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糧食安全的根基。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預測,2030年全球人口將達到85億,生產力的提高是養活不斷增長的全球人口的關鍵。預計2030年全球作物產量的增長中,87%來自單產增長,6%來自擴大土地利用,7%來自種植強度增加。未來,農產品產量的提升主要靠創新,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種業的創新。
在需求的帶動下,全球種業規模將持續擴大。根據市場研究機構——聯合市場研究(Allied Market Research)的預測,2031年全球種業市場規模將達到1053億美元,2022~2031年復合年增長率為4.5%。其中,亞太地區的份額最大。相對于常規種子,轉基因種子的復合年增長率更高,將達到4.9%。
從種業發展趨勢上看,未來全球種業將呈現以下五大特征:
第一,企業是種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國際種業巨頭對種業的研發投入規模大、投入強度高。
國際種業排名前三的企業分別是拜耳、科迪華、先正達,2021年三者的收入分別高達440.8億歐元(其中農業202.1億歐元)、282億美元、156.5億美元,2021年的研發費用分別高達54.1億歐元(其中農業24.3億歐元)、15.3億美元、11.9億美元,研發投入強度分別為12.3%(其中農業為12%)、5.4%、7.6%。中國本土種業公司與國際巨頭在收入和研發投入上差距很大。中國最大的種業公司隆平高科2021年收入為35.03億元人民幣,研發費用為2.1億元,研發投入強度為5.9%。
第二,種業育種手段更加注重生物技術,以及生物技術與人工智能、大數據信息技術的結合。
國際一流種業已開始進入生物育種4.0時代,而中國種業仍在由傳統雜交育種2.0時代過渡到分子育種的3.0時代。生物育種4.0時代更加注重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提供高效、高產、綜合的育種方案。
第三,育種的目標不僅是增產,還要尋找與健康營養、生物多樣性、資源環境可持續等方面的多贏。
在健康營養方面,在育種時可以把鋅、鐵、維生素等營養素加進去,同時滿足不同消費者需求,特別是一些特殊疾病群體,包括糖尿病人等的需求。
在生物多樣性方面,在注重主要作物育種的同時,注重被忽視和未被充分利用作物的育種,后者對保持生物多樣性、擴大食物來源、保護資源環境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目前三種主要作物(玉米、小麥和水稻)為人類提供了約50%的蛋白和熱量的需求,世界上95%的食品供應來自于30個植物物種。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據估計當今世界上大約有7500種植物是可食的,它們在食物供給和生態保護方面都具有巨大的潛力。
在資源環境可持續方面,要通過品種改良來幫助減少農業用水、用地、用肥、用藥,以更少的資源獲得更多的農產品增長,從而減少農業食物系統對資源環境的負面影響。
第四,種子要更具氣候適應性。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最新報告,最近的氣候變化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從未來20年的平均溫度變化預估來看,全球升溫預計將達到或超過1.5℃。氣候變化是未來食物系統面臨的最重大的風險,提升種子的氣候耐受性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種業部門可以通過開發更能抵抗干旱和其他氣候變化癥狀的、更能捕獲碳的作物來幫助農民適應氣候變化。
第五,種子的韌性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一方面,在綜合考慮環境、健康、社會和經濟等多方面因素的情況下,通過向農民提供充足的、多樣化的、適合當地的、改良的、高質量的品種,來促進食物和營養安全,同時開發具有更長產品保質期的種子來減少食物浪費;另一方面,穩定全球種子供應鏈,保持全球種子市場運轉,避免全球種子市場受到類似新冠肺炎疫情、俄烏沖突等危機的沖擊。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種業市場,農作物和畜禽種業市場規模接近6000億元,良種對糧食增產和畜牧業的貢獻率分別達到45%和40%,優良品種推廣率逾96%。借鑒全球種業發展的經驗和趨勢,中國在未來種業方面應注意以下三點:
首先,在保障主糧品種優勢的前提下,加強對蔬菜、水果以及畜禽種質資源的研發。
中國在水稻、小麥等作物種子方面在世界居于領先地位,但玉米、大豆等種子技術與發達國家有不小的差距;少數蔬菜品種還不能很好滿足市場的多樣化需求,一些蔬菜品種仍需進口;畜牧業種業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整體差距顯著。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物消費結構的升級,人們對豆類、動物蛋白、堅果、新鮮蔬菜和水果的需求還將進一步上升。
其次,培育優質種業企業,提升育種科技能力。
中國種業企業目前有6000~7000家,雖然數量多,但明顯存在分布分散、缺乏大型種業集團、種業研發能力不足等短板。未來需要充分利用中國在數字產業上的優勢,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合成生物技術等加快育種速度,用超前的思路來開發引領全球的育種技術和種子。
最后,提升種子的多目標功能性,實現農產品產量、營養健康、資源環境可持續、氣候變化、包容性、韌性的多贏。同時,加強種業國際合作,特別是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農業磋商組織等組建的種業聯盟的合作,維護全球種業市場穩定。
(作者樊勝根系中國農業大學講席教授、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院長,龍文進系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高海秀系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后;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環球》雜志 2022年6月1日第1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