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顧益康等:中國共產黨百年鄉建的經驗與啟示

[ 作者:顧益康?劉傳磊?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1-07-01 錄入:曹倩 ]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大國,在過去短短100年間我國從積貧積弱邁向繁榮富強,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尤其是從溫飽不足邁向全面小康,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迄今為止,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口接近中國的發展中國家能像中國這樣取得如此高效的發展成就。但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始終伴隨著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三農”問題始終是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根本問題,中國共產黨100年波瀾壯闊的奮斗史,也是破解中國“三農”問題的曲折而輝煌的百年鄉建史。

1.中國共產黨百年鄉建的輝煌歷程

“大國小農”是中國的基本國情,重農是由我國國情決定的。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農民是最龐大的社會階層,農村是最廣袤的社區,鄉村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根源。“農為邦本,本固邦寧”,習近平同志在2020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用大歷史觀看待“三農”問題,強調“只有深刻地了解‘三農’問題,才能更好地理解我們這個黨、這個國家、這個民族”。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回顧中國共產黨走過的百年奮斗史,無論是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還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堅持黨與農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我們黨克服一切艱難險阻,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最重要的歷史經驗。只要我們黨贏得廣大農民的信任,得到廣大農民的支持,就能無往而不勝。

在革命年代,面對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的錯誤,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找到了一條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毛澤東從韶山出發探求鄉村革命道路,在井岡山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在延安寶塔山進行局部執政,在河北平山指揮了決定解放戰爭走向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然后進駐北京的香山籌建中央人民政府,最終在天安門上向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以“五座山”為標志的28年鄉村革命,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毛澤東同志探索出的這條革命道路,就是以農民為主力軍,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鄉村革命道路。依靠這條中國特色的鄉村革命道路實現了讓中國站起來。

在新中國建立后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為徹底廢除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帝國主義“三座大山”對農民的剝削壓迫和對農業生產力的束縛,全面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開始了農業合作化道路的探索,開展了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提高了農業水利化、機械化、電氣化的水平,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迅速恢復和快速發展。但在農業合作化后期的人民公社化運動,犯了急于求成的錯誤,違背農民的意愿搞“一大二公”,否定了農戶家庭經營在農業生產中的基礎地位,使農業生產力遭受了嚴重的挫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開展了新的思想解放運動。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支持農民包產到戶的改革行動,廢除人民公社制度,開啟了中國市場化改革的歷史新進程,支持農民群眾發展鄉鎮企業、個私企業和民營經濟,找到了一條以鄉村改革推動全方位改革開放的中國特色的改革道路,使中國走上改革開放富起來的道路。

黨的十八大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針對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城鄉差距較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民收入比較低等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新一代領導集體,從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的認識出發,全面開展農村的小康建設和脫貧攻堅戰。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的歷史高度,做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偉大決策,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目標,扎實推進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礎上,努力開創了一條以鄉村振興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國特色強國之路,逐步實現讓中國強起來的偉大目標。

黨的百年奮斗歷程表明,“三農”問題始終是我們黨、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問題。從建立農村根據地到農村包圍城市,從開展土地改革到實行農業合作化,從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從打好脫貧攻堅戰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依靠不斷推動農村體制機制創新,才能取得國家發展的巨大成就,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開天辟地讓中國站起來靠鄉村革命,改天換地讓中國富起來要靠鄉村改革,翻天復地讓中國強起來靠鄉村振興。在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同志又進一步強調“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提到了新的歷史高度,并且提出了“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目標。習近平同志指出:“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目標。我們要始終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不斷地、逐步地解決好這個問題。”而實現中國共同富裕,難點和重點也在于農村和農民的共同富裕,要通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為實現社會主義共同富裕開辟康莊大道。

2.中國共產黨百年鄉建的歷史經驗

中國共產黨從鄉村革命到鄉村改革,再到鄉村振興的百年鄉建的歷史進程中,之所以能夠不斷地戰勝艱難險阻,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最重要的在于創造和堅持尊重農民主體地位、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群眾路線、堅持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堅持重視解決農村農民的土地產權問題等寶貴經驗。

第一,必須充分發揮億萬農民群眾在革命、建設、改革和鄉村振興中主體作用。“三農”問題的核心問題是農民問題,農民群眾是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的根本動力。歷史經驗表明,把農民群眾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充分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發揮好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對于解決“三農”問題、推進鄉村建設至關重要。在革命時期,共產黨根據農民對土地的渴望,實行“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調動了農民作為主力軍參與革命的積極性。在新中國建立初期,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倡導互助合作,農民大力支持,農業生產迅速恢復。但對于剝奪農民生產經營自主權的高級社、人民公社,群眾就消極反抗,農業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包產到戶、發展鄉鎮企業和市場取向的改革順應了廣大農民的意愿,農村生產力得到新的解放。十八大以來制定的脫貧攻堅戰、鄉村振興戰略,更得到了農民由衷的擁護。因此,始終堅持尊重農民意愿和主體地位的基本原則,這是一條特別重要的經驗。

第二,必須充分尊重農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共產黨能夠順應群眾意愿和時代趨勢,制定合理的發展目標和科學的戰略決策,把“自下而上”的改革創新與“自上而下”的戰略部署有機地結合起來。從黨的百年發展歷程來看,什么時候黨的群眾路線執行得好,黨群關系密切,黨和人民的事業就會順利發展;反之,黨群關系受到損害,黨和人民的事業就會遭受挫折。回顧百年鄉建歷程,必須避免兩種傾向:一是因循守舊,思想保守,忽略農民自發的創新行為;二是急于求成,好大喜功,用行政命令的辦法強制推行一些不切實際的做法和工程。這兩個方面的問題都會使農民群眾的利益遭到重大損失,農民群眾的積極性造成重大挫傷。因此,必須堅持黨的群眾路線,鼓勵基層干部群眾的創新精神;堅持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把農民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贊成不贊成作為衡量我們政策和工作好壞的根本標準。

第三,必須組織農民、引導農民,走聯合合作發展的道路。農民自古一盤散沙,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精辟分析:小農是一個階級,但沒有形成一個階級,“因此,他們不能以自己的名義來保護自己的階級利益”。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在《組織起來》中指出,農民幾千年來都是個體經濟,“一家一戶就是一個生產單位,這種分散的個體生產,就是封建統治的經濟基礎,而使農民自己陷于永遠的窮苦”。要讓農民成為中國民主革命主力軍和無產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軍,組織農民是必由之路。組織起來的農民成為中國共產黨最可靠的同盟軍和人民軍隊的主力軍,也是黨領導革命勝利的基本保證。新中國成立后,成立互助組合作社就是要通過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解決一家一戶生產力不足的問題。人民公社制度被廢除主要是其否定了農民家庭經營在合作制中的基礎地位。改革開放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是否定合作制,而是恢復家庭經營在合作制中的基礎地位。針對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統”的不足問題,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率先進行了專業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體”新聯合合作的試驗,探索把分散的小農納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的新路子。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對實行鄉村振興戰略也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建立了村民之間基于利益分配的緊密組織機制,才能引導廣大村民真正參與到鄉村建設中來。

第四,必須高度重視解決好農村農民的土地產權問題。在中國,農民問題的核心是土地問題。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農民對土地權利的訴求,由“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再到實行土地的家庭承包責任制,都是尊重和保護農民的土地產權。近年來黨中央通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以及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建立和完善了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置”的新型土地產權制度,也是尊重和保護農民的土地產權。

第五,必須加強和改善黨對“三農”工作領導。中國共產黨一百年取得的偉大成就證明,只有共產黨能夠救中國,只有共產黨領導億萬農民才能取得中國鄉建的全面成功。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了革命根據地和紅色武裝,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新中國成立后,經歷了一段曲折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找到了一條從農村改革推動全方位改革開放的新路子,就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既充分堅持發揮市場機制在“三農”發展中的基礎作用,又要發揮好政府對“三農”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護作用,努力發揮好“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作用。在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高效生態的現代農業基礎建設、農村新社區的規劃建設、城鄉融合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上,需要更加凸現黨政主導作用和公共財政的支撐作用。只有不斷提高新時代黨全面領導農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才能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3.對農村改革下半場的前瞻性思考

始于農業農村的中國改革開放走過了40多年歷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從一個貧窮落后的農業國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突破了計劃經濟體制和城鄉二元分割體制機制束縛,實現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城鄉二元分割到城鄉融合發展,從單一所有制經濟到以國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經濟體制的全面轉軌,脫貧攻堅戰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實現了從普遍貧窮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共同貧困到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再到先富帶后富實現共同富裕的歷史性轉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中國改革發展進入新時代和構建發展新格局的新發展階段。黨中央站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高度,強調“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提出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新時代“三農”發展的總抓手,強調要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還提出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新目標。并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這些都標志著中國改革開放和農村改革都進入了下半場。面對這一百年未遇之大變局和加快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民族復興的大目標,我們必須對農村改革下半場進行前瞻性思考。從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的歷史經驗來看,在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的歷史進程中,解決好“三農”問題還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實現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現代化最艱巨的任務還是在農村,由此,我們對農村改革發展的下半場作出以下幾點前瞻性的新思考:

第一,需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農村改革發展的主抓手,把實現農民、農村共同富裕作為新目標。實踐證明,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提出了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后富,實現共同富裕的“共富路徑”是正確的。前半場,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群先富起來,非常精彩,后半場我們要把重點放到先富帶后富,先富幫后富,實現共同富裕上來,這也就是中央要求浙江建立共同富裕示范區、率先探索共同富裕之路的現實意義。從浙江先行先試的實踐來看,浙江新世紀以來在時任省委書記習近平的親自謀劃和推動下,從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全面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到建設美麗鄉村,成效卓著。從現在開始應該把工作重點從美麗鄉村建設轉向共富鄉村建設的迭代升級,把農民共同富裕美好生活為目標的“共富鄉村”建設作為新目標。努力實現廣大農民群眾普遍持續增收, 加快縮小城鄉、區域和人群收入差距,加快補上農村教育、醫療、養老、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短板,進一步激發和保護農民群眾創業就業創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形成全民創業全面創新的良好機制和氛圍,進一步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強化扶弱濟困、山海協作,促進欠發達地區農村更快更好發展。

第二,進一步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構建起統分結合的新型雙層經營體制。廢除人民公社制度,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建立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這是前半場農村改革最重要的成果。這一改革使億萬農戶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農民獲得了生產經營自主權和自由支配自己勞動的權利。廣大農民成為自主創業就業的市場主體,家庭經營積極性創造性得以空前激發。但如何發揮集體統一經營體系的優越性問題尚未有解決。1990年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的觀點中,“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的第二個飛躍任務還尚未完成。因此,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如何通過合作聯合和新農民服務體系建設,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把小農戶納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這是農業改革下半場又一個十分重要的基本任務。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2006年就提出,農業要走高效生態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要完善統分結合的新型雙層經營體制,大力推進各種合作經濟聯合與合作,深化農民生產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體”的新型合作聯合組織,并在溫州瑞安召開了“三位一體”合作經營組織發展現場會。目前,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如何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如何把村經濟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發展與農村供銷合作社改革結合起來,培育出新型合作服務組織和服務體系,成為能為千家萬戶家庭經營提供社會化統一服務的新型合作經濟,實現農業第二次飛躍,也是農村下半場改革需要突破的任務。

第三,要進一步完善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民營經濟等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更有利的發展環境。鄉鎮企業、個私經濟、民營經濟大發展是中國經濟體制充滿生機活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把進一步發揮體制機制優勢,大力推動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八八戰略”的首要戰略。強調民營經濟是“老百姓”經濟,要毫不動搖地發展民營經濟。在改革的下半場,我們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強對民營經濟的引導與支持,要以民營企業既是資本聯合體又是勞動聯合體的雙重性質出發,引導民營企業樹立“員工至上”理念和共同富裕新理念。通過構建企業投資者、企業勞動者共創共富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建立員工收入與企業效益聯動機制,形成企業發展緊緊依靠員工創造性勞動和員工共享企業發展成果的良性循環,讓民營企業成為事實上的“共富企業”,成為促進共同富裕的基本社會單元,讓民營經濟具有社會主義因素,成為社會主義主體經濟的基礎性的主體成分,與公有制經濟作為主導性的社會主義主體經濟一起,形成社會主義經濟的“雙主體”的新結構,從而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更和諧的發展環境,進一步激發全民創業創富的積極性創造性。

第四,要大力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業高質高效。“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農業是糧食安全、農民致富最重要的產業支撐和保障,大國小農的國情農情決定了中國農業現代化不能走美歐的路子,必須探索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之路。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2007年就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署名文章《走高效生態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對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作了全面的闡述,強調:“高效生態農業是以綠色消費需求為導向,以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核心,具有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特征,集約化經營與生態化生產有機結合的現代農業”。就是要走經濟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技術密集、凸顯人力資源優勢的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在未來農業發展中必須十分關注農業生產產品的高質化和高效化,農業產業體系的多功能化和全產業鏈化,農業生產方式的綠色化和循環化,農業生產主體的規模化和新型化,農業生產技術的生物化和數智化,農業流通營銷的物聯化和品牌化。在現實中,最重要的舉措是要加快新農人換老農民的步伐,盡快改變農業老齡化的狀況,促進農地向年輕化、知識化、職業化的新型農民集中,讓有“三農”情懷、有職業技能、有匠人精神、有社會責任的新農人成為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力量。

第五,要以新型城鎮化戰略與鄉村振興戰略雙輪驅動,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在農村改革的下半場,城鎮化工業化市場化還是推動“三農”發展的強大動力,縮小城鄉發展差距,使城鄉成為地位平等、和諧共存的社會共同體,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鄉村讓城市更向往的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人民美好生活的共同體。要通過深化城鄉綜合配套改革,消除在戶籍制度、公共服務制度、政府管理制度上城鄉分割,讓愿意進城的農民可以自由進城,實現轉換農民市民化、市民也可以自由上山下鄉,讓美麗繁華城市成為農村年輕人發展成長的新空間,讓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成為城里人休閑養生的世外桃源。城鄉融合發展目的就是要形成工業支持農業,城市帶動鄉村,城鄉互惠互利、共存共榮、互促共進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要以轉移農民市民化為核心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要讓城市消費和人才、資本、技術要素上山下鄉,帶動鄉村年輕人、新鄉賢回鄉創業,讓美麗鄉村成為農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園,也成為城里人向往的休閑養生樂園和留得住鄉愁的文化故園,從而開創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境界。


(作者單位:浙江省鄉村振興研究院,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重農評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 | 亚洲色老汉在线观看 | 亚洲AV福利天堂在线观看 | 五月网日本A极片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不卡一本 | 尤物视频在线观看卡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