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王興驥: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旅融合發展模式及其路徑優化

[ 作者:王興驥?李眉潔?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2-10-17 錄入:朱燁 ]

——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反思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鄉村開始尋求以特色農業為主導,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發展新模式,農旅融合成為鄉村升級發展的新助力。作為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農旅融合通常表現為資源融合、技術融合、市場融合、功能融合四種模式。在農旅融合的實踐探索中,融合程度不深入、資源利用率低等問題開始浮現,因此,要發揮農村各利益相關方優勢,以科技創新助力產業融合,推動農村產業從單一結構向三產融合轉變,讓農民共享農旅融合紅利。 

一、問題的提出

鄉村振興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戰略,旨在解決新時代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助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黨中央、國務院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總體目標進行了一系列頂層設計和戰略布局,出臺了“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和《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等具有綱領性的政策規劃,進一步明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體要求,其中“產業興旺”作為五大要求之首,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產業興旺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石,其核心在于激發農村產業活力,對推動鄉村發展、維護鄉村社會穩定起著極其關鍵的作用。縱觀國內農村產業,由于受經濟缺乏彈性、專業人才缺失等多方因素制約,農村產業發展遲緩、動力不足。為改變農村產業發展窘境,農村一二三產融合是必經之路。因此,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探索產業融合模式和路徑優化是當前的重要問題。

產業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行業之間的壁壘,為不同行業之間良性互動交融創造了條件。在鄉村,三產融合也為當地農民提供了更大的農業創業創新空間,使農村整體經濟業態得以發展,不僅如此產業融合還能豐富農民收入方式,改變長久以來我國農民收入僅依靠農業種植的單一現狀。然而,農村產業融合不是簡單地將一二三產業相加,而是要以特色農業為依托,有效銜接融合二產、三產,最終實現1×2×3=6。

對于大部分鄉村而言,農旅融合正成為其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產業興旺的重要途徑。農旅融合起源于1850年的德國,此后農旅融合開始被討論。國內對于農旅融合的討論則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當時將農旅融合定義為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交叉。之后,學者們對農旅融合的影響因素進行了討論,并以特定地區為例對農旅融合度進行了檢測,同時也總結了農旅融合的時空地域分布情況。總體來看,農旅融合主要受即政策制定者、參與者以及客體因素(如科學技術)的影響。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農旅融合被視為解決“三農問題”有效手段,成為農村地區實現三產融合的重要途徑。然而,農旅融合在實踐領域仍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本文基于產業融合的視角分析農旅融合模式,探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優化路徑。

本文以素有“中國茗茶之鄉”美譽的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作為典型案例進行研究。近年來,湄潭縣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強化特色農產業+旅游,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全縣農業經濟及旅游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效,先后榮獲“全國旅游標準化示范縣”“國際生態休閑示范縣”“中國茶旅融合十強示范縣”等國家級稱號。依托其特色茶產業,湄潭縣大力發展茶旅融合,開發了2個4A景區、2個3A景區,2016—2019年湄潭縣旅游業帶動就業共13614人。因此,將湄潭縣作為農旅產業融合案例進行分析具有代表性。

二、作用機理:農旅整合發展的動因、過程、效益及目標要求

(一)農旅融合發展中的動因、過程及效益

1.農旅融合發展的動因。

產業融合需要產業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性。現階段基于供給和需求的雙向驅動,農業和旅游業的融合成為一種必然趨勢。農業單一發展結構已經不能滿足鄉村發展的需要,農業亟需升級、轉型、擴展、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對旅游業而言,隨著城市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生活壓力增加,人們開始向往返璞歸真的生活,新的旅游產品勢必應運而生。通過兩者融合,農業升級了產業結構,農產品的附加值得以提升,產業鏈也得到了延伸;旅游業也可產出符合消費者需求的休閑旅游產品,夯實其休閑旅游基礎,豐富其活動形式。同時,農旅融合也是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必經之路,鄉村振興意在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激發農村農業活力,而農旅融合能讓傳統農業在旅游業的帶動下創新產品形式,豐富農業產業形式,使得農民收入形式不再單一,農業的多功能性得到發揮,鄉村經濟得以提振。

2.農旅融合發展的過程。

農旅融合不是簡單的農業+旅游的1+1=2過程,而是以農產業為主導產業,形成農業、工業聚集,并圍繞農產品打造旅游項目,將農業種植、加工、生產、銷售與旅游相結合,進而實現帶動鄉村農業、工業、旅游業三產發展,形成以農產品為主導的一二三產融合。對農業而言,其產品產業鏈包括原料生產、加工、銷售環節,農旅融合就是在農業產業鏈的每個環節與旅游進行組合,讓旅游的要素滲透農業產業鏈的每一環,從而將農產品種植場所打造為旅游目的地,將農產品種植環節發展為旅游體驗活動,最終實現農產品向旅游商品的升級。旅游產業除了可以利用農業種植環節開發旅游場所和特色旅游體驗項目外,還可以依托農耕文化、農業先進技術豐富旅游活動的文化、科技內涵,實現旅游活動從服務經濟向體驗經濟轉化。并且,在農旅融合過程中,第二產業工業的作用也不能忽視,農業規模化是農業旅游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規模化的基礎是農業工業化,因而工業在農旅融合的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發揮農旅融合1+1>2的關鍵環節,離開第二產業的農旅融合,融合過程將是不完整的。

3.農旅融合發展的效益。

從經濟層面來看,農旅融合能帶來直觀的經濟收入增長,實現鄉村經濟振興。農旅融合拓展農業功能,實現了農業資源向旅游資源的轉換,提升了農業附加值。據農業農村部公布的數據,2019年我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營業收入超過8500億元,年均增速9.8%,與此同時,農旅融合更直接帶動1200萬農村勞動力就業增收,切實增加了農民收入,實現了對農村勞動力的合理配置與利用。除此以外,農旅融合吸引創業者、創業企業投資鄉村,改變了鄉村單一經濟結構,使鄉村經濟發展更多元化。除經濟效益外,農旅融合更進一步促進了鄉村地區文化、民俗的挖掘,使得鄉土文化得以保護和傳承。同時,旅游業的進入為鄉村帶來了人才與先進的技術,農業先進種植技術和服務業技能也在廣大村民之間得到了普及和提升。農旅融合同樣也帶來了正面的環境效益,鄉村環境得到了治理,鄉村景觀得到了保護,綠色的生活方式加速形成,環境保護的自覺性也得到了提升。

(二)農旅融合發展的目標要求

農旅融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其發展要符合鄉村振興的目標要求。首先,農旅融合要帶動鄉村產業發展,實現產業興旺。一直以來,鄉村經濟發展過于依靠農業產業帶動,經濟形式單一,農旅融合要改變農村產業的單一形式,在帶動農業產業升級的同時,帶動相關產業,豐富農村產業類別。其次,農旅融合要助力改善農村生活環境,促進鄉村生態宜居。以往,人們對農旅融合多聚焦于經濟效益忽視了對其生態效應的要求。從本質上看,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是旅游發展的基礎。農旅融合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旅游,而要能促進農村生態環境改善,推動資源能源集約利用,實現人口、經濟發展與生態資源良性互動。再次,農旅融合要挖掘鄉土文化,助力鄉風文明。中國鄉村中蘊含著豐富的優秀農耕文化、鄉土文化,農旅融合要深度挖掘、傳播優秀鄉土文化,積極傳承、保護傳統文化,使其不僅成為農旅發展的基石,并且讓優秀的鄉土文化影響、引領當地村民,從而推進鄉村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于此同時,農旅融合也要為鄉村帶來先進的管理機制模式,推進鄉村治理有效。農旅產業不能僅考慮自身發展,而是要通過農旅在鄉村的深耕,讓專業人才留在鄉村,讓先進的管理模式進入鄉村;要積極地為鄉村培育生態農業,休閑旅游等產業人才,提升村民素質,增強其參與鄉村治理的能力。最后,農旅融合要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共同富裕。農旅融合要能推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幫助農民擴寬收入渠道,改善農民收入。農旅產業也要積極與村級集體經濟合作,與其共享農旅發展紅利,壯大集體經濟,加快實現鄉村共同富裕。

三、優勢互補:農旅融合發展的典型模式

麻學鋒等人提出了旅游產業融合的4條主要途徑,即資源融合、功能融合、技術融合以及市場融合。就農旅融合而言,資源融合指將農業資源轉變為旅游產業發展的資源從而實現產業之間的融合;功能融合則強調基于農業和旅游業類似、互補的社會功能,農業和旅游業以此為切入點實現融合;技術融合即通過技術或管理創新將農業融入旅游活動中;而市場融合則是指以旅游產業已經發展相對成熟的市場為依托,尋求農業發展機會,融入市場,拓寬市場。本文將以湄潭縣茶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為典型代表分析農旅融合模式。

(一)資源融合

資源融合的核心在于通過不同產業的滲透,將某一產業的內容進行創新轉化,為其它產業發展提供基礎。農旅資源融合的關鍵是將農業場所、農業生產過程以及農業文化等物質和非物質資源與旅游產業環節相互滲透,實現農旅融合。在此過程中,農業通過與旅游產業的融合,農產品附加值得以提升,價值鏈得到延伸;旅游業通過與農業非標準旅游資源的融合帶來了大量的創新性旅游產品。湄潭縣依托當地濃厚的茶歷史文化和優美的茶園自然環境,努力打造形成茶旅聚集區與茶旅綜合體兩類農旅產品。一方面,湄潭縣以歷史遺址、茶文化博物館等為旅游場所,重點打造7個以茶歷史文化為主題的茶旅集聚區,實現了獨具湄潭特色的茶歷史文化與旅游融合的茶旅模式,形成了“一壺”(天下第一壺茶文化博覽園)、“兩館”(貴州省茶文化生態博物館中心館、茶工業博物館)、“一山”(象山茶文化博覽園)、“一海”(中國茶海休閑度假旅游景區)、“一城”(中國茶城)、“一村”(核桃壩村)系列產品。另一方面,湄潭縣充分利用位列全國第一的茶園規模化優勢,以全縣60萬畝茶園種植面積自然風光為基礎,打造“中國茶海·休閑湄潭”這一核心茶旅綜合體。通過配套完善相應旅游設施和項目,加快形成4條專線,提升和完善茶海景區的5大旅游項目功能,最大程度集中展示湄潭茶園風光,并將休閑、度假、養生、購物、節慶等多種旅游需求匯聚在一起,讓鄉村旅游更生活化、多樣化、綜合化,促使資源單體價值向資源組合價值轉變,產業資源的整體效果、組合效果得以體現。然而,湄潭縣茶旅資源融合模式仍以茶文化和茶園參觀為主,總體還是局限于單一的“一產+三產”的簡單嫁接模式,而作為第二產業的茶工業較少參與到茶旅融合之中。

(二)功能融合

功能融合即某一產業的功能因為其他產業的融入而強化凸顯。實現功能融合首先是明確某一市場需求,再根據需求找到相關其他產業,通過兩產業之間匹配、互補的融合點實現產業滲透融合,達到經濟效益最大化與功能效應最大化。對于茶旅融合而言,休閑度假、養生旅游成為目前旅游的熱門主題,是市場的主流需求,而這一需求與茶產業的養生功能相貼合,因而養生休閑的供需匹配成為了茶旅產業的融合點。湄潭縣結合當地不同茶資源及其他相關資源配置情況,將不同地區按茶養生度假區與休閑茶莊兩個板塊進行打造。以湄潭縣永興鎮為核心,通過“政府+企業+村民”的模式,結合中國茶海重點打造以茶養生藥用功能為主的養生度假區、養生小鎮,形成養生茶旅模式的產業聚集。同時,以興隆鎮、高臺鎮為基地依托,發展一批休閑茶莊,以茶事活動體驗為核心,打造休閑茶旅模式(表1)。值得一提的是,養生茶旅、休閑茶旅產品的打造,離不開政府、企業以及農民等多方主體的共同參與,如何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主動性,進一步發掘茶產業和旅游業間功能融合點,加快推進茶旅功能融合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表1 湄潭縣茶旅功能融合情況  

1.png

資料來源:根據調研整理。

(三)技術融合

技術融合即產業通過引入其它產業先進技術,或通過先進技術與其它產業嫁接融合,延伸出產業新模式、新產品。湄潭縣蘭馨茶園根據游客對私人定制的需求,推出茶園訂制“一畝茶園”產品服務,以承租茶園的方式將游客變為“茶園主”,在產茶周期內生產出具有個性標簽的茶葉產品。“茶園主”可隨時參與和體驗茶園的日常養護和采摘工作。不僅如此,茶園還配套電子攝像頭、智能傳感器、語音系統等物聯網體系,方便各“茶園主”實時“在線參觀、在線互動、在線定制及產品的在線追溯”,打造出智慧茶園和在線可視化茶園,創新茶園旅游形式。雖然,通過先進科技創新了茶旅模式,但對于整個湄潭縣而言,也只有以蘭馨茶園為代表的寥寥幾個茶園將科學技術融入茶園經營活動,技術融合這一模式對于湄潭縣茶旅產業而言是缺乏的。

(四)市場融合

市場融合的關鍵在于兩個產業之間存在市場關聯,融合產業可以借助彼此市場實現擴寬自身市場,提高競爭力的目的。在農旅市場融合的實踐中,一方面,多以旅游推介為依托,同步開展農產品、農業活動推廣,利用旅游平臺、媒介擴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另一方面,依托農產品推廣交易平臺,豐富旅游服務類型,拓寬旅游市場范圍。湄潭縣充分發揮旅游業對農業發展的帶動作用,通過擴大旅游商品消費占本地產品比例的方式,帶動本土農產品銷售。在2019年湄潭的旅游商品消費構成中,茶葉及飲料類消費約占到旅游商品消費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僅低于酒類消費(圖1)。同時,湄潭縣充分利用中國最大的綠茶交易中心和貴州最大的茶葉集散中心的地位以及貴州茶產業博覽會主會場的優勢,大力發展商務旅游,推動全縣旅游轉型發展。通過市場融合,湄潭農產業與旅游產業都從中獲益良多,在農旅市場利好發展的前提下,勢必越來越多的外來資本將涌入農旅市場,新進資本在激發市場活力的同時,也有可能使得原本屬于當地農民收益的空間被壓縮,如何讓農旅項目惠及更多的農民群體,擴大民生覆蓋范圍,讓更多的農民群體參與到農旅市場中是農旅融合需要思考的。

2.png

圖1 2019年湄潭縣旅游商品消費構成  

資料來源:湄潭縣文化旅游局。

四、現狀反思:農旅融合發展的現實困境

(一)融合程度較低,忽視二產作用

現階段農旅融合成為部分鄉村經濟發展的新動力,然而農旅融合的程度卻較低,對于部分鄉村地區而言,農旅融合只是將農產業與旅游業進行簡單地嫁接,忽視了其融合的根本在于第二產業的融入。對于農業而言,農業工業化不僅有利于提高農業的發展水平,加速農業現代化,而且能增加農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的價值。上文所分析的湄潭縣茶旅融合大部分產品也是“茶園+旅游”“茶文化+旅游”的簡單拼接,茶工業融合水平低,茶旅融合形式單一。一二三產融合就是要轉變農業傳統生產模式,實現價值端的整合,通過三產將經濟效益擴大化,反向輸入一二產,而第二產業則是連接一產、聯合三產的關鍵,是產業融合價值端銜接的必要環節,只有一二三產相互作用最終才能形成融合閉環,帶動產業興旺。

(二)跨部門整合乏力,功能彰顯不夠

農業和旅游業分屬不同產業,均有各自的產業管理制度與管理部門,而農旅融合發展要求各職能部門之間通力合作,合理規劃利用各要素資源以助力農旅產業發展。目前,農旅經營一般采取“政府+企業+農民”的模式,這樣的模式雖有利于調動各方積極性,但也存在不同主體偏重自身利益的弊端。在政府這一主體內部不同資源也歸屬于不同職能部門管理,農旅發展涉及農業、旅游、交通、林業等多個部分,當農旅融合面臨用地、資金等問題時,政府部門或企業、村委會可能會因為條塊分割,出現互相推諉的情況,未能形成合力,導致農旅融合的功能融合較為單一,農業的生態、文化功能未能得到深入挖掘。

(三)技術融合形式單一,科技創新力不足

農旅產業的本質就是創新,沒有創新思維就沒有農旅的融合。現階段不少地區競相發展農旅項目,然而大部分農旅項目僅為茶園參觀、果園參觀、農產品銷售等低水平旅游活動,農旅融合中科技的融入程度較低,只有部分茶園開展簡單的智慧茶園模式,科技對于農旅產業只起到了部分輔助作用,未能參與到農旅產業各環節。對于農旅的旅游產業部分,大部分鄉村的旅游未能實現科技化、數據化,科技的融入只是一個農旅產品的噱頭。對于農業生產銷售部分,科技也未能發揮其在輔助農業生產、銷售市場預測等方面的作用。因而,如何在農旅產業中更加廣泛深入地踐行技術融合是當前亟需破解的難題。

(四)擠壓發展空間,村民參與市場程度深淺不一

農旅融合為當地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擴寬了收入來源,但隨著農旅融合的發展,勢必會有企業、資本進入鄉村農旅市場,相關企業為鄉村農旅產業發展注入活力,帶來專業人才的同時,也可能會出現企業利用自身資本、人才、市場等優勢擠壓當地村民、村集體合作社收入空間,使村民本應獲取的收益降低,產業融合的紅利沒法切實惠及當地鄉村,甚至當地村民還可能面臨因為旅游業發展所帶來的物價、生活成本上漲的影響。同時,村民之間也可能由于融入農旅產業的程度不同而出現收入差距。從湄潭縣目前茶旅經營模式來看,其多為政府積極引導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農民自家宅基地、承包地等,通過租賃、入股、合作、抵押等不同方式參與茶旅產業發展。對于有一定經濟實力和經營意識的村民而言,其更能率先參與到茶旅產業中從而獲取可觀的收入,與此相反,一部分村民由于自身資源缺乏或意識不足沒能及時參與茶旅產業,或可能只是從事茶旅產業中機械化、低收入的活動,從而埋下村民間收入差異增大的隱患。不僅如此,村落之間也可能出現農旅產品形式類似、同質化競爭擾亂農旅市場的情況。

五、效益提升:農旅融合發展的路徑優化

農旅融合是發生在鄉村、發展在鄉村的產業融合,其創造經濟、社會、生態、文化等綜合效益的多元價值功能與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具有內在的一致性。本文根據前文對作用機理、融合模式現狀及現實困境的分析,參照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UNCSD)提出的“驅動力—狀態—響應”(Drving-Status-Response,DSR)模型,提出優化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旅融合的優化路徑(圖2)。

3.png

圖2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旅融合發展路徑優化 

(一)三產資源合理融合,構建全鏈條產業體系

  為進一步推進農旅融合,一二三產聯動發展必不可少。三產之間的內部聯系需要進一步深化,以形成一二三產相互促進的發展勢頭。對于農旅發展而言,農業是根本。農業的發展要形成產業化,農業如果沒有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旅游發展可能就沒有了基礎。以茶旅產業為例,茶產業的規模化種植使得茶山集中,易產生景觀的視覺沖擊,將茶山變為規模化、集中化田園景觀更增強了游客吸引力。工業則要扮演好銜接的角色,工業要利用自身優勢反哺農業、以工促農,切實提升農業產業化、集約化水平。不僅如此,工業也要積極對接旅游業,將工業生產場所開發為旅游場所,將工業技術、生產工藝打造為體驗式旅游項目,將工業產品轉變為旅游商品,通過與旅游的融合,最大限度地發揮工業產業邊際效益。而旅游業則要發揮其產業綜合帶動功能,為農業、工業帶來客源,促進農產品、工業制品就地銷售,同時通過將農、工業產品向旅游體驗項目、旅游商品化轉化,提升其附加值。旅游業也要為鄉村經濟注入新的活力,帶動鄉村旅游附屬產業的發展。總之,農旅融合不是一產和三產的簡單嫁接,而是在三產合理融合,各司其職,形成各產業之間積極、良性的互動,以豐富鄉村經濟業態,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

(二)明確主體職責定位,形成融合發展合力

農旅融合發展需要各要素積極參與。首先對于土地的使用,在明確土地的所有權屬于農村集體的前提下,政府要鼓勵農民轉讓部分除必要耕地外的土地使用權給相關旅游企業,利用土地流轉將松散零星農地統籌規劃,實現區域規模化經營和機械化作業,用好農村三塊地,增強農業的對外開放水平。政府也應該對農旅產業用地予以支持,劃分專項優惠用地,探索實施點狀供地的用地方案,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不僅如此,政府還應積極推進“金融+農旅”發展,建立農旅經營主體資源庫,搭建融資平臺,與金融機構合作建立融資擔保體系,幫助解決農旅企業項目資金周轉、融資抵押難題。村委會需要協調好村民這一重要的農旅產業人力資源,引導村民自主成立農旅合作社,鼓勵村民積極、多方位地參與農旅產業。村委會還應利用好自身自治權,進一步調動村民參與度,組織村民參與農旅產業發展的討論。對于外來企業而言,應該利用自身優勢架起鄉村與市場的橋梁,利用人才資源創新打造各類農旅產品,發掘潛在旅游資源,開發旅游相關項目,在實現自身經濟利益的同時,促進城鄉要素正向流動。總體而言,政府、村委會及企業三者要從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大局出發,合理利用自身優勢資源,協調互補,互相促進,實現資源合理利用,不斷推動農旅功能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全產業鏈。

(三)創新農旅產品形式,科技引領智慧農旅

現階段農旅產業需要創新農旅模式,在科學技術的輔助下實現游客從生產到消費的全環節深度參與,體驗農產品從種植到生產加工最后成品的全過程,創造游客獨一無二的記憶體驗,使游客得到內層情感的滿足。不僅如此,農域形象與品牌的聯合打造也是必要的,舉辦相應的農業活動是將地域形象和農產品品牌有效銜接的手段,要善于借助互聯網開展網上推介會,利用網絡媒體直播擴大影響力與傳播力。不僅如此,農旅產業也要積極借助先進科學技術,實現從農產品種植加工到旅游活動的轉化,從旅游活動訂票到旅游活動售后的全鏈條信息化、智能化。因此,政府要牽頭推廣現代化農業設備、智能化旅游系統,以科學為引領實現農旅融合;政府也要積極搭建數據平臺,利用云計算、大數據及時掌握農產品種植生產情況并根據所預測的市場需求提前制定方案。企業要發揮自身市場優勢,落實農旅產品銷售渠道。而村委會、村民也要積極主動學習先進技術,將先進技術運用到日常生產工作中,讓科技能最大限度地助力農旅發展。

(四)協調開發管理,平衡村民收入差距

農旅融合必須惠及當地農民,這要求在做大蛋糕的同時也要分好蛋糕。首先,政府要做好農旅產業的規劃,以各村為單位,結合當地村落特色統籌規劃農旅發展項目,培育休閑、民宿、康養等多種業態,促進產村融合、村落合作,將農旅蛋糕做大,避免村落間的農旅“內卷化”。其次,政府應發揮自身職能,建立健全相關利益協調保障機制,在鼓勵外來企業或外來資本進入農旅市場的同時進行約束管理,以防止其無序的擴張壓縮當地村民利益。再次,政府還需建立健全物價監測預警機制和價格穩定長效機制,避免因旅游業發展可能帶來的當地物價上漲而影響居民日常生活。村委會也要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優勢,組織成立農旅產業合作社,加強對當地資源的整合,以家庭為單位,讓村民結合自己優勢資源,如農產品種植技術、加工技藝、閑散勞動力、土地房屋等,入股參與農旅產業合作社,使村民融入農旅發展。當然,村民同樣需要轉變自身思維,主動融入農旅產業,以自己優勢資源參與農旅產業,通過不斷學習提高自身農旅產業參與能力,實現由旅游獲益邊緣地位向主體地位的轉變。


(作者王興驥系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城市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作者李眉潔系遵義師范學院講師;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貴州社會科學》2022年第3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激情小说在线 | 久久伊人精品波多野结衣 | 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影院 |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 | 色婷婷亚洲婷婷7月 | 亚洲欧美综合久久久久久 |