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樊勝根等:農食系統轉型與鄉村振興

[ 作者:樊勝根?高海秀?馮曉龍?王晶晶?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2-03-14 錄入:朱燁 ]

農食系統是保障國民營養和糧食安全的關鍵基礎,是實現全面小康和國家安全的重點環節。當前,我國發展環境正發生深刻復雜的變化,農食系統必須向高效的、營養的、可持續的、有包容性和韌性的方向轉型,以應對多重風險疊加的影響。農食系統轉型目標與鄉村振興的總要求協調統一,應從發展多贏型或集成式技術創新、優化農業支持保護政策、建立跨部門協同工作機制、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改善農村發展條件等路徑推動農食系統轉型,助力鄉村振興。

一、農食系統概念框架及其轉型的必要性

農食系統(agrifood systems,全稱“農業與食物系統”)在國際上通常稱為食物系統(food systems),是指農業與食物價值鏈上的所有活動和要素及其交互關系的總和(圖1)。該系統包含技術研發,要素投入與生產,農產品的貯藏與流通、加工與包裝,及消費環節的零售、批發、餐飲等活動;包含農業與食物生產所需的水土等自然資源;包含圍繞農業與食物相關的政策、機制和文化傳統或規范;還包含農民以及所有參與上述相關活動的主體,這就意味著涉農機構和組織也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重要的是它還包括了農食系統活動所產生的社會經濟、營養健康和資源環境結果。農食系統涉及領域廣泛,在保障糧食安全和居民營養健康、促進人類繁榮方面至關重要,不僅為人類提供所需要的熱量和營養物質,還是小農、涉農中小企業、小餐飲從業者等群體的生計基礎??傮w而言,農食系統是全鏈條、多主體的系統圈層。

圖1.png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與流行使得世界糧食安全與營養狀況進一步惡化,2020年全球食物不足發生率達到9.9%左右,比2019年高出1.5個百分點,饑餓人數達到7.2億至8.11億。推動農食系統轉型已成為國際共識。2021年9月23日,聯合國食物系統峰會在紐約召開,聚焦全球食物系統轉型。該峰會是同類峰會中首次全面探討食物系統相關復雜問題,要求各國直面如何平衡食物生產與氣候行動、提供經濟上可負擔的食物和健康膳食、穩定食物供給與公平和開放的貿易等重大現實問題。中國代表團在此次峰會期間發布了《聯合國糧食峰會:中方立場》和《中國糧食系統可持續發展路徑報告》,明確表示與世界各國一道推進糧食與農業系統轉型升級,由過去的單純追求產量逐步向以營養為導向的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轉變,構建更健康、更可持續和更公平的食物系統。

過去幾十年我國在農業生產和營養健康領域取得巨大進步,糧食年產量連續七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居民膳食能量和宏量營養素攝入充足,優質蛋白攝入不斷增加,兒童生長遲緩率和低體重率、孕婦貧血率、成年人維生素A缺乏率明顯改善。但是,隨著世界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的發展環境正發生深刻復雜的變化,農食系統更是面臨氣候變化、自然資源退化、國際貿易摩擦、突發疫情等多重風險的挑戰。這些風險將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擾亂食物供應鏈,進而造成嚴重的社會福利損失,其中小農、農民工、婦女、青年、兒童、低收入人群和其他弱勢群體將受到更大影響。因此,必須轉型農食系統以應對多重風險的疊加。國際農發基金(IFAD)2021年農村發展報告以“轉型食物系統促進農村繁榮”為主題,在充分考慮各項挑戰與約束的前提下,探討食物系統轉型與鄉村繁榮振興之間的關系,并從食物消費、食物生產和食物系統中游主體等三個方面提出轉型的路徑。農食系統和農村、農民和農業緊密相連,轉型農食系統能夠有力推動鄉村振興。

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后,鄉村振興成為我國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內“三農”工作的重心,但是要實現鄉村振興仍然面臨諸多約束與挑戰,特別是農業環境污染、鄉村產業萎縮、居民營養健康問題等方面,而這些問題幾乎都源于農食系統,因此,以轉型農食系統助力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現實緊迫性和戰略意義。但是,鮮有文獻把鄉村振興和農食系統轉型結合起來進行研究。本文探討了農食系統和鄉村振興的邏輯關系,進而指出轉型農食系統助力鄉村振興所面臨的諸多挑戰,最后提出推動農食系統轉型助力鄉村振興的實現路徑。

二、農食系統轉型和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

農食系統轉型目標和鄉村振興的總要求協調統一(見圖2)。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五個方面要求體現的是“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而不是單方面的生產效率提高、生活富裕,尋求單方面的突破無法解決大問題,而農食系統為此提供了關鍵思路。農食系統轉型的總體目標,從世界范圍內看,是保障人類健康膳食,在地球資源環境邊界內進行農業與食物生產并使農民通過在農食系統中工作獲得體面的生活;從中國來看,未來農食系統轉型應以實現高產高效、健康營養、可持續、韌性、包容性的協調發展為目標。農食系統轉型目標和鄉村振興總要求在促進鄉村產業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富裕農民生活等方面要達到的目標協調統一。

圖2.png

轉型農食系統助力鄉村振興是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順勢之舉。第一,農食系統的高效發展能帶動鄉村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生態宜居。建立高效的農食系統,需要聚集人才、資金、科技等優勢資源要素,提高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以及農業的全要素生產率,為鄉村的產業發展提供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有助于壯大鄉村傳統產業并發展新產業,推動鄉村產業興旺,實現農民增收和生活富裕。建立高效的農食系統,不但要考慮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高產高效,還要考慮農業生產的環境影響和減少食物的損失和浪費,降低農業生產對資源和環境產生的負向影響,減少農業活動溫室氣體排放,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有利于保障鄉村生態宜居。

第二,發展營養導向型農食系統促進鄉村產業興旺和農民生活富裕。據統計,2019年中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4.38%,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了60.60%。城鎮化和人口增長的共同作用提高了居民對食物及食物多樣性的旺盛需求,居民飲食習慣的變化給農業生產結構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發展營養導向型農食系統,生產更有營養、更加健康的食物,能促進食物價值鏈的增值,還能夠帶動鄉村新業態的發展,可為小農、青年和婦女提供更好的生計選擇,并對農村教育、醫療衛生和收入產生積極的溢出效應。

第三,農食系統的綠色可持續發展能保障生態系統的永續功能,助力構建生態宜居鄉村,實現治理有效。過去幾十年,我國粗放的、不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方式帶來較為嚴峻的環境污染問題。轉型農食系統向綠色可持續方向發展,推動建立與推廣農業綠色生產方式,減少農業與食物生產的生態足跡,實現生態環境友好型發展,構建生態宜居鄉村。建立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農食系統需要統籌利用法律制度、道德規范和村民自治等手段建立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治理體系,為逐步實現鄉村治理有效奠定基礎。

第四,構建具有包容性的農食系統能實現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建立包容性的農食系統,是要將小農、婦女、老年人和偏遠地區的人群納入到發展中,以消除其在融資機會、生產資料所有權和使用權、基礎設施與服務可得性以及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弱勢地位,改善其生計,實現生活富裕。包容性的農食系統為每個人,特別是為邊緣化和弱勢群體提供發展機遇,彌補收入與發展差距,為實現鄉風文明和治理有效打好基礎。

第五,加強農食系統的韌性能保障鄉村產業興旺、助力農民生活富裕和鄉村生態宜居。建立有韌性的農食系統,是要增強其在遭受突發事件沖擊后的恢復能力,是要提升農業、農村和農民對氣候變化的應對能力和適應能力,使受突發事件或氣候變化影響的產業更好地重建,進而恢復甚至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促進生活富裕。增強農食系統的韌性需要注重提高農業生物多樣性,這對保障鄉村生態宜居十分重要。

三、轉型農食系統助力鄉村振興所面臨的挑戰

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加大,部分地區農業生產方式不可持續

鄉村振興的底線是保障糧食安全,而人多地少、水資源短缺是我國基本國情,我國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水資源量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同時,隨著我國居民食物消費結構的轉變,對肉蛋奶、果蔬類食物消費需求快速增長。然而,過去幾十年,部分地區不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方式造成農牧生態系統失衡和退化正威脅著農業生產,導致食物供給壓力不斷加大。一方面,土壤污染嚴重,耕地質量下降。數據顯示,我國農田土壤污染率從20世紀80年代的不足5%上升至2014年的19.4%,土壤重金屬污染地區多集中在山區農村,而在這些地區,既要治理土壤污染又要實現鄉村振興。耕地質量上,以東北黑土區耕地為例,黑土層在“變薄、變瘦、變硬”,黑土層厚度每年下降2~10mm,耕層的有機質含量比開墾初期下降了40%以上,一半的黑土耕地存在堿化層、白漿層等問題,耕地質量下降明顯。另一方面,未經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的畜禽水產養殖廢棄物,過量使用的農藥、化肥等造成水體污染。根據2020年發布的

《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2017年來自農業污染源的化學需氧量(COD)、總氮(TN)和總磷(TP)排放量雖比2007年分別下降了19%、48%和26%,但仍是主要污染源。此外,畜禽養殖業中不規范、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的細菌耐藥性形勢日益嚴峻,如果抗生素最終被排入水土環境中,將污染環境且加劇耐藥性的傳播,進而威脅人類健康。

氣候變化導致災害頻發加劇農業生產風險,威脅農民生計

氣候變化將是鄉村振興面臨的最嚴峻的自然風險,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和病蟲害發生頻率增加、作物種植受影響面積擴大,極大削弱了農業生產能力,嚴重威脅糧食安全和農民生計。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強調了氣候變化對全球作物產量的各種影響,認為全球糧食生產將受到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有研究估計,氣溫上升將會導致中國玉米、水稻的產量分別下降約5%、3%。2021年夏季發生在河南的極端強降雨天氣給當地農業生產帶來巨大損失。農食系統是氣候變化的“受害者”,同時也是“貢獻者”。研究估計,農食系統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25%~30%,即使化石燃料排放為0,僅食物系統的排放就無法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甚至難以實現控制在2攝氏度,因此如果想要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就需要在食物生產方式上作出重大改變。中國要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除了要考慮能源消費、工業生產過程的碳減排問題,也要認識到農食系統在實現碳中和過程中的作用與角色并對其展開科學研究。據《2021全球與中國食物政策報告:后疫情時代農業食物系統的重新思考》研究結果顯示,過去20年中國農食系統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上升16%,2018年農食系統溫室氣體排放量達10.9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占全部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比重為8.2%;農食系統排放的溫室氣體以甲烷和氧化亞氮為主,農用地排放和動物腸道發酵占農業生產活動溫室氣體排放量的60%以上。但從現實來看,種植業和養殖業是鄉村發展的基礎產業,是實現產業興旺的基本出發點,所以必須推進種養業的綠色低碳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

農村營養不良問題日趨嚴峻,與膳食相關的慢性病患病率不斷增加

鄉村振興不僅面臨人才輸入不足,更重要的是存在農村留存人力資本的“損失”問題。數據顯示,2004—2018年間,我國肥胖人數增長約3倍,2020年我國成年居民50%以上超重或肥胖,6歲以下兒童和6~17歲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別達到10.4%和19%。其中,農村人口的BMI和肥胖增長速度快于城市地區,平均BMI、超重和肥胖率的上升幅度在城市中似乎趨于平穩,而在農村地區,尤其是農村成年女性中,仍在繼續上升。超重和肥胖是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多種癌癥等慢性病的重要誘因,2019年我國因慢性病導致的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88.5%,其中心腦血管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死亡比例為80.7%。不健康的膳食結構是我國居民慢性病患病和死亡風險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缺乏會影響到嬰幼兒身體和智力發育,甚至造成人力資本的終身受損;對育齡婦女和老年人等重點人群的健康狀況產生諸多不良影響。相較于城市居民,農村居民的維生素A、鈣、n-3脂肪酸等營養素攝入量不足問題更加突出,營養不良、貧血的發生率均高于城市居民,高血壓、腦卒中等與膳食相關的慢性病發病率快速增長。

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及其他農村弱勢群體的權益保障依然存在問題

小農戶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主體,當前和今后很長一個時期,小農戶家庭經營將是我國農業的主要經營方式。根據第三次農業普查數據,我國小農戶數量占到農業經營主體98%以上,小農戶經營耕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70%。但是,小農戶在發展能力、農產品價值鏈利潤分成、組織化程度、增收空間等方面往往處于弱勢地位,面臨極大困難。此外,無法市民化的兼業農民可能因為各種突發原因隨時需要返回農村就業。比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僅2020年2月農民工就業人數就減少了30%。有研究指出,疫情期間的延期復工和疫情后的長期停工會導致農民工就業人數下降205萬人至351.1萬人。還需要重點關注的是留守在農村的婦女和老人。比如,很多地方婦女的土地權益得不到保障,通常是“娘家婆家兩頭空”,獲得信貸資格仍與男性存在較大差距,得到金融支持較少,制約其生產與生活的改善。

農村生活與發展條件不充分,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差距十分明顯

當前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集中表現為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差距較大,嚴重影響農民生活質量、農業生產效率以及農村發展條件。其中,城鄉基礎設施差距已經從城有鄉無轉移到城優鄉劣。雖然農村的基礎設施條件相比過去有了較大改善,特別是道路方面,但是,農村水電取暖、如廁條件等與生活居住環境息息相關的基礎設施仍然較差,與城市差別依然很大,不利于吸引青年返鄉創業。與此同時,農村的醫療衛生和教育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質量也與城市存在巨大差距。研究表明,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差距不但拉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甚至會抵消以往為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出臺的諸多政策效果。

四、推動農食系統轉型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

農食系統與鄉村緊密相連,鄉村振興的總體要求與農食系統轉型目標高度一致。對于鄉村振興面臨的諸多困難,需要從多贏型技術創新、農業補貼政策改革、社會保障制度健全等方面推動農食系統轉型,以促進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優先發展可持續集約型和注重營養的技術,重點支持技術—社會—經濟集成式創新

技術與創新是轉型農食系統促進鄉村振興的關鍵杠桿。優先發展可持續集約型和注重營養的技術,支持多贏型技術創新。挖掘和利用具有本土韌性的種質資源,在繼續研究動植物增產技術、提升抗病耐受力的基礎上,發展作物營養強化技術和低碳節水環保技術等,降低農業面源污染的影響的同時增強作物營養效果。此外,信息通信技術(ICT)和價值鏈的創新,可以提升農食系統的效率。電子商務等技術將農民與不斷擴張的城鎮市場聯系起來,提高全社會健康營養食物的供應水平;ICT還可以被用于提高對抗生素耐藥性等食品安全問題的監控、測試和追蹤能力以及提高對食物健康營養知識的獲取能力。任何一項農業技術,只有被農民認知并應用才會發揮更大的價值,以農民需求和農村發展為導向,將信息通信技術與農業科技推廣結合起來促進技術擴散,有助于在更大范圍內產生綜合效益。然而,大多數時候一項技術很難達到兼顧多個目標,而且很多情況下某項技術的使用不可避免會產生“贏家”和“輸家”,因此,促進農食系統轉型,助力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還需要重點支持技術—社會—經濟集成式技術創新,重要技術創新及其廣泛應用離不開配套的治理機制或政策的支持。

優化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體系,建立農業—環保—營養跨部門協同工作機制

政策干預與政府管理是轉型農食系統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在保證糧食與食物安全的前提下,調整農業補貼方式,增強對營養導向型、綠色可持續的農業與食物生產的政策支持。一是,通過給予農業補貼激勵生產者將農業生產方式向環境友好型轉變,引導農業生產者自主優化資源配置,推動農食系統轉向低碳高效的生產方式,改善土壤質量與農村生態環境。二是,優化農業補貼結構,對營養健康的食物生產給予補貼,對不健康的食物生產征稅,并將這種稅收留在農業內部用于支持健康食物的生產,降低健康膳食的購買成本,改善居民膳食結構和健康狀況。此外,農食系統轉型與產業、環境、營養及農民生計之間相互聯系,應當建立農業農村、衛生健康、生態環境等部門的協同工作機制,平衡產量目標、環境約束、健康和營養要求,建立有效的治理機制,共同推動農食系統轉型助力鄉村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和治理有效。

加強農民人力資本投資與培訓,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提高農民人力資本和社會保障是轉型農食系統促進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健康與教育尤其影響農業效率、非農就業和市民化過程,有助于提高農民收入,促進其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住條件的改善,因此,需要對農民進行人力資本投資,提高農民知識資本和健康資本。一是對農民進行生產技術培訓,支持其學習新技術和新技能,提高其對市場需求變化的分析能力和信息獲取能力;二是為農村婦女提供與農業和營養相關的知識培訓,改善農戶家庭膳食質量,減少各種形式營養不良現象的發生。健全農村地區的社會保障體系,統籌城鄉在收入、健康、營養、醫療衛生等方面的社會保障政策。

改善農村發展條件,建立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

改善農村發展條件和建立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是轉型農食系統促進鄉村振興的必經之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的投資,改善農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一方面有利于增加農民尤其是小農獲得資金和信息通信技術的機會,提高其增收能力,另一方面還能為返鄉創業興業青年提供較好的發展環境,有助于吸引年輕人返回農村進行創業,擴大鄉村振興的人才儲備。創新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人才、土地、資金、信息等要素的自由流動與循環,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著力改善農村教育、醫療衛生、公共服務、社會救助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采用城鄉經濟學思維與方法,加強鄉村與城鎮及中等城市間的經濟和社會聯系,消除城鄉統籌發展的體制和政策壁壘,促進鄉村繁榮。


(作者樊勝根系中國農業大學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院長,經濟管理學院講席教授;高海秀系中國農業大學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成員,博士后;馮曉龍系中國農業大學講師;王晶晶系中國農業大學講師;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真实迷奷系列在线播放 | 在线的Av免费观看 | 亚洲亚洲影院第一页 | 亚洲欧美综合国产精品一区 | 欧美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 | 日本免费一级婬片a级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