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鄉村振興如何走出新模式?就這一問題,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守英認為,應當在城鄉形態、鄉村經濟活動的多樣化、農業產業革命方面有所突破,同時,保障農民尤其是其在城市的基本權利。7月9日,劉守英在“2022財新夏季峰會:應對不確定性”上表示,在討論鄉村振興時,需要重點關注四個方面:
一是城鄉形態。劉守英指出,如果城鄉形態不討論清楚的話,對鄉村的定義就變得很窄。過去的發展模式是把人往城里移,所有的投資和經濟活動都在城市。中國的城鄉形態已經從原來的城鄉兩極變為城鄉融合。按照世界各國的基本規律,城市化率到70%后,就進入城鄉融合階段。未來,鄉村版塊和城市板塊共存共融。
二是鄉村的經濟活動。他指出,目前鄉村的經濟活動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回報非常低,沒有利潤,原因是中國的鄉村經濟過于單一。如果鄉村的經濟活動不能多樣化,而是僅靠農業,很難吸引資本進入鄉村,而可持續的關鍵是提高農業回報率。因此,要提高農產品的復雜化、提高農產品的“知識含量”,不斷延伸農產品的價值鏈。
三是農業產業革命。世界各國在整個現代轉型的過程中,首先有一場農業的產業革命,但是中國的農業產業革命一直沒有發生,基本是靠快速的工業化、強大的工業化來支撐轉型。目前要關注的是,整個中國的農業在大量人口轉移以后,能否真正實現農業的專業化、規模化和現代化?最簡單的一個縣能不能真正有一到兩個主導產業?圍繞這一兩個主導產業把整個農業的產業做強。
四是農民的基本權利。劉守英表示,這是轉型中重大的政治經濟問題。如果農民基本權利沒有保障的話,就不能在城市很好的落下來,在城市干到一定時間又要回去,那么中國的城鄉結構就不能調過來,整個鄉村的現代化過程就很難實現。疫情后,鄉村振興作為重大的戰場和領域必須要有新的思維和舉措。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財新網 2022年7月9日 原標題為:《延伸農產品價值鏈 提高鄉村經濟回報率》)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