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地方政府支持資本下鄉,支持進城農民工返鄉創業,地方政府就是通過財政和政策支持本來不依靠農業農村收入的外來人員打敗了農村自生自發、土生土長出來的“中堅農民”。
一、
鄉村振興戰略二十字總要求第一句就是“產業興旺”,如何做到產業興旺,全國各級地方政府想了很多辦法,卻效果不佳。
當前中國正處在史無前例快速城市化進程中,越來越多農民進城務工經商,農村出現空心化是必然的,相當一部分村莊會因為農民進城而消逝。這個消逝應當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并且是由自己抉擇是走還是留,因此往往需要經歷很長的時間甚至幾十年時間,我們應當有歷史的耐心。
大量農民進城去了,他們就讓渡出之前在農村的獲利機會,留村農民就可以擴大經營規模,擁有更多獲利機會,提高收入水平。這也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
總體來講,中國農村土地就那么多,中國市場對農產品需求也就那么大,農業產業在GDP中的占比越來越小是必然的,目前農業GDP占比只不到7%。以加工制造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基本上不可能在農村得到發展。目前全國各級地方政府指望“產業興旺”,都靠“全域旅游”和“休閑農業”,幾乎是一窩蜂地投資鄉村旅游,結果就是鄉村旅游發生了嚴重的同質競爭。之前還有一些地方因為有區位優勢和環境資源,而發展出鄉村旅游,游客多,能掙錢,結果,一些本來沒有資源優勢的農村也被政府巨額投資打造,形成同質競爭,分散客源,能掙錢的也不再能掙錢了。
農村能否產業興旺,取決于農村可以容納多少產業機會。當前二三產業主要集中在城市,城市天然適合發展二三產業,二三產業集中到城市也是基本經濟規律。除了農業,農村產業最多是相當有限的鄉村旅游,且鄉村旅游必然集中于具有區位優勢和旅游資源的極少數地區。當前中國,城市游客最多可以帶動中國百分之一的農村從發展旅游中獲利。
農村產業興旺因此就應當是宜發展農業就發展農業,宜發展旅游就發展旅游,應當尊重經濟規律。
二、
地方政府推動鄉村產業興旺,通過財政支持來發展鄉村產業,微觀上也許可以推動一個村莊、一個鄉鎮甚至一個區域的產業發展,宏觀上則大多是擠垮了其他可能更具比較優勢地區的鄉村產業。農業和鄉村旅游市場都是有限的,當前中國農業和鄉村旅游都存在顯著的產能過剩,地方政府強力推動本區域農村產業發展,往往是將本來具有比較優勢的真正靠市場發展起來的產業擠垮了。這樣就造成了資源錯配,也就會造成極大浪費。
地方政府不僅直接用財政資源支持本地農村產業發展,而且往往支持資本下鄉,以及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這本質上就是政府支持相對強勢群體到農村去競爭農村產業機會,結果就是那些本來留在農村的農民更加難以從農村產業中獲利。
地方政府支持本地農村產業發展的理由是為當地農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和生活富裕的條件。問題是,當前中國農民主要的就業機會來自城市,城市也是向所有農民開放的,絕大多數農戶家庭主要收入來自城市務工經商,只有那些不能或不愿進城農民仍然留守農村,其中相當一部分留守農民通過獲得進城農民讓渡出來的獲利機會,而成為農村中的“中農”,這些“中農”在社會結構上的位置十分重要,我稱之為“中堅農民”,現在地方政府支持資本下鄉,支持進城農民工返鄉創業,地方政府就是通過財政和政策支持本來不依靠農業農村收入的外來人員打敗了農村自生自發、土生土長出來的“中堅農民”。
也就是說,地方政府支持農村產業發展,期待農村產業興旺,可能不僅會破壞經濟規律,讓具有比較優勢的農村難以發揮本來的優勢,而且會破壞農村社會內部結構,因此是得不償失的事情。
何況當前農村已經出現了太多地方政府推動農村產業發展所留下來的嚴重債務與問題。
中央強調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農村產業發展也要尊重經濟規律也就是要尊重市場的作用。主觀主義是要不得的。
地方政府發展產業,重點應當是打基礎,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上著力,而不應當越俎代庖,過多介入到具體產業中去。
(作者系《中國鄉村發現》學術委員、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專家委員、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院長,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三農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