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農業產業鏈以及鄉村治理引進“智慧政務”等,新金融都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鄉村振興金融服務應有大格局

一是要具有歷史格局。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戰略部署。伴隨鄉村振興戰略的加快推進,又迎來“十四五”時期。鄉村振興金融服務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順應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十四五”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發展規劃。

二是要具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格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農”思想的重要內容,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行動指南。鄉村振興不僅體現在農業發展的全面升級、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生活環境的大大改善,而且還體現在廣大農民精神生活的愉悅方方面面。作為金融部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金融服務底色,情系“三農”。為此,以新金融行動推動“三農”痛點難點的破解;大力創新鄉村振興金融服務產品和模式;通過創新金融服務主動為鄉村振興賦能。

三是要具有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格局。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又提出,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金融服務要立足縣域,連接城鄉“最后一公里”,加大農業產業鏈金融支持力度,促進城鄉發展要素流動。

四是要融入經濟雙循環發展新格局。鄉村是供給城市居民的天然糧倉,同時又是城市工業品需求的縱深市場。金融服務連接城鄉消費兩端,成為助力鄉村振興,加快融入經濟雙循環發展格局的“添加劑”和動力。為此,促進金融支持提升糧食生產供給能力;發揮普惠金融支持鄉村產業發展作用;支持拓展農產品內需市場。

(三)村莊治理離不開金融服務

村莊治理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程,不僅包括村莊產業發展,而且還涉及人才、基礎服務設施、公共服務以及基層黨建等方方面面。目前,村莊治理還存在難點痛點。如,村莊人才缺乏;基礎設施建設還有短板;養老、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有待強化;村莊信息化平臺建設滯后;村莊基層黨建也還存在薄弱問題。針對村莊治理的難點痛點,一種以金融科技為先導的新金融服務可發揮重要作用。

一是服務村莊治理人才培養。如,建設銀行憑借“建行大學”以及與國內外知名高校打造的教育聯盟平臺,進一步擴大面向村莊治理人才培訓,讓回鄉青年、退役士兵都能有參加培訓的機會。

二是創新實驗。推進“智慧政務”建設,向村莊延伸。依托智慧社區管理、農村三資、產權流轉、智慧繳費、基層黨務等系統級或功能級應用,構建面向城鄉公共治理服務共享體系,建立金融、政務和公共服務生態體系的有機融合。

(四)村莊建設和發展需要“大金融”服務觀

村莊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濃縮,金融是一個寬泛的概念,不是僅僅指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而且還包括各種社會融資。村莊建設和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資金來源如江河之水,來自于四面八方。因此,要樹立“大金融”服務觀,既重點發揮好國有金融機構主力作用,又要發揮金融服務的整體功能效應。

一是建立健全金融服務工作協同機制。密切地方政府鄉村振興局與金融機構合作關系。定期形成政府牽頭的鄉村振興金融服務會商機制,共同總結推廣成熟管用的金融支農經驗,推動探索創新破解金融支農難題的有效模式。

二是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振興。鼓勵社會資本投資現代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流通業、鄉村新型服務業等重點領域。政府制定相關激勵政策,如投入方式、打造合作平臺、營造良好環境等措施。

三是優化金融生態環境。持續加強區域信用體系建設;打造鄉村數字金融生態環境;改善鄉村金融法治環境。此外,改進鄉村振興金融監管服務。如,對普惠型涉農貸款不良容忍度靈活掌握,根據不同的區域實行差異化控制。


(作者系哲學博士,高級研究分析師。研究方向:縣域經濟、鄉村振興、基層黨建、金融安全等)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 欧美日韩精品久久免费 | 亚洲aⅴ在线播放 | 亚洲欧美久久夜夜综合伊人 | 亚洲日本欧美在线不卡黑配白 | 日韩精品一本中文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